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楊道還:中國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送交者: 道還 2016年09月09日19:47: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性格還是風氣


楊道還


(1)

國人對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894))需有反思的基礎來讀,身在國人中,才能真正讀懂此書,而不陷入迷惑。


此書所講是明恩溥從某一距離“客觀”的觀察,但其中夾帶的種族意味是有害的。明恩溥未必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但以作者時代泛濫的社會進化論,殖民主義,及種族主義來講,這本書雖然可能只是為傳福音的必要性提供辯護,但顯然也迎合了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大眾”的“政治正確”的理解,因而這些觀察沒有引致有意義的結論。種族優秀論,一直要到二戰之後,才得以受到抑制,得到反思。作為參照,傑克·倫敦的種族主義短篇小說《黃禍》(Yellow Peril)是1910年發表的,這很能說明一部分美國人,或者說一部分西方人當年的思想狀態。


至於魯迅對明恩溥這本書的推重,魯迅有他的考慮和根據,他所看重的極可能是其中的真實部分,而不是全盤接受。魯迅既寫出了阿Q這樣的人物和《狂人日記》,也寫出了“壓出皮袍子下的小”的車夫(《一件小事》)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現在的人,只知道魯迅是個批評者,只看到他對中國人的“絕望”。這其實正是魯迅所講,以失掉“他信”為失掉自信,並有“自欺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參與其間的情形。


馬斯洛研究人性,主張對人性的認識應從研究那些最偉大的人而來。與此類似,對一個民族,種族的認識,也應該如此,如美國人與林肯,印度人與甘地,黑人與馬丁·路德·金。即便不同意馬斯洛的觀點,也應該兼顧善惡兩端。只從惡來看,任何民族種族,都不可避免地落到禽獸或其下。中國人迄今還沒有林肯,甘地或馬丁·路德·金,這是現代世界中國人不如人的地方,但這並不應導致對中國人的人性和良知的絕望,反而應該報有希望。


(2)

明恩溥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們當時一些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這裡應當注意的是“當時”和“一些”。司徒雷登他的自傳《在華五十年》中寫到:“怎麼描述我產生的反對到中國做傳教士的厭惡也不會誇大其詞。……在那裡要大聲疾呼地對閒散的人群講說;在廟會和街上小禮拜堂里,面對挑挑剔剔、古古怪怪的人們;幾乎是白白奉送小冊子;忍受當地的人們輕蔑、鄙視、惱火、或逗趣地看你;物質生活的不舒適和艱苦,等等;也沒有學識上和努力用心方面的興趣;一種活死人、或相當於近代的退休出世的感覺。”這是司徒雷登年輕時,1899-1902年(注意這個年份),的看法。對市場上的大眾,這個描述與明恩溥幾乎一致,這個看法是客觀的,也不難理解,我們今天也能看到與此類似的情形。但市場上的閒人,是浮在社會表面的一個部分,不能代表社會的全體。


司徒雷登出生於中國,但他並不認為出生在中國使他成為一個中國人;但在日後,他成為一個“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的時候,深入這個社會,他的看法就迥異了。國人的大眾性格是變化的,並且因為渾厚的歷史積澱,富於變化,不是古往今來一成不變的。司徒雷登看到並參與了這一變化過程——即透過明恩溥截面式觀察,如何達到對中國人性格的真正認識,這使得他的書,更富意義。


明恩溥這本書,即使在當年的西方,也不能說是上乘之作。羅素在1922發表的《中國問題》,才能稱得上是關於中國人的深刻認識。這本書中也談到了中國人的性格,表面的和深層的。但羅素顯然是以一種欣賞讚譽,而非中立的態度描述中國人的性格的——這個態度很接近於現代西方政治正確所要求的態度,但這是在1922年,一戰之後的轉折年代。


雖然有《中國問題》這樣可以讓人感覺輕鬆一點的書,對明恩溥和司徒雷登所講的也不能掉以輕心,他們所講也有的確的真實性。如上所言,這個真實性與司徒雷登後期和羅素的認識有出入。這個真實性的具體意義是什麼,是理解《中國人的性格》一書的關鍵。


(3)

羅素觀察到,住在中國越久的西方人,越喜歡中國人。顯然司徒雷登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多年前,我曾經讀到一本關於清末北京琉璃廠的書,其中也有一個例子,惜乎已經不記得書名和人名。此書中這個掌故的主角是一個沉迷於中國文化的美國古董商。這個人喜歡中式的文化禮儀,甚至只穿中式的袍褂。當然這可能是因為生意上的原因。但他的女兒喪夫之後,他把她接到中國,執意讓她守節。這件事使他的琉璃廠的中國朋友們也不禁搖頭。從這一掌故,也可以窺到一點兒美國當時的父權的情形。


羅素這個觀察的關鍵,在於住在中國久。現在的人習慣於認為在清末民初的時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是麻木的,這可由一些舊相片來佐證。但這個證據是具有誤導性的。大多數這樣的照片,是從高高在上的角度拍攝的。被拍攝的人,與拍攝者沒有交流,也不知道攝影是什麼,因而表現出態度是懷疑,冷漠,疏遠的。這就像一些現代學生照表現出的那種冷漠,並非真實。稍晚的莊學本,在三十年代,在更為落後地區,以朋友的態度去拍照,照出的照片就顯出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與現代人相差無幾。住在中國久的西方人,不再高高在上和陌生疏離,也就更能夠從平視的角度欣賞中國人,就像莊學本的鏡頭所見一樣,這是他們另具看法的關鍵。


