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1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19日13:41: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說明:本系列貼摘錄自索達吉堪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

下面我們正式宣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藏譯本的意思是,令菩薩們發起殊勝志樂。བསྐུལ་བ།勸發之義,勸發殊勝意樂。其時有六十位菩薩生不起信心,懈怠、懶惰、放逸。彌勒菩薩把他們帶到佛陀那,佛陀為他們講前世的因緣。他們懺悔,並發願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然後佛陀講了二十種教言。其道理,在益大師的《閱藏知津》中有說明,大家方便的時候可以參考[1]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大寶積經》裡的一會。《大寶積經》[2]共有四十九會,此經是其中的第二十五會,藏譯本也是第二十五會。國外的英文資料中說,《大寶積經》曾有一萬多章。在無著、世親弘法之前,此經被大火焚燒,留存至今的,只有四十九會。藏譯本的四十九會,與漢譯本大致相同。藏譯本有四會是從漢譯本翻譯過來的,有這樣的歷史。

《大寶積經》的譯者,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神奇的人物。就像法顯大師一樣,他晚年才學漢語並出國,到中國弘法。他的發願很特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宋高僧傳》說,菩提流志在印度,十幾歲開始學習外道的工巧明、歷算、醫學等,對所有世間學處無所不通,並弘揚他們的教法。他在60歲時,遇到一位上座部的大師。與大師辯論後,他皈依佛教,開始學習三藏。五年後,菩提流志成為三藏法師,其名聲傳揚於世界各地。法顯大師65歲出國,菩提流志也是六十多歲時,精通佛教與世間各種學問。

彼時正值唐朝,唐高宗多次派人迎請菩提流志來大唐弘法。十年後,菩提流志應邀來到洛陽,然而唐高宗已經去世,隨後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執政。唐朝的好幾代皇帝,都對菩提流志很尊敬。後來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唐中宗繼位,彼時首都已經遷都至長安,即現在的西安市。剛開始時,菩提流志在洛陽翻譯《華嚴經》等經典。唐中宗在位時,他就在長安翻譯《大寶積經》。

此前,玄奘大師曾發願翻譯《大寶積經》[3]。在他六十多歲時,翻譯完《大般若經》。而《大寶積經》,他只翻譯了一部分。彼時玄奘大師法體欠安、氣力不足,其傳記說他只翻譯了此經的少許。他認為翻譯《大寶積經》的過程,如同翻譯《大般若經》一樣浩大,故《大寶積經》只能遺留下來,由菩提流志繼續翻譯。現今的《大寶積經》漢譯本,延用了部分玄奘法師的譯文。彼時,唐中宗大力支持菩提流志譯經,當朝的文武百官、王妃宮女等,經常去參觀譯經場景。宰相也經常親臨,監督翻譯,召集全國有學問的文學家、知識分子,從印度迎請了精通翻譯的大德,一同參與譯經,並建立了規模宏大的譯經場。在唐睿宗時期,菩提流志用了七年時間,才完成《大寶積經》的翻譯。唐玄宗時期,菩提流志示現圓寂。

《宋高僧傳》說菩提流志活了156歲[4]。在某個節日,他右側而臥,安詳圓寂。菩提流志60歲開始學佛,那麼長壽,也很好。後唐玄宗為其舉行的葬禮,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禮。菩提流志譯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人生歷程很奇妙。同時期的金城公主——據說是唐中宗的養女,有說是女兒,她是藏王赤松德贊的媽媽。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時入藏,這是唐中宗時期的藏漢文化交流史。

如前所述,此經的另一譯本——《發覺淨心經》,由隋朝譯師闍那崛多翻譯[5]。闍那崛多是巴基斯坦人,學漢語後來到中國,六、七十歲時示現圓寂,也翻譯了一些經典。上述兩個譯本都很好,我對了一下,前面的部分,兩者出入不大,基本一樣。相對而言,菩提流志的譯本,比闍那崛多的稍微好懂一點。菩提流志能得到唐朝歷代皇帝支持,可見其譯風非常好。我在對照藏譯本時,感覺菩提流志的譯本比闍那崛多的好懂,差別不大。淨空老法師講此經時,也用菩提流志的版本,並且特別讚嘆他的譯風。

