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相互抄襲
Original 李賢煥
DeepTech深科技
學術界臭名昭著的論文工廠的身影再一次被捕捉,這一次批量生產的論文進入到了數學領域,在以往,這被認為是相對 “純淨” 的學科,而作者則主要來自國內。
署名為 Smut Clyde 的學術打假人在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 For Better Science 上發文爆料,一批數學領域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論文內容出現虛假數學公式,且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其中部分論文已被期刊撤稿。
截至發稿,已有 65 篇論文牽涉其中(包含 21 篇已被撤稿),署名作者人數達到 77 人,分別來自國內 44 家高校。被質疑涉嫌造假論文列表:http://suo.im/5yJKqg
圖 | 65 篇疑似造假論文列表中文版
該文章作者 Smut Clyde 曾曝出多起學術造假事件,全程參與的還有另外一位揭假者,一直以 Tiger BB8 為名活躍在論文打假領域。兩人此前曾與前斯坦福大學助理研究員伊麗莎白 · 畢克 (Elisabeth Bik) 聯手,揭露了多起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造假。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圖片複製或是偽造圖表等現象。而在數學領域,至少論文工廠批量產出問題論文的現象還是首次發現。這批論文集中出現了十餘個國外作者,聲稱來自多個多個不同國家的高校,但兩人進一步調查卻發現,這些位於國外的作者無一例外都是被虛構出來的。同時在論文內容方面,頻頻出現虛假數學公式和反覆抄襲,論文之間互相引用,操作手法如出一轍。這批論文牽涉到 44 個國內高校,分布廣泛,上到浙江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這樣的中國一流學府,下到普通專科院校,統統出現在了名單當中。中國論文作者則包括了高校的一線教師、研究員,也有 3 名高校學院院長級的人物牽涉其中。此外數十篇疑似問題論文可能涉及省級、甚至國家級科研基金的資金支持,統計下來,這批論文有 14 篇註明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2 篇提到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省級的科學基金則涉及到了黑龍江、四川、山西、河南、河北、新疆等。5 月 18 日,Retraction Watch 撤稿觀察網站上刊出關於三篇論文的撤稿消息,分別將三位中國學者牽涉其中。這三篇論文分別發在了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涉及到的中國作者分別是李志強(河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sheng pang(浙江財經大學),以及閆振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學院)。圖 | 3 篇撤稿論文信息(來源:Retraction Watch)Retraction Watch 網站指出,三篇論文存在類似的問題,包括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近年來,中國學者涉嫌論文造假的事件頻出,抄襲和偽造同行評議這兩種手法比較常見。但弔詭的是,三篇論文均有外國合作者,並且指向同一個人:Beatriz Ychussie。根據論文信息, Beatriz Ychussie 本應來自丹麥羅斯基勒大學數學學院,但 Retraction Watch 指出,羅斯基勒大學已經聲明該校並無此人,他的身份就此成謎。撤稿信息發出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了,Beatriz Ychussie 和三位中國學者均未對撤稿事件作出回應。DeepTech 就此事致電閆振海所在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名學術委員會工作人員表示,校方已就撤稿事件對閆振海進行了內部處罰,但具體結果並未對外公布。包括閆振海在內,此次曝出的 65 篇論文中有 8 位作者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工作人員表示會根據線索展開調查。打假者順着名字繼續搜索 Web of Science 數據庫,發現 Beatriz Ychussie 一共只有 4 篇署名論文,除了上述 3 篇被撤稿的文章,最後一篇共同論文的作者一欄同樣出現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周口師範學院黃錦錦。在打假人聯繫論文出版社後,這篇署名黃錦錦、Beatriz Ychussie 的論文已於上周被期刊撤稿。一個神秘作者帶出了 4 篇撤稿論文,合著者全部來自中國,這讓人很難不產生懷疑。TigerBB8 告訴 DeepTech,看到這則消息後的第一反應就是:Beatriz Ychussie 是個虛構的作者。TigerBB8 所在的團隊有着豐富的打假經歷,根據過往經驗,如果這是有組織進行的批量論文造假,那麼身份不明的神秘作者也可能成批存在。果然,以問題論文之間的抄襲、引用關係作為線索,一連串來自日本、泰國、尼日利亞、埃及、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作者陸續出現在了問題論文名單中,情況開始變得更加明朗。TigerBB8 猜測,在論文作者欄加上國外作者的名字,一方面可能是西方的名字可以像有了光環一樣,易於獲得期刊編輯的信任,讓論文順利發表。