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命-絕對(3)
物質的存在過程,就是由“形成,進入時空,消失”這樣的三個階段組成。在天體物理學上,就是“一次大爆炸”完成的過程。從哲學上講,就是“在,存在,定在”的過程。當物質的“規定性”消失了,既條件性,物質也就分解,不覆存在。
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其實不然。如果說一個人死了,大家都很明白,那麼這個人變成了骨灰,屍體的水分蒸發了,整個人體變成了其他物質飄散開來融入大自然。這就是“某物變為它物(something vs. something else)”的過程。那麼我們如何窮極“物質自身”呢?也就是說,物質或最基本的元素,比如“氮氫氧”原子,最終又會變的如何呢?我認為,它們也會變的。不過它們是“無路可逃”,只有自動消失了事。這又是咄咄怪事!基本元素怎麼會消失呢?您也許會問。這就是問題的核心了。沒有它們的消失,“大爆炸”的邏輯上的“奇點”如何形成呢?這樣想也就明白了。直接了當地說,我認為這個宇宙的“大爆炸”是周而覆始的。每次的大爆炸都是再造時空,再造人類,再造文明的過程,直到滅亡。從哲學的角度看是完全合乎道理的。因為宇宙大爆炸開始的整個過程到結束,服從於“有生必有死”的更普遍的規律-除非您能舉出一個“有生沒有死”的例子,證明這樣更合乎邏輯。
重要的是,從這個天體的物理性運動過程,我們看到了哲學的規律:“something either turns to something else or to nothing”。最近網上有很多關於天體起源的哲學討論,比較典型的話題是“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youtube.com),討論的人多半來自天體物理學家(他們試圖搶去哲學家的飯碗,這是後話)。關鍵的問題他們並不懂哲學,以為談哲學像找對象一樣,人人都可以無師自通,不需要學習和積累前輩的知識,則是大錯特錯。
物質,最終要從“某物到無物(something to nothing)”,證明了其缺陷或限制。這就從哲學的邏輯上自然地導出了某物必然屬於“相對性”範圍的道理。 "If it is something, this something must belong to the Relative (of course, IT is something, otherwise it wont'be IT, right?)". 這是毫無疑問的。凡是相對的事物,都是變化的事物。凡是變化的事物,都是會必然消失的事物 - 這就是一切物質的歷史過程。當愛因思坦用“相對論”一詞表示他的理論時,他沒有想到這個“相對”概念的哲學深義。其實,一旦人類發現一切物質的“相對性”時,也就是發現了物質的“最後和最終的本質”,也就是人在認識自己所能涉及的一切知識上走到了“盡頭”。不用說,這就是歷史上哲學家追求(比如黑格爾)的“終極真理”。相對,只剩下有這樣一條通道:它的對面是“絕對”性,既,範例所說的“絕對背景”。
相對的本質就是“某物”的本質,它只能在“something else or nothing”之間變化,而不可能進入“絕對性”。物質的根本屬性就是相對性,物質是無法接觸到絕對性的,恰恰是因為物質的“relative”基礎和本性。能夠溝通相對性,進入到絕對性的“物質”,只有“生命”自身。而生命並非來源與物質,生命來源於絕對性本身。生命和物質的區別,猶如一條巨大的鴻溝不可逾越,此是下一個話題了。
在我看來,從大爆炸的宇宙發展過程角度看,這五個階段最有意義:I - 奇點的產生,II - 爆炸發生,III - 生命開始,IV - 相對性的認識,V - 到最終宇宙的收縮意味此次大爆炸的完結 - 是5個值得紀念的“stop”。而我們現在,從愛氏的“相對論”提出,到範例哲學的“相對性”的提出,就是處於“第IV階段”。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