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思錄(67) |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3月19日17:07:1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文化沉思錄(67) 劇烈的體育運動、寧靜的沉思,這是兩個極端,都是西方古人所喜愛的。中國古人喜愛的,是處於這二者之間,也就是半動半靜。最典型的表現是書法,太極拳,還有各種各樣的禮儀。
據說,古印度人認為老師比父母更值得尊敬,因為只有老師才能讓我們認識真理、得到解脫。中國文化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這是把父母排在老師之前。 但子貢是中國人的特例。常人給父母服喪三年,子貢卻為自己的老師孔子服喪六年。子貢更像是一個古印度人。孔子對子貢有偏愛,這似乎表明了孔子最喜歡的,原來不是那些愛父母勝過愛老師的平常中國人。 小數二分之一(1/2),中國人書寫時,總是先寫二,如果把1/2當作一個漢字,則這樣的書寫順序是奇怪的,漢字書寫順序,原則上是先上後下。 不過,即使把分數當作漢字,那也不是一般的漢字,因為它的上下兩部分是兩個數字,而數字有大有小,中國文化最敏感的正是大小問題。中國人先寫的是分數的分母,因為分母通常是比上方的分子更大的數字。 發明分數需要智慧,書寫分數的方法卻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價值觀。 更奇怪的是,漢語把分數式下邊部分叫做“分母”,把其上邊部分叫做“分子”。這裡就出現了母子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也不是夫妻關係。中國文化大力鼓吹倫理上的父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但中國人潛意識裡最看重的卻是母子關係——對母親的無條件依戀。當然,把denominator漢譯為分母,把numerator漢譯為分子,這個漢譯者,十有八九是一位男性。這兩個英語單詞與母或子無關。 中國人對分數的讀法與書寫順序是一致的,說英語的人則相反,他們把我們的二分之一讀成“一在二之上”(one over two)。 中國文化主張集體主義,西方文化主張個人主義——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但我現在發現,更深刻的真相或許是:中國文化是大個人主義和小集體主義的統一,西方文化是小個人主義和大集體主義的統一。大個人主義使得中國人公德欠缺,小集體主義使得中國人私德深厚。 中國文化的大個人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大集體主義,似乎不容易被人們察覺。我們的眼睛容易看見大的事物,我們的智慧剛好相反。
中國文化對“陌生人”有恐懼之情。有的元雜劇以此為故事的起點。 中國文化對陌生人的恐懼,也反映在中國領導人們的行為中。中國領導人急於與外國領導人建立良好的私人關係。一個國家頻繁更換領導人,更加憂慮的不是此國人民,而是中國領導人。
中國文化喜愛樹立各種榜樣以供人們學習,這些榜樣大多是普通人,像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而成為榜樣,已經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成為榜樣的人是普通人,是因為榜樣是供其他的普通人學習的。再說,中國文化認為,大人物首要的不是美德,而是幹才。連魯迅這樣的先知先覺者,也從幹才角度,去肯定殺人如麻的曹操,夸曹操“有本領”。對於大人物,“有才無德”不是貶義詞。中國今天的學者,還在繞着圈兒去歌頌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毒不丈夫”是中國從官場到民間都承認的真理。
一個人加入了黑社會之後,又想退出黑社會,他將處在危險之中,即使他退出後並不去威脅這一黑社會的安全,他照樣會受到制裁,直至追殺。在黑社會眼裡,一個退出黑社會的人比一個被黑社會開除的人更可恨。這或許應該理解為:一個人從某一黑社會退出,表明此黑社會已經被自己的成員所唾棄,黑社會裡的其他成員也就臉上無光了。 在台灣的一些政黨里,一個黨員想要退黨,他所在的政黨得知風聲後,就會儘快宣布這個人已經被該黨開除,算是給政黨挽回了一些面子。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從解放人民到鎮壓人民–中共四十年來的 | |
2016: | 如何在國外逆境生存發財 | |
2015: | 誰會是下一個失去孩子的父母? | |
2014: | 轉貼:反“影射史學”運動 | |
2014: | 書評:<閱讀哈佛> | |
2013: | 成佛之道 第一章 歸敬三寶(1) | |
2013: | 嗨,大陸人的文化水平:百毒潭。【修改 | |
2012: | Lorentz 矢量或張量形式的方程一定和相 | |
2012: |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