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官方宣稱:
從0到1”,我國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文章宣稱:近期,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馬延和團隊,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合成,並將約60步的代謝反應縮短為11步,其合成速率是傳統玉米澱粉合成速率的8.5倍。這一“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突破工作於9月24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澱粉是糧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目前,澱粉主要由玉米等農作物通過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產,涉及約60餘步代謝反應以及複雜的生理調控,理論能量轉化效率僅為2%左右。除了光合作用外,有沒有效率更高的二氧化碳生產澱粉的方式呢?這將成為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
中共宣稱是從0到1的突破,這與事實嚴重不符:
2016年,德國馬普研究所報道了第七條人工設計的固碳途徑,二氧化碳轉化速率是自然卡爾文固碳循環的兩倍。2020年,以色列和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人工定向進化首次實現異養大腸桿菌和酵母固定二氧化碳進行自養生長(異養是只利用有機化合物生成,自養是直接用固定二氧化碳生長),進一步拓展了人工生物系統轉化二氧化碳的路線。近期,美國伯克利大學楊培東院士團隊用化學方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多種碳水化合物,獲得了美國航空航天局設立的“從二氧化碳出發合成葡萄糖(澱粉組分)”百年挑戰計劃最高獎。
類似的歷史
1966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工作後獲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人工合成胰島素
需要注意的是,廣義上的“首次人工合成胰島素”,並不屬於中國人。
英文維基百科關於“首次合成”只提及兩個名字,一個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Panayotis Katsoyannis,一個是德國(西德)亞琛工業大學的Helmut Zahn,合成時間是在60年代初,並沒有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其他專著說得更細,如《Understanding Insulin Action:Principl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一書中說,胰島素是在1963年被首次化學合成的,做到這點的人是Katsoyannis。《Insulin&Related Proteins—Structure to Function and Pharmacology》一書進一步指出,在1963年底,或是1964年初,Zahn和Katsoyannis都掌握了正確的合成策略。
這些時間點均比中國公布的時間要早。
結晶牛胰島素為何未獲諾貝爾獎,當時參與這一課題的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組組長張滂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這個問題專門作了說明:中國沒有因人工合成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不過也沒有其他國家因為合成胰島素而獲獎。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1958年,英國化學家桑格獲獎的原因是他的發現完全是新的,前無古人。但為什麼胰島素這麼一個複雜的東西合成了沒有獲諾貝爾獎,因為你用的方法都是已知的、沒有創新的方法,所以就無緣諾貝爾獎了。中國想得也得不到。需要完全創新的成果才行。因為每個國家的研究方法都是應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沒有創新。獲得諾貝爾獎的必須是完全創新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流氓政權一貫造假造謠,一件墮落成為一個反科學反文明反社會反人民的邪教組織。建政72年沒有一件重大科學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