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軍:從奎恩的修正看哲學對語言的需求
送交者: 中軍 2016年04月12日10:22:0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從奎恩的修正看哲學對語言的需求

——兼回Hare


語言的本質功能到底是不是指代呢?

如果一定要這樣肯定的話,那麼,這個“指代”是在命題里就能確定的,還是需要在語言的整體裡驗證的?整體性驗證這個指代的意義,是在單一指代分句里邏輯實證還原的,還是需要在語言主體當下多種關聯的情境中實現的?

美國也有一哲學兄弟對邏輯實證做過修正,叫奎因,早先對羅素很崇拜。後來到歐洲還結識了石里克、卡爾納普等維也納學派的成員。但是,他慢慢地對邏輯實證主義產生了懷疑。再後來,他就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了分析批判。

從奎因的分析中,我們可能會得到一些啟示。

奎因的批評,主要抓住了邏輯實證的兩個弱點: “一個立論是相信分析真理或以那些獨立於事實的意義為根據的真理,與綜合真理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存在着根本對立;另一個是還原論,即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於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

對於第一個立論,奎因指出了分析命題的根據不充分,由此把分析命題同綜合命題對立起來的根據,也就不充分。

邏輯實證的做法,首先是把命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分析命題,即邏輯真理;另一類是綜合命題,即非邏輯真理。例如,“所有的單身漢都沒有結婚”,就是分析命題; “所有的單身漢都是不快樂的”,就是綜合命題。當然, 邏輯實證也經常做另外一些的區別,比如,分析命題由定義判斷真偽、真偽只依賴命題內名詞的意義、意義的真偽只由語言的使用習慣來判斷的等等理解,寬泛了早先的康德的規定。但是,根據意義的指代不同,分析命題就是憑藉自身的意義為真,而綜合命題則是依其相關於世界的意義為真。

依據意義指代的層面差別來做區分,不僅會造成同義反覆,而且最終區分的根據是不充分的。例如,對於“沒有一個單身漢是結過婚的”這個命題,如果把單身漢換成“沒有結過婚的男人”,就成了“沒有一個沒有結過婚的男人是結過婚的。”這就成了同語反覆。非邏輯真理變成邏輯真理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同義詞。而在奎因看來,同義詞是不能相互下定義的,因為同一詞自身沒有下定義的根據。即使可以從辭典中找到詞義,但編辭典的人也是根據經驗把他相信的事實記錄下來的。這說明邏輯真理即分析命題歸根到底也是來自經驗。所以,分析命題是站不住腳的。由此,邏輯實證關於“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絕對對立”的立論,也是站不住腳的。

奎因的貢獻是破解了語言與事實的簡單指代關係,認為首先語言和事實是分不開的。語言是以體驗為前提的,分析命題是以綜合命題為基礎的。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相互依賴性與區分的相對程度,要由獲得經驗的範圍大小來決定。因此,“要劃分一條分界線的想法,只是經驗主義者的一個非經驗的教條,一個形而上學的教條。”其實,這樣的人為地分類與分開的做法,都是為了某種認知、表述的確立,都是以假定很多經驗條件不變為前提的。

對於第二個立論,奎因指出了邏輯還原論忽視了科學知識的整體性理解。邏輯實證把命題的對立、專注意義的分析破解求證證偽的過程,實際是把知識還原為一個個孤立的命題、孤立的原子,而這一個個命題只有被經驗所驗證,才有意義的真偽理解,其實是具有極大主觀性的。奎因就此提出,我們不能把科學知識看成是一個個孤立的命題,而是一個整體。有經驗意義的知識單元,不是一個個的單獨命題,而是整個科學。所有的科學構成一個體系。只有整個命題的體系,才是能被經驗所驗證的。因此,他強調這種驗證應該是整體上的驗證,不是一兩次個別的驗證,因為理論具有整體性,而感覺、經驗具有主觀性、私人性等等。

奎因反對還原論,主張整體性驗證的實質是不能把語言的簡單指代,就當成語言的本質,這裡隱藏着諸多的語言與世界的聯繫。

首先,他認為應將觀察句直接與當下的感官刺激相聯繫。觀察句和其他語句一樣,都是關於物理對象的語句。觀察句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與感官刺激的因果聯繫最為直接,可以在主體間清楚明白的場合下通過實指法而領會,例如,“外面的花開了”、“這個屋子有幾張桌子”、“這些菜都黃了”等這樣的句子,其真值都是隨場合而變化的語句。這裡就將簡單的指代關係,複雜成了語境關係。

其次,他認為應將觀察句與所謂的觀察直言句相聯繫。觀察直言句是指由兩個觀察句通過“不論何時”聯結而成的永恆句,即真值與場合無關的語句,比如“無論何時太陽初升的時候,鳥兒就歌唱”、“無論何時哪裡有煙,哪裡就有火”、“無論何時如果這是雪,那麼這雪就是白的”,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經驗定律。顯然,觀察直言句可以被當下的感官刺激所引發的觀察句直接確認或反駁。這裡就將簡單的經驗指代,引申到了使用語言主體的當下情景關係。

