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當年美國發明家是如何艱苦奮鬥的 |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5月29日17:48:2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近來由中美貿易摩擦引發出科技創新的熱門話題。不論對美國如何看法,沒有人能否認,一個多世紀以來,在發明創造方面,美國一路遙遙領先。世人享受了最後的結果,而每一位發明家之所以為發明家,以及其創業的艱辛道路,遠遠沒有得到充分認識。想起一篇舊文,是關於一位在中國不知名,而非常傑出的美國發明家的故事。重發於此。寫此文的動因,一是深為其事跡所感動,更重要是他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那個時代一大批發明家中的一個典型,造就這一現象的各種主客觀因素令人深思。 ——資中筠 發明家凱特林的故事及其啓示 一 如今的汽車從少年到老人都能駕駛,用鑰匙一開,踩油門起動,視為當然。人們已經忘記,早年的汽車是在車外用手搖曲柄發動的,既費力又危險。不解決這個問題,汽車永遠只能是一種富人雇司機開動的時髦豪華玩意兒,無法普及。所以自動起動器的發明導致了汽車工業的革命,從而造成了汽車的普及,使之成為公認的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之一。這個自動起動器的發明者就是查爾斯·凱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 手搖發動的老式汽車 我開始知道這一名字是因為美國有一家研究型的公益基金會——“凱特林基金會”,與中國社科院有着十幾年的合作關係,而且我是最初參與建立這一關係的人之一,十幾年中差不多每年都合作舉辦研討會。但是說來慚愧,我從未過問過基金會的創始人是何許人,直到去年應邀在凱特林的故鄉,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凱特林基金會的總部),做了一段時期的研究,才“發現”了這位早已載入史冊的大發明家。代頓市有以他命名的社區、醫院,有他的故居和最初的實驗室,博物館中有專館介紹他的事跡,還有不止一本他的傳記。 查爾斯·凱特林 實際上,凱特林的重大發明決不止於汽車工業,他在20世紀前半是同愛迪生齊名的發明家,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電冰箱、家用空調等等,都與凱特林的發明有關。他一生擁有或與人共同擁有140多項專利(一說200項)和30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他的發明往往貌似平常,卻在關鍵時刻解決關鍵問題,將生產力大大推動一步。他的出身、個性和創業的道路在當時的美國是有代表性的,也正是他們這樣的一代人造成了美國的高速工業化,在我國卻其名不彰,所以值得特別介紹。 二 查爾斯·凱特林(Charles Frankline Kettering,1876-1958)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路登維爾的一個普通農家。與那個時期美國許多後來發跡的人物一樣,少年時期經歷了艱苦的歲月。兄弟姊妹五人,都是邊上學,邊幫助家裡做農活,靠着自己的意志和勞動,是家裡唯一離鄉上大學的。因童年得過猩紅熱造成嚴重弱視,加上經濟拮据,幾度輟學,到1904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系畢業已是28歲。 在學校推薦下,進入了 “全國現金記賬機公司”(簡稱NCR)工作。這是他輝煌一生的起點。現金記賬機是當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業主為了杜絕商店售貨員私扣售貨款而發明的,開始並未受到注意,後來一位獨具隻眼的商人帕特森(John H. Patterson)看中了它,把這項發明買過來,開辦了NCR公司,將這種機器不斷改進,迅速在全國推廣。 帕特森是載入史冊的企業家,為現代營銷方法的先驅。他以記賬機為中心成立了一個發明研究部,廣攬創新人才,研究部的負責人迪茲(Edward Deeds)後來也是著名的企業家。凱特林就是迪茲延聘來的,兩人一拍即合,迪茲的商業才能和凱特林的發明精神相結合,從此成為長期合作的夥伴。 此外凱特林還幸運地得到一名理想的助手,能夠不厭其煩地把他活躍的思想付諸實施。這樣,一邊有人管營銷和財政事務,一邊有人在工程上落實他層出不窮的點子,他可以專心致志於研究思考,這真可謂天作之合。 