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不同,最後導致了中美社會發展的迥異。因此,從社會發展的最終效果上看,中式教育已經輸得一塌糊塗了,對此,中國人幾乎辯無可辯。這樣說,也許很多華人家長們會不服氣,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明星,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的孩子最聰明,知識老淵博了,技能忒卓越了,。。。,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輸給他們從來瞧不上眼的美國鄰居的孩子。但事實勝於雄辯,教育無論方法,途徑,。。。,最終的評判標準,就是社會實踐。再優秀的孩子,無論他/她拿了多少獎項,有過多少個第一,上了什麼好大學,考試如何拔尖,。。。。都沒用,他們最終的比拼戰場就是社會,從那敗下來的,那就是最終的Losers. 對教育方法、制度的評價,也由這最後一錘定音。
說到這,很多華人家長就氣餒了,多年的心血和功夫,最後換來的是極大的失望和無奈。我見過太多華人孩子,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什麼哈佛、MIT,加州理工,耶魯,。。。。等名牌畢業,畢業後他們的光也就基本上發完了。多數,在面對社會的時候,敗下陣來。有時候聚會時多年不見,以前談到孩子就趾高氣昂的家長,現在我都不敢問,你孩子如今如何了?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中美教育如此巨大的差異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1. 教育的價值觀差異。
華人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出人頭地,是成名成家,是成為社會精英,望子成龍,。。。 這個目的本身並無可厚非,自己的孩子,誰不想讓他/她成功? 但成功是結果,不是過程,而圍繞此目標進行二十來年強化教育,那就太功利了,對孩子成長的壓力也就太大了。最後家長的良好願望,成了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麼宏偉的目標,光有願望就行了嗎?光有努力就行了嗎?一個人最後的成功除了需要努力之外,天賦,機會都很重要呀。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華家長和子女關繫緊張,孩子們很不高興地說:那是你們的希望,不是我的選擇!一句話,把多少含辛茹苦培養孩子彈了十幾年鋼琴的華人家長們給頂到了後牆上!錯在父母,你們輸在起跑線上了!
與此相反,美國家長更注重發現和培養孩子們的興趣,也很注重孩子性格的發育。他們一旦發現孩子喜歡文學,藝術,體育,政治,手藝,。。。,就開始下功夫支持他們,並在過程中鼓勵他們,從小就給他們信心。但並不強調必須成功,只要努力了,只要是你喜歡的,家長們就很開心。咋看起來,美國家長似乎缺乏華人家長的遠大理想,但從社會的整體發展角度看,這種教育方式有很深刻的道理,也讓美國社會得益於這種多樣化。有失敗的,就有成功的;有能說的,就有喜歡聽的;有慣於領導的,就有關於被領導的;。。。,說到底,一個社會的尖子需求量並不大!但是要玩真的,需要從小就進入真實的淘汰和分類的過程中。為了怕輸,而作假,那是自欺欺人。明明你的孩子缺乏藝術天賦,你非不認輸,逼着他/她彈鋼琴,最後誰在騙誰呀?
華人家長最不喜歡孩子憑興趣做事,認為那是見異思遷的開始。必須持之以恆,必須堅持不懈,。。。,不撞到南牆別回頭,而且不願意承認不如人,從家長開始作弊,弄假的,讓孩子處於一中虛無的成功之中。但興趣(curiosity)始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原始動力之一。
2. 教育內容的差距。
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中,知識的學習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華人家長非常注重知識、技能、學位、名次,。。。 這是中國數千年傳統教育的一貫作法。中國人比任何民族更看中知識的價值,“知識就是力量(我不知道原話是什麼)”在中國很容就找到了知音。在人面前,如果有什麼是你不知道的,那真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中國人花一生的經歷企圖窮盡世間所有的知識,恨不能全Download到自己的腦子裡。對子女教育也是如此,學知識記憶知識,是華人孩子最大的成就。當然了,還有技能,能彈鋼琴,拉小提琴,能跳舞,能。。。, 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幼年明明是性格,價值觀,語言能力,決策能力培養的最好時期,而這些品質對一個人今後成功的人生路,非常重要。但華人家長們,卻在這個時期強迫他們的孩子關起門來,與世隔絕,天天剋書玩。浪費了大好時光,失去了最寶貴的培養孩子性格和其他素質的時機,真是可惜呀!