再次,他認為應將觀察直言句與科學中的其他語句聯繫起來。非觀察直言句一般並不直接蘊含觀察直言句,而只有足夠大的一個語句系統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被蘊含的觀察直言句被確認了,那麼,參與蘊含的所有語句也得到了間接的確認;如果被蘊含的觀察直言句被反駁了,那麼,參與蘊含的語句組也間接地被反駁了,但具體要放棄或修改其中的哪些語句,我們仍有相當大的自主空間。

由此,這種關於蘊含觀察直言句的往往不是單個的語句,而是一個充分大的語句系統的理解,將讓我們看到了邏輯實證對命題的簡單分類、還原論對語言的簡單指代、以及對意義的簡單證偽等等,其實都是事先假定了一些前提系條件的。所以,邏輯實證中的所謂的真理性、自明性、可證性、有效性等等,在單一、孤立地還原框架里,其實都是很不確定的。

由此,奎因提出,檢驗一種理論、哲學學說是不是有意義的標準,不在於它能不能被簡單的經驗所證實或證偽,而在於它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用處如何。有用,就有意義;沒用,就無意義。例如,當看到紅花、紅布、紅房子時,認為紅的性質是客觀實在,而具體的花、布、房是不實在的,這就是唯心主義;相反,認為紅的性質是不實在的,而具體的花、布、房是實在的,這就是唯物主義;如果認為兩者都是實在的,這就是二元論。而這三種看法哪一種有意義,是真理,這就看它們在解釋經驗的問題中誰最方便有用了。

其實,命題、指代的意義不僅與當下主體的多種關係的情景有關,甚至與主體的目的性、功用性分不開。

這裡奎因的看法雖有實用主義之嫌,但是,他卻向我們提醒,命題不能被簡單的分類,不能被視為絕對的對立,驗證不能依據語詞、語句、甚至句組的簡單地指代關係,必須依據語句與感官刺激的場合相聯繫,必須將經驗的語句與當下的主體情境相聯繫,必須把語句放進語言世界的體系裡,與科學中的其他語句聯繫起來,甚至必須放在與人的目的性相通的關係裡,才有可能確定的證偽。

我所以在Hare的“2可言之物一定是指代功能的運用”之後,反思:“指代只是言的一種形式功能,被指代的也是物的一種性質”,在“3指代功能是語言的本質”之後,反思:“指代作為言的本質,只是在語言的含義層面,而非其他的層面。這是語言學與語言哲學的差別”,也是想指出Hare對語言本性有可能抽象化了。

如果說伽達默爾側重語言的本體性,那麼奎因似乎則重了語言的主體性。不論我怎樣地斷章取義,他們二人都是在語言的世界意義上來釋義的。所以,他們沒有不可用語言來描述的絕對,也就沒有不可解釋的命題、意義及其實體。

我所以欣賞這兩位哲人的思考,在於這裡涉及到了命題、指代及其意義必然涉及語言的主體性,而語言的如何主體化是內含着一定的作為生活主體的人的必然性的。

我這樣說,並不是就完全同意他們的理解,或者認為世界就是語言的,就是整體的多種情景關係,而是想提醒,如果範例哲學的“絕對”與這種必然性無關,那麼,範例哲學在建構世界的基本層面,就缺少了足夠的必然性。就是說,如果“絕對”不與人的主體性發生關係,範例哲學怎麼能必然地導出人生活於其中的活生生的世界必然性呢?黑格爾當年不滿意康德的難道不包括這一點嗎?

應該承認,範例哲學關於“絕對”的規定,吸取了康德的教訓,發揮了黑格爾的思考優勢,有益於對哲學構建世界的基礎性思考,例如,Hare寫到“範例的本體絕對範疇,體現在範例現象思在的表述之中是,思維。思 維的本質上,分享本體的絕對部分。思維的絕對性質,與本體的絕對性質唯一的區別 在於,思維的絕對性被“個體化”了。對範例本體的絕對範疇的認識,來源 於對思維本質的發現。即是,從個體思維的絕對性,上溯到範例本體的絕對背景”(見《論範例》第945-946節,第285頁)等等論述,是相當的精彩,特別是這個把絕對性聯繫到“個體化”的思考,很有啟發性的。

但是,這個本體的絕對,若不能與人的語言相通,甚至都不可被人的語言描述的話,那麼,思維的本質是怎樣分享着本體的絕對?本體的絕對又是怎樣被思維“個體化”了呢?個體思維的絕對性,又是怎樣必然地上溯到範例本體的絕對背景呢?僅僅靠純粹悟性,沒有前後的不斷集成,沒有左右的共域生成,這個絕對怎麼可以具有被思維在時間上分享的歷史必然性?怎麼可以充滿具有被思維在空間上展示的多樣必然性?