凱特林在NCR完成的第一項重要發明就是在記賬機上裝電動機,以代替麻煩的手搖裝置。這看似簡單,卻極不容易,需要突破許多難關:既要體積小到能附在記賬機上,又要有足夠的馬力能一按電鈕把抽屜彈出來,還要及時自動斷電、自動充電,並保證計算準確無誤,最後,造價必須低廉以便推廣。 早年的自動記賬機 凱特林以破紀錄的短時間研製出了符合上述條件的廉價、簡便電動記賬機。一投放市場立即大行其時,迅速推廣到全世界。不久以後,他根據銀行的要求加以改進,又研製出更為複雜的銀行出納機。直到被電腦取代之前,幾十年間這兩種機器幾乎獨霸全世界的商店和銀行——包括中國在內(我就在商店見到過)。直到20世紀80年代,NCR一直是俄亥俄州的幾大支柱企業之一。凱特林在NCR的5年中成就了4項重大發明和無數小創新,成為他發明生涯的開端,所以他稱NCR為“我的研究生院”。 三 1909年,凱特林決定辭職,與迪茲合作正式開辦了“迪茲工程實驗公司(Deeds Engineering Laboratory Company,簡稱 DELCO)”,全力從事汽車研究。在DELCO期間完成了兩項重大發明:先是改造汽車的點火裝置,然後就是劃時代的汽車自動起動器。 用電動發動機代替手搖的想法在凱特林腦中已存在很久,但是提不上日程,因為馬力足夠大而又體積小到足以裝入汽車引擎內的電動機,被認為根本沒有現實可能性。一個意外事故成為契機:凱迪拉克汽車公司的老闆勒蘭德的好友在搖老式汽車的發動手柄時不幸被手柄反彈擊傷致死。 凱特林先已發明的點火器就是首先裝在凱迪拉克汽車上的,他乘此機會向勒蘭德提出用電機代替手搖發動的創意。也許是喪友之痛促使勒蘭德打破成見,他立即表示支持,說如果能及時研製出來,就用於明年的新型凱迪拉克汽車。 就這樣,DELCO在凱特林帶領下在最後限期之前一星期,1911年2月17日這一天,正式向凱迪拉克汽車公司交出第一台貨,通過了在所有凱迪拉克汽車上試用,宣告這一發明成功。勒蘭德親自駕駛感覺良好,立即提出1萬2千台訂貨,用於凱迪拉克1912年全部新產品。後來凱特林說,在試驗最艱難的時刻勒蘭德始終不渝的信任是對他寶貴的精神支持。 從點火裝置到自動起動器,說來容易,其研製過程卻是萬分曲折艱難,到處是險灘。特別是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必須限期完成,凱特林和他的同伴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幾乎達到了生理的極限。他們的實驗室是借用迪茲家農場的穀倉(那時的代頓是個小鎮,周圍大部是農村)。 凱特林用自己的全部積蓄1500美元買了一輛卡迪拉克轎車以及必要的零件和工具。試驗車停在倉庫樓下,工具室在二層閣樓,夏天悶熱難忍,樓梯陡而窄。凱特林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天無數次奔走於上下樓之間,拆裝那輛汽車,試驗他研製的新裝置。在初始階段他的助手也是業餘自願的,後來由一名助手發展到由十幾名全職或半業餘的、各類專長的人員組成的小組,他們都親切地稱凱特林為“凱老闆”,從此這一綽號伴隨他終身。 每一項新創造都要經過無數次試驗、失敗、改進。即使在實驗室試驗成功,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技術上意想不到的難題。不論白天黑夜,一個電報,凱特林就得趕最近的一班火車到現場,把有毛病的零件拿回來,苦苦思索問題所在,改進加工後坐下一班火車送回去。 在相當一段時期,奔波於代頓(實驗室)——芝加哥(配件加工廠)——底特律(凱迪拉克汽車公司)之間,以至於他戲稱自己的地址是“236號車廂,下鋪4號”,檢票員都認識他,偶然忘了帶車票也可放行。 有時他也自己開汽車來回,還發生過在大雨滂沱中翻車造成骨折,以及僅有的一輛裝有全套新起動器的汽車因車庫失火而被燒壞等災難性的事故。這些困難都被凱特林和他的同事們以超人的毅力一一克服,就這樣,汽車工業堪稱劃時代的革命就在那簡陋的倉庫中誕生了。 凱特林一直堅持DELCO應保持科學試驗室的性質,不願變成加工廠。但是如果說新型點火裝置還能找到加工廠的話,那種史無前例的電動起動器在當時沒有一家工廠有現成的技術條件,也沒有製造商敢於接手1萬2千台這樣規模的訂貨。事實上,當時電機界對這一新產品的疑慮還很頑固,許多專家都認為這已超越公認的電機原理的界限。 於是凱特琳和他的團隊只能化整為零,分別找幾家工廠加工零部件,而主要部分非自己生產不可,成立加工部勢在必行。凱特林和迪茲儘其所有,把房產、人壽保險單、乃至專利權,甚至與凱迪拉克的合同等等,都作了抵押,向銀行貸得一筆啟動資金,以12名員工和一間租來的小廠房起家,開始生產。 這是以身家性命作孤注一擲,試驗成功與大規模生產畢竟不是一回事,有許多未知數,如果不能如期交貨,後果不堪設想。