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的藝術 第十一章科學家 研究工作要求的性格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1年07月11日01:07:4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科學研究的藝術 W.I.B.貝弗里奇 著 陳捷 譯
W.I.B.Beveridge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61
威廉•伊恩•比爾德莫爾(William Ian Beardmore,WIB)貝弗里奇是澳大利亞動物病理學家,也是劍橋大學動物病理學研究所所長。他於1908年4月23日出生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朱尼市,並於2006年8月14日去世。他是1957年的《科學研究的藝術》和1977年的《上一次大瘟疫》的作者。 第十一章 科學家 在世界的進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們的才能,而是我們如何運用才能。‛ ——布雷斯福德•羅伯遜 研究工作要求的性格 研究人員在很多方面酷似開拓者。研究人員探測知識的疆界需要很多與開拓者同樣的品格:事業心和選取心;隨時准備以自己的才智迎戰並克服困難的精神狀態;冒險精神;對現有知識和流行觀念的不滿足;以及急於試驗自己判斷力的迫切心情。 也許,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基本的兩條品格是對科學的熱愛和難以滿足的好奇心。一般來說,科學研究愛好者比常人保有更多好奇的本能。一個人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因想到有可能發現前人從未發現過的事物而受到激勵,那麼,他從事科學研究只能是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因為只有那些對發現抱有真正興趣和熱情的人才會成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具有狂熱者的熱情,但又受到客觀判斷自己成果以及必須接受他人批評這兩點的轄制。一個熱愛科學的人往往也具有科學鑑賞力,而且,在面對挫折失敗的時候,只有熱愛科學才能不屈不撓,百折不回。 聰明的資質、內在的干勁、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條件。其它各行各業也大抵如此。科學家還必須具備想象力,這樣才能想象出肉眼觀察不到的事物如何發生,如何作用,並構思出假說。科學家往往不好相處,因為他對自己的看法並無很大的信心,而對別人的觀點又抱懷疑態度。這種脾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容易使人為難的。卡恰爾在談到思想的獨立性對科學家之重要時說:謙恭態度也許適合於聖賢,但對科學家卻未必。 幾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學家都具有一種百折不回的精神,因為大凡有價值的成就,在面臨反覆挫折的時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氣。達爾文的這種性格非常突出,據他兒子說,他的這種性格超出了一般的堅韌性,可被形容為頑強。巴斯德說: “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人可以大體分成兩類。一類人慣於對外界的影響〈包括別人的思想〉起強烈的反應。一類人則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類人甚至在孩提時期就對別人教給自己的一切提出疑問,並往往叛逆傳統和習俗。他們富在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第二類人更容易適應生活,而且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能積累正規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後一類人的頭腦充滿了公認的觀點和固定的看法,而反應型的人則具有較少的固定觀念,他們的思想更自由、更可變。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按照這兩個極端來劃分,從而隸屬於某一種,但顯然,接近被動型的人是不適於從事研究工作的。 怎樣選擇有前途的人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是判斷自己是否適宜,這是個難題。列出一連串所需的品格條件對解決這個難題並無多大幫助,因為目前還沒有一種客觀的手段來衡量所列出的特點。然而,心理學家有一天也許會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可以設計一種試驗,來測驗人們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這可以衡量人們好奇心和觀察力的大小,即他“發現”周圍環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為生活就是一個不斷的發現過程。還可以設計一些試驗,來檢驗人們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與已知資料相適應的假說的能力。也許對科學的熱愛可這樣來考察:看他們在獲知科學上的新發現時是高興還是相反,據此進行判斷。 普通的考試並不足以說明學生研究能力的強弱,因為考試往往有利於積累知識的人,而不利於思想家。出色的考生並不一定善長於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則往往在考試上表現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考官們的好心而通過醫學畢業考試的,因為考官們很有見識,承認他有特殊的才能。而愛因斯坦則在工藝學校入學考試中不及格。比起那種不加懷疑地接受全部教學內容的學生,善於思考、勇於批判的學生在和累知識方面很可能是處在不利的地位。尼科爾甚至說:具有發明天才的人不能識累知識,拙劣的教學、固定的觀念以及飽學多讀會扼殺創造精神。 我注意到,在英國許多生物學或非生物科學方面的研究人員都是博物學家或者在青年時期曾是博物學愛好者。年輕人愛好博物學的某一學科,進行深入研究s這也許是一種可貴的跡象,說明他有研究的才能。這表明他從研究自然現象中得到興趣,並很想親自通過觀察來認識事物。 目前,挑選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也就是勞斯(Rous)所說的“發現發現者”的唯一方法是:給候選人以機會,至少有一、兩年的時間來作科學研究的嘗試。除非年輕科學家確實表現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則最好不要給他永久性的研究職位。這種謹慎的態度不僅關繫到科學家未來的物質生活和幸福,而且對研究機構也有好處。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後一年應有機會涉足研究,因為這有助於初步證明某人是否適於做研究工作。一個年輕的畢業生如果採取措施謀求一個研究工作的職位,那就表明他有從事科學研究的真誠願望;換言之,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往往自己挑選自己。 不管科學研究究竟需要何種智力條件,總之大家公認:並不是人人都能從事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的,正如並非人人都有作曲的才能一樣。然而,缺乏這些條件的人並不等於在其它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就方舟子科唬欺詐、剽竊盜版等問題給《 | |
2020: | 楊文凱:天皇退學與學習院的鄉愁 | |
2018: | 常識被顛倒,落後千年成驕傲 | |
2018: | 476 你為什麼這樣對我?我又不認識你。 | |
2017: | 中國人的素質提高在於-“去中國化” | |
2017: | “火龍突圍”之前大事記1 | |
2016: | 芨芨草:和老度探討“空間彎曲” | |
2016: | 人民日報成了亡黨亡國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