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3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22日20:12: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說明:本系列貼摘錄自索達吉堪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上節課講,如果菩薩想清淨業障,一定要發十三大弘願,現在繼續學習。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彌勒菩薩請示佛陀:“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十三大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藏譯本的此處,彌勒菩薩問是圓滿還是會退轉?[1]漢譯本的意思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十三大願,是否會得到圓滿、一直不退轉?兩者意思基本上一樣,因為十三大願不容易發。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行持菩薩道,護持十三大願,寧可捨棄生命,始終不捨棄自己的誓言,這樣會圓滿,不會退轉。”

要發這個願,我自己想了一下,寧捨生命不退轉,不知道有些地方能否做到?還是有點困難。真正行菩薩道的行人,這種宏願是很堅定的,他們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捨棄自己曾發過的這十三大願。這一點,在座各位也好好思考。佛陀作為行菩薩道的代表,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放棄這些宏願。這樣行持,會得到圓滿的果位。上面講了這些道理。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彌勒菩薩請白佛陀:“世尊,如果菩薩於未來末法五百年,尤其是法接近毀滅時,要成就多少種法,才能獲得安隱無煩惱而獲得解脫?”這一點,我們很多人也在想。現在不像佛陀在世的圓滿劫,現在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劫濁、命濁的五濁惡世,末法五百年時,我們修什麼法才能非常快樂、沒有煩惱地獲得解脫?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粗獷之言。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於後末世五百年,法接近滅時,成就四種法,才能安隱無煩惱而獲得解脫。”這四法是什麼呢?

1、於諸眾生不求其過。對任何眾生,我們不要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一定要找出其過失。此處,藏譯本說的是觀察自己的過失,兩個漢譯本基本一致——不尋找眾生的過失[2]。對高尚、有地位、有財富、修行很好、有名聲的人,我們不會添枝加葉地尋找其過失。對比較低等、下劣,自己看不慣的眾生,非要找出對方的過失,這樣是不合理的。從外現上也看不出來,哪些人有內證,哪些眾生沒有內證。看起來這人特別差,但他也許是諸佛菩薩的化身。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若以外量內,而生輕賤心,敗身及善根,命終墮惡道。如果從外表衡量別人而生輕賤心,這樣會毀壞自己的身體與善根,命終後墮入惡道。佛經、論典中都有記載,世間上天天殺生的屠夫、最下劣的妓女,像這種身份下賤之人,我們都看不起。但這些人當中,有很多諸佛菩薩的化現。如果對這些眾生都不能尋過失,那對其他普普通通、具有如來藏的人,我們即使看不慣,也儘量不尋其過失。

2、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我們看到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犯了菩薩戒、別解脫戒,或道德上有違犯、錯誤之處,這樣也不說、不舉露他的過失。《極樂願文》中說:ཁམས་གསུམ་སེམས་ཅན་བསད་ལས་སྡིག་ཆེ་བ།།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རྣམས་ལ་སྐུར་བ་བཏབ།།དོན་མེད་སྡིག་ཆེན་བསགས་པ་མཐོལ་ལོ་བཤགས།།誹謗諸菩薩之罪,較殺三界有情重,發露懺悔無義罪。即如果誹謗菩薩,比殺害三界眾生的過失還大,所以懺悔無意義的罪。誰是菩薩、誰不是菩薩,很難說。有些菩薩裝成凡夫中更下劣的形象,即便他不是低賤的人,但發了菩提心,從行為和修行上,都可以叫菩薩。這一點,學過《入菩薩行論》的人都應知道。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這一點很重要。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有些人特別愛挑別人的毛病:“這個行為不如法,那裡……”這樣沒有必要,管理人員為了團體的清淨、維護道場,不得不尋找過失、詢問、整頓。除此之外,作為一般人,即便你真的看到、聽到,自己也儘量不要揭露別人的過失。我以前說過,一個道場裡,如果每個人都講別人的過失,由此可以推斷,這個道場的人,修行不好。

其實在一個團體裡,肯定有修行好的人。修行不好的人,看見的是一團糟;修行好的人,看什麼都可以。可見這跟我們的心有關係,心淨國土淨,否則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能找出別人的過失。像善星比丘,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他都能找出一大堆過失。斷證圓滿的佛陀尚且被認為有過失,那其他人更不用說了。

末法時代,如果想成就,一是不尋找眾生的過失,二是即便見到不太如法的事情,始終不揭露。法王講此經的時候,要求大家不要隨便說別人的過失。法王當時也講了《百業經》[3],聽過《百業經》的老道友,都特別謹慎,很害怕給別人取外號,其他地方不是這樣的。有次我參加某佛教論壇,有幾位大德互相取外號——大鼻子,瞎子……像這樣取世間外號,特別可怕。昨天某道友發給我一個視頻,說這裡面的內容不敢評價,讓我看。我打開看了一下,裡面的人,他講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有點看不下去,很想說他,但是剛剛講完不能說過失,就不敢說了,不知道這能堅持多長時間?法王講這部經時,我印象很深,希望自己長期不說別人的過失。其實不說別人的過失,也照樣能生活,但因為前世的毛病和習氣,始終愛說。我講過失的時候,你們也看得出來我修行不清淨,我講清淨的道理就沒什麼勁兒,你們也不好好聽。我講過失的時候,你們特別專注,我也很開心,但實際上我們在共同造業。