在不到一年中,又經歷了許多技術上的險情,這一關總算過去,以後就漸入坦途。繼凱迪拉克之後,許多汽車都開始用自動啟動器,歐洲也發來訂單。其結果是汽車的需求陡增,從第一台起動器出台後的5年內,美國汽車的銷售和生產增加了7倍,從此開始了汽車工業持久發展的時代。DELCO 也搬出了穀倉,建立了工廠和實驗室相結合的頗具規模的企業。仍由迪茲實際負責一切行政和經營事務,他和凱特林各自的特長互補,相得益彰。 1916年,通用汽車公司開始組建,DELCO 應邀以900萬美元的估價完整地加入該公司,凱特林和迪茲繼續負責這一部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通用汽車公司在DELCO的基礎上成立研究部,請凱特林任主任,後來兼任副總裁,並參加董事會,他就在那裡工作直到1947年退休。 對凱特林說來,只要讓他專注於研究、創造,在哪裡都是一樣。他日後回憶,還是認為“穀倉時代”是黃金時代,因為在那裡他經歷了最艱辛的日子,迎戰了最大的挑戰,也嘗到了創業的歡欣。現在“迪茲穀倉(Deeds Barn)”那所房子仍在代頓市,成為供人參觀的歷史遺蹟。 在實驗室的凱特林 在以後的歲月里,凱特林對改進汽車的新發明不斷,其中重要的有快速乾燥噴漆,把等待噴漆乾燥時間由兩星期縮短到幾小時,解決了生產瓶頸問題,同時也使汽車告別單一的黑色,有了各種漂亮顏色。其餘如軸承、排擋、閥門啟動裝置、風扇皮帶、金屬結構以及各種零件的耐疲勞程度等等,無不在凱特林的領導下難題一個一個解決,工藝得到不斷的改進。20世紀上半期現代汽車工業的每一步發展都有他的印記。 凱特林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總能從日常生活中看到新發明的契機。由於篇幅關係不能一一列舉,這裡只能略舉幾件汽車以外的發明以見一斑:
實際上,凱特琳還研製成功了無人駕駛機。不過剛好一戰結束,這項發明沒有機會投入生產。 四 如果傑出的發明家可以稱為“天才”的話,這“天才”首先來源於天賦的好奇心,這大概是發明家的共性。凱特林自幼就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好奇心。 六歲的小查爾斯第一件“淘氣”的事就是把父親送給母親的珍貴禮物——當時剛出現的新事物——縫紉機,悄悄地全部拆卸了。不過在他母親對他施行體罰之前,他實現了在半天內再裝好的承諾,而且機器更加好用。 他十四歲時為鄰家農場收麥子掙得了第一筆工資14元(1890年時的14美元對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父親破例允許他全權支配這筆錢以示獎勵。結果大出全家意外,他傾其所有買了一步電話機(那時電話也是新事物,整個鎮上只有郵局有電話,各戶根本不通電話線,電話機純屬浪費),但不是為使用的,而是為拆的。與兒時的縫紉機一樣,他能拆開,也能裝好,在這過程中懂得了通話的原理,驗證了剛剛在學校課堂上學來的磁鐵吸力。從這種旁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舉動開始了發明生涯。以後拆裝各種機器成為他一生的癖好,就是為研究其原理,予以改進。 他對大家視為當然的事總要問一個為什麼,對書本知識也一向抱着“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而更重視自己動手實驗的結果。中學畢業後,為了攢錢上大學,他在本鄉的小學任教,其教學法一反常規,處處啟發孩子們問一個為什麼,包括5x9為什麼一定是45而不是44、43,也要學生設法證實。 那時這個村子種玉米都在月明之夜,視為天經地義,查爾斯要學生想一想為什麼非如此不可,並要他們回家做實驗,不在月夜而在白天播種,看看結果有什麼區別。這種教學法受到學生歡迎,最調皮搗蛋的班也能安靜聽課,卻惹起家長的集體抗議。 又有一次,加州附近的市鎮舉行農產品推銷展覽,為吸引觀眾,帶來了一台德國人倫琴新發明的X光攝像機。查爾斯立即帶着學生到那裡去,主要是看那神妙的“能看到人的骨頭的機器”。這回在鄉里引起更大的風波,教會帶頭抗議,認為那個帶學生去看那“魔鬼的眼睛”的年輕人是“不適合教我們的孩子”的。不過支持他的也大有人在,最後開明戰勝了保守,風波平息下來,到年終時,查爾斯已成為公認的本鄉最好和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 凱特林實驗室 資中筠在凱特林實驗室前 許多問題他從書本、老師、乃至權威專家那裡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例如:為什麼隔着玻璃能看到外面?通常的答案是:因為玻璃是透明的。