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跳:我眼中的清華園 |
送交者: 赤裸跳 2005年07月08日12:09: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每當有旅遊團到清華來參觀,他們一般都會讚嘆清華園的風景如畫吧,羨慕我們處於這樣一個好的環境裡。可是,我們本校的學生卻往往會忽略,覺得周圍這個學習環境也不怎麼的。也許真是身在廬山中吧。不過,當大學四年行將結束,回顧自己本科階段生活的時候,再用不同的眼光看一下我們的校園,難道就不會有一點感觸嗎:) 大一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他告訴我說:清華園有四種建築風格,如何如何。當時,我還沒有把清華的主要景點認全呢。後來,在他的理論指導下,我按圖索驥,發現果然有這麼四種風格。首先,是以近春園,工字廳為代表的清朝皇家園林建築;然後是紅磚的美國式建築。清華當年是留美預備學校嘛,所以當時什麼都按美國的來,據說有些建築就是請美國的設計師直接仿照哈佛,斯坦福的風格建造的。後來,解放之後,老大哥蘇聯幫我們搞了好多建設,包括蘇聯式建築在內。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主樓了。有人說主樓的正面和莫斯科大學主教學樓是極為相似的,而主樓從上往下看就是一隻展翅的老鷹(俄羅斯的民族象徵。)再往後,就是90年代建設的一批現代建築了,以東門附近的建築群為代表的。 然後,在一個園子裡,這幾種建築風格被很奇特的揉在了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華的建築是缺乏整體感的,因為校園明顯地分為幾個區域。相比之下,我覺得北大的建築更加渾然一體,縱觀其整個校園基本上是中國古典建築,即使是其東門外的理科教學樓群也儘量做到這一點。可是,回過頭來說,清華這樣又有什麼不好呢,單從建築上就可以看出學校發展的歷史,成長的軌跡。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北大的校園布局確實要更東方化一些,而清華則偏西化一些。這從我們的主幹道就可以看出來了。一條主幹道貫串南北,這是典型的西方式思維的象徵。相比之下,北大校園就象蘇州園林一樣,雖然總面積未必特別大,但是迴環曲折,景物層次比較多,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和探索的餘地,整個布局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內斂和含蓄。 不知是否巧合,我覺得,建築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暗合一個學校的特徵吧:一方面是這個學校的人的性格,另一方面,是這所學校本身作為一個整體,給人的一種感覺,即學校的性格。在認不清清華景物之前,我覺得清華是很有城府的一所學校,不過當我熟悉了這個校園,以及去過幾次北大之後,我覺得還是後者更有城府。:)相比之下,清華橫平豎直的校園布局就象這個學校的人一樣,坦誠,實際,講究效率。 後來,我在大二的時候上了一門音樂欣賞課,知道了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講課的呂老師告訴我們說:梁思成先生設計的大禮堂是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採納了俄羅斯東正教的建築風格;然後,如果要給這座建築配一首音樂的話,那應該是歐洲的巴洛克音樂。在那之後,我每看到一座設計得比較漂亮的建築,就老想:給她配什麼音樂比較好呢? 如果是給近春園,工字廳一帶配樂,那麼,肯定應該配中國古樂了吧,我想,肯定不能配《十面埋伏》那樣帶着一絲殺氣的,如果配上《春江花月夜》這樣的,顯然也不太搭調,因為那曲風有點過於宏大了。其實,清華的古園林建築還是比較細膩的,最好的欣賞時刻應該是在晚上,那時候你可以在幽靜中體會出她的神秘,進而了解到她豐富的內涵。要不朱自清先生怎麼會為荷葉的輕輕搖擺而心動。靜是最重要的,如果周圍充滿喧囂的話,自清先生恐怕也無心聯想到violin一般的歌聲了吧… 所以,有時候覺得在水木清華旁邊建的那一處瀑布真的很失敗,那麼大的響聲…和周圍的環境非常不協調。想必,近旁的那一座朱自清先生塑像,也會被吵得微微皺起了眉頭? 然後,from east to the west, 當我們看到紅色的美國式建築,又會有何感受呢…我並不了解這些建築的內涵,不過,讀了趙鑫珊的《建築是首哲理詩》,還是受到一點啟發的。趙先生說,每當他在上海閒逛,走到歐洲老式建築區的時候,總覺得耳邊響起了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享受着那種行雲流水的,帶有一點宗教的神聖的感覺。