 

 

正式宣講

這部經分有上卷和下卷,我們首先看上卷: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

釋迦牟尼佛第一轉法輪之地--瓦納納西,藏文名字བཱ་ར་ཎཱ་སཱི།也就是波離奈城,現在是印度很重要的城市。此處有一些佛塔,具體內容在其他書裡講過,在此我就不重複了。

這裡有一個仙人住處。關於仙人住處,有幾種不同說法:1、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在這裡轉法輪。佛陀叫大仙人,像東北人說的大仙,並非不好的詞,而是佛陀的意思,佛陀也可以叫大仙。本來他們字沒有說得很好,(師模仿)他們說“大仙兒”“仙兒”,發音很好;2、佛陀不在時,緣覺出世,並在那裡修行,也叫大仙,所以叫仙人住處;3、緣覺不在的時候,具五通的仙人也在那裡修行,所以叫仙人住處;4、還有一種說法叫仙人落處,落到此處。以前有五百仙人示現神通,在空中像老鷹一樣飛翔。彼時以特殊因緣,五百仙人產生世間憶念,神通突然消失,墮在那裡,所以叫仙人墮處,即藏譯本中的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其中ལྷུང་བ།有墮的意思;5、有說此處是五百仙人成就、居住的地方,三世諸佛轉法輪的地方也叫仙人處。像這樣,有上述這些不同的說法。[6]

鹿野苑,又名施鹿苑[7]。我以前講過,那裡是一片森林。因為當時的國王和大臣經常到森林裡打獵,故梵達多太子把此處作為放生鹿的地方,並取名為鹿野苑。鹿是一種很吉祥的動物,以前人們一看到鹿,都認為很喜氣。《釋迦佛廣傳》的情節里,經常有鹿出現。像朵芒寺,也有各種鹿,它們不怕人,但那邊的人討厭它們。那裡的僧人,看見那麼多鹿子天天過來,有些小僧人就偷偷用石頭打。我那天跟他們說,鹿是很好的動物,它們當中也許有僧人、大菩薩的轉世。一般而言,鹿、兔子圍繞修行人,是修行人相續具有慈悲心的徵兆,所以我們要愛護這些小動物。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當時,佛陀與眾比丘、五百位菩薩居住在此處。藏譯本講,其中大多數菩薩都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個別菩薩則業力深重。漢語佛經里的語言,也用到世間的場景。像世間人也說:“業障深重、造孽,我好造孽哦……”以前我去馬爾康,當地人說話,藏語中混雜着漢語。(師模仿)他們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會說:“ཨ་མ་མ།(阿瑪瑪),好造孽哦……”業障深重,這些菩薩,有些是前世業障深重,貪心、嗔心很重,相續無法堪能。一旦現業,無法控制自己。

諸根闇鈍。還有些菩薩諸根暗、愚痴,信根、慧根、精進根都不行,或者眼、耳、鼻、舌、身的根也不行。有些則意根特別遲,講多少遍也記不住,心無法專注,覺得自己太笨了。

善法微少。善法微弱,他們很擅長做惡法,而做身口意的任何善法,力量薄弱,無法繼續下去。像半小時坐禪也沒辦法,聽課一個小時也沒辦法,一天的精進念誦也沒辦法,善根很微弱。

好於憒鬧。喜歡熱鬧、散亂的地方,看電視連續劇、電影等。喜歡熱鬧的地方,即便沒什麼事情,也整天待在那裡。有些城市裡的老年人很喜歡熱鬧、散亂,一直在十字路口張着嘴巴。即使四方的微塵全部被風吹到嘴裡,(師模仿)他也覺得是美好的享受。這些老年人與其這樣,倒不如在家裡好好念觀音心咒。

談說世事。談世間事,有些菩薩整天講世間的打仗、談朋友、滅敵護親、亂七八糟的時事、軍事。

耽樂睡眠。還有一些菩薩愛睡覺,白天迷迷糊糊、沒有力氣,想睡覺。晚上就更不用說,天還沒黑就睡着。醒過來時,已經看到太陽了。

多諸戲論。喜歡諸多戲論,即沒有任何意義、各種各樣的戲論、執着。對心的本性,卻一點興趣都沒有。而對邪知邪見,世間各種有無是非,很感興趣。廣營眾務。喜歡營辦各種沒有實在意義的瑣事。