但是字典上“透明”的解釋就是眼睛能夠看穿,這是同義反覆,等於沒有回答。他必須循着自己的思路另找答案。他對植物的生長充滿好奇:為什麼一顆玉米種子能長出結這麼多玉米棒的高株?草為什麼綠?……“草為什麼綠”的問題纏繞了他終身,促使他日後一有條件就出資成立植物研究所研究光合作用問題。 他認為一切成規定論都可以打破,任何事物都有改進餘地。凡是落到他手頭的東西,他第一個衝動總是要看看有什麼缺陷可以改善,也可以說已經成癮。他曾說過,他到手後唯一不想研究改進的只有他的妻子(他從中學時代就對她一見鍾情,夫妻終身為伴,情好甚篤)。因此,他的發明被超過、被淘汰,他都不難過,認為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他活到今天,一定會全力支持用綠色產品取代他發明的加鉛汽油和氟利昂製冷劑。 他每有新思想要付諸實施總得同保守思想作鬥爭。在通用汽車公司期間,他的新創意常常被評審委員會否決,所以他最討厭“委員會”這一事物,曾說,要想扼殺一項新事物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立一個“委員會”。另一方面,他也練就了善於說服別人的本領,口才很好,退休以後到處演講,深受歡迎(我在凱特琳紀念館聽過他的演講錄音,確實很吸引人)。 他深信通過集體合作努力能夠產生新思想,並將這種信念在廣泛領域中付諸實踐。他的朋友說他最大的貢獻是啟發人思考,然後給人以勇氣去克服困難實現其理想。他堅信勤奮加聰明加科技進步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美好。這一信念被稱為“凱特林主義”。他留下了許多為人傳誦的名言。例如: 摧毀一種理論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理論只是墊腳石。 偉大的發明更多是出於在那塊石頭上絆了一跤,而不是來自科學理論…… 一盎司試驗可以值一磅理論。 一個問題不是在實驗室解決的,而是在某個人的腦子裡解決的。 所有的儀器的作用只是使他能轉過頭來,從正確的角度看清楚那個東西。 一個人必須具備足夠的“聰明的無知(intelligent ignorance)”,才能與時共進。 “研究是令許多人望而生畏的高深字眼,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很簡單,“研究”的本質是一種思想狀態,是對待變革的一種友善、歡迎的態度。 我們閱讀過去的唯一理由是研究未來,因為未來才是我們要度過餘生之處。 …… 這些話較真起來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可以代表當時在美國流行的思潮:一重思想創新,二重實證。 五 凱特林在發明生涯中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超常毅力除了源於天生的探索精神外,另一動力是對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例如發明小型發電機的最初動機是出於對母親的孝心,立志要讓她擺脫那微弱的煤油燈光和沉重的手工勞動。從汽車起動器到汽車的每一個零件的改進,用他的話來說都是為了“使開車人更容易,坐車人更愉快,汽車麻煩減少而壽命延長、更加價廉物美”。他對醫學的興趣,包括人工發熱儀的發明更是直接為了減輕人的病痛。 有些社會效應是他沒有想到的,例如汽車的改良和普及的一項重要副產品是解放婦女。因為從此婦女也能開車,增加了許多就業和社交的機會。有人說電動起動器對婦女解放的作用甚至超過二、三十年代女權主義領袖的努力。不論此說確否,這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典型例子。 凱特琳如此投入事業的動力絕不是發財致富,但是成功的結果,給他帶來了財富。所以他一旦有了余財,立即投入公益事業。1927年成立了凱特林基金會,後來日益發展,至今成為美國重要基金會之一,使凱特林公益家的名聲不亞於發明家。 基金會最開始的主要宗旨還是推動科學研究,辦了幾家實驗室和研究所:其中首先是上面提到的“凱特林植物研究實驗室”,後來發展為“光合作用研究所”,目的是最終找到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捷徑。他認為如能找到“草為什麼綠”的答案,就可以根本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他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一代人解決不了,因此曾經對實驗室的年輕人說,要他們多生孩子,子子孫孫繼續研究,真可謂“愚公移山”精神!