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中國大學排行榜的十大軟肋 |
送交者: 關注 2004年12月25日14:51:1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大學排行榜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呢?不外乎是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學生家長擇校、高等教育市場化、經濟利益驅動、大學樹立名聲和企業擇才等幾個方面的需要。高校在大學排行榜中名次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高校在學生生源、畢業生就業、樹立自身名聲和學術科研等方面的競爭力,因此歷年的大學排行榜都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特別高教界人士和學生家長等關注的焦點。 由於中國官方公開聲明不搞任何排行榜,目前在中國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大學排行榜研發情況類似,大學排行榜也基本上都由民間研究機構發布,據調查自1987年國內共有17個單位發表了30多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名。但是這些民間機構因其自身研究實力和研發角度的不同,每年在推出各自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之後都在中國高教界都在學者和各高校學子間引發激烈爭論與論戰。2004年就發生了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等中國頂尖級高校的領導在公開場合炮轟中國大學排行榜的事件。 下面就筆者一點粗淺認識來分析一下現在中國大學排行榜的軟肋之所在: ■軟肋一:民間排名機構缺乏權威性,排行榜民眾認同度較低 目前中國大學排行榜幾乎都由民間機構發布,自1987年至2004年間,中國共有17個單位發布30多個大學排行榜。目前影響較大的有三家:網大、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校友會。他們分別與2001年、1999年和2003年推出了各自的大學排名。這三家機構都是民間性質: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自稱是“民間學術排行機構”,網大是“一家在大中華區域發展教育產業及相關教育技術產品的專業化集團公司”,中國校友會則是 “一家綜合社區門戶網站”,這些都是與高校毫無關係的民間機構和網絡媒體等。類似排名機構還有武漢大學中國科技評價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高教所等單位。但是目前這些機構的科研實力等方面來看尚未樹立較高的權威性,公信力很低,推出的大學排行榜只能說是一家之言,還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很多人會問在中國到底什麼機構才有資格搞中國的大學排名呢?各界對此分歧比較大。很多人認為由非官方機構對大學排名,能打破以往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獨自掌握和發布信息的局面,說非官方一定比官方準確。而又有人建議研發排行榜的機構要有權威性,考慮到中國特色最好由教育主管部門或教育主管部門正式委託的單位來做,這樣才能保證排行榜的客觀科學。在2003年3月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黃因慧建議禁止民間進行大學排名。認為高校評比應該由教育部組織進行,不能允許隨便什麼人或民間組織就可以做的。認為缺乏科學性與權威性的排名會對高校產生嚴重的負面社會影響。 ■軟肋二:高校評價體系不適合中國國情,評價思想差異較大導致高校名次相差甚遠 目前中國高校排名評價指標體系不是生搬硬套抄襲國外大學排行的做法,就是號稱所謂“結合了中國的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網大號稱“從消費者角度評估中國的大學,力求反映大學的辦學效益”,廣東科學管理研究院標榜“唯一解決了不同類型大學相互比較的大學排名”,而中國校友會則更是號稱“中國第一個排名指標最全面的大學排行榜”。但是實際情況怎麼樣呢?看過他們的評價指標後很多說這些評價不僅不科學、不客觀,且有些簡直就是在偷換概念,根本無法全面客觀評價中國高校的水平。部分指標很是荒唐,不是看總量就是什麼人均,如每千名學生人均國家重點學科數,在校學生人數和研究生報考人數等等,讓人看到後哭笑不得,國家重點學科多少反映了一個學校學科實力體現,好像和在校學生人數沒有太大關係。個別排名為提高文科院校的排名,採用了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這一數據作為指標,但確忽視與其同級別的理工科院校非常看重的國家理工科研究基地這一指標。總而言之,大多排名的指標給人感覺都是在湊數,很難有說服力,而對於學校聲譽、入學分數、畢業生就業率和收入等社會各界比較關注的指標卻置之不理。同時隨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組合,湧現出一大批綜合實力雄厚、發展勢頭令人刮目相看的高校新貴,給很多老牌院校的地位以強有力的衝擊和挑戰,如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都因合併綜合實力一下子躍居中國高校前列。而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名/老牌院校因為沒有合併而相對來講綜合實力有所下降。同時也促成了中國兩大高等教育評價思想誕生,比較高校實力時到底看“總量“和還是看”人均“呢?為此雙方爭論不休。從目前中國各大排行評價指標體系來看,他們恰恰體現了以上兩大高校評價學術思想,如網大排名看重“人均”,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看重“總量”,而中國校友會似乎在人均和總量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但嚴格來將還是“總量”。