幾年以前在和幾個同事吃飯的時候,一個廣東同事說到他帶小孩的原則,“我不求他們大富大貴,只要求我的小孩能夠達到三點:信心,恆心,專心。”他然後又用粵語將這三點重複了一遍,聽起來都一樣,呵呵。不知道為什麼,這三點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已經是兩個小孩的媽(大的21個月),又在苦讀五年後拿了一個心理諮詢系的碩士, 來談談我對這幾點的感受。
信心篇
信心應該算是這三點中最重要的了。在我們的成人世界裡,一個自信的人對自己有着基本的信任,會以最輕鬆的狀態去學習新的事物;也不懼於未知和陌生的場合,在社交場合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怎麼才能培養一個自信的小孩呢?
最自然的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經常鼓勵小孩。從小孩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我們都應該鼓勵小孩的每一個掙扎的腳步和每一個試圖發出的音節。在學習語言方面尤其為盛。研究結果證明,如果父母經常跟小孩對話,鼓勵小孩說話,小孩說話的早,而且詞彙掌握的也較多。妞妞在7,8個月的時候開始發爸爸媽媽的音節,可是那時候它們並沒有特別的意思。也許是做母親的天性,也許是對學術研究結果的一種執着,我儘量重複她發的每一個聲音。即使我忙,不能出聲音表示,我也會拍拍她的腦袋,肩膀給她一個笑容讓她知道我在聽(這種非語言的鼓勵方式也是很有效的)。到現在她21個月,可以表達她自己的大多數想法意願:甚至包括複雜的句子:“妞妞要媽媽去公園,大家都去。“鼓勵小孩的同時也要容忍他們的錯誤,包括自己的錯誤。我想做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學走路後都摔過很多跤,有的跤做父母的會自責不已,時常掛在心上。可是我們在保證他們的安全的基礎上還是應該鼓勵他們放開腳步去探索,而不是將他們綁在我們的褲腰上。
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少對小孩說不,少責怪小孩。前面我提到要保證小孩的基本安全,這在小孩會走路以後無可避免的牽涉到擔心他們會到處亂走摔跤,會到處亂爬包括椅子,床甚至電視櫃,怕他們會撞着牆角,打碎玻璃杯等等。於是我們開始大聲的對他們說“不“。可是從小孩的角度想,他們天性好奇,想要去接觸了解這個世界,可是如果他們總是被拒絕,被拘束,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心態?他們的天性得不到好好的發揮,他們會不相信會害怕這個世界,他們寧願躲在自己的角落裡而不被大聲斥喝”不“。所以在家裡要儘量做到讓小孩覺得安全的措施(Child Proof),包括不將易碎物放在他們能碰到的地方,家具如果有尖尖的角的也要包好,電器插座更是要藏好(好像新型的插座摸了不會觸電)。家長也應該經常保持地板的乾淨,這樣子省卻了對他們說不的機會——他們找不到髒物放在嘴裡了。家裡有寵物的應該注意將你不想小孩碰到的寵物的東西藏起來,或者放的高高的。妞妞十三,四個月的時候,她特別喜歡攀登家裡的各種家具:椅子,沙發,床。這些對她當時而言很困難,而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幫助她。我就在她喜歡的幾樣家具下各放一個枕頭,讓她自己能輕鬆的爬上去。她喜歡開燈關燈的遊戲,我就在燈的開關下放了個椅子,讓她能爬上去開關燈。總而言之,我們要儘量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小孩放心的去探索,而不是靠說”不“讓他們放棄探索,覺得安全。
還有我們能改進的是咱們說“不“時的態度和表達的方式。除非是生命攸天的情形,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這件事情不能做,這個東西不能吃/玩/碰等等。同樣的情形我們也許要解釋很多遍,也許我們解釋完了他們還是不聽繼續自行其是。可是我們要對他們耐心,有信心,相信他們有一天會改變會明白。我知道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是記住,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會受我們情緒的感染。如果我們生氣了,
我們害怕了,我們焦慮了,他們都能感覺的到,也會被影響到。還有他們沒有聽從我們的時候,不是因為他們想要惹我們生氣,而是他們在學習,而學習是一個過程:首先他們要明白我們的信息,然後他們的大腦要靠着這個信息去執行相應的行為,這便牽涉到了控制力。可是小孩的中樞前腦並沒有發育完全(要記住,中樞前腦要在25歲的時候才全部發育完全),他們做事情更多的是靠本能,靠自動反應。再提這個表達方式。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直接了當的對他們說不,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另外一個選擇。比如說小孩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與其擔心的告訴他們這個不能玩,不如輕鬆的展示給他們石頭是用來玩的。這樣我們就將一個負面的信息轉變成了一個正面的遊戲。
說了這麼多,我發現要做到這些還真挺難的。我們做父母的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缺點,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更會注意到小孩的壞行為,而忽略了他們的良好行為。但是我們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正確,因為
大量研究表明,在培養健康自信的小孩方面,父母親鼓勵小孩和批評小孩的次數要大於5:1即可。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那麼就是一個足夠好(good enough)的父母親。誰能真的做一個完美的父母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