3、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對親友和施主不生貪執。對親友、供養自己的施主,我們不能一直不管,該聯絡時就聯絡,這樣比較符合人情世故。如果一直把親人施主當作最執着的對境,越來越貪執,這樣令自他都沒辦法解脫。南傳佛教的修行人,在接受供養後,馬上為施主作回向。別人供養你、家人對你很好,你不能冷漠。現在這社會,如果沒有一點人情味,很不好。親人在我一生中很重要,他們一直陪伴着我,特別不容易。但是如果太執着,對彼此的解脫都有障礙。如《佛所行贊》云:譬如蜂採花,不壞其色香,比丘行乞食,勿傷彼信心。這個教證我以前引用過,其意思是,蜜蜂采蜜的時候,不會毀壞鮮花的顏色、形狀;同樣的道理,出家人行乞時,既不能傷害施主的信心,也不能執着施主。蜜蜂不會執着那花朵好看,這花朵不好看。可見它們有平等心,該接受的接受,該付出的付出。所以對親人和施主,我們不要過份執着。雖說要做到不執著,有一定困難;但太執着了,這種貪執很可怕,連解脫都沒辦法。

4、永斷一切粗獷語。我們一定要斷除對眾生說惡語,儘量對眾生說甜蜜、悅耳、柔軟的語言。好好說話,即便在三冬,也會給人帶來溫暖,很有意義。如《受十善戒經》云:天人中香,無過善語。三界中臭,無過惡口。在天界和人間,最香的是善語;三界中最臭的是什麼呢?就是用惡口罵人,對人惡語相向。語言造成的傷害,其傷口很難癒合的。

《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講過一個故事:往昔有佛出世,有一位年輕、相貌莊嚴的比丘,是了不起的三藏法師。另有一位相貌醜陋、年老的老比丘,是阿羅漢,愛讚美三寶,但是聲音不好聽。年輕比丘聽到後,說他的聲音不如狗叫聲。老比丘示現神通說:“我是阿羅漢,你不應該罵我。”年輕比丘見狀後悔了,立即懺悔。因為懺悔,他沒有墮入地獄,之後五百世轉生為狗。

《大方便佛報恩經》: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言[4]即便感受燃燒的鐵輪在頭上旋轉的痛苦,我也千萬不要對別人發惡言,這個毒誓很不一般。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發願在一年中,對任何人,身邊的人,或素不相識的人,不以惡口罵人?佛陀說:“儘管熱鐵輪在頭頂上旋轉,這種痛苦很難以忍受,但即便這樣,願我不說惡語。”反觀自己,沒有熱鐵輪,別人稍微說一下,就:“哇……”像這樣,用惡語謾罵,不值得。

有些修行好的人,並不是生下來就修得好,是後來通過聞思修行,學習大乘佛教,心裡產生極大的感觸,然後有變化,自己才下定了決心,這種決心很堅固。菩薩與凡夫的差別是,凡夫在剛剛聽法時有感受,熱淚盈眶,發誓再也不能說。遇到事情時,連一分鐘控制的能力都沒有。不用別人說,自己就開始說,自己把自己氣瘋了,這現象還真的有。我覺得人寧可笨拙一點,不敏感,這樣好一些。如果人太敏感,太會說了,反應特別快,就像因明辯論一樣。去年我看到四川某家人吵架,兩口子一直罵人,一直吵。藏地有個說法,吵架的時候女人贏,打架的時候男人贏。其實罵人很不好的。現在網上有罵人論壇,藏族的一些老鄉學漢語,其他什麼都不會,就學會了罵人。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我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旁邊有幾個工人,開口閉口都在罵人。耳濡目染之下,大家把那些“竅訣”在同學間流傳運用,這樣的“傳承”,很不好。這裡講了這個發願——永斷一切粗語。

佛告訴彌勒菩薩,於後末世五百年法隱沒時,成就這四法,菩薩們一定會安隱無煩惱而獲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世尊將以上所講的內容以偈頌的方式再次宣說。此偈頌在漢文兩個譯本都有,藏譯本中沒有。[5]

不求他過失 亦不舉人罪 離粗語慳吝 是人當解脫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惡,遠離粗語,吝嗇,即遠離對家人和施主貪著,如果遠離上述過失,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舍離一切憒鬧之眾。獨處閒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告訴彌勒菩薩:“還有菩薩於後來五百世法要接近滅時成就四法,能安隱無煩惱而獲得解脫。”這裡講的是另一個四法。要麼成就上面所說的四法,要麼成就此四法,能獲得解脫。這四法是什麼呢?