種種貪著。種種貪著,貪物、貪色、貪財,產生各種貪婪心。

為所不應。對不應該做的事情很感興趣。妄失正念。喪失正知正念。修習邪慧。串習常、樂、我、淨的顛倒邪慧。藏譯本里,此處還有懈怠、懶惰的意思。[8]

下劣精勤。境界很下劣、懶惰,一點都不精進。

行迷惑行。整天行持像吸毒、喝酒等迷亂之事,沉迷於黑暗中。

鹿野苑的這五百位菩薩,有部分是初發心菩薩。像我們一樣已經發了菩提心,因為前世的業障,修行特別不好。像吃喝玩樂、貪著各種世間法,這些修行人的障礙,他們都有。作為修行不好的凡夫人,或會想:“這是我,愛睡覺的是我,業力深重的也是我,智慧暗也是我,善根微弱也是我,喜歡憒鬧的也是我,這些‘功德’我都具足。”可見現在我們具足的這些法,上述菩薩也具足。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作是念已。即於晡時從禪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問。復以種種柔軟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因告之曰。諸仁者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此時彌勒菩薩,見到這些菩薩具足如此不善的行為。好比平時在一個寢室,一個班,一個學院裡面,我們看得出哪些是精進的,哪些是懈怠的,像這樣大家都知道。彌勒菩薩看到那麼多菩薩,情況不是很好,有些懶惰、有些愛睡覺。他心裡想:這些菩薩,對無上菩提的圓滿道分,都已經退轉了。藏譯本的此處有“嗚呼”一詞,藏文叫ཀྱེ་མ།(傑瑪),表示心裡感嘆、悲哀。他說:“嗚呼,這些菩薩都退失了,我今天要想辦法勸勸他們。”覺悟開曉生歡喜心,此經的經名有勸發殊勝意樂——菩提心的意思。彌勒菩薩想,我要勸這些菩薩重新發菩提心,讓他們生起歡喜心,想辦法讓他們好好開悟,對菩提心、對善法生歡喜心。

到了下午三四點,彌勒菩薩實在坐不住了。我們有時候坐禪,本來自己在修,突然想起某件事情很重要,བསོད་ནམས་འདི་ཡིས་ཐམས་ཅད་གཟིགས་པ་ཉིད།(索南得義檀加惹巴涅)簡單回向後、起定。彌勒菩薩也是,下午到達菩薩們那裡,沒有呵責他們:“你們這些壞蛋,這些天情況很不好,你們在幹什麼呀……”而是以很溫和的語言,以種種柔軟的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可見這是菩薩的善巧方便。一般來說,用溫和的語言實在無法開導時,才用粗暴的語言,不能一見面就說他們,否則會適得其反。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讓他們更加生氣,關係破裂,勸發菩提心的大事不能成功。

菩薩一直提倡四攝,如《大乘義章》云:愛語攝者,美辭可玩,令他愛樂,名為愛語。四攝中的愛語,令眾生心裡歡喜,容易接受,這是菩薩的善巧方便。我以前講過,《舊雜譬喻經》裡有個故事,說有個國家,全國男女老少、上上下下的人剛強難化、粗暴野蠻。對於造惡業,大家習以為常,覺得非常合理。有一次,佛陀和五百阿羅漢眷屬去了鄰國,準備為他們弘揚佛法。所有阿羅漢都充滿信心,覺得度化他們沒有問題。佛陀首先讓目犍連去,目犍連在當地直接講要行持善法,不能造惡業。於是那個國家的人全部辱罵目犍連尊者,他的弘法不成功,回來了。舍利子說:“你的方法不對,應該用智慧來開導,讓我去。”於是佛陀同意讓舍利子去。舍利子尊者為眾人宣講戒律,他們更不聽,侮辱他。他也沒有成功,回來了。像《維摩詰經》的情節那樣,然後是迦葉尊者……每一位阿羅漢依次前往度化,但是都沒辦法。人們對每一位阿羅漢,都謾罵得很可怕。阿難尊者對佛陀說:“這個國家的人太可憐了,別說他們平時造的惡業,僅僅這次他們辱罵五百阿羅漢的果報,盡虛空都無法容納。”佛陀說:“他們的罪業確實嚴重,但菩薩安住在空性境界中,菩薩視之,靜為無罪。”

