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的成敗
唐付民
在此之前,2019年源自中國大陸的新冠病毒,被台灣社會運用區別於中國大陸的“強化隔離”方式實現了成功防疫,成為民主和自由世界的防疫典範!然而,持續在全球傳播和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繼續採用之前的“隔離防疫”顯然難以維持。因為人類自由和全球化趨勢不會接受被“長期隔離”,唯有選擇多種防疫方法才能最終戰勝“中共病毒”。現實證明,COVID-19病毒不是可以自己消失的非典!
與COVID-19病毒的長期相處,依靠“強化隔離”實現有效防疫顯然是艱難和愚拙的。它不僅會持續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還會面臨限制自由和阻礙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其次,更是難以阻止麻痹疏忽和病毒變異的不斷呈現。毫無疑問,尋求更為合理的綜合防疫方法應該是必然需求。而依賴疫苗防疫雖然是重要選項,但疫苗防疫也會面臨有效性、變異性、負作用、普及率、信任度的諸多問題。
我認為,在“隔離防疫和疫苗防疫”之外還有兩項防疫方式未被充分理解和有效利用,它們便是“稀釋防疫和強體防疫”。“稀釋防疫”基於病毒須要具備“特性和數量”兩項基本條件才能對人體形成傷害的認知理念。也就是說,人體只是接受(接觸)了COVID-19病毒沒有在人體內大量的繁殖和儲存,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為大量存在的“無症狀感染者”充分證明COVID-19 病毒未對該類人群造成傷害,究其原因,只能是“病毒量少或體質強健”。人群(人類)體質無疑是存在“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性自然會因為特定器官系統的強壯而提升抗阻特定病毒侵害的作用。COVID-19流行初期出現大量年長體弱者被傷害充分證明體質差異的作用。然而,如果只是認定體質差異會減少病毒侵害自然無法解釋一些年輕力壯者也有被病毒擊倒的案例。如果不將“病毒量”的作用進行明確認定,我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理由可以理解這種現實問題?!
明確“病毒量”也是侵害人體(人類和人群)的重要性之一,自然可以創生出一些相對應的防疫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雖然不能完全替代“隔離防疫和疫苗防疫”的作用,但一定能夠在它們無法形成有效作用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產生特殊作用。也就是說,提倡“強化特定器官系統的功能和儘量降低病毒含量的存留”,是可以產生有效防疫作用的!針對COVID-19病毒的防禦,鼓勵室內儘量通風、多在空氣清新及人員稀少的室外活動。並且在這種環境中活動(運動)應該減少帶口罩及多歇水等“稀釋性防疫”,既可以產生一定程度的有效防疫還能夠彌補“強化隔離和疫苗免疫”存在的的相關缺陷。
如果採用“稀釋方法”不能被證明是無效的,既能夠合理解釋大量“無症狀感染者”存在的現象,還能夠減少“過度隔離”造成的社會傷害。現實情況(案例)中,一些隨時帶上口罩和長期被限制在封閉室內的人員依然遭遇病毒侵害,而一些從不帶口罩卻長期生活(或活動)在開放室外的人員卻未被病毒侵害的對比反差。科學界顯然只是將這些重要問題“簡單的”歸究於“無法理解”!我認為,出現這種搪塞性觀念主導人類文明價值,除了一些科學家存在認知局限還可能存在一些政治和商業等原因。
強體免疫和稀釋免疫,通常會被科技理論界籠統的理解為“群體免疫”。由於它是一種抽象籠統的“概念性”理解(解釋),自然無法產生出具體有益的可操作性措施。而明確在細緻具體的“稀釋和強體”科學概念上,自然可以催生出相應的可操作性方法。也能夠產生出有效的實際抗疫效果,這種有效性無疑也是能夠通過相關的科學實驗和統計來證明的!
自由世界的防疫典範台灣,能夠持續保守成功典範成為全球抗擊“中共病毒”最終的勝利者,顯然不能依靠“單一固定”的思考模式或科技標準去實現!須要接收新興的“立體思維”作為有力武器,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雖然我曾經試圖讓身邊人相信我的“異見”,但因我不是名人鍾南山自然信者寥寥無幾。不過我非常希望鍾南山敢於挑戰我的見解,因為它一定有利於促進人類醫學領域的進步和完善!
本文的基本理念是,在被迫與新冠病毒長期相處中,不能被“限制自由和疫苗控制”的條件下保持健康的方法,應該可以選擇“稀釋和強體”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