1、不應親近懈怠之人。不親近懈怠的人,藏譯本說是孤陋寡聞的人,漢文兩個譯本都一樣——舍離不相應的人[6]。隋譯本說,所謂不相應眾生應當棄捨。此處意思是,對懈怠、孤陋寡聞、煩惱重的人,不要親近,即不要依止惡友。

2、舍離一切憒鬧之眾。舍離一切憒鬧之人。有些人愛講戰爭、色情等各種世間事,喜歡散亂、憒鬧。(師問一聽眾)以前法王講的時候,我們學的是這個譯本嗎?還是另一個譯本?“憒鬧”兩個字,我記得是學這部經時學會的。是這個譯本嗎?哦,是那個譯本。你還可以,記得很清楚。這個老和尚還呆着。(師端詳現場聽眾的法本)法本上寫着“1997年喇榮五明佛學院印”,可以,古董,值20萬。(師笑,眾笑)如果生活困難,你就把它賣了,呵呵。很多東西他都喜歡保存,其實做人應該要這樣,心態比較穩,做事情不會有很多變化,這比較重要。我學這部經典時,第一次接觸“憒鬧”兩個字,舍離一切憒鬧。憒鬧,像喜歡散亂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阿含經》云:“惡者與惡相從,善者與善相從。”即惡人跟惡人在一起,善人跟善人在一起。所以對憒鬧的人,我們要舍離。這種人既不會談修行,也不會談聞思。他所有的言談舉止,都是無意義的,對這樣的人,要舍離。[7]

3、獨處閒靜常勤精進。自己住在幽靜的地方,依止阿蘭若[8],常常精進修行。實在沒有條件的,一個人自己關着門,看看書,這樣也很寂靜。

藏族喇嘛和覺姆當中,真正入班的,都沒有用手機。我們這邊發心人員多,完全不用也不行。現在很多人公開拿着手機,有些人把手機掛在脖子上,你以為很好看,其實很難看。在學院,大家都不帶手機。我帶手機時,都一直藏着。但是有些人,卻把手機當成裝飾品一樣,沒有做到入鄉隨俗。我以前說過,法王在世的時候,沒有遮止大家冬天穿褲子。但有些老菩薩的着裝很難看,裙子弄得很高,下面的褲子露出來,特別厚。如果誰要穿褲子,外面穿厚一點的裙子,裡面穿薄一點的褲子,這樣不會那麼難看。藏地有人快還俗的時候,褲子比較明顯,別人就會說:“這個人是不是想還俗了?”這是風俗,不是戒律講的。現在我們這裡沒有半路出家的人。我以前說過,半路出家的人,行為不是很如法,一眼就看得出。修行班、淨土班的老菩薩們,是不是往生淨土的時候,一定要穿成這樣?我也不太明白。希望堪布堪姆們多關心一下,大家還是要注意,好吧。此處講,寂靜的地方,最好行為也寂靜。

4、以善方便調伏其身。以善方便調伏自己的心。其身,是自身的意思。自己像狂象一樣的心,一定要想辦法,長期以各種方法作調伏。有時候聞法,有時候修加行,有時候修菩提心,有時候做各種發心工作……不要相信自己的心,“汝意不可信”,要好好調伏它。佛告訴彌勒菩薩:“菩薩於後世末五百歲,於法隱沒時,成就這四種法,菩薩能安隱無惱而獲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下面世尊以偈頌的方式,再次宣說以上所講的內容,藏譯本沒有此偈頌。

當舍於懈怠 遠離諸憒鬧 寂靜常知足 是人當解脫

當舍於懈怠、遠離憒鬧,應做到寂靜、常知足,這是前面講的調伏自身的善方便。偈頌不一定百分之百跟長行文相吻合。像《善生經》《法華經》裡面,也是有些偈頌內容多一點,有些偈頌內容少一點。常知足,指欲望減少,調伏自身,長期知足少欲。如果做到知足少欲,心容易堪能、調伏,是人當解脫。

這以上講到了八種法。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應當舍離憒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世尊說偈頌後,告訴彌勒菩薩:“作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自己想無煩惱而解脫,滅除一切業障,應當舍離憒鬧之處。”希求解脫者,要像以前的仲敦巴等前輩大德一樣,舍離憒鬧之處,前往寂靜的森林、懸崖、關房、宿舍等阿蘭若。於不應修而修行者。此處,隋譯本講:離不相應諸眾生等[9]。“不應修而修行者”,意思是表面上修行,但不是真修行的人。這裡講對懈怠、懶惰、憒鬧、心不自在、煩惱深重的人,皆當遠離。要想真正得到解脫,就像前輩大德一樣,住在比較好的環境中,遠離不三不四的的各種人。該遠離的一定要遠離,不然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