諷刺的是,也正是花樣百出的造假手段,讓國外出版社在面對國內學者論文時變得更加謹慎。另一方面,這種編造出來的 “國際合作” 對中國高校體系的學者來說,在升職方面同樣可能提供額外的收益。蹊蹺的是,根據目前整理所得,這批問題論文最早從 2013 年開始出現,一直持續到 2020 年,但 2018 年是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外國 “神秘作者” 集中出現在了 2018 年以前發表的論文當中;從 2018 年開始,神秘作者又集體消失,似乎意味着論文工廠的運作手段發生了轉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未明,只能依靠推測。Tiger BB8 認為,2018 年後或許是論文工廠業務順利,發起論文來變得更加自信。“2018 年以後,可能他們已經知道無論遞什麼破論文,都能得到發表。意味着這個時候這些期刊里的內線已經打通,或是期刊本身只要收錢就能發表。”來自各國的神秘機構、神秘作者頻繁出現,還只是這批問題論文的疑點之一。在論文內容方面,頻頻出現的虛假數學公式和反覆抄襲,論文之間互相引用,如同亂燉一般,論文內容不同猶如口味各異,但操作手法卻如出一轍。這進一步顯示出,問題論文可能來自論文工廠的批量產品。此前在數學領域,至少論文工廠批量產出問題論文的現象沒有發現過,直到這次。TigerBB8 介紹:“我們感覺到他們其實挺會寫論文的。”他們在仔細閱讀和對照後發現,一些論文的摘要、簡介和結論寫的很完善且工整。不認真對照,或是在數學家以外的人看來,可能真的就覺得是一篇很規矩的論文。但實際上中間的推導過程就可能是亂七八糟的。Tiger BB8 輾轉將其中一篇論文發給一位國內數學領域的院士審閱,該院士直接指出:這裡面的公式是錯的。Tiger BB8 分析稱,他們在經過詳細梳理之後發現,這一系列論文工廠的生產在最開始時是有 “原材料” 的:在內容上,論文抄襲的源頭集中到了幾篇正常論文上。在論文列表里,發布時間最早的問題論文的原材料都是正常的論文,即通過抄襲正常論文生產出早期產品。這些正常的論文就包括喬蕾(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與鄧冠鐵(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 2013 年合著的論文;以及喬蕾與黃錦錦(周口師範學院)於 2012 年合著的論文(doi:10.1155/2012/203096)Tiger BB8 判斷,在正常論文的基礎上,或是掐頭去尾,或是摘取論文的頭尾,拼湊出新的問題論文,“真的像炒菜一樣亂攪”。每篇正常論文通常能關聯到 3 篇甚至更多的問題論文。其中喬蕾與黃錦錦合著的正常論文被抄襲之後,得到三篇問題論文,目前已有一篇被撤稿;喬蕾與鄧冠鐵合著正常論文也被引用、抄襲產生 3 篇論文,其中一篇已被撤稿,另外兩篇也存在虛構作者和作者機構的嫌疑。這時候,喬蕾這個名字就進入了打假人的視線,他自己的論文多次與問題論文產生關聯。他的合作者也牽涉到了問題論文漩渦當中,黃錦錦曾與喬蕾在 2012 年合作發表過正常論文,而黃錦錦後續的兩篇論文則出現了抄襲、虛構作者的情況,其中一篇已被出版社撤稿。DeepTech 查詢發現,喬蕾於 2010 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正是鄧冠鐵教授。兩位打假者把鄧、喬的論文反覆檢查多次,發現他們的署名論文本身並未發現造假痕跡,但論文被集中地引用、抄襲,這種現象並不常見,以至於 Tiger BB8 在採訪中表達了自己懷疑:鄧、喬對這批問題論文的存在是否知情?在他看來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這一觀點。DeepTech 就此事郵件聯繫喬蕾、鄧冠鐵,截止發稿未獲回應。回到這批問題論文,兩位打假人將所有論文進行梳理後發現,通過抄襲正常論文產出問題論文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問題論文之間則存在更加頻繁的抄襲和虛假引用。按照 Smut Clyde 的原話說,“他們越來越自信,認為自己的工作不應該被埋沒,所以他們也開始引用自己的問題論文”。比如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徐剛、趙濤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楊拍合著論文(doi: 10.1186/1687-2770-2013-262)被引用次數為 5,而這 5 篇論文全部上榜,且悉數被撤稿處理。河南科技大學楊德五與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任煜東的合著論文(doi: 10.1007/s12044-014-0167-6)在聲稱受到了喬蕾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基礎之上,論文本身被質疑存在抄襲。同時論文進一步被 11 次引用,其中 8 篇在後來遭到撤稿。圖 | 左側論文內容正常,右側論文存在疑似造假痕跡,紅線表示抄襲關係,灰線表示引用,中間黑點表示論文已被撤稿。訪問鏈接可獲得完整列表:http://suo.im/6b0PhU
論文列表右側灰色線條連接的論文表示兩篇論文之間存在引用關係,紅色線條則意味着赤裸裸的抄襲。在密密麻麻的引用、抄襲關係當中,這些問題論文或多或少地都被代表着抄襲、引用的線條勾連。