美國家長更注重孩子們的能力,而不是知識和技能。美國家長認為一個孩子最後在社會上成功,能力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這些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能力,分析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動手能力,。。。 美國家長寧願自己的孩子去打球,也比悶在家裡剋書要強。他們認為,一個孩子特別是中小學的孩子,讀書太多人會變傻!而華人家長,正好與此相反。華人家長,寧願自己去幹活所有的瑣碎事,也要讓孩子們把時間省下來去讀書。一個美國家長曾對我說,不明白為什麼華人家長要送孩子去學鋼琴。他說:我寧願我的孩子可以在野炊的時候能幫我搭帳篷,也不想看自己孩子伸出一隻只纖細的手指頭,連個釘子都不會釘。
3. 對孩子“做錯事”的態度不同。
華人家長在孩子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一個支持者,輔助者,反而是一個參與者,甚至是替代者,好像他們要把自己失去的童年感覺找回來一樣。我見過很多華人家長,為了讓自己9歲的孩子,可以在班級作文比賽中拿好名次,自己幫他寫。華人家長從心理上,不能接受暫時的挫折,結果讓孩子們承受和經歷挫折的時間往後移了,移到他們走上社會後,而此時孩子們的心態和挫折的代價,都讓他們輸不起了。如果人的一生,必須經受挫折,到底應該讓他們在孩童時期經歷好呢?還是讓他們在職場中去經歷更好呢?華人家長在這事上好像拎勿清呀。大膽地讓自己的孩子,在人生最無關緊要的時候去犯錯誤吧,因為此時是他們不需要付出代價就能學到很多享用一生的經驗的時期。犯錯誤而不需要付出代價,這是何等難得的機會,華人家長們,你們別把原本屬於孩子們的這份權利,剝奪了吧!
美國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放手,大膽地讓他們闖,讓他們去犯錯誤,讓他們自己去Make他們自己的Decisions. 並從過程中學到他們必須的東西。美國家長讓孩子自由地說他們想說的任何話,不置任何對錯的評價,而是鼓勵他們。反而是華人的家長,當自己的孩子面對任何需要他們自己的決定時,家長比孩子們還緊張。孩子說了一句話,原本無所謂的事,華人家長都能在時候,品頭論足很長時間,告訴自己的孩子,哪裡可以改進,哪裡能夠更好,哪裡說錯了,。。。。 最後弄的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機會,就回頭看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不Make Mistakes。嘿,。。。,華人家長們用自己最求完美的態度,把孩子們自然成長的過程給扼殺了。我見過太多太多華人孩子,不會在人前自由表達的,他們緊張地看着自己的父母,生怕做錯或說錯。家長們能把孩子培養成這樣,也該反省了吧?
4. 孩子屬於社會,不屬於家長!
華人家長對孩子有種莫名的擁有感,“這是我兒子”,“這是我家老大”, 。。。,要知道孩子自從出生,就是個人格獨立的個體,儘管他們直到18歲或更晚才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但他們自始就是屬於社會的。我們不過是盡一份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而已。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願望,自己的目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們。他們有權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選則自己的人生。當然,作為家長,我們有監護責任,保護他們,愛護他們,指導他們,支持他們,鼓勵他們,但我們不能取代他們的權利,把他們置於自己的權力之下。
在這點上,華人家長做得非常差。他們在愛的表達方式很獨特,往往很難說是出於對孩子們的愛,或還是出於對自己的執着。多數中產階級的美國家長,更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作朋友,以商量的口吻來談事情。而華人家長往往會命令孩子們作某些他們不明白的事。一旦被問,華人家長最常說的話就是:找我說的做,別問那麼多為什麼!孩子在家庭里缺乏平等的感覺,對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有負面影響。孩子在人生中,最初打交道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在和自己父母的交道中,學會觀察,學會妥協,學會思考,學會價值觀,。。。 如果他們在家裡都不能獲得尊重,你們怎麼能期待他們到了社會,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最後,我想藉此強調一下漢語和英語在一個詞上的差異,我認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美教育上的認知差異。這就是中文的“學習”,和英語的“Learn"。實在講,在漢語裡是沒有“Learn”這個單詞的,漢語裡與此對應的是“學習”,但“學習”強調的是讀書,而英語的“learn"強調的是通過體驗,獲得的所有能力。這個差別,也許造成了華人家長只知道學習,而不知道Learn,因為在他們的語言中根本就沒有learn這個單詞。這也造成了華人,不注重Learn Things,而更注重學習。
還有,華人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漢字學習的影響很重。這是歷史造成的一種學習方式的延續,是一種文化傳承。不過這種文化傳承,深深植根於漢字學習的習慣。我們民族的學習,從方法上,從態度上,從內容上,從價值觀上,都深受漢字學習的影響。所以,我強烈反對美國的華人家長們,把自己的孩子從小送去學漢字學中文!!! 這是嚴重的自虐,對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習慣,。。。等有很嚴重的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我認為,華人的孩子,應該至少到了高中再開始學中文。在家裡,只要堅持和他們用漢語交流就行了,能保持聽說漢語的能力,就足夠了。至於中文,甚至上了大學,學都不晚。這裡,一定要把語言學習和文字學習區別開,別把中文學習,等同於漢語學習。這是嚴重的錯誤。都到了美國,原本可以躲過中文學習的惡習,你要是再把孩子送去受罪,那是你自己愚昧。
華人能走出中國到美國,多數都是精英,咱們的孩子都有某種天份,都是很好的胚子。只要用愛心去呵護,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就多數都能成才。千萬別干那揠苗助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