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問題在日本
汪先恩
在開學時間上,日本與世界脫軌,9月1日是潮流,而日本卻是4月1日,據說是櫻花鬧的,近來許多人在呼籲與世界同流,但還未形成法案。這個新學期開始,教育委員會給畢業生的家長來了一封信,介紹初中義務教育之後的進路,閱後感概頗多。
高中不是義務教育,所以要考。高中沒有地域限制,但有公立(國立、縣立)和私立之分,大體公立學費低,私立比較負責,各有千秋,希望根據自己的成績確立目標。除全日制高中外,還有半日制、通信制和夜校高中,以方便邊工作邊上學的人,修滿學分,予以高中文憑,將來一樣可以報考大學,並附有保證殘疾孩子上學的指定學校介紹。沒有想到日本還有非全日制的高中,讓人體會到,政府保證成績不太優秀或經濟困難的學生有上學機會,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高中之前,上學安排是政府的義務。當然,在日本也存在上學難的問題,表現在升學時難以選擇合適的學校,在進私立還是公立上糾結,而不是上學本身。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市區政府會主動寄來明信片,寫明你的孩子如果上幼兒園,按就近的原則,安排在某某幼兒園,如果志願去其他幼兒園請在其名稱前打圈,註明如果人多將抽籤決定,把這個明信片投到郵箱或送到政府機構,基本上都會滿足家長要求,到時會再寄來正式通知,告訴你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和具體事項。幼兒園結束之前,同樣會收到教育委員會關於孩子上小學的明信片,中學也如此。義務教育階段,基本上都是教育委員會事先安排好,除非轉校之類,家長一般不需要去教育部們,更不需要向學校提供任何證件。
教育委員會是服務機構。日本不用教育局這個帶官階的名稱,而用教育委員會。我去過一次市教育委員會,因為小子在北京上了兩年半小學,6月份畢業後,要到日本插班上初一的第二學期,便打電話到市教育委員會問需要什麼手續,回答說只要把孩子的護照讓他們看一眼,證明到日本就行。於是就把護照拿去了,工作人員看了一眼,站着就把入學證明辦完了,並當場電話通知市立中學。第二天,孩子在掌聲中進入了陌生的班級。
學校處處體現公平。午飯在學校吃,校長和老師與學生一起吃一樣的飯,飯菜的質量也就不用家長操心;包括校長在內的教師定期在區域的不同學校輪轉,以保證各校的師資大致平衡;班主任每年換,以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初一以運動強身為主,班主任為體育老師,初二以訓練公民意識為主,班主任由社會課老師擔任;初三要應試,因此由語文或數學老師擔任。日本學生不設班長和副班長,只設各科委員長,完全由學生競選產生,各委員長互不隸屬,只負責分內的事。小子初二開始擔任學習委員長,但在做衛生時,得服從衛生委員長的監督,上體育課時得服從體育委員長的監督,在班級無等級概念;考試成績排名只通知本人;運動會全體參加,無個人名次,只有打破班級或年級的按紅白藍等顏色分組的臨時集體榮譽,為的是培養參與和協調意識。
選考公正。去年學校要選派一名學生參加英語比賽,小子選中了,據他說選考老師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件小事特地請跟本校無關的外教裁決。事後校方給我打來電話說,“非常對不起,您的孩子被選中為比賽選手,請在時間上配合”,心想感謝還來不及呢!此後學校請了一位美國老師專門培訓了一個暑假,直到比賽獲獎。日本出錢請美國老師培訓中國孩子,這種趣事也是教育公正的產物。
日本把頂級的重點中學叫“難關校”,中學、高中等都有,把考重點中學誇張為“受驗戰爭”,可見競爭很激烈。但競爭很公平,讓人服氣,即便是首相,也辦不到,也不會辦把自己的子孫通過關係塞進重點學校。由於升學公正,家長一般不知道文部大臣,也不知道教育委員長,甚至不知道校長的名字,我連班主任是誰都不知道。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也都心平氣和地學習,確定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的嚮往麵包師,有的嚮往保潔,有的嚮往種菜,有的嚮往裝修,都很實際,競爭在於同行,不同行之間是協同關係,干好合法的任何一行就有飯吃。
各國的精英水平都差不多,國家的差距主要取決於有無高素質的普通公民和各項各業的匠人,教育起決定性作用。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
擇其惡而唾之,則其不良而改之,擇期善而從之。日本的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也在不斷改良,其基本政策值得我們冷靜思考和大膽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