觀察自身,不求他過。世間人也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10]樂於恬默,沉默寡言。不太說話的人,造罪少一點。有些人愛閒談,在路上一直擋着別人:“你等一下,我要說一下。等等,你不要走。”拉着別人一直說,很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想休息、想修行。有些人平時好像找不到對境,見到一個人就一直說,但別人不一定有興趣聽。以前有很多道友胸前掛着止語牌,為什麼現在掛止語牌的人越來越少了?不掛止語牌也可以,別人看到你,你不說話,就“唔唔唔”地迴避。

有些閉關的人九年不說話,像覺囊派的六瑜伽,要修三年三個月,噶舉派也要修三年三個月,寧瑪派也要修三年三個月三天,一句話都不說。我很羨慕,有人說我:“你肯定做不到,因為你喜歡天天開會。”但我想,我應該能做得到。那天我跟慈誠羅珠堪布說:“我一定要閉關,但是現在時間太緊,沒辦法。”他問:“那你可不可以冬天閉關?不然暫時可能不行。”我答:“再看看吧。”其實,自己能放下的話,外面的世界不會垮的。我也很希望閉關三年三個月三天,但現在機緣沒到,一直放不下來。身體不好,還是怎麼樣的時候,才能真正閉關吧。沒有大的事情的人,不願意閉關。像我們事情多的人,很想閉關又走不開。其實你們應該過來替一下,畢竟我們累了一輩子,應該好好閉關三年三個月。不說話,能做得到的。如果實在不行,就想辦法。像噶當派說的,像非洲人那樣做個鎖把嘴巴鎖上,吃飯的時候打開,吃完了飯以後漱個口,馬上鎖上,這樣挺好的。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想對眾生產生悲憫心和饒益心,就以無求的清淨心說法。真的對眾生有悲憫心,平時不說閒言碎語,對眾生要說法。有些大德除了講法,平時什麼話都不說,這很重要。大家最好以利他心來說法,如果以名聞利養的心、不清淨的心說法,害眾生也害自己。如《華手經》云:若人以利養,為大眾說法,依於世利故,則為法所害。即如果有人以求名聞利養的心向大眾說法,以此發心,會令自他都受到損害,而且這樣說的法也不清淨。[11]

下面講兩個二十種法,今天要把它們都講完。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少於貪慾。無有嗔恚。亦不愚痴。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為諸智人之所稱嘆。善能說法眾人敬仰。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佛陀再次告訴彌勒菩薩:“如果菩薩無希望心行持法布施,不執着名聞利養的果報,完全以饒益心為眾生宣說清淨的法,這樣他就能得到二十種功德。”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說法者和聞法者都得到功德。說法者有的這二十種功德,聞法者同樣得到。何為二十種利益呢?

1、正念成就。說法、聽聞佛法,不會忘失正念,能經常提起正知正念。聽法的人和說法的人,還是不同的。即使有時候忘了,也很快會提起正知正念。[12]

2、智慧具足。說法者和聞法者不得不學習。聞法者最近都在學習,還是挺好的,為了考試很精進。管家們說喇榮考試複習的那個月,他們很放心,不會有人搗亂,每個人都很自覺地在複習,很好。末法時代,這是增長智慧的方法,真正依靠法融入心,這一點很重要。

3、有堅持力。只要聞法、說法,肯定有堅持力,不然過兩天就退失了。比如修菩提心,不聽課的人很快就退失,因為沒有堅持力、穩固的心。

4、住清淨行。行為很清淨,不想離開正法,他經常住於清淨行,除了業障深重的人。

5、生覺悟心。不管菩提心,還是無二智慧,覺悟的心通過聞法、講法產生。

6、得出世智。能產生世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出世間解脫法的智慧也能產生。

7、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像四魔、八萬四千魔,說法者和聞法者不容易被這些魔所擾。我個人有這種感覺,每次講法,不會受到魔損害,除非死魔出現。大家聽課時,也有這種感覺。放假、不講課時,會不會有魔擾亂?很難說。像我自己講課時,有這種把握。

8、少於貪慾。貪慾減少。

9、無有嗔恚。沒有嗔恨心。

10、亦不愚痴。遠離痴心。

11、諸佛世尊之所憶念。諸佛、本尊、上師經常給你垂念、加持。每次傳法時,我都有感覺,夢境完全不同。沒有傳法時,做夢都是糊裡糊塗的。傳密法時,我感覺更好一點。講大乘佛法時,我的夢經常都很好。今天早上,我做了一個馬頭明王的夢,比較好,具體不說。(眾笑)說了就不一定了……我記在日記里。很多夢境,我都記在日記里,死了以後,你們會知道:“原來他做過這麼多好夢與壞夢啊?”我講《懷業自在祈禱文》的時候提過,小時候對馬頭明王很有信心,原因是我父親喜歡馬,隔壁的喇嘛也很喜歡馬。念馬頭明王心咒,能很好地保護馬。我為了讓父親高興,就刻馬頭明王的心咒,還經常念。因為念咒加持,我家的馬在當地來講,比較不錯,老百姓很羨慕,所以我自己對馬頭明王很有信心。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馬頭明王[13]是紅觀音的忿怒相,或說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修馬頭明王,能遣除災難、瘟疫、各種自然災害。像自身各種各樣的違緣,都能消除,心得到堪能、豐衣足食,其功德特別多。我以前傳過沒有?(上師念馬頭明王心咒傳承)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你們會念吧?(上師繼續帶念)嗡班雜爾卓達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嗡班雜爾卓達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嗡班雜爾卓達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