儘管這個問題沒有最終達到凱特林理想的結果,但是這一研究開啟了利用太陽能的探索。 另一重要領域是癌症研究。起初以基金會名義成立了幾家癌症研究所。後來凱特林在退休前,於1945年與通用汽車公司老闆阿爾弗萊得·斯隆(Alfred Sloan)共同在紐約創辦了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所。該研究所是美國最早成立,至今為美國成就和影響最大的癌症研究所之一。此外還支持其他的研究機構,包括一些大學的有關科系和項目研究,側重在理科,主要是生、化、物理。1958年凱特林去世之後,基金會的方向逐漸改變,不再以科研為中心。但是凱特林所留下的精神和物質遺產仍然起着長遠的影響。 六 這不僅是一個發明家的故事,而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查爾斯·凱特林固然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發明天才,但是那個時代決不止他一個發明家。就在美國中部俄亥俄和鄰近的伊里諾伊州、密歇根州方圓幾百英里內,出現了我國家喻戶曉的愛迪生、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以及稍後的發明噴氣飛機和U-2飛機的航空發明家約翰遜等等。約翰遜比凱特林晚一輩,是凱特林的崇拜者,直接受他的精神影響。 除了發明家之外,還有一批支持發明的企業家。最初記賬機的發明人現已淹沒無聞,但是獨具慧眼,投資予以普及的大企業家帕特森功不可沒,沒有他就沒有後來凱特林的電動裝置,也許汽車自動起動機還得推遲好幾年。美國的發展從東海岸向西推進,到20世紀初,剛好這一帶是新興工業的基地,領了幾十年風騷。所以凱特林現象決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凱特林的家庭是那個時代美國最普通的農家。但是美國的第一代農村儘管艱苦,從來不是那種祖祖輩輩在赤貧中掙扎、閉塞、愚昧、無望的景象。首先,有村落的地方率多有學校,孩子起碼能上小學。通過勞動,生活也不斷有所改善,可以看到希望。農民的思想儘管保守,但像查爾斯·凱特林這樣的與眾不同的孩子還是有成長的空間。他的好奇和發明衝動固然超出父母的理解,但也未受到壓制。 在凱特林基金會總部院裡 在他六歲時拆開縫紉機又裝好之後,母親還能為先前錯怪了他對他太兇而向他道歉。這種平等和理性、自幼得到人格的尊重、個性得以發展的環境,是同時代的東方家庭所不能想象的。他上大學完全靠自己,家裡負擔不起;但既未受到阻攔,也未受到全家犧牲供他一人那種“望子成龍”的壓力。他克服種種困難完成大學學業的動力完全來自求知慾,而不是怕“對不起”家人或在鄉里“丟臉”之類。 凱特林成長的過程,也是美國教育普及和發展的過程。他上學時,村里只有一間小學,是當時典型的農村學校,只有一大間屋子,各班級集體上課,條件雖然簡陋,從圖片上看,還是一所相當像樣的房子,還有煙囪,說明冬天還有大鐵爐取暖。當時鎮政府的辦公室也不會比這好多少。重要的是學齡兒童必須上學。孩子在成長,學校也在發展,幾年中,這所學校變為兩層樓房,高低年級分開上課。 查爾斯上中學必須爬一個小山坡到4英里以外的另一個村子去,每天來回走,一年走破一雙大頭皮鞋。他的父母最多也就能負擔每個孩子一年一雙這種鞋,但是畢竟他還是上到了高中畢業。而且那所中學的校長兼物理教員是一個很有學識的優秀教師,對啟發查爾斯的求知慾有很大影響。早期對他產生影響的還有村里雜貨店的店主,也是一個實驗迷,允許他每天下課後在他的店裡運用拆電話得來的知識做簡單的電學和化學實驗;還有一個好奇心很強的馬車匠,同他一起躺在車子底下研究機械原理,等等。那個偏僻農村其實並不太閉塞,歐洲新發明的X光機,幾個月內就讓這裡的居民見到了,儘管普及運用是以後的事。 查爾斯的確思想比周圍的人超前一步,因而常在保守勢力那裡遇到阻力,但是也總還有開明之士支持他,不用太久,保守的觀念也隨着現實的變化而逐漸變化。例如一戰期間,他改進航空燃料的方案起初遭到當時的化學權威,戰時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巴克蘭(Leo H. Baekeland)博士的堅決反對,認為不切實際。但是在實驗成功之後,巴克蘭痛快地接受了這一成果,並且表示“謙卑地向事實低頭,儘管它看來不符合我所鍾愛的理論”。正是這種“向事實低頭”的胸懷,與自由主義的精髓:“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堅決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利”的精神相結合,構成了科學創新,人才輩出的生態環境。 