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表示里沒有語音要素的問題早已引起很多關注和改進建議,但至今沒有進展。
實際上,這個問題首次引起重視正是中國文明第一次大量吸收外部文明、面對如何翻譯佛教的大量詞彙的唐朝時代。例如,印度原始發音ra都被譯為漢字“羅(羅)”,這說明當時在長安,“羅”的發音是ra。實際上,這也正是在長安留學、借鑑唐朝語言創造的日語漢字“羅”的發音,沒有假名的古日語就是象現在中國一樣,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發音的。例如,梵文अर्हत् arhat、巴利語arahant,漢字譯為“阿羅漢”,接近唐朝長安語音的日語發音あ(a)ら(ra)かん(kan)比今天的漢語發音更接近印度原始的發音。同理,ma的發音被譯為漢字“摩”,印度古典詩文《羅摩衍那》如果譯為《拉瑪王子傳奇》,更符合現在的中文語音和理解。
這個問題再次引起危機性的重視和突破性的改進是清末-民初年代。章太炎和吳稚暉等借鑑表示外來語發音的日語片假名,創造了注音字母,1912年由政府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在此基礎上修改為注音符號,台灣至今以此為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
注音和拼音方案的意義自不用提,但都沒有解決如何簡明準確地表述任何一個語言中存在的語音要素(人名、地名、物名、音響等)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今天都沒有得到解決,正如我在【突破“畢升難關”的漢語文字設想】(2009年9月27日初稿)一文中指出的那樣,很大的原因是方塊字印刷的技術局限。在今天大量吸收外部信息的全球化時代,用表意漢字來翻譯語音元素(如簡單的地名Stockholm為譯為複雜的漢字組合“斯德哥爾摩”)的局限越來越阻礙了中國人的思維。現在更需要一個創新的方案把表示語音的要素直接賦予漢字那樣的地位同時表示在中文句子裡,在技術上也相對容易了。
如何開始呢?以一句Ah! You are in California.“啊!你在加利福尼亞。”為例。如果直接導入拼音的表示:“啊!你在jialifuniya”、 “啊!你在jia li fu ni ya”或更準確的表示“啊!你在jia1 li4 fu2 ni2 ya4”,很難為人接受,因為拼音只是用於輔助單個漢字的發音,除了學習和在(只顯示數字和拉丁字母的)鍵盤上輸入漢字,不能在中文句子裡表示/顯示/印刷出來。
現在來看導入注音符號的效果:ㄚ!你在ㄐㄧㄚㄌㄧㄈㄨㄋㄧㄧㄚ。
懂日語“ア!貴方はカリフォルニアにいる。”的人馬上會看出,把注音符號導入中文表示是一個非常簡明、準確的方案。高深難懂的《羅摩衍那》譯為《ㄇㄚ王子傳奇》,小學生也能理解了。不用提,這同時會極大改善中文的思維,也順帶解決了許多歷史上因為必須用表意漢字來表示發音引起的困惑。
以此更進一步,一、雖然非常困難,可以在原來只為了單個漢字注音的符號基礎上修訂出“漢音元素”,在計算機處理上,也容易加入現有的Unicode 10.5 Bopomofo一節;二、參照英文、日文(甚至從阿拉伯字母向拉丁字母轉化的維吾爾語等),把漢音元素之間的連接更合理地修改為適用於詞而不是單字(如California大致表示為ㄎㄚㄌㄧㄈㄛㄋㄧㄚ);三、按照突破“畢升難關”的漢語文字設想改進漢字和漢音的顯示/印刷(現在的系統無法顯示出其效果),整個中文表示更接近我們的自然語言表達。
為了順利實現漢音元素的導入,在過度初期,先把漢音以小體印刷/顯示在原有漢字的上邊;在過度後期,把漢音印刷/顯示在句子裡,而把原有漢字小體印刷/顯示在漢音的上邊。除了少數很有名的語音漢字/詞,過渡期後所有的語音漢字/詞都被漢音所取代。
希望以此文拋磚引玉,我在這裡只能提供“異想”,需要大家來達成“天開”。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16年7月5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