我小時候,隔壁有個隆卓喇嘛,他特別喜歡馬。放氂牛的時候,他就拿念珠一直念: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我們幾個小孩也跟着念。那時的隆卓喇嘛跟我一樣,幾乎沒有頭髮了。我們悄悄用牛糞打他,他不知道是誰打的,生氣了。我們見狀,就裝着自己念這個咒語。(師笑,眾笑。)

12、非人守護。非人所保護。鬼神、非人經常保護講經說法的人、聽聞佛法的人。

13、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無量天人給他增加威力。一般傳法、聽法的時候,人的氣色都不同。平時奄奄一息的人,如果聽法、傳法時,各方面都不同,這是天人給他化妝。

14、眷屬親友無能沮壞。親友、眷屬不容易破壞、摧毀他。聽課的時候,親人打擾你,你就關機。平時親人好友經常打擾、製造違緣,但學法的時候,在這個法結束前,不管講法者,還是聽法者,都不太容易受到打擾。

15、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你說的話,別人完全相信,語言有分量

16、不為冤家伺求其便。怨親債主不會危害你。

17、得無所畏。沒有畏懼。

18、多諸快樂。特別快樂。聽課的人很快樂,說法的人也很快樂。

19、為諸智人之所稱嘆。為智人所讚嘆。所有的諸佛菩薩、智者都會讚嘆法師。如《本事經》云:於諸惠施中,法施為最勝,淨心演正法,諸佛所稱譽。

20、善能說法眾人敬仰。眾人敬仰。像法師,你不說法時,誰都不恭敬你。放假的時候,誰都不理你。接近開學的時候,就問你:“要不要給您供養一點我們家鄉的特產?”進了班之後就不理你了,可見善說之人,別人會敬仰。

佛告訴彌勒菩薩:“菩薩當成就這二十種利益,不為名聞利養的果報,完全以饒益眾生的心,常常為眾生以無有希求心的方式來說法,會得到這二十種利益。”下面還有二十法,比較好懂。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常勤修習得陀羅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淨律儀。超過一切惡道怖畏。於命終時心得歡喜。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難行之行皆得圓滿。發起精進。普護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轉地。一切行中隨順而住。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果菩薩無希望心。”藏文譯本中的ཟང་ཟིང་མིད་པའི་སེམས།就是“無希望心”,有時候翻譯成無利養心、無財富的心,這裡說的是無希望心。“以無希望心的方式行法施,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眾生為首,為眾生宣說正法,又成就二十種利益,云何成就二十種利益呢?”這是第二個二十種利益。剛講的二十種利益,跟隋譯版大致相同,與藏譯本稍有出入,但大致內容相同。這二十種利益,跟藏譯本和隋譯本都能對得上。

1、未生辯才而能得生。未生的辯才,可以產生。聽法或者說法,以前沒有辯才的人馬上產生辯才,以前什麼都不懂的人,聽了一段時間課以後,產生辯才,很厲害。[14]

2、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已經產生的辯才,不會忘失。沒有聞思修行,經常會忘。以前培養出來的堪布,比較不錯,但中間沒有傳法的機會,現在看起來不像以前那麼機靈,感覺傻傻的,我覺得很可惜。不能這樣說過失,呵呵呵,不說了。(師笑,眾笑)

3、常勤修習得陀羅尼[15]。長期修行陀羅尼。陀羅尼有時候是咒語的意思,有時候是修行的意思。沒有課的時候,講課的、聽課的都很懈怠。只要有課,至少在那個階段,大家都很精進。如果有說法、聽法,大家都能精進修行陀羅尼。

4、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供養能善利益無量眾生。聽法學法不用很多時間,一節課、兩節課,念《普賢行願品》,功德無量無邊,利益的眾生特別多。尤其是想報父母的恩德,報佛的恩德,利益眾生,我覺得一天一節課就可以了。法王如意寶十八歲時,母親圓寂。法王在其母遺體旁發願:我一輩子都要當很好的修行人,絕不業際顛倒。只要有機會,我以講經說法來利益眾生,並且念《普賢行願品》。後來在學院裡,大家上課、開法會,都把念《普賢行願品》看作最重要的修行。講經說法,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卻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5、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以少功用讓眾生增上恭敬心和尊重。像法師講一堂課,剛開始來的時候,誰都不尊重你,(師模仿)講了一節課以後:“原來你這麼厲害呀,你講得真好,你可不可以下次再來我們這個地方講一下?”可見少功用讓大家產生歡喜心,增上信心、尊重心。

