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清華大學思政博士淘汰事件談當前新學術規範科層化
送交者: 南水 2002年03月22日17:19: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本人曾在"我為什麼為王銘銘辯護及怎樣辯護的"一貼的某個括號里曾寫道:"",
《南方周末》使用這篇文章時,將它改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不具備建立
學術共同體與學術規範的條件",並用了變體。清華大學這一事件不僅表明中國不
具備相應條件,而且在當前條件下將新的學術規範科層化(行政化)具有更大的危
害性。

  新的學術規範(包括學術體制)科層化(或者說行政化)是無法避免的,而且
只有這樣學術規範才成為學術規範。但是新學術規範科層化的前提是相應的學術共
同體的形成及學術共同體內分化出相應的管理學術研究的學術官僚。

  舊學術共同體與舊學術規範

  有人可能會說,難道原來的學術研究也有學術規範嗎?不錯,當然有。本人在
這方面沒有花時間去研究,只能簡略地舉例性地談談。比如過去學術研究必須引用
馬列毛經典語句。再比如過去學術研究只要與馬列毛一致就可以算完成並真理在
握。再比如過去學術論文寫作只要不是標榜為自己的觀點,只要不是遣詞造句一模
一樣,觀點不是自己的就沒有什麼關係,不會有人說你抄襲,因為大家都是在論證
馬列毛的正確性,怎麼可能說誰在抄誰的觀點呢?因為大家都是國家的人,怎麼還
有誰在抄誰的說法呢?我曾做孫中山研究綜述工作,50年的相關論文幾乎翻了一
遍,結果苦笑不得。50年沒有什麼變化,除了史料的增加;後面年代的抄前面年代
的簡直是比比皆是。我當時非常氣憤,後來一想,也不氣了。因為基本觀點是定了
調的,再花時間重新寫一篇除了是浪費時間之外毫無必要。而這些學術規範的形成
自然是有它相應的學術共同體的形成作為前提。政治化、一律化的學術共同體並不
是從天而降的。也許有人會笑,他們那也是學術?其實一點也不可笑,因為一旦學
術共同體形成之後,在這學術共同體裡生成的學者不能說不是很認真地在貫徹這些
規範,並自認為是在從事神聖的學術工作。他們這種感覺是真誠的,並不可笑。

  只有不覺得可笑,才有可能理解新的學術規範和新的學術共同體。

  現在處於轉型時期。新的學術規範並不是產生於舊學術共同體,儘管執行新學
術規範的學者大多數還在舊共同體裡混飯吃。一言以蔽之,舊學術共同體與國家化
了的政黨意識形態是一體的,管理舊學術共同體的舊學術官僚存在很多問題,並不
是因為他們是行政人員,而是因為他們是政黨化(包括利益集團化和意識形態化)
了的行政人員。他們不僅有強大的政黨和國家作後盾,而且還有大量的相應政黨化
了的學者作基礎。在這部分人員中,學術創新不是主要任務,因此與學術創新相應
的學術規範也不是他們所能主持和理解的。因為學習創新的前提是學術自由和學術
獨立。

  新學術共同體和新學術規範形成的機會及機會的喪失

  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民間"(暫時借用這個詞)社會的萌芽(相對於政
黨化與國家化了的全能國家),舊學術共同體裡部分學者,無論從生存機會和科研
機會,都有一定的擴展。他們對全能國家有了一定的擺脫,不再完全必要聽從組織
的安排選擇專業和課題。在學術活動上也有了自己的空間。他們有時還拿國家的資
金從事屬於自己的學術活動。這就為新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這個新學術
共同體將履行促進學術創新的學術規範。90年代中期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目標:社會
科學自主和建設學術共同體。

  但是這要成為現實並不容易。因為屬於國家範圍內的學術共同體還是舊的,既
政黨化(包括集團利益化和意識形態化雙重性)的。真正的學術共同體最終必須成
為國家範圍內的。但是現在不僅不行,而且受排斥。我們只能在"社會"範圍內搭建
新學術共同體。

  可惜到目前為止,中國知識分子和學者不僅毫無作為,而且處處添亂。正在成
為自己的生存空間的"社會"尚處於雛形,人們就開始爭奪"社會"的代言人。他們並不
明白,"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就是因為沒有代言人。由於大家用得比較多的一個
詞是"民間",我在這裡也就用"民間"來談。比如在"世紀論壇"上,前一陣子就有關於"
民間"的爭論。最後他們對一系列曾經標上"民間"的東西取笑了一通。比如取笑"民間
寫作"、"民間知識分子"。其實在本人看來,這些稱號只是表明他們是從民間來的,
不是從政黨化的國家來的,表明他們的立場和觀點與政黨化的國家不同。"民間"或
者"社會"不能做本質性的理解,它永遠是"國家"的"他者"。所以凡是標上"民間"的,
都不是表明他們代表"民間",而是表明他們是"國家"的"他者"。"他者"的屬性永遠是
不確定的。一切來自"民間"的,或者是構成"國家"的"他者"的,都有可能可以表明自
己是"民間"的。我們不僅要理解而且要支持他們這樣標明。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標
明。這是一種理直氣壯,"國家"的"他者"的理直氣壯。這邊不能理直氣壯,那邊就更
理直氣壯。

