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以生命實踐良知,讓良知照徹生命-----踐形論
送交者: 余東海 2021年01月21日22:57: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以生命實踐良知,讓良知照徹生命-----踐形論

 

孟子說:“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孟子·盡心篇》)意謂形體容貌就是天性的作用。只有聖人才能將天性擴充到生命全體。

 

人人皆有良知。良知就是仁性、天性。形色就是天性所現之形象。踐形,就是將天性最大程度地充實到生命現象之中,讓天性落實到人生每一個角落,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眾人有天性而不能實踐,君子能實踐天性而不能盡。惟有聖人,既有此形,又盡其性,其生命充分體現天性,其天性完全充滿生命。

 

關於踐形,二程說:“惟聖人可以踐彤者,人生稟五行之秀氣,頭圓足方,以肖天地,則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為能盡人之道,故可以踐形。人道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類皆是也。”

 

張栻說:“天之生斯人也,有物必有則,凡具於吾身者,皆物也,而各有則焉。踐如踐言之踐,實履之也。凡人雖有形色而不能踐也,感物而動,不知所以踐之者也。賢人則能踐之矣,由己故也,以我視、以我聽、以我言、以我動也。聖人盡性,從容自中,與天地相流通,故動容周旋無非至理。曰能則猶似用力也,曰可以則見其自然而化,非聖人莫能與也。”(《南軒集答呉德夫》)

 

踐形是克己復禮、盡心盡性的結果。四端之心擴充到最大程度,七情六慾無不發而中節,一切言論、行為乃至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非良知良能和天理流行。換言之,天性的光輝充滿形體容貌,無一欠缺;照耀生命的每一個角落,無一遺漏。

 

孟子說“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踐形。這是儒家特色的即身成道,身與道俱,身之所在即道之所在。身與道同退,道在野則身隱於民間。道與身共進,身在朝則道行於天下。

 

孟子又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也是一種踐形的表現。

 

仁義禮智紮根於心,顯現出來的神色是溫潤醇和,它表現於顏面,反映於肩背,以至於手足四肢。在四肢上,不用言語,別人一目了然。睟Suì然,純和潤澤的樣子;盎,廣泛流行,引申為顯現;施,延及。睟面盎背的成語就典出於此。

 

有一句名言說,三十歲之前的容貌由父母負責,三十歲之後的容貌由自己負責。這句話非常符合儒理。不僅容貌,三十歲之後,精神、身體、命運都要由自己負全責,全負責。生命的一切取決於自心。宇宙生命一切現象都屬於物,心轉物,從轉變自己的精神開始轉變身體和命運,從轉變自己開始轉變他人和社會。正人君子多起來,世界就會好起來,天下後世俱蒙其福。

 

心轉物的心即良知。致良知、明明德就是要致這個本心,明這個這個天性。天性大明,必有大美。道高德充者,“中和之氣見之於容貌之間”,即使容貌先天不良,也自有其氣象和魅力,丑也丑得美好、丑得耐看,所謂奇人奇相,異人異相。

 

古人以為不凡人物就有不凡相貌。王充在《論衡》裡說:“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各有特點。

 

“形色,天性也”,表述的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觀點。天性即天賦本性,是人的本質之生命、生命之本質。形色指肉體生命。天性現而為形色,天性內在於形色,離開天性即無形色可言,離開形色亦無天性可言。形色與天性、即人的肉身與本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性為天,形色為人,天人不二;性為體,形色為用,體用不二;性為本,形色為末,本末不二;性為道,形色為器,道器不二;性為內,形色為外,內外不二;

性為虛,形色為實,虛實不二;性為本質,形色為現象,本質現象不二;性為形而上,形色為形而下,形上形下不二。

 

朱熹引楊氏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物者,形色也。則者,性也。各盡其則,則可以踐形矣。”(《孟子集注》)楊氏對“有物有則”的解釋非常精到。物指形色,生命現象,包括肉體身和意識心;則指天性,天命之性,生命本質。每個人都是本質和現象的統一。

 

王夫之先生說:“性者道之體,才者道之用,形者性之凝,色者才之撰也。故曰,湯武身之也,謂即身而道在也。”本性是天道之體,才是天道之用,身體是性的凝聚,容色是才的彰顯。所以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聖人,就是即身成道,自身就是道的體現。

 