6、得身口意清淨律儀。得到身清淨的戒律。

7、得身意清淨律儀。得到語清淨。

8、得身口清淨律儀。得到意清淨的戒律。身語意都得到清淨的戒律。

9、超過一切惡道怖畏。遠離地獄、餓鬼、旁生三惡道的怖畏。

10、於命終時心得歡喜。於命終時生歡喜心。經常聞思、修行、講經說法的人,命終時獲得自在,特別歡喜,很安詳地離世。剛才有個紙條說,他的親人安詳離開。我想亡者是不是修行人,還是聽聞過佛法?除了極個別業障深重的人,命終時都會很歡喜地離開。

11、顯揚正法摧伏異論。弘揚正法,摧伏議論。只要有聞思修行,摧伏其他的邪論邪說,弘揚如來正法,都沒有問題。

12、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一切高貴的人,別人對這個人的威嚴,連看都不敢看。像有些種姓高貴的富豪、名人、講經說法者、聞思修行特別好的人,別人偷偷看一看都不敢,很有威德力。更何況是下劣的眾生,福報比較少的眾生。

13、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平時講經說法的人,諸根成就,沒有映蔽。眼耳鼻舌身根很清淨,或者說信心、精進的根沒有被遮弊。像德巴堪布[16],在七十八歲的時候造了一部論,字寫得特別好。他八十來歲的時候,也寫一些《集密意續》的註疏。漢傳佛教有些一百多歲的老和尚,正念、諸根都沒有毀壞,思路很清晰的。這是講經說法的功德。每一個人不一定都有講經說法的能力,但是聞法的能力,大家都有。

我為什麼不收大家的手機?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自己用手機聽一點課,很方便。修行不好的,即便收了他手機,他也偷偷買第二個、第三個。要自覺就自覺吧,不自覺也沒辦法。藏族男眾、女眾的教務處,把全部手機放在大房子裡,工程浩大,起到的作用不錯。用手機的你們,自己應該知道散亂的危害性,一天關機至少兩小時,同時也應該多學一些經論。依靠現在的科技,我們能輕而易舉、少功用而得到大的利益,這也是有必要的。

14、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具足殊勝意樂,生起菩提心。

15、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得到寂止——奢摩他、勝觀——毗婆舍那。通過聽聞、學習,止觀會增上。[17]

16、難行之行皆得圓滿。六波羅蜜多等難行之行皆得圓滿。

17、發起精進。發起精進心。聽聞佛法的時候,大家都很精進。不管講什麼法,大家都還可以。法師自己很精進,下面的人也跟着很精進。法師很慈悲,講吃的喝的,學生也是喜歡吃的喝的。但我們有時候也需要這些,畢竟人世間,偶爾要講一下世間吃喝玩樂的事情,但大多數還是要對佛法精進。

18、普護正法。普護正法。所有大小乘、藏傳、漢傳的正法,我們都要發願弘揚、護持。

19、速疾能超不退轉地。很快地獲得不退轉的果位。我們還是希望不退轉,不然今天學得好好的,明天又退轉了。以前我們去五台山的時候,有一個小和尚,現在長成高個子的堪布。當時的他,一會兒掉帽子,一會掉襪子,他說:“我好倒霉呀,掉了一個東西,過了一會又掉了一個東西。”他老師很厲害:“你怎麼一會掉這個,一會兒掉那個?”用鞭子來抽他。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一會又退轉了,還是比較可憐的,但我們希望很快得到不退轉的果位。

20、一切行中隨順而住。隨順一切大乘菩薩的行為。所作所為都要隨順大乘菩薩的行為,那就好辦了。如果一切行為是隨順凡夫的自私自利,是害眾生的行為,那就很可憐。

聞法者、講法者,這二十種功德都會得到。道友們現在比較積極,這裡的人算是比較幸運的。現在聽聞佛法、開法會,好多事情不像以前一樣,這跟眾生的福報有關。疫情來了以後,有以疫情作為藉口,令平時很多做的善事,都關上門了,這個時候大家要有難得之心。誰都得不到美味食物的時候,少數人得到了,要珍惜。否則現在擁有的,不知道能維持多長時間,不好說,所以大家要以歡喜心和難得心來接受。對於以前的光景,儘管很嚮往,但不得不接受現實的無常,這沒辦法。如果是以前,網絡比較便利,相當一部分人能享受正法的甘露,但是這與眾生的福報也有關係。對此,我們不怨天尤人,接受現實。在座的各位,對法要有難得的心,不要等我講你才看一下,希望大家下課後多串習此經的內容,數數串習不容易忘。因為凡夫人的記性,還是有限的。

佛告訴彌勒菩薩:“作為菩薩要成就這二十種利益,不著名聞利養的果報,而且行饒益眾生為首,常為眾生宣說無希望的清淨心,這樣能得到二十種利益。”

好,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A,藏譯本的此處,彌勒菩薩問是圓滿還是會退轉?