佛陀問文殊菩薩:“你要不要去一下?”文殊菩薩說:“沒問題,我去。”文殊菩薩的方法,與其他阿羅漢不同,到達以後就讚嘆他們。可見我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讚嘆他人。對造業的人,不能一開始就指出他的過失。像有些法師去其他寺院的時候,說:“你們這裡沒有聞思修行。”這樣的言辭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裡沒有你的事,請你走吧。”由此可見,先隨順他們很重要。

像不信佛教的領導在旁邊抽煙,有些人說:“上師在那裡,你把煙拿下來!快拿下來!”(眾笑)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因為他根本不管你是上師、還是出家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更善巧地說:“你的煙很香吧?是什麼煙?我感覺特別舒服,可見你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這樣讚嘆,他很開心,然後再慢慢度化他。當時文殊菩薩讚嘆:“你們國家經濟發達……”大家聽了很歡喜。到了國王那,文殊菩薩又讚嘆國王,國王很高興,老百姓也很高興。大家都覺得文殊菩薩是個好人,供養鮮花、金銀財寶,特別喜歡他。後來文殊菩薩說什麼,他們都聽話,就這樣慢慢度化了他們[9]。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善巧方便,大乘菩薩也要隨學一下。

你自己在山裡剃光頭,很寂靜。看到山下有人抽煙、喝酒、吃肉時,你不能直接說:“你這樣不行!造業!墮地獄!墮無間地獄!金剛地獄!多可怕呀……”如果這樣,你的弘法肯定不成功。別人的善根比較薄弱,你還呵斥唾罵,只會讓對方更不把你放在眼裡:“這個沙門光頭有什麼了不起?你沒有資格說我,你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從我弘法多年的經驗可知,度化眾生時,柔和的語言真的很重要。像有些領導喝酒、抽煙,我在了解他真正的背景之前,從來不制止。有些人問:“我抽煙可不可以?”我說:“可以可以,沒問題。”有些出租車司機,他們也有自己的喜好。坐出租車時,他們抽煙,我問:“你可不可以把窗戶拉下來?”有些說可以,有些說不行,那不行也只能這樣坐着。(師笑,眾笑。)由此可見,柔和的語言會讓他們歡喜。

此處,彌勒菩薩告訴他們:“諸位仁者,你們對無上菩提的圓滿道分,有沒有增長?有沒有退失?”彌勒知道他們最近退失了,但並沒有問:“為什麼你們最近退得那麼厲害?”還是用溫和、尊重的語言說。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菩薩同聲白言:“尊者啊,我們如今在無上菩提的圓滿道分上,一點增長都沒有。最近的修行,我們很慚愧,很不對勁,越來越退轉。”看前文可知,他們什麼惡業都在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一直被懷疑蓋住,對無上菩提不能了解。我們想,自己到底能,還是不能作佛呢?”他們不僅修行不精進,甚至對佛果產生懷疑,到底能不能成就?能不能獲得佛果?而且對於墮落法也不能了知,“我們到底會不會墮落惡趣呢?能不能成就也不知道,對墮落法也不能了解。”因此,善法幾乎沒法產生,心常常被疑惑纏覆。藏譯本里,此處比較直白,菩薩們以這些原因生不起善心。其原因有幾種:一是業力,二是惡友,三是環境,四是自己沒辦法精進……這些菩薩說:“我們現在的處境不妙,狀況很不好,常為疑惑所纏覆。名稱是菩薩,但我們很慚愧。”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彌勒菩薩安慰他們:“諸位仁者,我們一起去拜見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切知者,他具有盡所有智、如所有智,了知一切萬法,無所不知。他有慧眼和佛眼,能見到未來過去的一切。他修行了三個阿僧劫,已經成就無有任何障礙的解脫知見。他用他的智慧來開導我們,以方便力和善巧力,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行。所以佛陀具有慈悲、智慧、善巧方便,他度化眾生的能力都已具足。佛陀會根據你們不同的根基、種姓、欲樂,說種種不同的法。這樣問題一定能解決的。”