這兩個學術陣營都有不同的支持者和擁護者為其搖旗吶喊,而因評價思想較大差異導致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排行榜中排名位次相差甚遠,如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和南開大學等在各排行榜中的名次就相差很大。 ■軟肋三:排行榜重理輕文現象嚴重,文科科研成果得不到正確認識與評價 在中國大學排行榜中“重理輕文現象”廣泛存在,體現文科院校科研和學術實力的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缺很少體現,而且評價指標中人文科學相關的指標“權重”也過小,這直接導致中國以文科為主的院校在這些排名中名次明顯偏低。如以文科優勢而聞名的中國人民大學在網大和中國校友會的排名中只能位居前10和前20,在廣東科學管理研究院的排名中更是排在三十幾位,讓人不可思議。為此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還將網大告上法庭,要求禁止其排名活動。在評價高校時文科成果到底怎麼來衡量,一直也沒有很好的定論,也成為中國眾多學者討論的話題。復旦黨委書記曾講過“對文科和理工科的科研成果,是無法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的。工科的成果看你能不能應用,理科的成果看你能不能發論文,文科的成果怎麼看呢?我們復旦的譚其驤教授領銜編撰《中國歷史地圖集》,整整搞了20多年,這樣巨大的成果怎麼算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呢?”。對於現在明顯存在地“重理工輕文科”現象,我們希望各排名機構能認真對待,制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方法,不要讓這種風氣蔓延下去。 ■軟肋四:高校評價指標變動頻繁,導致排行榜中高校排位波動過大 目前中國高校評價指標體系的變動性過大,很多指標是去年有,今年缺不見了。對於任何一個排行榜來說,如沒有相對穩定地評價指標,那據此排出的排名能客觀嗎?能有說服力嗎?能被人認可嗎?個別評價指標是改頭換面了,可實際上指標數據採集卻沒有任何變化,如去年評價指標叫學術聲譽,今年就改叫學校聲譽,但調查對象卻沒有任何變化,這樣的指標只能有說服力嗎?各排行榜評價指標頻繁變化的直接後果就是,高校排位的跳越性超常,比如在某排行榜中河海大學去年列65名、今年第81名,北京林大去年列90名、今年未進入前100名,某些高校排名在一年之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難以置信。 ■軟肋五:排名的指標數據可信度低,個別更是濫竽充數 目前中國的各個大學排行榜尚未完全公開所採用數據,也沒有具體說明排名數據的來源 。大都排名只有公開評價指標得分,卻無原始數據和具體數據的來源。目前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網大都沒有公開過原始的排名數據及其來源,中國校友會雖然公開的原始數據當沒有完整說明數據出處。這些排名機構所採用的排名數據當中很多更是幾年以前的數據,用幾年以前的數據來評價現在高校的水平,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湊數。如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的指標當中有上年度國家級科技獎勵一項,但該機構的2004年高校排名是2004年1月份推出的,可當時2003年國家科技獎勵成果還在評審當中,他們到底從哪裡得到數據的我們不得而知,這樣地排名數據是很難有說服力,同時也是導致這些排名備遭批評的主要原因。 ■軟肋六:排行調查缺乏獨立性、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 任何排行榜的關鍵在於獨立調查的公正、客觀性,只有這樣才能具有權威性,而商業化的運作很可能會影響到評比的客觀性,甚至有可能出現“交錢就落名”的情況。目前各機構的相關調查問卷都是排名機構自己回收、審核和統計,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對外公開原始的有效的調查問卷,同時調查問卷回收比例過低都影響了調查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情況。目前這些機構僅僅是通過自家網站和信件等方式對自己選定的一小部分調查對象展開調查,由於這樣的調查局限性太大,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且很多排名機構的調查對象(單位和個人) 都聲明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調查,排名機構是否在偽造調查數據,我們不得而知? 因中國高校主管部門、所屬行業、學科專業設置、招生區域、學生就業和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等的不同,各高校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和聲譽也有很大差別, 像清華北大這樣在中國任何地區都有廣泛影響的高校不多,比如蘭州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在南方和北方地區的影響的差距就非常大。所以只有擴大調查的地區、調查對象才能全面、客觀反映出中國高校的實際情況。 ■軟肋七:排行榜引發高校學子與教師護校大戰,排名機構間的口舌之爭也時有發生 每當中國大學排行榜出爐的時候,為此歡欣鼓舞者和大肆聲討者兼有。而且每個排行榜擁有各自擁護者和推崇者,因高校名次的高低不僅影響高校的招生、學生就業等等幾個重要方面。