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讀書輕鬆嗎?zt |
送交者: 花生 2002年04月09日18:17:1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曹恁:1984年6月1日生於上海,6歲去英國,10歲返回中國,13歲赴美。 十一年級時被評選為新澤西州政府2000-2001年度最佳學生,獲新澤西州科學競賽化學第六名,高中全A學生。 “什麼?凌晨三點才睡覺?你有沒有搞錯?”當我在電子郵件中回答上海同學問的我在美國學習生活的問題後,這是我得到的回答。我沒有搞錯…… 是的,在中國一個關於國外教育的普遍觀點是:在國外讀書很輕鬆,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天天可以玩,這個認識是錯誤的。記得四年前,當父母告訴我,自己要到美國去讀書時,我有點迫不及待。“終於能夠擺脫天天的測驗了!”這是我的第一反應。也許我這樣想是因為聽了表哥表姐們與同學們的話,“曹恁,你真幸福,當初去了英國,現在又去美國。這下好了,你不用苦苦地讀書了!”也許我這樣認為是因為想到6歲半去英國住了三年多,在那裡接受輕鬆教育的緣故。我承認,在那麼多中國孩子中,我是很幸運的一個:有機會經歷三個國家的教育與生活,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英國的小學與美國的相似。每天在學校里,老師給我們講故事,教我們做各種東西,如彈吉它、做手工、轉呼啦圈等,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學畫畫時,老師並不像中國老師那樣在黑板上畫,要求學生照抄,而是讓我們盡情發揮想象力,畫我們喜歡的事物。雖然在學校里無憂無慮,每天回到家裡,我媽媽就開始教我中文與數學,幾年如一日。記得有一天從學校回家裡,媽媽又一如既往地教我中文,我哭看鬧着就是不肯學。“為什麼人家孩子放學回家就可以看卡通片?為什麼我要學中文?”那天,爸爸媽媽批評了我。同時,他們也給我說了很多道理。“你是一個中國人,以後還要回中國讀書的,不學中文怎麼行?”是啊,我是一個中國人,當時六七歲的我,不懂“中國人”意味着什麼,但現在的我深深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有了一點中文的基礎,回到中國讀小學的確輕鬆了一點,至少不用從頭開始學起。但是國內緊張的學習氣氛、功課之多與老師的嚴格,讓在英國習慣輕鬆教育的我一下子透不過氣來。我不習慣一個教室里四五十個學生,上課坐得端端正正的,要發言還得用左手立在桌子上,老師叫到你還得起立講話。我搞不懂為何上課鈴聲響了,老師走進了教室,課代表要叫聲“起立”。隨後,全教室同學站起來。“同學們好!”“老師好!”這些所謂的“規矩”在我小小的腦子裡轉了好些日子,但我還是接受了這些。我對自己的解釋是,這是對老師的一種尊敬。漸漸地,我適應了中國的教學方式,但是不管怎樣,寫作文是我最最害怕的一項作業。記得每次寫作文,我就哭,不知從何開始寫,不知寫什麼。每當我哭着求媽媽幫忙時,總想:如果在英國就不會要寫作文了。“記一件真實而有趣的事情”、“記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作文題目時常困擾我。如果沒有此類事情發生那怎麼辦?編嗎?怎麼編?沒有發生過就是沒有發生過,再編也不會變成真的!四年級時,數學老師為了讓學生練習做題,布置了無數習題,並讓家長每天也出至少十道題目給學生們做。在上海小學的兩年半,為了升學考試,又是補語文,又是請家教補作文,忙 得連媽媽也瘦了足足十斤。到了初中,作業一項接着一項,考試一門接着一門。就連一篇文言文也要默寫,標點符號都不能錯一個,否則放學留下來重默,直到全對為止。對於中國教育的看法,刻在我腦子裡的只有三個字——“填鴨子”。學生們就像是那群肚子空空的鴨子,而家長與老師們就好比養鴨子的人,不停地往鴨肚裡塞沒有用的習題,用美國學生的話來說,就是busy work。填鴨子的人們恨不得一下子把鴨肚填飽,然後盼着鴨子們下金蛋。我常常問自己,“這樣死讀書、做那麼多沒用的習題,有用嗎?這個所謂的‘金蛋’只不過是由課本中的文字組成,不是嗎?跳出了課本,這個金蛋又是什麼樣的呢?而西方教育所形成的‘金蛋’與中國的那些又有什麼差異呢?” 當我知道要來美國時,想到英國的輕鬆教育,我情不自禁地高興起來,“總算能擺脫枯燥的死讀書了!沒有考試,沒有作業!”我只對了一半。我逃脫了中國的死讀書,但我永遠也逃避不了考試與作業。去美國學校的第一天,教導處就給我兩份卷子,要我當場考,以便他們給我編班。走到教室里,老師布置了作業,但這些作業只是幾道基本練習題。作文是不用寫了,但現在要寫的是調查報告。如歷史課,老師布置的研究報告是“選一個20世紀對美國有貢獻的人物,而這個人不在歷史書中,但我們應該把他(她)記載入書中”。這樣的題目給學生們很大的餘地,想寫誰就能寫誰。我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然後在圖書館、因特網查找資料。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要花好些時間與精力才能做好。小小的報告就好比一篇論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看法與許多圖片等等。每次寫完“論文”,我總是有種成就感,因為這是自己費好些功夫才完成的。有時,幾個同學一起做一個項目,這樣需要同學之間的默契與配合,也離不開同學之間的信任。老師處處給學生創造互相合作、發揮自己智慧與能力的機會,這些教育方式給我的震撼很大。 到了美國,我走進了一個全然不同的社會。這個社會提倡的是獨立與自由。而要在如此一個環境裡生存,我需要的是自尊、自信、獨立以及領導、交流等等許多方面的能力。這些都要從社會活動開始。在九年級下學期我才意識到美國的學習不僅僅是每天上課與寫作業。我想,如果現在仍然在中國讀書的話,我是體會不到應當如何去與不認識的人接觸,如何去尋找做義工的地方,如何走出課本,踏入實踐中的社會。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經驗,而美國的教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與體驗。就如美國大學招生時,看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生的考分,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而是全面發展的學生。經歷了四年的美國教育,我從膽小變成有領導組織能力,從處處聽父母安排變成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上海的同學們總是問我,“你是不是沒有作業?”不,我的作業很多。美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我能感覺得到這種暗地裡的競爭。這是我到美國來最最深刻的感受。而我的作業不但包括學校里布置的,還有許多活動,要做的義工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做,再加上那麼多大學的申請表要填寫,忙到凌晨三點也不稀奇。 經歷了那麼多,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中西方教育的結合使我懂得了:什麼事都得靠自己努力,什麼都要去嘗試,不知道的事物要自己去探索、去琢磨,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曹恁)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