  這時我們再來看長江讀書獎,就容易發現我們丟失了一個多好的機會。這裡暫
且不是去談那些嘲笑這個獎的"民間"立場。嘲笑者發現了三聯書店與"國家"的關係,
但是他們並不明白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的"民間"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與"國家"相對
應,而是與政黨化了的國家相對應。中國目前的"國家"顯然在分化,一部分是牢牢
的政黨化部分,一部分是還"國家"為"國家"的部分,而在後一部分里那些與國家有關
但又不是那麼緊密的地方就往往表現出"民間"的特點。何況出版社本來在國家還原
為國家之後,是屬於"民間"的部分。因此這些嘲笑不僅是沒有明白"民間"的含義,而
且是視"朋友"為"他者"。

  我還是來談"機會"。這本來是一次機會,但是由於中國知識分子長期缺乏獨立
解決問題的機會,一時並不懂得處理具體的事件,而錯過了。眾所周知,在整個爭
論中,雙方都表現為"得理不讓人"。三聯書店開始一直避而不談自身程序所存在的
問題,從而錯過了為下一次評獎進行程序修正的提前公開的機會。從程序公正來
看,事後發現程序缺陷往往不是修改當下結果,而是在程序範圍內修正下一次程
序。但是三聯書店沒有理直氣壯地這樣說。而批判方更是得理不饒人,大有不修改
這一次結果不罷休的架勢。誰也沒有給誰台階。最後鬧個老死不相往來,80年代後
期結下的深情厚意灰飛煙沒。在社會內部首先形成學術共同體,不僅沒法實現,而
且分裂成無法修復的鴻溝。

  在這裡我不能不指出楊玉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謂的"百名學者談讀書獎",
把這個事情炒到無法逾越的高潮,簡直就是學術思想界的一場腥風血雨。而這個常
常主張學術規範的人組來的文章有理性的不多,甚至不少還來自道聽途說,或者來
自新聞媒體上的報道。學術思想界的腥風血雨,絕對首先不利於的是學術思想界。
這種腥風血雨常常讓我聯想起《笑傲江湖》。但在學術界不只是這一次。

  本來在"社會"內部首先形成新學術共同體,形成新學術規範,無非是在社會內
部樹立相應的新的獎懲機制和榮辱機制。十全十美的機制永遠沒有。可是連這樣雖
然不那麼好但在目前來看算不錯的機會也被喪失了。

  舊學術共同體、新學術規範的怪態

  現在有不少學者響應"以德治國"的號召,打出"以德治學"的口號(好象新學術規
范也必須政黨意識形態化才有希望),還有學者呼籲教育部等有關政府部門參與
(曹樹基在批評王銘銘抄襲文中就這樣呼籲過),還有稍微好一點的但也不會好到
哪兒處的就是呼籲大學行政部門參與。其結果就是清華大學這次的思政博士答辯淘
汰事件。這次事件只是比較極端一點罷了;不那麼極端的,大家自可想象。

  對於上述呼籲在現在轉型時期的後果是比較複雜的。這裡只做一個簡單分析。
在舊學術共同體內,舊學術官僚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現為"選拔"權力。由於在舊體
制中,學術規範除了政治原則,並不嚴格,因此"驅逐"權力雖然具備,但是在其他
方面的運用機會並不多。在舊學術共同體內引進新學術規範,將主要表現為"驅逐"
權力。"驅逐"程度將成為規範嚴格程度的主要的形式特徵。這只能是一個典型的劣
幣驅逐良幣的機制。用一個朋友的話說,將來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首先必須當
官。

  新學術共同體必須首先在"社會"內部形成

  因此在舊學術共同體無法取代之前,新學術共同體必須首先在"社會"內部形
成。在市場社會條件下,規範本來就是首先經"市場社會"反反覆覆實驗,最後才有
可能成為國家性規範。在市場社會內部的實驗是參與者本人的一個選擇,其後果也
是選擇者自身承擔,而國家規範就不同了,其後果具有非常的強制性,正因為如
此,實驗性方案一般最好不要由國家組織,而真的能這樣,國家與社會之間有一種
良好的關係,即社會成員有自身選擇實驗的權利和需要。雖既然中國不完全具備這
種良好關係,中國知識分子在自身的問題上更加有義務在"社會"內部實現相應的實
驗。實驗須抱事務主義的態度,而不能抱本質主義、真理主義和十全十美主義。

  從目前來看,舊學術共同體、新學術規範的學術體制的形成一時難以避免。這
時在"社會內部"的新學術共同體的形成顯得更加緊迫。也就是說學術體制內的獎懲
機制和榮辱機制雖然在"社會內部"和在"國家內部"是不同的,但它們所需要的標準將
是一致的。從目前來看,這種標準最好能首先在社會內部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和實
驗形成,因為這些活動和試驗首先是大家自願的,是競爭的。

  我不期望很好的結果,但確實恐懼糟透的局面出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