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逸聞軼事 |
送交者: 木樁 2020年06月20日18:10: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西南聯大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只是一個歷史名字。西南聯大的光榮歷史,可以從各種途徑得知,而我卻是從我的公公婆婆口中,主要還是從我的先生的口中知道些情況,雖然都是些碎碎片片的回憶,卻都是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難能可貴。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由北大,清華,南開 三所大學共同組成一所大學,取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校長是清華大學的梅貽琦,常務委員由北大的蔣夢麟和南開的張伯苓組成,校址選在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的舊址。西南聯大在1946 年宣布解散,設立時間為八年整。 我公公的老家是安徽黟縣,一個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那裡的原居民有一個風俗習氣,就是非常重視讀書,家境並不富裕的人家,也要砸鍋賣鐵送孩子上學堂,當地還流行一句順口溜:“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故所以,從黟縣地區出來的人,哪怕是窮人,也都能朗朗上口地念上幾句知乎者也,那裡的商人也都與眾不同,人稱道為儒商。我公公的家境似乎也不屬於堆金積玉的富埒王侯,大概是清廉小康的鄉村人家吧。 抗日戰爭時期,我公公是個高中生,跟隨着一所國立中學逃難。當時,在戰亂情況下,國民政府仍然支持中學的教員和學生,幫助他們找廟宇或者其他房舍上課,一路從安徽往湖南等地遷移。在這種艱苦的逃難途中,政府仍然舉辦了全國性的高考,公公考上了西南聯大。那時國難當頭,國家經濟一敗塗地,逃難的民眾更是窮困潦倒,哪來的銀子供孩子念書?儘管如此,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是非常重視學術,尊敬知識分子,由政府支援借款給窮學生,那時叫“貸學金”。“爸爸,後來你們學生還了這筆學費嗎?”我問,“沒有,後來這筆學費不了了之了”,公公回答。 抗戰時期,美國支援國民政府軍隊,在昆明和印度之間,建立了一條運輸航線,稱為“駝峰航線”。美軍飛行員從印度運輸物資到雲南,往返於駝峰航線。駝峰航線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間,海拔很高,雲霧纏繞,視線迷茫,飛行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操作,危險是不言而喻的,很多飛機在半途就出事摔下來,從後來的飛機艙里俯視觀看,駝峰航線上的飛機殘骸形成了一條白色的帶子。 由於美軍援助,需要大量的翻譯工作者,國民政府號召大學生休學一年,參加抗戰,保留學籍。我公公的專業是英美文學,更是義不容辭,他當上了翻譯。這批學生先坐上那可怕的駝峰飛機到印度,然後擔任美軍翻譯,協助美軍訓練中國駐印度士兵駕駛,學會開車後就駕駛着美援的汽車,裝滿物資,開回雲南。我公公駕駛車輛回雲南時,路上翻車了,滾到了山腳下,幸虧是個小山坡,沒有喪命。 為了紀念西南聯大學生的抗戰從軍事跡,政府製作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琢了所有聯大參加抗戰從軍的學生名字,這塊原始的石碑安放在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的舊校址,後來又複製了三塊,一塊放在北京大學,一塊放在清華大學,一塊放在南開大學。 我公公大學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在昆明的一所教會中學教英文,邂逅了一位美麗的雲南姑娘,她就是我的婆婆。我公公身材瘦高,玉樹臨風,帶着玳瑁框架眼鏡,風度翩翩,很吸引女學生。後來公公去北京工作了,婆婆為了追隨她的老師,十八歲的雲南姑娘,竟然勇敢地離開昆明,離開了她成長的故鄉,一人北上,尋找她的愛。 我婆婆的舅舅當時是燕京大學的教務長翁獨健,他建議我婆婆考大學,1950 年,婆婆考上了燕京大學外國文學系,和她崇拜的老師成了事業上的夥伴。 公公在世時,經常和我們嘮叨西南聯大的幾位同窗好友,一位叫老迷,一位叫刷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三人合穿一條褲子的故事。公公說,當時這些學生都很窮,出門沒有一條像樣的褲子,學生宿舍里只有一條褲子勉強拿得出手,於是,誰出門誰穿它,這三個同窗輪流穿,如果這條褲子還在,我要把它捐獻給歷史博物館。西南聯大英美文學系的學生都是中國英文專業的老前輩,大學的英文教授,他們參加了修訂《新英漢詞典》的工作。 父親節,此文謹獻給我的公公和西南聯大的前輩。 致謝馬黑兄提供照片和參考資料。 西南聯大畢業證書 西南聯大校門 西南聯大教室 西南聯大抗日從軍學生紀念碑(在清華校園的副碑) 碑上我公公的名字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9: | What a Stupid Idea - One Country Two | |
2019: | 湖南人的能折騰舉世聞名! | |
2018: | 改變看法–學懂哲學的標誌 | |
2018: | 馬克思主義經濟觀 | |
2017: | 美國大學轉學必知的五大秘密 | |
2017: | 彭運生談藝錄(63) | |
2016: | 太可怕了,剛剛發現大秘密 | |
2016: | 轉貼:寒門子弟上名校的壓力 | |
2015: | 楊虹:“為了三十年後長大了的孩子…” | |
2015: | 範例哲學﹕“新”- 是如何來的﹖(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