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嚴濟慈是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的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6月29日10:35:2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報告中,嚴陸光院士深情回憶父親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從做學問、做事情和做人幾個方面介紹了嚴濟慈先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和教育的感人事跡。
嚴濟慈,1900年出生於浙江東陽。他的一生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在大學時代,他就確立了“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人生目標,肩負起探索未知、發展科學的責任。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讓科學在中國的土地生根是我這一輩子的理想。” 1927年,嚴濟慈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1930年底,嚴濟慈放棄了在法國的高薪教職,毅然回到祖國,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兼任鐳學研究所所長,帶領一批青年學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此後的七、八年間裡,他在中美、中英、中法等國的權威學術刊物上共發表了五十三篇論文,從而成為中國物理學奠基人,也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之一。 他認為,一個人要獻身科學事業,就不能以普通人來要求自己,要時時事事想着科學的發展。 “科技工作者沒有八小時內和八小時外的區別。” 他說:“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是在洗澡盆中發現的。”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靠評獎評出來的,而是靠自己做成的事決定的。”嚴濟慈先生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始終堅信“科學應該是可以為人民謀福利的”,把自己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結合一起,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 1938年,適應抗戰需要,他在昆明創辦光學儀器製造廠,帶領大家在短短4年中,造出了500架顯微鏡,1000多個振盪器和300多個步兵用五角測距鏡。抗戰勝利後,他集中精力著書立說,親自編寫了《普通物理學》等多部教材。解放後,為了“能使千萬人進入實驗室”,嚴濟慈擔任了中科院辦公廳主任兼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全力投入科學院的籌建工作。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嚴濟慈走上講台,他的課程深受同學們的喜愛,700多人的大禮堂常常座無虛席。此後的38年,他與科大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先後擔任副校長、校長,兼任研究生院的院長,名譽校長,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創辦了全國第一少年班和第一所研究生院,啟動“CUSPEA”計劃。1991年12月,九十高齡的嚴老冒着漫天大雪,到合肥參加國家同步實驗室驗收。會上,嚴老用含着東陽口音的普通話說:“我一直把科大作為我的掌上明珠。”他始終把自己作為學校的一員,對科大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與科大的學生在一起他感到特別親切,就像自家人一樣。在建校40周年之際,科大人為了紀念他在西區教學樓前鑄造銅像,敬愛的老校長與科大人永遠在一起。嚴濟慈老校長為科大題寫的“創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目標成為科大人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他認為,搞好教學是大學教師的天職。嚴濟慈為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為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作了寶貴的貢獻。
1996年,嚴濟慈在北京逝世,“三千弟子悲風肅立悼恩師”,“科學泰斗,教育宗師”,是他獻身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精神和垂照千古高尚純粹人格的真實寫照。 愛國愛黨,是他一生的追求。回顧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經歷,他認為,科學技術對國家的發展發揮直接作用,歸根到底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八十歲高齡的嚴老,終於在198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願望。
嚴陸光院士的報告質樸自然,但是感人至深,對於每一科大人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報告會後,校黨委副書記鹿明也哽咽着回憶起自己當年入學時聆聽嚴老講話的感受。她說,嚴老所提出的“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和“敢於好高騖遠,善於實事求是”的精神,深深地刻印在一代又一代科大人的心中。她希望我校師生能夠秉承科大傳統,敢於創新,讓嚴老的“掌上明珠”——中國科大,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嚴陸光,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工學家,1935年7月出生,是嚴濟慈先生的第六個兒子, 1953—1954年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1959年在前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畢業,獲優秀電氣工程師稱號。回國後在中科院電工所任研究員、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長期從事近代科學實驗所需的特種裝備的研製和電工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曾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在我國開創了大能量電感儲能裝置的系統研製,領導建成了儲能 X 107 焦耳的合肥7號常溫電感儲能裝置。領導研製和建成了我國第一台托卡馬克CT-6的電磁系統,參加了合肥8號托卡馬克CT—8的設計和意大利強磁場FT托卡馬克調試。在超導電工方面,領導進行了多方面應用基礎研究,研製成多台實用超導磁體,並在西德與日本進行了客座研究。組織領導了國家863計劃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主題的工作。組織領導建成了空間反物質探測計劃用阿爾法磁譜儀的大型永磁磁體。2002年任寧波大學校長。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