《大寶積經》讚嘆佛陀:處在於大眾,能盡諸問疑,不謬而和柔,悅可於眾心。佛陀在大眾中,能解除一切疑惑。他用柔和的語言開導,讓每個眾生都會歡喜,不會刺傷、擾亂我們的心。他講的話悅耳動聽,讓人感到舒適、快樂、溫暖。此經又云:佛語智莊嚴,如雜妙花。佛陀的語言,以智慧來莊嚴,就像各種妙花一樣特別美妙。

彌勒菩薩告訴他們,如果到了佛那裡,問題一定能解決。後來彌勒菩薩帶他們到佛那,解決了他們的疑惑。像我們看到有些人業力深重,把他們帶到有知見的法師、大師那裡作加持、開示,或者讓他聽聽幾堂課,這樣他能從中受益。有些業力深重的人,到寺院裡聽幾節課,這幾節課把他的人生大事全部解決了,讓他人生中的迷茫全部瓦解。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

五百菩薩當中,有六十位比較懈怠的菩薩跟彌勒菩薩一起,前往佛陀所在之處。藏譯本中,此處沒有說五百人。五百菩薩中,只有六十位菩薩問題比較嚴重,其他人還可以。大家到達後,五體投地,在佛的足下頂禮。這六十位菩薩都一直流淚,不能自已,很傷心。有些人傷心的時候,(師模仿)一直“嗚嗚嗚”地哭,把頭都……這種情況,以前在佛陀面前也有。他們一直在哭,一方面是見到了莊嚴的佛陀,很感動;另一方面作為菩薩,不精進修行,業力深重,煩惱熾盛。大家很傷心,一直坐在那裡,不能自已。

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此處,藏譯本說彌勒菩薩在佛前頂禮,右繞三匝,退坐一面[10],沒有管他們,呵呵。像我父親離世的時候,當時通訊不好,我在這裡念了幾天經。念完經,父親天葬後,我去朵芒寺。我有三個妹妹,小妹妹當時在放牛,知道後就跑到朵芒寺,在朵芒寺對面的一顆樹那抓着我,開始大聲地哭。我沒辦法,只好說:“父親死了,你應該哭,大聲哭。”她停了一下,就不哭了。(師笑,眾笑)後來她跟我說:“你好壞,本來我當時很傷心,你一說讓我大聲哭,我卻哭不出來了。聲音也沒辦法再大,眼淚也沒有了。”我說:“父親死了,肯定要大聲哭嘛。”可見有時候讓她哭,她就不哭;說“不要哭”的時候,非要哭。

這時彌勒菩薩沒有管他們,繞佛後,他坐在一邊,想:該哭就哭吧。這些菩薩平時不精進。現在在佛前,看你們會怎麼樣。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嗔罵毀辱障惱損害。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此時,佛告訴這些菩薩:“善男子。”此處,藏譯本中只有善男子རིགས་ཀྱི་བ།,沒有善女人。“你們快坐起來,不要哭了。這樣哭,會生大煩惱。你們為什麼修不起來?由於往昔所造的惡業所致。”從情節上看,他們並沒有說來見佛陀的緣由,只是坐在那裡哭。彌勒菩薩也沒有解釋,他們是因為修不起來,所以哭。他們哭的時候,沒說是因為父親死了,還是母親死了,但佛陀已了知前因後果。於諸眾生以暢悅心。嗔罵毀辱障惱損害。“由於往昔所造的惡業,你們無法修行,當時你們用很愉快的心造惡業。”就像有些人罵人,跳起來:“哈哈,你們……”,笑着造惡業,哭着受果報。

《正法念處經》中云:如是罪業。作時喜笑。得殃報時,號哭而受。暢快地造惡業,受果報時,很可怕。佛說:“你們以嗔恨、障惱、損害的心,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以自己的分別念,不能了知,自己曾經以這些原因造了惡業。如今你們因為業障的纏縛,對善法不能修行。以前以歡喜心造業,現在業力現前,感受果報。”