康德忽視了前一種必然性,黑格爾忽視了後一種必然性。

思維不是消極地分享着絕對的,她也生產着絕對;個體不是被動地消化着絕對的,他也創造着絕對。她與他之所以能這樣的根據之一,就是她們擁有着動物沒有的共生語言。當然,語言的共生同時就是以吃喝拉撒睡的生活共生為邏輯前提的。

由此,任何哲學的絕對,如果想要擁有現實的活力,不僅要與人相通,而且必須與人的本能欲望相通。

這就是為什麼我欣賞安博的“自然屬性”、“天性”的理解,這不只是道德之根,也是哲學之根。我所以在Hare的“人是混合物之母”後,寫下“反思:作為“之母”,這個“人”不僅需要自然的規定,而且需要社會、歷史的規定,還需要心靈自我的規定。這是馬克思與弗洛伊德等人相互補充的”的話,因為在我看來,不僅黑格爾的“絕對”忽視了個體的這個“天性”,馬克思的“規律”也有類似的忽視。

由此,任何哲學的絕對,如果想要展示完滿的必然,不僅要與語言、藝術、信仰等等相通,而且必須自覺地把他們當作寶貝兒女來真愛,不能簡單地當成自己實現防老養老的手段、工具,因為他們以自己的生命、努力、夢想創造着母親的本質存在。沒有兒女,就不會有哲學意義的母親。

這就是為什麼我欣賞嘎拉哈的“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指的是一種最高精神人格”。我認為有啟發的,原因是這個“絕對”如果不與人相通,就不會成真正的絕對,一方面不與作為高於動物的類的我們相通,這個絕對就會是無美的情慾;另一方面不與作為個體的你我他相通,就會走向無情的意志。

Hare的範例哲學對“絕對”的興趣和論述,雖然對我們反思“難得糊塗”的文化傳統有益處,但是,隔絕了語言,不與人相通的絕對,也一定會忽視中華文化中的博大精深,例如道法的自然精神,儒釋的人倫善修等等,仍舊不能讓我們在“存天理滅人慾”的心理模板里與“君君臣臣子子”的功利等級中走出來。

我想,如果當年康德能親身感受本能欲望的力量及快樂,可能那個與世隔絕的“自在之物”就會進入人的“自為之物”;如果當年黑格爾能領會打魚者沒魚吃的氣憤首先不是道德緣由,可能那個“絕對精神”就會融入不殺猶太人的“自我之物”。

如果範例哲學不僅能從語言、科學、道德、宗教中、從人的生活中找到絕對,而且能從個性的表現形式里,例如從達芬奇、貝利尼等的獨特畫面上、邁克傑克遜的回頭轉身時、嘎嘎夫人的裸露掙脫中,找到生活的“絕對”,那麼,這樣的絕對才能為我們的中華文化復興提供心理的必然性。

由此,我感覺,Hare需要在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方面是範例的“絕對”至少需要接受語言的描述,否則,這個“絕對”就不是生活世界真正的絕對,因為,它缺失了人的一種現實本性,缺少了生產並實現着人性的一種存在;另一方面是語言本身不僅能夠描述“絕對”,而且能夠生產並實現着絕對的意義,否則,這個語言就不是人真正的活生生的語言,因為,它缺失了人的一種現實魅力,缺少了產生相互理解及其意義的發生方式。

吸收活生生的性質,哲學的“絕對”才能把語言收歸自身,人才能把意義實現出來。作為世界的主體,人才有產生高級範例、從而到達悟性認識的內在必然性根據。

我設想,如果Hare能進入奎因的語言系統,能從科學的整體性的語境上來再思考絕對,以及範例的諸範疇,結合其純粹悟性的合作,可能到達絕對認識的推導過程,就會充滿足夠的、豐富的必然性了。

希望範例哲學的研究能更深入,繼續給我們、給更多的網友們展示更多的思維生活的必然性。

魏中軍

2016.4.12


0%(0)
0%(0)
  謝謝,你可到我那裡看看安博的留言  /無內容 - zhongjunw 04/12/16 (457)
    謝謝,我見到了 - hare 04/12/16 (440)
        看完書就明白了-範例結束了哲學,進入絕學  /無內容 - hare 04/12/16 (444)
  很好的分析 - hare 04/12/16 (472)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D.QU著:五絕.不沾花柳巷-暨五言絕句構
2015: 從魏京生李洪志柴玲王立軍出逃到畢福劍
2014: 和平演變中國第三代改為崩潰,胡溫幾近
2014: 實現中國夢-人人不信“神” ​
2013: 請教: 美國大學faculty遇到的麻煩
2013: 絕食而死的宰相
2012: “不應在任何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發
2012: 跟蹤ZT:悲催的投稿過程,終於修成正果
2011: 落基山人:私立,私有與美國大學招生
2011: 華人大學的模式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