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抽象”與“應用”的關係
人類有個大腦,大腦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思考。思考的產物有幾大類,比如感覺方面的,應用方面的,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遐想”,它與人的情感無關,我稱之為“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的的例子,比如在古希臘,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在中國,關於對於“天地,陰陽,太極”等的思考。人類在孩童時代都有類似的特徵,人的集體也是同樣。但是人類的集體受其文化的制約,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可能發展,也可能受到壓制,隨着其文化的發展。比如在中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都有人討論過哲學上關於“名稱,有,無”等西方哲學的概念。可惜缺乏體系,而且中國文化並不欣賞這類的思考,稱其為“屠龍術”,受到了壓制。在中國文化下讀書人被要求要研究“實用”的東西,比如道德,修養,治國平天下之類的學問。儒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產生的結果。抽象思維,比如數學研究,在最早的古埃及,首先是和尚們休閒時的精神遊戲。後來慢慢應用到許多具體領域,比如建金字塔,則是以後的事情。在現代數學物理學上,抽象體系的研究,沒有實際的應用例子則是更數不勝數。至於哲學則更是如此。
人的頭腦主要是用來作什麼的?這個問題,與人生的定義有密切聯繫。在人類的物質的需要被滿足以前,人類的生命基本就是一個“工具”,因為人類的思考主要用來研究如何滿足身體的需要。只有到了人類的文化,科學的發展,使人類擺脫了人類不得不做的事情,人生不在為生活而奔波的時候,人類才可能思考精神領域的東西,才能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相比較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主要關心物質方面的需求,現在人們的信仰可以歸結為兩個字,一個是“錢“,一個是”權“,對其他的事情一概沒有興趣了。而西方文化則保持了人類的思考天性,許多人,當然也是少數人,對精神方面的需要遠遠大於對於對物質方面的需要。物質的需要,嚴格說來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許多人將彼此的關係顛倒,實在是一個人生的悲劇。
精神產物是不可以用“價值“或”市場“來衡量的。也就是所,精神產物的本質不是為”有用“或以實用為目的的。這一點是人類與動物界區別的關鍵地方。動物是為”集體“而活著,任何被集體拋棄的動物只有死亡一條路。人類則不是。人類的集體生活的要求,只是人類在物質需要沒有完全滿足情況的要求。人類一旦認識到自己的精神或思維的功能,就變成一個獨立的人,現在的西方人的生活許多都是如此。
精神或思維,是人類的本質。在人類的物質極大豐富以前,要達到此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可走。人類是依附在歷史巨輪上的螞蟻。與螞蟻不同的是,人類能夠洞窺歷史車輪的方向,而對未來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