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的藝術 第六章直覺 科學鑑賞力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1年06月15日06:39:1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科學研究的藝術 W.I.B.貝弗里奇 著 陳捷 譯
W.I.B.Beveridge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61
威廉•伊恩•比爾德莫爾(William Ian Beardmore,WIB)貝弗里奇是澳大利亞動物病理學家,也是劍橋大學動物病理學研究所所長。他於1908年4月23日出生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朱尼市,並於2006年8月14日去世。他是1957年的《科學研究的藝術》和1977年的《上一次大瘟疫》的作者。 第六章 直覺 “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 ——阿爾泊特・愛因斯坦 科學鑑賞力 討論“科學鑑賞力”的概念似以此處最宜。哈達馬等人進行了有趣的觀察,說:恰如文學鑑賞力和藝術鑑賞力的存在一祥,也存在着一種科學鑑賞力。戴爾談到了“我們稱之為本能判斷的下意識推理”,奧斯瓦爾德提及“科學本能”,有些人在這方面用“直覺”、“感覺”等詞表示同樣的意思,但以我之見不如稱其為專業鑑賞力更正確。這也許與某些科學家所喜歡用的“個人判斷”一詞同義,但我認為“個人判斷”還不如“鑑賞力”說明問題。也許更確切地說,鑑賞力是以個人判斷為依據的東西。 也許最好把鑑賞力描述為美感或審美敏感性,其是否可靠,取決於個人。具有鑑賞力的人僅僅是感覺到某一方面的工作本身有價值,值得深人研究,但也許並不知其所以然。感覺的可靠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結果。科學鑑賞力的概念還可有另一種解釋:善於發現具有發展前途的研究方向的人比別人更有遠見,能看到研究工作可能產生的結果,因為他具有運用想象力遐思遠望的習慣,而不把自己的思想局限於已有的知識和眼前的問題。他也許不能明確說出緣由,或形成具體的假說,因為他看到的也許只是模糊的暗示:一兩個關鍵的問題會由此解決。 非科學性事務上的鑑賞力,表現在寫作時的遣詞造句。人們很少需要通過語法分析來檢查語言是否正確,通常我們只是“感覺”到句子對不對。優美確切的英語,大半是自然產生,歸功於我們通過遣詞造句訓練得來的鑑賞力的作用。在科學研究中,鑑賞力在以下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選擇有前途的研究題目;識別有希望的線索;產生直覺;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實時決定行動方案:捨棄必須大加修改的假說;並在未獲決定性佐證時形成對新發現的看法。 雖然人們所具有的科學鑑賞力與其他方面的鑑賞力一樣,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也可以通過訓練自己對科學的理解,如熟悉有關新發現作出的經過,來培養這種鑑賞力。與其它鑑賞力一樣,科學鑑賞力只有在真正熱愛科學的人們中間才能發現。我們的鑑賞力來自別人的經驗、自己的經驗和思想這三者全部的總和。 也許有些科學家覺得難以理解鑑賞力這樣抽象的概念,有些人則認為不能接受,因為科學家的全部訓練都是旨在使他消除工作中的主觀因索。沒有人反對在最大可能程度上排除主觀因素對實驗、觀察和技術步驟干擾的這一原則。但在科學家的思想上,這樣的原則能貫徹到什麼程度還有待討論。多數人不知道:常常自認為以推理為根據的許多觀點。實際上只不過是合理化了的成見或主觀動機而已。有相當部分的科學思維並無足夠的可靠知識作為有效推理的依據,而勢必只能主要憑藉鑑賞力的作用來作出判斷。在研究工作中,我們常常被迫對直接證據+分不足的問題採取行動。因此,與其欺騙自己,不如正視主觀判斷這一事實,並接受科學鑑賞力這一似乎有益的概念。我認為這樣做是明智的。但是,接受這一概念並不等於說,在有充分的佐證足以作出客觀推理的判斷時,也採取鑑賞力來指導科學研究。我們決不能讓“科學鑑賞力”這樣的詞語迷住眼睛,從而看不見一切主觀思維所具有的危險。 提要 直覺此處意指突然躍入腦際的、能闡明問題的思想。直覺並非絕對正確。 最有利於產生直覺的條件如下:(1)必須以對問題的持續自覺思考來作思想上的准備。(2)使注意力分散的其他興趣或煩惱有礙於直覺的產生。(3)多數人必須不受中斷和干擾。(4)直覺經常出現在不研究問題的時候。(5)通過諸如討論、批判的閱讀或寫作等與他人進行思想接觸,對直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6)直覺來無影去無蹤,因此必須用筆記下。(7)除中斷、煩惱和分散精力的其它興趣外,不利影響還有:腦力和體力的疲勞;對問題的工作過度;瑣事的刺激以及噪音的干擾。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常常不得不受以科學鑑賞力為依據的個人判斷的指導。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甲骨文:世界上最具藝術特徵的文字 | |
2019: | 社會學的金字塔營養基與食物鏈 | |
2019: | 779、一天所含能量抵百年…廣相論22 | |
2018: | 檳郎詩歌散文賞析 | |
2018: | 彭運生談藝錄(224) | |
2017: | 282浮光掠影話滄桑 學《推背圖》 | |
2017: | 283 世界第一預言奇書推背圖 | |
2016: | 純學術討論:今日中國怎麼能缺乏痛擊挑 | |
2016: | 清除反華的新加坡李光耀遺留政府毒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