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天,網友非常關注馬克思的理論及其對社會進步的影響。人們的看法分歧。本人研究語言通訊和媒介在國家和文明社會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人類使用語言以後,必然要創造和利用媒介。口語通訊以聲波振動為媒介。書面語通訊以材料為媒介。當然,還有很多媒介,比如人媒介、組織媒介、意識媒介、行為媒介、文化媒介等等。語言與媒介的互動是社會演化和進步的法則。文明社會裡的任何存在都是一個潛在的媒介。甚至太陽和月亮也可能成為媒介。每當一個媒介運行的時候,它受到語言與媒介互動法則的制約。正是這個法則制約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演化。舉個例子說,資本是個媒介。資本就是一筆用於經營的資金。這筆資金能夠調動社會資源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它就是人們方便組織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形式。馬克思說,不要資本,而是社會生產資金。市場是交易場所,也是一個媒介,因為人們容易在那個地方交易。它促進生產資源的流通。馬克思說,不要市場,要搞計劃經濟。貨幣是個媒介,斯密早就說過,生產者不必以物易物,而是到市場上用貨幣交換。馬克思說,不要貨幣,要搞供給制,買東西憑糧票、布票、糖票、副食品票。馬克思要消滅這些媒介。是反生產力的。馬克思說,資本導致剝削。其實,在古代奴隸制下,剝削最嚴重。但是,奴隸主並不比現代資本家富有。在現代資本主義時代,如果有剝削,也是最輕的。勞動者有很多權益得到法律保護。還有人白領福利。可是,企業主卻非常富有。這說明企業主的所得主要來自於社會化大生產,而非盤剝工人。工人也會鬥爭,爭取不被剝削。企業主靠剝削致富不是一個最好的途徑。最好的途徑是深化社會化大生產,改善工人待遇的同時,自己獲得財富。
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權力來自於經濟。於是,誰掌控經濟,誰擁有社會的一切權力。這是個極端錯誤的看法。本人認為,一切社會權力來自於媒介。任何人只要能成為媒介,他就擁有社會權力,儘管形式可能不同。比如,社會名人可能成為一個媒介。由於擁有知名度,受到公眾關注,講話有人聽。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有居民有冤情,政府不與解決問題。他們就給當時的電影明星趙丹和王丹鳳寫信訴苦。趙和王被感動。在新聞媒介報道的時候,提到某些居民遭受的冤屈。形成社會壓力。政府才不得不出面解決問題。文化名人都是媒介,包括詩人、畫家、音樂家等。他們也有某種社會權力。政治社會組織的領導人也是媒介。他們擁有社會權力的原因是他們擁有組織資源。媒介產生社會權力。可馬克思說,所有社會權力來自於資本。於是,所有社會權力都是資本的權力,所有擁有社會權力的人或組織都是資產階級的代理人。這完全搞錯了。社會權力來自各方。比如創造文化作品的人有社會影響力,他們促進人民自我通訊或感情交流,是人民委託創造文化的人士。他們是媒介。他們很難說代表資本。有的文化人還批判資本。由於馬克思認為,文化屬於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服務,所以文化都是統治階級的文化。這完全搞錯了。文革期間,毛澤東號召批判封資修文化,結果批判的是民族的文化。文化無法代表統治階級。馬克思將一切都歸咎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狹隘。他不知道其他的社會運作形式,就一切歸於他擅長的經濟學。認為資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發展基礎。他根本就搞錯了。由於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產生社會權力,他們也無法批判馬克思的理論。本人找到了一個視角證明社會權力不一定來自資本,還有其他途徑。於是,國家的權力就不能說一定由資本所控制。國家的權力是各種權力來源博弈的結果,就是各種媒介互動的結果。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暫且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