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同學群里貼了施一公教授在西湖大學(疫後)開學第一課的演講,這麼精彩的演講,實在很少有機會聽到,西湖大學的學生真是有福了。勵志部分,或許比不過“德育副教授”李燕傑,但也是十分精彩,學生們應該能發現施教授和李教授的區別。最使我讚嘆的是後面關於 X-射線的四個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他從倫琴先生(Wilhelm Rontgen)發現 X-射線,Max von Laue 先生用 X-射線分析分子(原子)結構,到 Bragg 父子發現了著名的又如此簡單的 Bragg 散射公式。倫琴得到了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1901)另外三位得到1914和1915的諾貝爾物理獎。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十萬個為什麼》迷,這些故事大致是知道的。但施教授把這些故事講的如此生動,我頓時呆住了。我在視頻後留言如下:“故事很好,普通話也很好,如果中央電視台每星期有半小時這樣的節目,功德無量。”這樣的素材,就我所知,不計其數,每星期半小時,10年之內絕無問題。我鐵口直斷,收視率一定超過董卿的“詩詞大賽”。
下面要說的就有些煞風景了。最近幾年,我多次聽到名人們在各種講座中談到暗物質。要點大致如下。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目前宇宙的平衡狀態。在宇宙總質量中,暗物質至少要占90%,否則整個宇宙將是一盤散沙。我總覺得不太對勁,但也就一笑而過。直到施一公先生在某一次演講中也發表了類似觀點,我覺得有必要寫點東西,以正視聽。
我的要點如下。1846年,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亞當斯(Adams)靠一支筆一張紙(或許不止一張)發現了海王星。那時顯然沒有暗物質的概念,他的數學公式中,不可能有暗物質一項。按照這些名人們的說法,Adams 算出的位置,應該離實際位置相差十萬八千里,否則憑什麼說宇宙會是“一盤散沙”。
只有一個可能,暗物質這玩藝,以前根本不存在,只是最近一兩百年,甚至幾十年才在宇宙冒出來。因為這樣,Adams 當年沒有考慮“暗物質”,瞎貓碰死老鼠,居然也給他算出來了。
施教授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所以對X-射線,可說是如數家珍。講演中也談到了老年痴呆症,大約是患者腦子裡有大塊空洞。儘管這只能算他的相近領域,但像施教授這樣的聰明人,觸類旁通必定是其專業特長,發表的議論在我這外行人聽來就靠譜得多。
我向來不愛讀英文原著,“一盤散沙”的原始出處在哪兒,我這學物理的真還不知道。我想原著中一定有一大堆的“假定”“但是”“如果”。施先生不是這方面專家,可能連行內人士都談不上,大概沒有意識到這些副詞的重要性而給忽略了。
這次的“不懂裝懂”(請原諒我使用如此刺耳的字眼),我想是施教授的無心之失。希望施一公教授能看到我的這篇刺耳之作。
文章在微信群貼出後,一大學同學,室友,留言“大膽!”我解釋說,像施教授這樣的名人,真正有學問的名人,他講的東西,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研究生都是深信不疑的,從這次“開學第一課”視頻熱播就可見一斑。對於不太懂的領域,朋友之間聊天自然沒有問題,但在正式演講,就要特別甚重。他的暗物質論,我是懂的,可以一笑了之,但對中小學生就不一樣了。
名人們,請珍惜您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