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科學至今沒有自然科學那樣被廣泛接受?
人區別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擁有知識。
知識的發展,可以說是從個人感受,普遍化的應用和成果的實現,這三個方面得到積累,鞏固和發展。前者如亞里士多德,神農(假設真的存在),中間有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後者社會的變化,如電的發明應用,汽車,飛機等出現和學校開始作為課程教授。知識的發展引起了科學的出現和應用技術的普及,由此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化。屈指算來,科學不過五個世紀年齡,比起人類進化22萬年了,顯然連個零頭也不夠。但人們,歐洲進化快的高級動物們,在18世紀以來的歐洲啟蒙運動之後,首先將學校教授的課程分成理工科和文科。然後近代又將文科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二個分支。後者如宗教,哲學和語言,前者如政治,經濟,歷史等科目。比較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很容易注意到,社會科學的學科到今天仍沒有像自然學科那樣廣泛地被接受,比如政治學。中國的大學(如北大,中大),則根本沒有西方大學那樣的政治科學課程。社會科學為什麼沒有自然科學那樣的號召力呢?這是本文希望討論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看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經驗主要是觀察和個人體驗。科學實驗概念的正式興起,起源於伽利略在觀察小球降落時將數學公式應用其中了。從此開始產生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後慢慢擴大到歐洲和現在全球。科學實驗的數據基於數學的基礎。而通過康托爾,福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人工作,我們知道數學的基礎是邏輯學,既亞里士多德的工作。而邏輯學的根據是哲學研究,所以可以說邏輯是哲學研究的成果之一。科學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或更重要的體現,是轉為技術的運用,由此改變了社會生活,自不必說。
但社會科學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呢?舉政治領域為例。首先,每個人類集體當然都有政治活動,比如權利的結構,權利的分配,導致各個社會集團的利益的處理等。用自然科學的術語,可以稱此為“經驗階段”。但下一步,社會科學的發展必然需要自己的“普遍性工具”,既類似於數學在自然科學的應用。這個普遍工具,在自然科學方面,只能是“普世價值”的理論。如同美國建國的理念,當然是從歐洲歷史的文明,從古希臘到羅馬帝國到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至近代,繼承下來的。普世價值,如“人生而自由”,“人生來就有免於奴役,追求幸福的權利”等並不被世界其他國家普遍承認。其次的問題是,數學作為科學的輔佐,具有“客觀性”,既“價值中立”,而社會科學領域,因為是研究社會和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很難嚴格區分“是否賦值”。而無論個人還是集體,作為研究對象,本身具有價值傾向無疑,因為他們都有作為“主觀”的基礎。最後,普世價值的基礎,一是缺乏有效的轉為“社會技術”,來管理社會。比如腐敗的現象,在西方只是減少,但不能杜絕。二是它所基於的哲學缺少“形式化”的邏輯似的類比物。雖然社會科學的最終基礎也必然是哲學,猶如政治科學的基礎是政治哲學一樣。
我認為應該這樣。政治經驗基於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基於哲學的範疇。哲學的範疇基於哲學本體研究。最後哲學的本體也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必然,他們都基於我所謂《範例學》的背景“絕對之絕對”。這是我對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垮台,共產黨的敗落,但並沒有走美國的政治道路。以及中國目前的政治方向選擇,得出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