在平視的角度上的西方人,不是從社會之外,看到社會風氣;而是身在其中,得以看到一個個的中國人,所以他們未必喜歡中國的社會風氣,但可以喜歡中國人的性格。但他們沉浸進去,他們就分辨出了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正如房龍在倫勃朗傳里,寫到自己在美洲印第安人那裡的經歷。房龍說,他本以為印第安人是野蠻人,但從切近看,他們中也有很多令他尊敬的人。只有穿過落後的文明反射出的假象,才能真正認識人,而從這裡才能看到文化的真相。


(4)

作為哲學家,羅素的學識和眼光也勝於明恩溥。只從他的一句話,就能看出:“顯而易見,中國目前的問題主要歸結為經濟,政治和文化這三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關聯,不能單獨加以討論。……文化問題最為重要”。人性本來非善非惡。但社會人的性格有善有惡,是常變的,而不是穩定不變的。由社會人組成的社會,其整體社會風氣由於人性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因應,因而是隨着時代變化的,是時代特徵而非人性特徵的反射。羅素所講的是引起人性應變,形成社會風氣的三個主因,並不只限於中國人或中國社會。


李宗吾曾說:“戰國時候,兵伐擾攘,人心險詐,與現在的情形是一樣。嬴秦繼起,政令煩苛,民不聊生,人人思亂,也與現在的情形一樣。到了漢朝的時候,人心忽然淳樸起來了,這豈不是很奇異的事嗎?其實並不奇異,他得力的地方:第一在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第二在文景之世,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就把元氣培補起來了。”(《宗吾臆談·厚黑雜談七》)李宗吾這段話所講的,正是歷史上社會風氣在一兩代人間迅速轉變的例子。至於其原因,他講的“第一”,即是政治;“第二”,正是經濟。李宗吾沒有列出文化來,是因為他將這兩者皆視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在兩者之先。沒有文化的社會,風氣只能是粗陋或者敗壞的,從而又影響到政治和經濟的發展。


正如羅素所言,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關聯,不能單獨加以討論”。政治和經濟,是文化的外化,物質外殼。沒有文化的內核,政治和經濟就如沐猴而冠。沒有基本的政治或經濟條件,不能建立基本的文化;但只有政治或經濟的基礎,甚至政治或經濟發達,也不足以建立優秀的文化,不是水到即會渠成。前者如叢林中的情形或飢不擇食的人。在朝不保夕或饑寒交迫的動盪社會中,人或者坐而待斃,或者鋌而走險,即使有文化也難以留存,當然就談不上建立和發展文化。文化需要一點兒有恆的積累。孟子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換作現在的情形,就是有中產階級,有民主。後者如監獄中的情形和暴發戶。監獄使人窒息,用莊子的比喻說,雞在籠中,“神雖旺,不善也”。又如一個笑話:“一個婦人徵婚,要找一個‘好’男人。一個人回信說,他每天準時起床早點,工作8小時,就回到住處,從不外出閒逛。婦人要求立刻見面,這人回信說,目前不行,等到他出獄就可以了。”這樣的社會中,所謂文化,只能是一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沒有品位和判斷力,這不是真正的文化。經濟發達而無文化,就會物慾橫流,也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暴發戶村俗不可耐:暴發並非罪過,世上多有突變的事情,但以此持戶立家,卻沒有善罷的例子。劉邦是個暴發的例子,但他一聽到“能在馬上治天下否”的問題,立刻改容求教,才保住他的門戶。


再使風俗淳,必須有切實的文化和腳踏實地的文化人,單憑民主的社會制度,或者科技發達的工業經濟,無法達到。文化不是政治和經濟的附庸,而必須有自身的獨立性。這個具獨立性的文化是從民族精神發展而來,反應民族的真正性格,而不是政治和經濟的反射出來的影子。漢初文化上黃老無為,與秦朝的思想禁錮相反,因此形成文景之治,才有風俗淳樸,即中國人性善這一方面的影子。先秦諸子的學術在這一時代如同種子,也得以自行發展,漢代因此培育了極多的各類人才,社會風氣才由此迴轉。余英時說:“在我看來,‘現代’即是‘傳統’的‘現代化’,離開了‘傳統’這一主體,‘現代化’根本無所附麗”。(《朱熹的歷史世界》序言)余英時此處的傳統和現代都是就文化而言。沒有傳統,現代的毛將焉附?當前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衰微到歷史的極點,中小學甚至沒有專門介紹諸子的課程,這一點連日本人都不如。以日本人翻譯的詞彙,來理解舶來的,往往自相矛盾的西方概念,來現代化思想,豈非笑話?這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真正瓶頸。


以政治和經濟條件不具備時代的觀察,去為一個民族性格下一個定義,難以準確。清末民初,正是政治和農業經濟困弊,傳統文化式微,戰亂頻仍的階段,明恩溥的觀察,只是這樣的情況下的一個片段。他所講的如果歸之於中國人的性格,難說公允;但歸之於社會風氣,就是有意義的了。




0%(0)
0%(0)
  中國人的集體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過去歷代統治者塑造成的  /無內容 - 麻辣戈壁 09/10/16 (131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徐罡:我和美國野雞中學校長過招(上)
2015: 開學季:我國古人上學的那些事
2014: 再過十年 中國就是世界老大
2014: 学好英文必须忘掉母෾
2013: 淺議人類思想的主要特徵
2012: 北美中學教學方法利弊談
2012: 回遊的海歸:1%還是99%?
2011: 伍加:蕭條易生妒,教授成靶標
2011: 生命樹 Vs 知識樹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