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源有限,需求無限。倘若科大拿到了18個億,憑什麼不投給合肥工大18個億?若合肥工大也拿到18個億,為什麼不給投給安徽師大18個億?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大學基本上都是國家投資建設的,國家對大學的擁有全部資產所有權和完全的決策、管理和收益權。從該意義上說,無論清華、還是科大都是全國人民的。五十年代初期,清華被肢解,組建了北京八大學院,後來又直接或間接地支援科大建校。試想,如果清華也象哈佛那樣屬私立學校,當年誰有權力肢解它?而科大做夢也不可能一夜暴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以效益、效率最大化為目標,以資源為限制條件的。從經濟學意義上看,最優解是存在的,但絕對不是平均主義!
南海之子認為通過引入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讓所有的大學都通過競爭來獲得資源,這句話是對的,但只說對了一半。它的前提是效益、效率優先。問題就在於國家如何評價一所大學的效益和效率。清華那麼多的“兩彈一星”元勛擺在那裡,那麼多的科研成果擺在那裡,無論你的評價規則如何制訂,都繞不開這些因素。如果科大因為朱校長大嘴一開,以後國家也給它18個億,那麼,清華極有可能動用全部資源,在國家投資之外另設融資渠道,事實上它可能已經這樣做。如果設立一個“清華教育基金”,用不着花很長時間,累積它百把個億不是沒有可能的。有了這筆基金,在資本市場上每年賺它百分之十的回報,清華便無需那18個億。但願清華悄悄地干,行勝於言!當然,前提是政府允許這做。
二、不應當把清華、北大對科大朱校長的反應看作很嚴重的事情,否則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狹隘。在國家的大家庭里,無非是兄弟吵架,爭取父母的資助。如果有朝一日,父母說,你們都長大成人了,帶上個人物品,自己去謀生吧。這就是高校的自主權問題。到那個時候,生源、師資、教學科研設施和成果、學校聲譽、校友資源、對外交往等都是學校實力的象徵,我並不認為這方面科大跟清華具有同樣的實力。既然不具備同樣的實力,試圖通過奇談怪論來左右媒體,以便到達混水摸魚的目的,肯定是徒勞的。
三、按照南海之子的說法,中國政府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當“重點培養對象”,不但培養不出世界一流大學,還讓整個國家所有大學一起完蛋。本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偏激,不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