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認識的局限和特性
在哲學的發展史上,認識論研究的產生晚於本體論的研究。究其原因,認識論的產生是反思的結果,不類似本體論研究那麼直接。其開始,源於英國的哲學家,洛克,布萊克和休謨三位代表人物。
經典的哲學認識論包括“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或者稱為“經驗”的認識和“科學”的認識。舉例來說,亞里士多德研究的物理學,天文學,植物學等許多領域,用的方法都是根據其親身的經驗得出的研究結果。在中國,“神農嘗百草”,也屬於這類經驗的研究。
理性認識的起源來源於笛卡爾的分析思想,到伽利略正式用數學計算的小球落體實驗,既正式開啟了西方科學發展的大門。康德將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作了總結,提出了“知性”認知和“超驗”認知的思想。雖然哲學和科學界對康德的總結始終存在爭論,但康德的結論,因為他本人也是科學家,並於拉普拉斯提出了“星雲學說”,在哲學“經典”的二大類認識論方面基本是定論。
感性認識的缺陷明顯的。其特點是缺乏根據,個人主觀意願為主,無法持久,並容易陷於自相矛盾。所以人們追求理性的認識。理性的認識使用邏輯和公理系統,雖然克服了感性認識的不足,但它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特別是,理性認識可以走向極端,猶如物理學的理論最終會導致發現黑洞的存在一樣。例如,人類種族的智力優略的問題研究(在歷史上導致了德國希特勒的種族屠殺政策),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的“階級鬥爭”的理論),稅法的研究(繁瑣)的研究等。
那麼還存在什麼認識理論能夠克服感性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局限,引導人類認識走向更高的認識層次呢?“範例”體系提出了東方歷史上存在已久,的“悟性”認知的思想,既,人類存在的第三種認識理論。悟性認識的思想在西方也是屢見不鮮,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黃金的比例等。悟性認識的特點是“超越性”。它不受人們單一感覺或經驗的束縛,事實上,它窮盡了人們的感覺於經驗的探索,是完全從頭腦中突發的產生,來至人們的突然感悟。可以說,悟性認知是人的天性的一種天然的突發奇想,“natural high”。人類的這種悟性認知能力,許多人都體驗過,特別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範例體系的產生,也是作者在悟性認知的發揮中被發現的。
總結地說,感性認識的產生是人們隨心所欲的結果,是人類天生或自然的認知,類似於動物的本能。所以感性認知是易變,缺乏穩定,經常自相矛盾的。理性認知是邏輯性的認知。它使人沿着理性的邏輯鏈條一種走下去。理性認知是人類目前多數使用的認知方法,特別是在科學領域。其特點是人類必須在理性認知的鏈條的某一點停止下來,不可以走向“極端思維”的程度,既必須“reasonable”。也就是說,理性認知必須有一個“量”的界限。超過此量的約束,理性就具有破壞性,變得不可控制。
能夠超越感性和理性認知的第三種認識是“悟性認知”。這裡提出的悟性認知,不是東方久以存在簡單直觀的“悟性”思想。在古老的印度和中國歷史存在的悟性,屬於一種“樸素悟性”,它於西方的理性認識沒有絲毫關係。範例提出的“悟性認知”稱為“超驗悟性”認知。它的特點是強調,在與西方哲學的理性認知的關係中,要“窮盡”理性的認知探索,超越理性探索的“邏輯鏈條”,而得出新的結論,比如量子力學上“薛定額方程”的發現。突發性,頓悟,升華,開竅,思維透徹,全面等這些感覺的出現,是“超驗悟性”的特點。
哲學,如同營養,不論你是否懂得,她都在指導你身體和行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