《諸法集要經》中云: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起,未見無惡因,而受於苦報。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眾生造惡業時,不知將來要感受苦報。

印光大師的文鈔里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同樣地,凡夫人造惡業時,很暢快,覺得無所謂。後來感受果報時,確實沒辦法。

有些人本身人很好,但業力現前時,修不了法。因為業力現前,身體不好;因為業力現前,心情不好;因為業力現前,一切事都不順利。可見業是很可怕的,像誹謗別人,當時覺得無所謂。自己感受果報時,才發現不是那麼簡單。所以佛陀說:“你們不要哭了,起來吧。你們現在修不了法的主要原因,是你們曾經造過很多惡業。”

我們看高僧大德的傳記,每一個修法都能得到驗相。在座各位平時修任何法——本尊、加行、上師瑜伽等,修了好幾天、幾個月、好幾年,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時不能灰心、不能生退心,因為前世造過很多像誹謗正法等的惡業。在懺悔清淨之前,有些事情不那麼簡單。你看這些菩薩們,佛陀、彌勒菩薩在世時,修法都修不起來,何況我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時,我們修不起法,實屬正常。因此不退轉很重要,不然有些人覺得:“法不殊勝,對我不相應。”自己找藉口退下來,特別可惜。

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菩薩們聽到佛這樣說後,從地上坐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那到底是什麼業啊?能不能請您講一下,我們往昔造了什麼罪?我們會好好懺悔,好好發願的。”

《心地觀經》云:一懺不復造諸罪,三世如來當證明。我們發願,以後不會再次造罪,這一點,三世諸佛都可以證明。“如果佛陀把整個過程告訴我們,我們從現在開始,絕對不敢再造罪。”他們就這樣發願。

此時佛陀準備為他們宣說往昔所造的業,具體內容,下次再講。



[1]拓展內容【1】

A.藏譯本略經名:ལྷག་པའི་བསམ་པ་བསྐུལ་བའི་མདོ།完整經名見下圖中間灰色線標示,恭錄自德格版藏譯本。(圖片略)

B.發覺淨心經(二卷北作一卷)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卽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異譯----恭錄自《閱藏知津》

[2]拓展內容【2】《大寶積經》

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譯的佛經。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思想做基礎,敘述了阿含以來之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它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所熟悉的經典。梵名Maha^-ratnaku^t!a-su^tra。凡一二○卷。又作寶積經。唐代菩提流志等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系纂輯有關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諸經而成。寶積,即‘積集法寶’之意。因其為大乘深妙之法,故謂之‘寶’;聚集無量之法門,故謂之‘積’。全經計收四十九會(部),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之諸譯經家用不同經名陸續譯出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稱為‘舊譯’,菩提流志新譯出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本經即為新舊譯之合編本。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之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淨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之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可說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系統。又於菩提流志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為初次翻譯者,其餘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

本經之梵本,今僅存部分斷簡殘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等載,玄奘自印度歸返時,曾帶回本經之梵本,玄奘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後,諸方名德又敦請玄奘再譯本經,然其時玄奘已精力殆盡而預知寂期不遠,遂舍卻所請。而玄奘所帶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據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載,本經之梵文原本,與華嚴、大集、般若等經相同,均有十萬頌之多,後因輾轉傳譯而僅餘今之四十九會一二○卷。本經另有西藏譯本,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藏Dkon-mchogbrtsegs-pachen-poh!ichos-kyi-rnam-gran%sleh!uston%-phrag-brgya-pa),亦有四十九會,然西藏譯本原為各會單獨傳譯,且缺少其中若干會,後乃自漢譯本補充數會,並仿其四十九會之制而集成者。本經各會之註疏極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論四卷(安慧着)為第四十三會之釋論,同為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釋為第四十一會之注釋,潛真之大寶積經疏三卷為第十五會(不空譯本)之注釋,康僧會之大寶積經子注為第十九會(安玄譯本)之注釋,此外,第五會、第四十八會之註疏甚多。

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二卷,新譯,與舊譯《發覺淨心經》同本。佛說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應離樂着利養、憒鬧、俗言、睡眠、眾務、戲論等過失,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3]拓展內容【3】《玄奘大師傳》:

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遊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亦願生覩史多天宮。奉事彌勒。並得如願。俱有證驗。益增剋勵。自至玉花。每因翻譯。及禮懺之際。恆發願上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恷廢。從翻大般若訖後即不復翻譯。唯行道禮懺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眾及僧等。請翻大寶積經。法師辭曰。知此經於漢土未有[綠>緣]。縱翻亦不了。固請不免。法師曰。翻必不滿五行。遂譯四行止。謂弟子及翻經僧等。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幻之質。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於玉花若於經論有疑。宜即速問。勿為後悔。徒眾聞者無不驚泣。皆曰。和上尊體康和。計年未至耆耄。何為忽作此言。報曰。此事自知。非徒眾所悉。是時法師。未有疾患。徒眾相顧。咸生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師又告門人。吾恐無常。欲往辭佛。遂與弟子等往。先造俱偶像所。禮懺辭別。其有翻經僧及子等辭向京覲省者。法師皆報雲。汝宜好去。所有衣憬洉K皆將去。吾與汝別。汝亦不須更來。設來亦不相見。去者報雲。和上康休。必無此事。法師報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見。至正月八日。有弟子僧玄覺。夜見夢一大木浮圖。高顯嚴麗。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驚。遂即睡寤平旦參禮。具說此事。法師報曰。此事屬我。不關於汝。勿為憂怖。

[4]拓展內容【4】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曆數呪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年逾耳順方乃迴心。知外法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歷五天遍親講肆。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勅於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雲畢。御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王*(普-(美-王-大))]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寶積用賢既廣。流志吖ψ疃唷K徽吖漚窆滄g一切陀羅尼末句雲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或雲薩婆訶。或雲馺皤訶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剋取莎(桑[3]巴反)嚩(無可反)訶(呼箇反)為正矣。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勅試鴻臚卿。[謚>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內庫物務令優贍。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十二月一日遷窆於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誌之。系曰。西域喪禮其太簡乎。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勿過舁之火葬。若東夏僧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嗚呼道尊德貴。不言而邀。此不其盛歟。——《宋高僧傳》

[5]拓展內容【5】闍那崛多

闍那崛多,意譯“智密”。一譯“志德”。據《續高僧傳》卷2等載,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留沙富邏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人。俗姓金步,屬剎帝利種姓。童年在大林寺出家。27歲隨師闍那耶舍及同契共10人出境遊方弘法。越蔥嶺,涉流沙,到鄯州(今青海樂都)時死者過半,余者於北周武成元年(559)到長安,住草堂寺。後住四天王寺。譯出《十一面觀音神咒經》、《金色仙人問經》。後應譙王宇文儉之請,入蜀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譯出《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佛語經》。後因周武帝毀佛,被迫回國,途中為突厥所留。同伴皆沒,唯其獨存。隋開皇五年(585),文帝准曇延等30餘人所奏,遣使請崛多東來,在長安大興善寺譯經。更譯出《佛本行集經》、《大威德陀羅尼經》等共37部176卷。開皇二十年(600)卒,終年78歲。

[6]拓展內容【6】

A,བཱ་ར་ཎཱ་སཱི།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恭錄自藏譯本,文字見下圖第二行紅線標示,圖略)

དྲང་སྲོང་།仙人,ལྷུང་བ།〔動〕墮;墜;落下;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有野獸的森林。

B,隋譯本(見下文標線處,圖略)

爾時婆伽婆,復於一時游波羅奈城諸仙住處鹿野苑中,與大比丘眾足滿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於其眾中,多有諸根未成熟者,有減少善根者,有諸業障者。——《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7]拓展內容【7】鹿野苑

