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有理念的愛的後現代——感悟 |
送交者: 方方 2020年11月17日22:31: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匱乏有理念的愛的後現代——感悟
當我面對Y年代和Z年代的孩子,我一直有一種感覺:他們內心深處存有一種隱約性的不快樂,都有可能是一個有關人心深層意識層面覺醒性的無助或無奈的吶喊,因為他們自己本體性的心已被局限成長於局限性封閉的心性。 他們現有的處境,不容我們作為家長,老師和有關社會關懷的人群去理解,並給以一個適切的溝通,以協助他們在深層意識層面上的醒覺,而能夠開放在一個充滿有愛又有理念的精神生活世界——愛是存有理念的理性。
愛存有理念的理性,這是如何說起?
有理念的理性是沒有分割性的——沒有理性選擇,也不是相對於感性的理性,這一類相對性的理性是處在表層意識層面。但是,這裡所謂存有理念的理性是處在深層意識層面中。 我們每天依持自己的意識生活,可是,我們並沒能覺察理性處在其表層意識和深層意識的區別,因此,我們憑藉這個意識是沒能掌控有理念的理性去生活,是含有危險的可能。 這個可能或許就是我們活在這個後現代的種種危機壓迫感的隱性精神的面貌中,這個可能或許也在誘發一個混淆無序的愛的釋放。 現今我們處在這個後現代,我們可否意識到這兩個可能:無處不在的危機壓迫感,以及愛的釋放的困擾。或許這個可能是只有敏感的人,Y年代和Z年代的人,可以開始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進而漸漸地知其然,卻始終不知其所以然。 不過,我們確實是處在一個長期的無形焦慮狀態,與其所延伸的憂鬱狀態。這都會造成成人的焦慮,還有青少年人的憂慮。 這都可以說是這個可能的不確定性慢慢形成的。另一方面的同時,我們時常感覺到力不從心,我們的心力是無從掌握自己有理念的理性,更別說愛是可以存有理念的理性。
有理念的理性是包含原生性理性和後設性理性的完整性。 這個完整性,必須通過一個人類智慧的生命體驗處在全心的歷練——從初始原生性心性本質處在養心的生命智慧中歷練,並開放至後設性心性本體處在護心的人性智慧中歷練,最後完成於心性整體性圓融處在有心的人生智慧中歷練。 這三個生命體驗的歷練是缺一不可的。 我們必須通過這三個歷練的自我憑證和自己實證,來得到有理念的理性的體驗性認同,以及體悟上的認知。 只要我們可以如此自我憑證認同,還有自己實證確認,我們是可以從如此的一個意識的進入,意識到深層意識中的理性凝聚,其形態顯相就是愛。 換句話說,愛因此可以說是存在理念的理性中。
理性凝聚的愛,靜態上可說是初心的愛,內心的愛,以及全心的愛的統稱。我們的心,一來在內顯上畢竟是最需要這個理性凝聚的愛來開顯有關良善心性的行為,二來在外顯上,能夠肯定我們有所致意的有所為的圓滿性表現。 理性凝聚的愛,動態上卻是一種通過心性的內化和外化的開展,所表現出來的心性能力,也是心力。我們需要這種心力來應對人生中所有方方面面的人、事、物 的各個面向的交叉作用的最佳關係定調處理,也可作表面一點的理解,這就是有關思想與感情種種人際勢態的良好關係的處理。
在這個後現代,我們需要的愛,跟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愛,並沒有存在任何實質性的差別,這都是理性凝聚的愛。 只是,以往的任何一個年代,其生活環境對應我們心性的刺激,是比較單純,比較細膩和內斂的,且具備素養內涵,所以我們是可以具備良好的刺激條件有所歷練而擁有的。 至於在後現代,其生活環境對應我們心性的刺激,是非常複雜,非常粗糙和張揚的,且已逐漸失去其素養內涵,因此我們是難能具備良好的刺激條件,通過生活上的種種體驗的有所歷練而擁有的。
後現代需要愛能夠存有理念的理性,也需要理性凝聚的愛,為什麼又這麼難為呢? 我們是否應該去反思,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什麼問題才是問題的根源?西方話語和中國話語,誰應該來擔當和化解這個時代難題的重任?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9: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zt) | |
2019: | 《自私基因》作者道金斯是嫉妒狂、和老 | |
2018: | 中美之爭,我不死誰死? | |
2017: | (5)為什麼我對中國文化持基本否定態 | |
2017: | 《劉正保存學術來函》目錄(10) | |
2016: | “秀必反充邏輯思維”與“完美社會”的 | |
2016: | 為何向中共伸手而不向港澳台英美等政府 | |
2015: | 天上的意識是現今地球眾生都是叛徒 | |
2015: | 韓國人為啥愛吃 “拌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