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景路:菊花在日本的變遷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艷羨陶翁“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的同時,旅居扶桑,時至菊花季,聯想到菊花在日本人眼裡、心中那沉甸甸的份量,不覺對1300年前已經傳入日本的菊花變遷頗有感慨。
菊花傳入日本是在奈良時代,恰好與大和尚鑒真登陸日本時期相吻合,就有點懷疑是否是鑒真與遣唐使們合謀把菊花作為藥草倒騰到了日本。懷疑自然要有根據,赴日之前,鑒真已是著名醫學家,而據日本史料記載,大和尚赴日時,隨船還帶去了各種香草藥物,所以沒準兒就有那陶翁所采之菊隱在甲板下的船艙里……
菊花在中國已有3000餘年栽培史,最初雖作為藥草存在,但發展到兩晉、唐宋時期,詠菊、賞菊已成為了文人騷客、宮廷臣工們彰顯風雅的代名詞,經歷代演繹,歷史的沉澱還賦予了菊花長壽、吉祥的象徵意義。隨着菊花傳入日本,其風雅逸事吉祥寓意也就都一併隨船東渡了。近水樓台先得“菊”,行事唯大唐項背的奈良宮廷自然也就先風雅起來了。至平安時時期,每年的舊歷九月,平安王朝乾脆就稱其為菊月了,以“重陽節”、“菊花節”為背景,用“菊花杯”盛“菊花酒”,設“菊花宴”來驅除邪氣,祈禱長壽吉祥。到了鎌倉時代,據說後鳥羽上皇簡直愛煞了菊花,乾脆以菊花圖紋為底,制菊花印以為自己專用。接下來的天皇們也都循例把這枚菊花印一代代傳承下來,並最終形成了以“十六瓣八重表菊”的菊花紋為皇室家徽而一傳至今。
至於為什麼定皇室家徽為十六瓣菊紋,雖然有取當時天皇在位剛好十六年等說法傳世,但畢竟史無定說,不過取其共八層十六瓣花瓣向外層層綻放以示皇家權威和象徵皇權輻射整個列島之意倒是顯而易見的。“十六八重表菊”作為天皇家徽使用至明治初年,老王八背小王八——上面又有新龜腚(規定),規定親王等皇族家徽一律禁止使用十六瓣菊紋,親王們的家徽也被定為“十四一重里菊”圖樣,即“十四瓣只有一層且向里窩着的菊花圖案”,是龍你也得給我盤着、是虎你也得給我臥着,其警示之意就猶如司馬昭之心了。不過,雖然窩着點,但與非皇族乾脆就被禁止使用菊花圖案作為家徽來相比,已是相當不錯了。
明治大步西跨,進步也就快,到了明治中期,一部分神社寺院的神殿、佛堂已經被允許可以用菊花花紋做裝飾用了。“鬼子進村”時代,做為宣揚忠君愛國思想的一環,日本軍隊的槍炮、軍旗以及軍艦都被刻上了金色的菊花圖案以鞭策日本大兵們更加為天皇賣命、盡忠。即使今天,日本的駐外使領館的大門上,因日本沒國徽也都以皇室家徽來替代;日本人的護照表頁也是以十六菊圖案為標記,乍一看似皇室家徽,細看卻覺菊瓣兒不夠繁茂,原來卻是只有“一重”菊紋,也是,普通日本人怎可擁有皇室專屬家徽,那不是要造反的節奏麼;日本的50元日幣背面也是一個菊花圖案,給人的感覺擁有了50日幣就似乎擁有了一個小菊花家徽般,那可是沾了點皇氣哦!在日本購物,少一日元絕對不會賣給你,從中就即透射出了日本人的教條、守規,卻也頗似含有“菊紋”不可欺之意。
菊人形,是一種以人形骨架遍插菊花及花葉製成的人形菊花,據說江戶時代的藝人就已經嘗試以菊花製成菊花狀頭飾登台表演了。至戰前戰後,東京兩國囯技館及大阪枚方的菊人形展已經相當有名氣。不過,菊人形製作工藝精細,維護也勞神,因其是用的帶着泥土的菊花及葉子編制而成,就需時時澆水為其補充養分,還要為不喜歡濕潤土壤的菊花小姐保持一份乾燥的環境,如此,讓菊人形在整個菊月期間保持其高潔、鮮活的形象就成了菊人形製作者們的一份苦差。不過,這也沒辦法,誰讓喜附庸風雅的日本人,每至舊歷九月,去菊園賞菊,觀菊人形展之風至今仍然盛而不衰呢。
菊花由中國傳入歐洲,是近二三百年的事兒,時間雖短,但經洋人栽培嫁接而成的“洋菊”卻是“菊”高“樹”大。猶如嫌本國戰馬小而不斷尋求與蒙古、西洋馬配種而變大變強一樣。借明治西進之風,日本菊也學日本馬去西洋風流一圈,歸來後,竟也變成了和魂洋“菊”,這也算是和菊的揚眉吐氣吧。有趣的是,菊之正宗吾國,近年隨改革開放東風,溜達出國門,與日本“和菊”,歐洲“洋菊”一番“神佛習合”,品種卻也豐富起來,不過是否保住了“洋菊”漢“魂”,卻是不敢說。
本來無論是黃、白菊還是粉菊、紫菊,都以其高潔、典雅而讓人們醉心不已。其長壽、吉祥之美好寓意,也早在古時就為日本所接受。但曾幾何時,日本殯儀館也來分一杯羹,看日本人做喪事,無論是佛堂祭奠還是靈前訣別,黃菊、白菊都成為了彼岸人的供奉品,而且是靈前大量擺放。以日本人的說法,固然是因為菊花開花時間長、種類豐富,以及菊在宗教的意義上可以驅除邪氣等,但依照菊花在現實世界的寓意來推測,日本人靈前供菊,就不免給人一種是祈願逝去的人在天國繼續風雅、長壽的令人哭笑不得之感。也因此,弄得今時日本的愛菊之輩都不大敢在自家養菊了,那玩意兒畢竟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