Mrigadava意為鹿園;Isipatana則常見於巴利藏,意為聖者(巴利語:isi,梵語:rishi)來臨之地。Sārnāth源自Sāranganātha,意為鹿王。這裡有個小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王喜歡獵鹿,於是鹿王令眾鹿抽籤,每天都要有一頭鹿把自己獻出去給國王射殺,以此保護其他的鹿群。這樣,國王每天射到一頭鹿,便心滿意足地回宮。有一天,他正想彎弓搭箭時,忽然看到那姍姍來遲的公鹿氣度高華,兩眼含淚,非同一般。國王很驚訝,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頭鹿仔細打量。而那頭鹿在這時忽然口吐人言,原來,他是鹿王,因為今天輪到一頭母鹿要被國王射殺,而那頭母鹿懷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屍兩命,讓鹿群的數量加倍遞減,但是重新抽籤對其他的鹿又不公平,於是就決定由自己來代替那頭母鹿獻給國王。國王聽了十分感動,從此下令這一帶永不許獵鹿,這樣子,Sārnāth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譯為鹿野苑。

鹿的寓意與象徵

神話傳說中,東海蓬萊的三仙就是“福祿壽”。鹿”與祿字諧音,象徵吉祥長壽和升官之意,傳說千年為蒼鹿,二千年為玄鹿。故鹿乃長壽之仙獸。鹿經常與仙鶴一起保衛靈芝仙草,鹿字又與三吉星:“福、祿、壽”中的祿字同音,因此它在有些畫中亦常用來表示長壽和繁榮昌盛。--(轉自網絡)

[8]拓展內容【8】

A,藏譯本中的“懈怠”,見下圖第四行藍線處(圖略)。

B,正念:(巴利文:sati,梵文:smti,英語:Mindfulness或awareness),又譯為念根、繫念,佛教術語,五根之一。《清淨道論》認為,念是一種心理過程,通過不忘失的憶念,以保持思慮的穩定、不飄蕩[3]。因為念的穩定,使得修行者可以執持(upaganha)善的念頭與行為,放棄惡的行為。形成一種精進、不放逸的力量,這就稱為正念。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ti),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備正知來分辨,以正知來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來觀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以正念來修行禪定,稱為正定。正念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OnPurpose)、活在當下(InthePresentMoment)及不做判斷(Nonjudgementally)”。是意識不在虛擬的思維世界裡發散、徘徊,而是專注於現實的事物。

[9]拓展內容【10】

昔有一國,人民熾盛。男女大小,廣為諸惡。性行剛憋,凶暴難化。佛將弟子到其鄰國。五百羅漢心自貢高。

摩訶目犍連前白佛言。我欲詣彼度諸人民。佛即聽之。往說經道。言當為善。若為眾諸惡其罪難測。覆一國人皆共撾罵,不從其教。於是復還。

舍利弗謂目揵連。欲教諸人當以智慧如更見毀。舍利弗白佛。我欲詣彼勸度人民。佛復聽往。為說教戒。復不從用,而被唾辱。

摩訶迦葉及尊弟子。合五百人以次遍往。不能度之,咸見輕毀。

阿難白佛。彼國人惡,不受善教,多所折辱。辱一羅漢,其罪不訾。況乃違戾爾所人教。當獲重罪,虛空不容。

佛言。此罪雖為深重。菩薩視之,靜為無罪。

佛遣文殊師利。往度脫之。即到其國。都讚嘆言。賢者所為何乃快耶。

詣其王所,皆面稱譽。各令大小人人聞知。言某勇健某復仁孝某有膽慧。隨其所在,應意嘆譽。皆歡喜不能自勝。言此大人所說神妙。知我志操,何一快善。眾人各持金寶香花。散菩薩上。咸持好迭錦彩衣服甘脆美味飲食肴膳。供奉菩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舊雜譬喻經(卷2)》

[10]拓展內容【11】

A,藏譯本里,比較直白地說菩薩們以這些原因生不起善心,見下圖(略)。

B,藏譯本中,此處沒有說五百人,見下圖(略)。

C,藏譯本說彌勒菩薩在佛前頂禮,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見下圖的長紅線標處(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劉正教授新著《傅斯年:價值取向與歷史
2022: 人心善意深層意識意涵—中國文明的內蘊
2021: 認識到地球是圓的是對地球的低級認識/
2021: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020: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腚一蹲武肺病毒
2020: 884川普豪砸1兆美元搶救經濟;河圖與圍
2019: 一群乌合之众的闹&#
2019: 如何找到用鋼琴譜寫您第一首歌的靈感?
2018: 403 西山犬吠東海人,諷言人茫鬧千春
2018: “霍金現象”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