B,隋譯本: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等護持此願,當得滿足不退轉不?”——《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2] 拓展內容【2】

A,此處,藏譯本說的是觀察自己的過失,見下圖紅線標處。

B,隋譯本,見下文橫線標處。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其具足有四種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不損不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不求他過;於菩薩乘富伽羅所有犯罪處而不發覺;於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吝惜;舍離惡言。彌勒!是為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四法,於後未來五百歲時,不損不害當得免脫。”——《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3] 拓展內容【3】

梵文:嘎瑪夏嘎達(KarmaXiaGatha)  藏文:勒呷巴  漢文:百業經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傳講堪布索達吉譯譯序(節選)《百業經》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  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曾有“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的教言,即沒有因果正見的人難免墮落惡趣,而有因果正見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也在六千餘名四眾弟子前強調:“凡聽聞、讀誦、受持此《百業經》的人,若能對因果不虛生起堅定的信心,謹慎遵循因果,並且精進修持、懺悔罪障,一定不會墮落。”故弟子們對此經生起了極大信心。在翻譯《百業經》的過程中有很多人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在此謹表謝忱。以此功德,願我們及一切有情堅信因果,同生極樂!願增吉祥!譯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4] 拓展內容【4】

爾時,阿難觀察眾心,咸皆有疑,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均提沙彌,過去世時,作何功德,修何行業,值遇世尊獲得道果?何以速疾?”佛告阿難:“均提沙彌,非適今也。過去世時,供養父母、眾僧,修妙功德,遇善知識,今得道果。”阿難白佛言:“願佛說之。”佛告阿難:“善聽!乃往過去無量千歲,有佛出世,號毗婆屍,在世教化,利益天人。化緣已周,遷神涅槃,滅度之後,於正法中,有一年少比丘,通達三藏,所謂阿毗曇藏、毗尼藏、修多羅藏。面首端正,人相具足,辯才說法有妙音聲,多人所識,剎利、婆羅門之所供養。時有一比丘,形體粗丑,人相不豐,加複音聲鈍重,常好讚嘆三寶。爾時,三藏年少比丘,見其聲惡,即便毀罵,而作是言:‘如是音聲不如狗吠。’時老比丘言:‘汝何以見毀罵也!汝不識我耶?’三藏少年言:‘我識汝,汝是毗婆尸佛正法中摩訶羅老比丘,何以不識?’摩訶羅言:‘我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三藏比丘聞是語已,心驚毛豎。爾時,摩訶羅即舉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爾時,三藏即前頭面接足禮敬,求哀懺悔:‘而我愚痴,不識賢聖,作是惡業。令我來世得近善友值遇聖師,漏盡結解亦如大德。’”佛告阿難:“爾時三藏比丘,以一惡言訶罵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一切大眾聞佛說法,皆驚戰悚,俱發聲言:“怪哉!怪哉!世間毒禍,莫先於口。”爾時,無量百千人皆立誓願,而說偈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毀聖及善人。”

[5] 拓展內容【5】

隋譯本: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莫於他邊見過失。勿說他人是與非,不著他家淨活命,諸所惡言當棄捨。——《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6] 拓展內容【6】

A,藏譯本說是不應親近孤陋寡聞的人,見下圖第四行橫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見下文橫線標處。“復有四法,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後五百歲法欲壞時、比丘壞時,無損無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所謂不相應眾生應當棄捨;遠離大眾;常修蘭若;降伏己身與此相應。彌勒!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四法者,於彼後時五百歲中法欲滅時,能於自身不損不害,安隱解脫。”——《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7] 拓展內容【7】

遠離憒鬧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着,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8] 拓展內容【8】

阿蘭若ālánrěㄚㄌㄢˊㄖㄜˇ無諍處、寂靜處、林野。為梵語Aranyaka或Aranya的音譯。原指遠離村落的人住處,後指一般佛教寺院。《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四》:「阿蘭若者,去村一拘盧舍,有僧住處。」也作「蘭若」、「阿蘭那」、「阿練若」、「阿練兒」。

[9] 拓展內容【9】

隋譯本“是故,彌勒!菩薩於後五百歲時,欲自不損不害而得解脫,一切業障欲得免者,勿親穢鬧,應住蘭若空閒園林,離不相應諸眾生等,常自省察莫求他過,愛樂默然,當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於諸眾生起慈愍心,而為說法勿求恩報。”--《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10] 拓展內容【10】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格言聯璧·接物類》

解釋:一個人獨自靜坐時,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和他人聊天閒談時,不要說人閒話。古人云: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管住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人生就才能避禍得福。

[11] 拓展內容【11】

夫利養者,墮人惡處,不至善趣。若著利養,便習邪見,離於正見;習於邪治,離於正治;習於邪語,離於正語;習於邪業,離於正業;習於邪命,離於正命;習於邪方便,離於正方便;習於邪念,離於正念;習於邪定,離於正定。是故,比丘,勿起利養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養之心,求方便而滅之。——《增一阿含經》第三十八卷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

