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送給子女什麼禮物? |
送交者: 比較政策 2015年01月25日20:15:1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貝一明 Emanuel Pastreich, 亞洲研究所 所長, 慶熙大學 副教授 我的孩子現在分別上小學一年級和四年級。因為他們年紀還很小,很容易僅僅靠原因和結果來判斷周圍的現象。但是我希望能通過教育讓他們明白:一個現象是很多因素結合的產物。而且我希望教導孩子們正確地看待事物。 試想一下,我們的孩子一直只生活在安定而平和的環境下,而突然有一天這種平靜被打破了。如果可以培養他們充分理解並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情況本身並不會讓他們不知所措。最關鍵的是要教他們正確地理解所處的情況,因為根據對周圍現象的不同解讀,解決問題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理解一些隱藏的原因和矛盾,是日後面對社會或做自己的事情時必不可少的能力。 教育並不只是教授經濟或社會的大潮流,還有一些對我們的人生有直接影響的逆潮流,以及隱藏在其後的原因。我們應該通過訓練,變得對此更加敏銳。問題在於這不是僅僅通過知識就能使人領悟的。知識只是理解問題的基本材料。如果你想理清頭緒,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至少需要一定量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通過讀書來獲得。 我們看事物是不能僅僅看表面現象的。假設我們遇到了問題,要對此進行有深度的討論。而討論可能朝着與最初預計所相反的方向發展,並往往成為重要的爭論熱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任何準備的話,就很容易陷入問題當中。是堅持自己不被他人所左右,還是迷失自我、隨波逐流,這取決於在教育中如何裝備自己。我認為教授下一代從小就知曉這些道理,並培養他們對此的敏銳反應,是非常重要的。 我經常這樣跟我的兒子說: “如果有人從一種觀點來看,那你就得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看。” 我們要告訴孩子,即使是那些撼動歷史的時刻,其中也總是至少存在兩種趨勢。如果不能洞察這些趨勢,就只能看到歷史的一面。如果那段歷史是被歪曲的,他們就會毫無防備地全盤接受錯誤的信息。這比無知還要可怕。告訴孩子要經常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現象,這是為了讓他們不被捲入歧途。 講故事的目的並不只是娛樂孩子,而是要讓他們學習如何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同一件事,以及為了着眼於將來事物的意義可以如何被改變。當然這都取決於如何講述這個故事——在理解一個現象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懷疑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當所有可能性的大門都被打開時,才能看到現象的實質。只有用這樣的觀點去洞察世界,才能最先理解現象,更快實現自己的目標。 而可悲的是,通常年輕人的頭腦中充斥的,都是經濟學或工程學的知識。他們卻缺乏足夠的想象力將這些學識應用於更為宏偉的目標。 在當今這個時代,解決問題不能單靠技術:製造新的機器去處理新的問題,或者是需求建立新的管理機構,那不過是重複人類社會的新把戲罷了。真正的解決方案來自新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若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讓孩子們有能力運用他們的想象力去創造一個新世界的圖景、另一種可能性。因此,文學和藝術意義重大:這兩個領域可以讓人充分發揮想象力、制定嶄新的目標。如果我們只是學習技術與管理,我們不過是以看似光鮮華麗的方式,習得那些早已存在的技能罷了,卻不會去尋求任何的改變。然而,事實上在我們迫切需要新藍圖時,青少年是當前最可能暢想新世界的一代人。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給國家元首呈遞建議書,而是引導啟發我們的孩子們去寫自己的故事,去把握開創未來的主動權。 編故事不只是停留在寫作方面,還涉及到文學領域。要說我們人類最卓越的能力,在於我們能賦予周圍的事物新的意義,然後以此創作出不同的故事。這就是文學。文學的價值要比在經濟、法律或社會領域的成功更重要。 文學,特別是能將故事編寫得頗具創意的能力,可以說是一把重要的人生鑰匙,能幫助我們應對各種影響人生的情況。我們在社會中要面對無數的困難和外來的挑戰。如果具備有創作出具說服力的作品,那麼在困境中也可以洞察一切。這也是能最快地找到有意義的解決方案的捷徑。 創作故事的過程中需要想象力。我經常問我的女兒:“你要在故事裡加入什麼角色呢?”孩子就說:“有公主、老虎、兔子還有狗。”我和孩子們一起編故事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探索創作故事的方法。無論周圍的條件怎樣變化,還是要能把原來的故事編得合情合理。我認為這種能力是造就領導力和未來規劃能力的本質要求和條件。我們通過想象來完成故事創作,又根據故事改變具體的情況。反過來,即使情況發生改變,也能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許多失敗的人不會根據情況的變化來改編故事情節,因而被外部的力量所擊垮。這種能力不僅是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是改變世界的新力量。改變世界的力量並不是源於大企業、國家或者社會團體。這種力量呼聲雖小,卻也能成為震動人心,改變社會的力量。如果我們的孩子也能擁有這種洞察社會的能力,這也並非不能實現的。 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應該說,如能看到隱藏在世界背後的另一面,就一定能改變世界。應該讓學生們明白,即使這樣做困難重重、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具有相當大的價值。而且應該教導學生,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如何聚小流成江河,將微小的力量匯聚在一起。 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即使為了改變世界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屈指可數,也一定不要輕視他們的力量。