在中國各大學學生之間引發了激烈的口水戰,同時排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因採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導致同一高校在不同排行榜的名次相差甚大,如2004年在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校友會排行榜位居前十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在網大排行榜卻只能屈居十幾位,而歷年在網大排名位居前五的中國科技大學在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排名只能排在十幾位。這些高校的學子和教師為了維護母校的聲譽和地位隨即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口水戰。如華中科大和中科大、北航和哈工、成電和西電、上交和西交等校學子都曾經在各大論壇上演過大論戰。 這邊高校學子口水戰異常激烈,那邊排名機構的競爭也不是風平浪靜,各自不僅在對外宣傳上特意抬高自己,而且正面的攻擊也時有發生。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課題組負責人武書連研究員就曾經對南方日報記者毫不諱言地宣稱,“網大的研究體系抄的是美國的,研究成果則是抄襲我的”,而網大負責人則回應說“我們的排行榜怎麼可能是抄襲他的呢,如果真是抄的,武書連可以告我們呀”。而中國校友會在一項關於2003年中國大學排行榜認可程度調查中,自己的票數明顯領先於其他排名機構。 ■軟肋八:排行榜商業化運作,金錢驅動排名 中國的大學排行榜主要由民間機構、公司和門戶網站等發布,基本是非官方的機構來運作,那到底是動力驅動他們來運作大學排行呢?除了學術研究的原始驅動力之外,個人覺得就是潛在的巨大的經濟利益才是這些機構的研發排名的最大驅動力。 1999年網大在推出網大第一個中國大學排行榜之後就出版了排行榜書籍,不僅賺夠了眼球一夜成名,而且一夜暴富,一舉發展成為了現在“一家在大中華區域發展教育產業及相關教育技術產品的專業化集團公司”,每年推出排行之前,網大公司也是中國眾多高校領導拜訪考察的熱門地方。而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除了每年出版了《挑大學選專業》一書外,還經常應高校邀請到各大高校作學術報告,在2003年該院武書連研究員中國大學排行榜“黑錢”事件,一時間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成為當年中國教育界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而2002年大學園網站關閉,武書連與翟應龍分道揚鑣,無不與利益分配有着直接關係。而在中國校友會剛剛啟動的2005年大學排行榜評選活動中也推出手機短信投票等業務,這些做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對於這些排名機構的這些行為不想說太多打擊的話,沒有足夠的經費作保障要想研發出全面、客觀的大學排行榜還真不可思議。 ■軟肋九:排行榜引發是非不斷、爭論不斷,以炒作為目的真假官司時有發生 歷年排行榜推出之後,各高校對此的態度也不同,認同就在學校宣傳的資料中顯著標明,比如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等就在學校網站和招生宣傳材料明確標明。不認同的就通過各種媒體提出質疑,如中國人民大學的顧海濱教授就通過媒體來反駁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的排名。同時因為排行榜版權招侵權、商業利益分配不均和新聞炒作等原因也引發了不少真假官司。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郭軍輝因不滿網大將其母校列在排名榜的第25位,將網大告上法庭。要求禁止其排名活動。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對“網大高校排行榜”提出質疑。華東師大稱“網大排名”損害學校聲譽。2000年武書連致函tom.com,指出TOM網站刊登《中國有多少大學排行榜》是一種侵權行為,要求TOM採取措施,停止侵權。2001年武書連因tom公司侵犯其2001年大學排行榜權利將tom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在其網站首頁顯著位置刊登向原告賠禮道歉書,定額賠償原告30萬元人民幣以及承擔與訴訟有關的全部費用。2001年西安交通大學拒絕參加網大中國大學排名。2002年武書連指責合伙人翟應龍的關於其身份的解釋“簡直就是在胡說八道,沒有一句真話”。 ■軟肋十:排行榜映射出“酸葡萄心理”,對待排行榜缺乏理性認識 目前中國高校對外的宣傳資料上,有很多“虛假”信息,在某些高校宣傳資料上不是說自己歷史悠久就是實力雄厚,可歷史到底有多悠久、實力有多雄厚呢?我們在這些高校的資料中是無法得到真實的信息。部分高校更是將一些兼職院士和教授等都也算成學校炫耀的資本,說什麼擁有多少院士與教授,豈不知當中有非常大的水分。而大學排行榜的出現就是讓那些以前見不得人的事情都暴露出來,也成為中國的大學排行榜備受攻擊的緣由。 對大學排行榜的攻擊、各校學生教師間的口水戰都是因為心裡不夠成熟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一種“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學校排名比想象中的低了,連大學排行榜的排名資料都沒有仔細研讀過,就對排行榜和排名機構展開劈頭蓋臉的批判,有些更是發展成為人身攻擊的地步,而且還牽扯上排名負責人就讀的學校。復旦大學的領導建議民眾以開放平和地心態去看待大學排名,不以一時領先而自喜,也不以一時落後而沮喪;從排行榜中注意自身的弱項和別人的強處,並以此來激勵自己。而不能一味了去攻擊排行榜。應依據對排行榜的觀察與分析,積極主動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引導高校的發展。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以上僅是本人對中國大學排行榜一點看法,和大家共勉。 (人民網)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