[12] 拓展內容【12】

正念的意思,就是覺照,同時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觀察。“Sati”(梵文:smrti)這個巴利語單詞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對某個對象的覺照”。(梵文:vipasyana)這個巴利語單詞的意思是“為了觀察某個對象而深入其中”。當我們完全地覺知並深入地觀察某個對象的時候,能觀和所觀的界限就逐漸地消失了,能觀和所觀成為一體。這就是禪觀的本質。只有當我們契入某個對象並與它成為一體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觀察某個對象是不夠的。這就是為什麼這部經提醒我們要即身觀身、即受觀受、即心觀心和即法觀法的原因。

[13] 拓展內容【13】

馬頭金剛(梵名Hayagriva)是觀音千千萬萬化身中之一種化相,是幫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兇惡,令人毛骨悚然。但他的忿怒形相,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現的,其背後是對眾生之悲心,而並非忿怒或瞋恨心。

[14] 拓展內容【15】

辯才:巧於辯述。即善說法義的才能。諸佛、菩薩等於多劫中,由口業莊嚴的功力而具足各種辯才,例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等,稱為四無礙辯。

[15] 拓展內容【16】

陀羅尼(梵dhāraī;藏gzun%s),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按梵語,系依具持“義”的語根所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

[16] 拓展內容【17】

德巴堪布的著作已整理完畢,一共有四函。其中的教言囊括了修行的各個次第,今天我想把其中的十三個“知道嗎?”翻譯出來與漢族道友分享:“我為曾經所造的業力相同、如今之迷亂顯現相同的朋友講述此教言,無論是誰,只要有信心,都可以聽聞:1.茫茫輪迴大海,利用短暫一生即能超越的是珍寶人身,但人年老之後會滿臉皺紋,您知道嗎?2.器世間與情世間、官員與隨從、上師與弟子、城市與寺院,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老師,不會停駐很久,您知道嗎?3.上半生為人宣講佛法,守持清淨戒律,下半生身在俗家,被自己所生養的孩子所圍繞,如果沒有捨棄今生,即會顯現內在真相,您知道嗎?4.口中宣講大乘佛法如獅子吼,內心卻着了自私的魔,尚未圓滿菩提心力而高聲空吼,如同老狗的狂吠,您知道嗎?5.無論是否認識都依止為上師,無論是否熟悉的上師前,都接受密法,卻未修無偏清淨心,終會成為地獄的因,您知道嗎?6.口中時常念叨這是魔法時代,自己行持着濁世的惡劣行徑,即使當地國法森嚴,因果也不能改變,您知道嗎?7.有人說一切皆為空性,從而輕視因果。輪涅雖空,緣起顯現卻真切不虛,您知道嗎?8.在沒有證得等淨無二境界之前,若以密法為藉口,輕易違越戒律,自己極易墜入深淵,您知道嗎?9.自己尚未證悟境界,卻肆意享用信財、亡財。在閻羅殿裡,就必將會用自己的血肉償還,您知道嗎?10.可憐的人死後,濁世毫無境界的修行人整日籌劃着超度儀式,這樣的超度實為毀壞自他的象徵,真正的超度是需要具足智慧和方便的,您知道嗎?11.有人口口聲聲地宣稱:我現在已皈依佛法,並自認為超勝他人。但是,在傲慢的鐵球上,是不可能萌生功德果實的,您知道嗎?12.我們是具相上師攝受的道友,輪迴中所感受的痛苦快樂,必須在自己所了悟的境界中平等行持對待,您知道嗎?13.以上所說的問題並非觀察別人過失的眼睛,而是照見自己善惡的鏡子,您知道嗎?”——《旅途腳印》

[17] 拓展內容【19】

三摩地(定):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沉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缽底:又譯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譯為等至、正受或正定現前。指禪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勢力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缽底係指身心安和的狀態,即三摩地的境界。禪那: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奢摩他(止):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禪定七名之一。即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而心歸於專注一境之狀態。毗婆舍那(觀):又作毗缽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也。禪: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繫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沉思稱為禪思。禪定: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

作者:覺慧了悟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61c977de49c3來源:簡書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0%(0)
0%(0)
    跑來蹲兒童廁所了。  /無內容 - 屙文哲 03/23/23 (101)
      這邊比較清淨一點點。  /無內容 - pifu01 03/26/23 (10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從秦剛大使的英語口語看英語教學的問題
2022: How Economics Became a Mathematical
2021: 易理將會在今後三十年內取代科學唯物主
2020: 佛教的基礎和重點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
2020: 這就是洛杉磯肺炎,蠢貨!
2019: 關於莫扎特天才的小故事
2019: 這些照片是誰拍照的?
2018: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到底是不是瞎扯蛋?
2018: 知探| 追求心靈自由和人的尊嚴是人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