打假者強調:有些論文之所以被列入名單中,並不是因為文章本身存在抄襲,而是因為它們引用了現在已經被撤回的論文,而且這些論文依此被證明存在虛假引用的情況。在雜亂的引用、抄襲鏈條中,薛定諤的名字頻頻出現,成為了這批問題論文的絕對核心。通過簡單統計,在 65 篇論文中,僅標題出現薛定諤(Schrödinger、-Sch)的論文就有 34 篇,占比超過一半。對薛定諤及延伸的概念進行粗暴地替換,是這批問題論文不斷 “繁衍” 的一大特點。比如將 “Schrödingerean predator-prey system” 與“the Schrödinger-prey operator”兩個概念在替換中產生新的問題論文。Tiger BB8 表示,這也是在通過原材料生產新論文之後的又一典型操作。“甚至我們認為薛定諤已經成了這批論文生產過程中的胡椒粉、調味料。”“薛定諤”這個看起來 “高大上” 的抽象概念,不見得能在數十篇論文的幫助下產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不過確實讓這批問題論文成為圍繞薛定諤展開的一次狂歡。這些錯綜複雜的引用、抄襲邏輯共同構成了這批問題論文的脈絡,而正好順着這些脈絡,這幾十篇藏在學術角落的問題論文被兩人連根拔起,進一步畫出論文的生產流程:以正常論文為 “原材料”,通過抄襲和虛假引用生產第一批問題論文,在衍生出來的論文之間進一步“混搭” 產出更多問題論文,最後署上來自不同學校、機構的作者名字,同時提交給不同的期刊去發表。在除去了兩個來自行業公司的作者後,統計下來的作者來自 44 個機構,作者總數達到 77 個,在這 60 余篇論文當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牽涉到了 14 篇論文,哈爾濱工程大學的作者也參與到了 10 篇論文當中。高校院長級別的人物也牽涉其中,路勇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志強為河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孫建國為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DeepTech 就此事郵件聯繫 3 位副院長,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在已經整理出來的 65 篇論文裡,孫建國的名字 7 次出現在論文作者欄中,合作者也來源廣泛,除了同校同事,還有來自國外的神秘作者,以及像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這樣的專科院校老師。孫建國本人關聯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 61202455, 61472096)、一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12304120025) 也被列在涉事論文中。其中兩篇論文已經分別於今年 1 月、4 月被期刊撤稿,撤稿原因為抄襲、偽造同行評議和作者身份存疑。圖 | 孫建國已被撤稿信息(來源:Retraction Watch)
DeepTech 就孫建國撤稿事件在聯繫哈爾濱工程大學時,該校教育督導委員會表示不接受媒體採訪,繼續致電該校新聞辦公室,對方表示已記錄採訪申請,後續會儘快給出答覆。截止發稿,哈爾濱工程大學尚未作出回復。這 44 個機構分布廣泛,上到浙江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這樣的中國一流學府,下到普通專科院校,統統出現在了名單當中。其中不少作者在論文當中提到他們的研究獲得了省級、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統計下來,這批論文有 14 篇註明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省級的科學基金則涉及到了黑龍江、四川、山西、河南、河北、新疆等。如前文所說,在 2018 年之前,諸多論文作者欄出現了來自國外高校的神秘作者。而在 2018 年之後的論文中,國外作者基本退場,輪到國內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作者之間“通力合作”。相比於不同論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在問題論文中共同署名的作者反而少了很多共同點。在地域上,國內的合作者常常分隔幾地,橫跨上千公里“合作寫論文”。而檢索知網發現,很多合作者完全沒有合作發表過中文論文,卻一起發表了這些英文論文,這為他們之間合作關係的真實性畫上了問號。如果說網絡讓遠程合作成為可能,不同學校、機構間的巨大差異也讓這些合作變得更加可疑。比如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Xu Chen與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張磊(音譯)之間的合作。浙江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排名中屬於絕對的頭部,而資料顯示,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則是一個專科院校。且兩人在學科背景上也沾不上邊,張磊所在的鐵道建築系和數學相去甚遠,兩人合作研究 “薛定諤” 的畫面也是疑點之一。因為在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網頁上沒有看到名字拼寫符合 Xu Chen 的教師,打假人推測 Xu Chen 很可能是捏造的,讓浙江大學無辜躺槍。再比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海南工商職業學院的作者一起,在薛定諤的身上產生了研究興趣,他們三人除了學校排名、地域差距巨大,三人的學科各異,天津工業大學的穆靜(音譯)甚至來自於學校的管理學院。“這些專科院校的老師突然研究起了薛定諤,很難不讓人起疑心。”這些論文把五湖四海的作者匯聚在了一起,除了在同一篇文章上署名,多數文章里的合作者幾乎沒有共同點,顯示出團購論文的跡象。此前,數學界的一個普遍認識是,數學論文可能會出錯,但不會像需要實驗或數據的自然科學那樣造假。因為數學的證明和計算都是明擺着的,同行隨時能夠查驗,無法欺騙。但這種共識,可能被這批來自國內的問題論文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