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一個天真的學術幻想
送交者: gmd 2002年04月09日18:17:1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一個天真的學術幻想——王彬彬文讀後感

袁良駿


  一個天真的學術幻想!這是我對王彬彬先生《呼喚權威對權威的批評》一文(《中華讀書報》2002.3.13)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對這一命題多年思考的結果。“天真”、“幻想”,都不是什麼壞事,可惜的是幼稚,不切實際,辦不到。

  為什麼辦不到?原因很多,因人而異,舉其犖犖大者,至少有如下一些:

  1.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也由於執政黨尚不夠成熟,階級鬥爭嚴重擴大化,過火的政治運動此起彼伏,每次運動都要揪斗一批人,點一批人的名。特別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抓“走資派”、揪“反革命”、批“反動權威”……不知點了多少人的名,也不知害死了多少好人。“文化大革命”雖已過去了20多年,然而,很多過來人仍然心有餘悸。特別而今號稱“權威型”的人物,凡年逾花甲者,大多經受過那場血與火的“洗禮”,不僅有餘悸,而且有餘痛。讓他們點名道姓去批評別的與自己學術觀點有異的“權威”,他腦海中馬上會浮現“文革”中的那些血與火的場面,他不能不一再躊躇,掂量再三,思來想去,還是吞吞吐吐、拐彎抹角為好。

  2.近年來文壇上出現了一些“痞子”作家和文人,他們拿罵人當飯吃,不管死的活的,逮着就罵,點名道姓,狗血淋漓。而且,這些“痞子”最喜歡罵權威,權威性越大者他們罵得越帶勁。他們有一條終南捷徑:越罵權威自己越容易出名,權威越大罵的收穫越大。你說他這是動機不純,他之以鼻;你說他這是佛頭着糞,他一笑置之;你說他這是流氓文風,他回答得更乾脆:“我是流氓我怕誰!”結果,這種“無實事求是之意,有譁眾取寵之心”的胡咬亂罵,大大倒了人們的胃口,也魚目混珠,敗壞了嚴肅的點名道姓的學術批評的聲譽。似乎一點名道姓地批評別人(遑論“權威”!),便和這些“痞子”先生稱兄道弟、相差無幾了。

  3.出於對“痞子”文風的憤恨,文壇一度颳起了“反對酷評”風。然而,何謂“酷評”?“痞子”胡咬亂罵自然算“酷評”,然而,正常的、有理有據的、尖銳潑辣的點名批評算不算“酷評”呢?誰也無法回答,誰也回答不了,誰回答了也不算數。魯迅早就說過:“說婊子是婊子這不是罵,說良家女子是婊子這才是罵”(《魯迅書信集·致肖軍肖紅》,1935年1月4日)。這裡的“罵”是否相當於某些人所謂的“酷評”呢?那麼,魯迅的這條標準能否成立呢?看來,很多人口頭上往往讚嘆魯迅的這句話頗為精彩,但一拿起筆來,標準立時變了:即使是真婊子,也還是不要捅破吧!甚至有意把婊子尊稱為良家女子的,又何乏人哉!

  4.我們的老祖宗歷來講究中庸之道,不為已甚。連作詩都講究溫柔敦厚,何況批評?中庸之道當然有偉大的哲學價值,為人處世也離不了它。然而,某些人把中庸之道作了過分發揮,簡單化為“庸人之道”、“大儒之道”,在學術上搞明哲保身,八面玲瓏,誰也不得罪。他們連那些正常的、點名道姓的學術批評、學術爭論也看不慣、不習慣了。甚至有人竟誣衊尖銳潑辣、點名道姓的學術批評文章為“文革遺風”,完全混淆了問題的性質。據我了解,持上述論調者有的相當“權威”,怎能設想讓他們點名道姓地去批評別的“權威”呢?!

  無需再深挖細找,僅僅上面幾條原因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的學術權威們畏難卻步嗎?哪裡還能像當年的胡適批評蔡元培或梁漱溟批評胡適那樣點名道姓,一針見血呢?當然,萬事萬物都有例外,而今個別敢於批評權威的權威還是有的。比如音樂家卞祖善先生就多次點名批評了他的學生、後起之秀譚盾先生,古典文學專家何滿子先生就多次點名批評了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雜文家牧惠先生也點名批評了著名小說家、雜文家李國文先生的某些隨筆。可惜的是,在整個學術的廣袤原野上,這樣的黃鐘大呂之音實在是稀少而又稀少,逕如鳳毛麟角,無法改變王彬彬先生天真幻想的基本性質。

  西哲亞里士多得先生有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如果我們的學術權威們都成了亞氏的信徒,大概王氏的天真幻想庶幾有望變成現實。

  容易嗎?難矣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