我覺得當我看到科學館,老體育館,大禮堂的時候,也有一點類似的感覺,具體地說,牆壁上密布的爬山虎讓我感到了歲月的痕跡,而窗戶,屋檐這些元素表達出的歐洲老式風格,黑夜中科學館門口昏黃的燈光,微微映照着"SCIENCE BVILDING"的字樣,讓我在注目的時候,會感覺:這些建築是要把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代(過去)的理想帶過來,這是一種在功利的現代社會裡越來越稀少的理想,是設計者們希望我們去體會,希望我們去追求的東西。 至於蘇聯式風格?我知道,現在有許多人詬病主樓的外形,覺得她很醜。不過,無論如何她那一種雄渾的氣勢,那一種厚重和包容,讓她可以配得上一個"大"字,東門外"清華大學"四個字裡面的那個"大"字。我想,之所以那四個字要書寫在如此厚重的石塊上,也是考慮到其分量要和背景相吻合。如果主樓真的很醜,以至於醜陋蓋過了她的壯麗,那麼為什麼東門外景現在常作為清華的象徵,其中主樓一下子就映入人們的眼帘?我覺得,就其氣勢而言,主樓完全可以配上莫扎特第35交響曲"Haffner",讓人聞之感覺高高在上,肅然起敬。當然,考慮到這是蘇聯風格建築,如果配上俄羅斯音樂,也許更好。當然,必須得有相等的氣勢。 當20世紀90年代給我們帶來了逸夫科學技術樓,明理樓,偉倫樓這些現代建築,我必須要說,它們給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迷惑,就像我們所處的喧囂的時代一樣。我總覺得,在主樓向南望去,東門建築群和門外車水馬龍的花花世界是如此的協調,以至於我分不清哪是校內,哪是校外。如果要給這一切配上音樂,那麼乾脆配一點R&B吧,或者來點搖滾也行。總的感覺就是:象牙塔被打開了,秩序受到了衝擊。 然而,當我單獨觀察逸夫樓,明理樓等每一座建築的時候,我又不這麼覺得了。無論如何,這些樓群是充滿氣勢,而且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尊嚴的;當你注視逸夫樓的層層台階,或明理樓和偉倫樓粗獷的石柱的時候,你一定會這樣覺得。也許,必須用"力量"來概括這些建築的共同特徵,正是這種力量,使得她們能夠與主樓結合成一體;同時,這種力量也是我們時代的象徵。車水馬龍,鋼筋水泥,都是現代人類的傑作,面對這些成就,我們會感覺到巨大的征服力,和一絲敬畏感。 尤其當我們看到校園中央平地豎起一座六教的時候,就更會有這樣的感受。所謂的"亞洲第一教學樓",其體積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令人驚嘆。而高聳的外形,和許多故意設置的空間結構,無疑是要給人以一種壓迫感。 然而,鐵漢一般的現代建築群也有柔情。尤其是東門建築群更是如此。每當晚上,主樓以南的路燈初上,這一帶立刻籠罩在溫柔而靜謐的氣氛中。此時,再強大,再囂張的鋼筋水泥結構似乎也退到後台,在黑暗中只是保持沉默,充當背景而已。當暗黃的燈光灑在路上,你難道不覺得,這裡很適合慢慢地踱步嗎,至於要配音樂的話,那只能配鋼琴曲了,而且,絕不能配那種意氣風發的鋼琴曲。我想,還是配一點肖邦的夜曲吧,那種神秘而令人充滿遐想的氣氛,那精緻的仿佛一碰就要碎的音符,讓人不由放慢腳步,就着這幽靜的環境,去體會自己內心的感覺。 我喜歡在校園裡散步,尤其喜歡在夜晚暗黃色的燈光下。以前,晚上經常在三教自習,當我在窗口往主幹道上看的時候,看到路燈把光線輕輕地灑在路面上,道路給人的印象既清晰又模糊,有時候突然就會覺得很感動。當我看書累了,走下去散散步的時候,覺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不能太快,否則就破壞了這種感覺。 主幹道上車來車往時,可能會很喧囂,但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總會回顧其寧靜的真實一面。風吹過,樹葉沙沙響動,仿佛是在給此情此景伴奏。這時候,如果有一對戀人在路上相擁走過,與這一切該是多麼的協調。 我覺得可以給這一切配上Schubert的《小夜曲》: 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飄去,
我喜歡這一切,喜歡校園生活中每個值得回味的情景。四年的生活就象一首交響曲,幾個樂章有快板,可是也有溫柔的adagio,豐富,而值得回味。當我多年後回想起這些樂章,眼前浮現出色彩鮮明的一幕幕,會感到欣慰,而滿足。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中國教育:永不道歉,決不反思 | |
2004: | 對某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質疑 | |
2003: | 美國名校一瞥 - 長春藤盟校 | |
2003: | 我的大學:七年讀個美國博士 | |
2002: | 博士學位的價值 | |
2002: | 成都的人文書店——三一書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