王夫之先生又說:“道惡乎察?察於天地。性惡乎著?著於形色。有形斯以謂之身,形無有不善,身無有不善,故湯武身之而以聖。”(《尚書引義》卷4《洪範》)天道就潛在天地萬物之中,天性則顯著於人的身體容貌之中。身體沒有不善的,聖人之身就是天道的顯現。熊十力先生說:

 

“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大般若》無量甚深微妙義,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般若》破相顯性,何如不破相而於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而亦易於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天性,即於世間直證為天性流行,豈復有世間相乎?於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認為天性顯現,豈復有物象或器界相乎?於小己直證入天性,豈復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十力語要初續》之《摧惑顯宗記》

 

王熊二位先生的話都是對孟子“形色天性也”這個儒家要旨很好的詮釋。熊十力先生的話則進一步說明了佛道兩家的重大功夫差別:佛教倡破相顯性,儒家主於相顯性。

 

破相顯性,意謂破除一切妄相而直顯性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宇宙生命一切現象視為虛妄,就是破相。這是儒家所不允許的。

 

性在相中,性是相之所以然,相是性之所現、所然。宇宙萬象都是乾元所潛,都有太極內存,非幻非妄。朱熹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故孟子說形色即天性,因為形色之相,即是天性之性所現。

 

破相雖能顯性,卻不能踐形,不能踐形則不能盡性,雖然顯性,所顯不全。破相所顯的性,只能是如來之性,空寂之性。踐形必須即相顯性。破相顯性,性相割裂,從根本上喪失了踐形的可能,再見不到“天之道”的至誠無息了。

 

故佛教可以誠意正心,不足以格物致知和修齊治平,不足以明明德於天下。其誠意正心的誠正度也有限,不足以證入至誠無息、大中至正的境界。

 

關於佛教性相關係,從容中道廳友言:

 

“依唯識,眾生的正報依報、根身器界,都是第八識種子的顯現,就是唯心所造,用前衛一點的話說,就是虛擬真實。如果把神識比作大海,這一生的身體就是一個波浪,第七識執着這個波浪當作自我。所謂死亡,就是這個波浪平伏,輪迴就是此一波浪雖平伏,但卻隨業於別處另起波浪。證悟就是明了上述因果過程而不受迷惑,所以證悟者死亡時,可稱作根身收入內法界,就是進入如來藏本性中,不再受輪迴束縛”雲。

 

以大海和波浪比喻神識和生命體,與熊先生以大海水與眾漚的關係喻體用,各有其妙。然中道廳友之言雖契佛理,有違儒理。儒家體真用實,體用俱實,宇宙萬物一切現象皆非虛擬。

 

用出於體,體在用中;沒有無體之用,更沒有無用之體。佛教只講萬法歸一,不講一歸萬法,否則有違萬法皆空之理。儒家既證萬法貫一,又悟一貫萬法。熊十力先生在《摧惑顯宗記》裡寫道:

 

 “乾元遍為萬物實體,即於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是故於器而見道,於氣而顯理,於物而知神,於形下而識形上,於形色而睹天性,於相對而證入絕對,於小己而透悟大我,於肉體而悟為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生死海可厭離,實乃於人間世而顯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業,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範圍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萬物,輔相萬物,極乎天地咸位,萬物並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於人道實現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於人道之外也。”(《十力語要初續》)

 

《孟子註疏》說:“孟子言人之形與色,皆天所賦,性所有也。惟獨聖人能盡其天性,然後可以踐形而履之,不為形之所累矣。蓋形有道之象,色為道之容,人之生也,性出於天命,道又出於率性,是以形之與色皆為天性也。惟聖人能因形以求其性,體性以踐其形”雲。

 

“惟聖人能因形以求其性,體性以踐其形”此語揭示了中道聖人的特色。“因形以求其性”就是即相顯性;“體性以踐其形”則是七情六慾發而中節,思想言行皆不逾矩。2021-1-19

儒門獅子吼.jpg

中國文化基金會公眾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小提琴家及作者Lauren Haley訪談的幕後
2019: 從確立一個數學論題可以看出陳景潤張益
2019: 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家裡很霸道,在學校卻
2018: 方舟子,人人得而誅之
2018: 方狗舟子,最喜舔綠皮豬的屁眼,尤其是
2017: 彭運生:人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2017: 老幾:談談孟子的“四端之心”
2016: 124.無量功德(下)
2016: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