迄今為止,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樣一群人來改變的。” 如果一些人真正想做一些對大眾有意義的事,並把影響擴散到自己的周圍、所居住的城市、國家,甚至全世界,那麼他們的力量聚集起來一定可以帶來不小的影響。為此就應該從教育開始,開出治本的處方。目前為止,教育這一對未來的投資中還有很多部分被我們置之不理。這是因為教育僅僅被看作是停留在知識儲備層面的生產,這更不幸成為主流觀點。現在我們應該讓孩子更注重變化,認識到變化的能力不是光靠儲備知識就能形成的。應該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掌握其徵兆,而且要訓練孩子們讀懂事物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訓練中,讀書是一種重要的手段,但也不能只靠讀書。讀書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我,洞察並透徹地理解歷史的變化,幫助孩子更準確地預測我們的未來。 但是盲目的讀書卻是毫無作用。有人雖是文盲,卻對人情世故有深刻的見解;有的人雖讀書無數,卻對自己眼前的問題都毫不理解,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讀書。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在於充分理解故事的複雜性,這樣孩子們才能學會設身處地的去對待和理解他人。閱讀之後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設想這個人懷揣怎樣的計劃,內心面對怎樣的矛盾、不同的欲望。如果小孩能夠在想象他人心理的同時,也能構想一種更好的世界,那便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讀書不僅是為了更豐富的體驗、更快樂的個人“嗜好”,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進步的工具。 他們學習那些“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是非常關鍵的技能。當決定那些是需要學習的東西時,我們總可以一往無前、投入學海,但是知道那些才是應該要學習的東西,卻並非可以輕易掌握的能力。或許文學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應該讓孩子們明白他們應該學什麼?他們如何制定個人戰略來追求更好的未來?講故事就是克服被動的態度、擺脫宿命論的思維。教育孩子的根本目標是怎樣看待世界、怎樣去理解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怎樣提出更好的方法,而不僅是掌握片面的知識。 假設有人告訴你一件產品或者一項政策有益於我們的環境,你如何判斷他的主張是對是錯?他的話為什麼令你信服?如果你判斷他的話不可信,你又是根據什麼判定他的觀點自相矛盾呢?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能夠看得一清二楚,而有的人則被華麗的辭藻或各種術語迷惑。如果過於拘泥於書中的知識,就會失去自我,被對方的話牽着鼻子走,結果深陷其中無法脫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人只是不加思考地讀書,結果把書中的知識當作是自己思考的產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聞天下事,只讀聖賢書,又或只把讀書當作興趣。這種方式的閱讀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讀者無論讀多少書也只是在讀文字,完全無法體會書中所探討的人物和現象,更無法找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如何看待事物總是取決於判斷。我們不能光為了解某個事實而讀書,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接受書中的內容,並僅僅通過讀書來確認其正確性。讀書時,應尋找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這樣就能找到一股不一樣潮流,這股潮流與在歷史和社會中非常重要、而且人人皆知的潮流大不相同。 如此一來,眼前的一切都不同了。在孩子眼前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與我們一般認識截然不同的世界。這不是一個自私利己而是一切都和諧的世界。世界就像結構複雜的齒輪一樣旋轉運行,而孩子們只有在他們充分理解這結構後,才會成熟起來,並能用多種視角來觀察世界。這樣看待世界時,一切價值和美麗都可一覽無餘,他們也能逐漸理解自己以及周圍的事物。 例如,有時我想從道德的角度向孩子們展示這個世界,並讓孩子們找到價值的根源,學會珍惜和感恩。乾淨的街道上會留下汗水的痕跡。雖然我們看不見,但這是因為有人在深夜打掃,街道才會如此乾淨。價值的根源就是勞動,應該教給孩子要感激清潔工的辛勤勞動。我並不會對孩子重複講述這些道理。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向別人表示感恩,比千言萬語更能讓孩子切身體會並接受。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吃的、穿的東西,都包含着他人辛勤的汗水。無論受過多少教育,積累了多少學識,如果忽視那些為自己付出的人,就不能理解這種價值。幫我們打掃屋子和街道的人,在公共機關工作的人,甚至是身在遠方卻助我們一臂之力的人們,都是在幫助這個世界正常地運轉。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也就不會知道自己勞動的價值。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新的認識——既了解自己也關注他人。當我們從另一種角度看待世界時,這將會成為現實。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80%家長都後悔太晚讀到此文! | |
2014: | 事實與原則(4) - 事實 = 改變 | |
2013: | 祖國排華升溫大討論系列評論之五 | |
2013: | mingcheng99:也談何謂獨立人格 | |
2012: | 柏楊是滿族人,寫醜陋的漢族人,一心向 | |
2012: | 台灣和大陸,中國文化陰陽兩極 | |
2011: | "夜晚“高加索人,“白天”高加索 | |
2011: | 郎郎撒謊了嗎? | |
2010: | 在中國懷念丘田之爭 | |
2010: | 為“基甸恩蒂”補補課:如何正確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