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範例(Instancology)”的“質”
質,在蘇伯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存在了。到了黑格爾,他使用了我們現在的用語,“質與量”,一直到約二個世紀後的今天(這裡僅談“質”)。範例是在以下這些方面,深化和發展了這些大師們以前關於質的思想。
第一, 質的定義是什麼?
質,既區別。質,是一事物不同於另外一個事物的根本。在西方文化中,質也被稱為“存在”,“是”。以區別於“非存在”和“不是”,和其他的存在或是。
第二, 質有沒有來源?
範例認為質有來源。這個來源就是“雙絕對”。為什麼質不可以沒有來源呢?因為質屬於“相對”的範疇。凡是相對事物,其本身就是受某一種限制的。最基本的限制,就是相對事物的產生於滅亡性質。
第三, 質的來源有沒有時間?
範例認為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與質,是性質與本體的關係。通俗打比喻地說,類似生命與性繁殖的關係。範例認為,時空的產生,是質的運動的結果。既質的發生(運動)到某一個階段,才產生了時空,既開始出現了“量”的出現。範例的術語叫這種情況為“宏觀世界”的範疇。
第四, 質的存在方式是什麼?
範例認為,質的存在方式是運動。具體地說,質的產生環境是“微觀世界”。質在微觀世界運動的狀態,猶如我們的“夢境“,既夢境本身是沒有時間和空間性質的。質的運動導致了質的發展。質的發展的一定階段,就會進入到”宏觀世界“,既在空間時間的維度中,產生了量。
第五, 量的變化是否導致了質變?
範例認為,任何質由於量所引起的變化,都是具有相對的性質。既,或者是“相對的相對“,比如”公民和罪犯“的區別;或”絕對的相對“,比如液體和氣體的區別。在本體的意義上,質在宏觀世界不會有根本的變化。由量變導致的質變,猶如黑格爾所說,每一量都同樣可以看為質的存在。
質的根本思想來源於對“存在“的思考。存在是西方哲學的本體支柱。思考質的性質,就是用理性取代宗教的回答,用哲學解釋神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