凱特林的發明是與生產緊密相連的,因此離不開資金,如果不遇到有眼光的企業家肯於和敢於投資,他也做不成。他有幸遇到了這樣的企業家,得到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實驗天地。先是凱迪拉克的老闆勒蘭德,後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不止一位負責人。凱特林提出作研究部主任的條件:不負行政責任、不要權、經費不報賬,特別是最後一條,董事會都接受了。這是需要一些知人之明和魄力的。 對他個人來說,能夠有人操心行政管理事務,支持自己專心於研究,的確是莫大的幸運。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他從那些老闆和管理人員那裡所得到的尊重。我國同胞熟悉的“伯樂和千里馬”的比喻在這裡不恰當,因為主次顛倒。“千里馬”再受重視也是被動的工具,而那時的美國老闆是有求於專業人才(即使在成名成家之前)的,至少是互有需要,關係是平等的,而且科技人才是主角,不是“用其一技之長”的工具。這點很重要。 我國的歷史博物館是按王朝排列,各個朝代的器物無論多精美,是沒有作者的;美國的歷史博物館是按科技、工業的發展排列,每一個階段都有傑出的發明家的事跡。這就是誰是歷史的主角的觀念。凱特林所處的時代在美國稱為“進步主義”時代,是科技、工業、政治、社會思潮同時並進的時代,充滿樂觀向上的信心,朝氣蓬勃。凱特林只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印記。他對社會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社會也給了他物質和精神的回報。只有這種公正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當然,“凱特林主義”所代表的科技至上的思想是有缺陷的。不久人們就發現,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是科技和高效的物質生產能解決的。所以二、三十年代西方社會科學開始蓬勃發展。凱特林基金會後來的負責人也正是認為世界上的饑饉問題不是由於糧食產量不夠之故,才把工作重點從資助“光合研究所”轉向改善美國的民主制度。 總之,發明家凱特林的出現和成長有一定的土壤。他的好奇心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人對自然的探索,他的懷疑精神至少可以上溯到17世紀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這一精神流淌在一種文明的血脈里,成為一種傳統。天才有幸與不幸,在成功之前大多有過艱苦的歷程。但是在凱特林所處的環境裡,一般不至於潦倒終身,鬱郁以終,甚至作為大逆不道的異端被扼殺在搖籃里。大多數特異人才苦盡甘來得到應有的回報。他們又立即把財富捐贈社會,同時憑藉自己的聲望進一步推動科學和社會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人在廣闊天地馳騁,群星燦爛,發明家輩出,成就國家的繁榮富強。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相輔相成。凱特林決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它引發我們太多的感慨和深思。 —END— 原創: 資中筠 轉載 2018.05.27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7: | 268 縱使偶不死 正堪為僕僮 | |
2017: | 沒人能當算命先生,未來充滿變數 | |
2016: | 文化視角: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全) | |
2016: | The 2016 Award of APS | |
2015: | 胡扯為什麼納什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
2015: | 寫給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悲傷 | |
2013: | 有關範例哲學的一個提問 | |
2013: | part 11:Mind Your Motive考慮你的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