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學交易造成文憑摻假——任彥申、賀鏗、楊福家訪談錄
特邀嘉賓:任彥申委員(江蘇省委副書記、原北大黨委書記)
賀 鏗委員(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楊福家委員(中科院院士、原復旦大學校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夏欣、李志偉
主持人語:求職者多帶幾樣文憑證書就多一些就業機會,在職者學歷越高晉級加薪的機會越多。這種學歷與權利、利益分配的直接聯繫,客
觀上促使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是把勁頭放在提高自身素質上,而是放在巧取文憑學歷上,使摻假的文憑、學歷、職稱越來越多。追求文憑畢
竟不等於追求高尚,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委員們批評這些學術腐敗現象言辭激烈,深惡痛絕。
任彥申:不懂外語的“博士”“碩士”滿天飛
“文憑熱”出現在那個忽視知識的歷史階段過去之後,有激勵人們奮起學習求知,把被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的作用。現在正是國民教育、學歷
教育需要走向規範化的時候,卻出現摻假的文憑學歷一大堆,令人困惑。許多人履歷表上的學歷名實不副,其中不少文憑是在沒有對學習者
進行嚴格監測考核和“規範加工”就輕易獲得的。這其中有權、有錢的人居多。一紙文憑不僅能為人增光添彩,也是無形資產,有時還可以
變成有形資產。因此,有主動去“要”的,也有大學主動“送”的,反正是清高殆盡,斯文掃地。
學術腐敗、“權學交易”必然帶來學術貶值,以至不懂計算機、外語的“博士”、“碩士”滿天飛,比拿“本科”還容易。有的導師雖然水
平很高,但是一“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又怎麼個帶法?弄得大家看了履歷還要問:哪兒的博士?關鍵是這種沒有課時、考試監測
和嚴格規範的訓練保證下的學歷教育把規範的國民教育體系搞亂了。
治理學術腐敗哪個方面都要好自為之,學者和官員都要自律。我常對高校的同志講,一所學校創下一個牌子是非常不易的,要把所培養的人
才的質量當作生命一樣來珍惜。畢業生與學校的學緣關係就像血緣關係一樣,永遠脫不了干係,他的聲譽關乎學校的聲譽,不要自己砸自己
的牌子。熱衷於搞假文憑的人,特別是領導幹部,不光要在別的問題上講作風,在學術地位上更不能弄虛作假,這不光搞亂了教育,也把自
己的心搞虛了,是什麼就是什麼,這“金”也是貼不上去的,弄不好就會適得其反。
賀鏗:文憑成為某些人升遷發展的籌碼
摻假文憑有時就像敲門磚,是一些領導幹部眼中升遷發展的籌碼。可是有些高校包括一些名牌大學,為什麼會對並不具備條件的人大開綠
燈,將原本很難獲得的學位學歷拱手與人呢?
我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思想混亂。一些人把教育完全當作經濟產業,認為教師就是“知本家”。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某
些學校就會受利益驅使,逐漸演變成商業機構,教學關係逐漸演變成了買賣學歷、文憑的商業關係,用金錢來買學歷也就不足為奇,而且不
同學校、專業隨行就市,暗碼標價;二是教育經費困難,學校為彌補經費不足,“創收”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辦計劃外收費班是其中一個
好來錢的路子;三是教育經費管理不規範,監管不嚴格,在無約束的利益機制驅動下,助長了教育腐敗現象。
對這些非正常現象,必須認真治理,首先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明確教育首先是社會公益事業,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其次要嚴格規
范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政府資助和收取學費都應當有法律依據,各地各校不能自行其是。
楊福家:從源頭上治理“以權謀學”
相當一些地區、單位在用人問題上一味地追求高學歷,有的甚至以學歷層次劃槓,人為地造成一種用人學歷趨高的緊張氛圍,我認為這是造
成以權謀學、學術腐敗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政府要協調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多方面的關係,為人才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並在全
社會形成真正重視人才素質、注重實際知識水準和創新能力的氛圍,而不是以文憑論英雄。
有關部門要儘快採取措施,從源頭上剎住這股歪風。除了從學校方面要加大學位的管理力度、論文評審力度,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務院學位委
員會有關規定、完善研究生培養體制之外,幹部組織部門不應再鼓勵已經擔任某一級別的幹部去拿學位,其實拿學位對他們來說,遠遠沒有
在工作實踐中加強學習的意義重要,起碼要淡化這方面意識。這一點可參照中國科學院的做法,評聘人才要能上能下,不僅能低職高聘,更
要能高職低聘,真正做到用人唯賢。
有關部門還應建立約束機制,對文憑摻假者要嚴肅處理。假冒偽劣商品的造假者要受到法律追究,文憑摻假者性質一樣惡劣。
(《光明日報》200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