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稱“國學大師”
翟墨
葛劍雄教授8月14日在《新京報》發表的《季羨林先生是“國學”大師嗎?》
一文,遭到了質疑———季羨林先生不是“國學”大師嗎:季先生關於中華文明、
東方文化的一系列學術論點,都在海內外學界有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世界影
響的研究成果,難道還稱不上重大學術貢獻,配不上一個‘大師’的稱號?”
(8月 16日《東方早報》)
但“季先生關於中華文明、東方文化的一系列學術論點”都是哪些論點呢?
作者沒有舉出隻言片語。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一般地發表看法,是不能被稱為
“學術論點”的,“論點”需有“學術”做基礎,沒有“學術”做基礎的“論
點”,只能稱作“感想”而已。季先生近年確實發表了一些“關於中華文明、東
方文化的”一系列感想,又因為季先生是學界碩儒而且碩果僅存,所以他的這些
“感想”也就引起了較大反響,但其“學術含量”到底有多少?這些感想其實並
無特別之處,早就為許多普通人說過,也許確有價值,但與“學術”的關係似乎
不大。“國學”是一門“學術”,“學術”需要“研究”,“研究”需有“成
果”,“成果”必須“豐碩”,所謂“震古鑠今”,庶幾可襯“國學大師”之名。
魯迅先生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弟子,先生也曾躲在老屋中抄古文碑帖、校勘
古籍,研究中國小說源流,是認認真真搞過“國學”的,並有不朽“成果”傳世,
然而魯迅先生卻配不起“國學大師”的名號———與真正的國學大師相比,只能
屬於“業餘”之類。
有一種誤解,把“國學大師”當成了一個書櫥,以為某某學富五車就是“大
師”了。其實非也。往往與此相反,從事“國學”者最需要的是“專”而不是
“博”,因為在某一局部用力太多而無暇“博覽群書”,以至顯得學問並不怎麼
好。其實“學富五車”而沒有“研究”,或者只是在運用上得心應手,都與“國
學”無關——— “國學大師”往往與“文學大師”不可兼得,甚至“國學大師”
在文學上還表現得相當低能,自宋代以來,真正的“國學大師”鮮有詩文膾炙人
口,正因為“國學” 乃“學術”之“學”,非運用之學。“國學”誰配稱“大
師”?在如今“大師”泛濫成災的時代,似乎誰都可稱“國學大師”啟功先生書
法名家,一死之後,國人就趕緊以“國學大師”相諡,但書法之學並非“國學”,
也許可以歸於“當代大儒”蔣慶所謂的“國學”之內,但絕非“國學大師”之
“國學”。
不能不提到曹聚仁先生。讀其《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當對“國學”望洋
生嘆,而如今隨處可見的“國學大師”之類,直如草芥而已。聚仁先生家學淵源,
廣承名師,師事考據學大師單不庵先生,22歲時聽章太炎先生講課,所做課堂筆
記即成太炎先生之重要學術著作———《國學概論》。曹先生一生浸淫國學,自
己不敢稱 “大師”,也沒有人敢稱其“大師”———因為“大師”並非一頂可
以隨便奉送的高帽。不相稱的奉送,不惟將使眾多前賢蒙羞,同時也讓“國學”
一詞墮入泥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