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5 |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28日09:51:0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上節課講到,作為菩薩,怎樣安住於正行,斷除不合理、不如法的行為,接下來講: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年中,是不是只有這六十位菩薩,為業障所纏縛?”五百位菩薩中,有六十位到了佛陀那裡。彌勒菩薩問佛陀:“所有的菩薩中,是否只有這六十位菩薩業障深重,被業力纏縛?其他菩薩是否跟這六十位菩薩一樣,被業力遮障、纏縛着,是這樣嗎?”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大多數菩薩被業力障礙、纏縛着。”在座各位也是一樣,業力有輕有重,很多是由於前世的業力在自相續遮障得很厲害。有些菩薩通過修行、懺悔,不斷消滅業障;還有些業障會增長,不管是五百位還是六十位中,有些菩薩的業在不斷地增長。 在座各位也一樣,離開紅塵,住在寂靜的清淨剎土。大多數人依靠每天的聞思修行、守持戒律,自己以前在阿賴耶上所積的業,會有所減少。但有些人因為前世的業障,今生遇到各種事情,業障不但沒有減少,還會增長。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晟揭啊V中兆鷙烙寫笸隆4廈髦腔凵魄煞獎恪P囊獾魅岢;炒軟6嗨囊妗Q彰捕搜媳綺徘迕睢J豕で山閱萇浦W砸淶擄滄⊥吠庸Φ輪小T讜謁峒椅饋R延諼櫱堪⑸o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閒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善入一切眾生心行。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佛又告訴彌勒菩薩:“這五百位菩薩中。”此處,藏譯本說是六十位菩薩,隋譯本說是五百位菩薩[1]。“六十位菩薩”的說法是否好一些?不過說“五百位菩薩”,也可以。五百位菩薩或六十位菩薩中,或如前所述,五百位菩薩中有六十位到了佛陀那。這其中的二十位菩薩,業障比較微弱,後五百世還會來到娑婆世界。佛陀授記,這二十個人將來轉生到這個世界,有些轉生到城邑,有些轉生到小的聚落,有些轉生到市輒/span>--很多人集聚的大集市,或說是商業集聚的地方,還有一些轉生到偏僻的山野。這二十位菩薩,不是轉生到相同的地方,而是轉生到不同的地方。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種姓高貴,非常有福報,來到世界時有威德力、有自己的福德。 威德和福德,很重要的。包括長相、財富、辯才、智慧等各方面,有些人很有福報。我今天看到網上有個藏族小孩子,老師教他,怎麼都教不會。這種情況,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有。我以前講過,1987年,有幾個漢族人來了,其中一個叫九華。法王讓我教他們藏語,當時我們在桑耶塔附近上課。我教他們讀ཀ་ཁ་ག་ང་།但是根本沒辦法,他們一直學不會。我念:“ཀ།(嘎)”他們念:“啊。”(眾笑)我念:“ཀ་ཁ་ག་ང་།(嘎卡噶錒)”他們念:“啊啊啊啊。”(師笑)怎麼也教不會,我拿着小小的鞭子準備打,(師模仿)他還一直念:“啊,啊,啊,啊,啊。”(師笑,眾笑。) 出家人、在家人當中,有的人因為前世的福報,真的不可思議。像這些,各方面都有差別。正因為這樣,佛陀在天界,觀南贍部洲的時候,有以下五種觀察——生處、出生的時間、國土、父母、種姓。如果佛陀轉生到低賤的種姓,大家難以接受。人很現實,即使他是佛陀,如果轉生到低賤種姓,則無法饒益有情。 這二十位菩薩未來轉生後,種姓尊貴、威德廣大、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有些人生來就心不調柔,粗暴,很粗獷。他們常懷慈悲心,其行為都有饒益心。在座各位也是,不管來自任何地方,人心因為前世的因緣,裝也裝不出來。有些前世與佛有緣,有些與造惡業有緣。這些菩薩具足各方面的功德,相貌端嚴,辯才很好,善知工巧。工巧指當時印度的知識、世間的各種技藝、工巧,現在則指世間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歷史生物,量子力學等各種知識,他們都能熟能生巧,精通無礙。 他們經常隱藏自己的功德,安住頭陀行,行為清淨。在所生處,捨棄自己的俗家,出家修道,於無量阿僧祇劫,積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資糧。他們前世的業障比較輕,不惜自己的生命護持正法。他們經常住在阿蘭若,比如山洞、森林這些地方,長行清淨,不求利養。這二十菩薩都很好,很適合當弟子,如果一個法師把他們全攝受了,就不會什麼有麻煩。不然班裡只要有一個前世業力重的,那就添了很多麻煩。可見各人前世的業力,真的很有差別。你看他們不求利養,善於隨順眾生,饒益眾生,善入一切眾生心行。他們完全能利益眾生,所作所為特別清淨。對世間的各種技術、論典、咒語、造論等,他們都精通。 於諸義理少聞多解。即稍稍聽一下,就馬上對各方面的內容全部了解。以微知着,མགོ་སྨོས་པས་གོ་བ།。這裡用“以微知着”這個成語好一點,即知道一點點微小的事情,就馬上知道大的事情。像聰明的人,說題目就能知道整個論題,舉一反三,以推理觸類旁通,知道所有的內容。前世有這樣的因緣,今生少聞多解,稍微聽一下,就全都瞭如指掌。辯才智慧具足,這些菩薩將來在任何生世中,該有的功德都已具足。他們精通佛法,修行清淨,獲得了一切陀羅尼。無礙辯才,在四眾弟子當中宣講正法,沒有任何阻礙。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這是依靠佛的威德和加被力。此處,菩提流志翻譯為“加被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加持力。藏譯本翻譯為“加持力”,隋譯本翻譯為“威神力”[2]。可見在唐朝時,加被力和加持力的說法,都已經有了。這些人依靠佛的加持力,對佛說的十二部經,都瞭如指掌。 在座的各位,有人對佛經、論典、出世間的道理,稍微聽一下就馬上通達,有人則要花一定的時間。如果你能通達經的意義,給人宣說,有無礙的辯才,要知道:一是因為前世的善業力,二是諸佛菩薩和上師們的加被力。不然你覺得“我的智慧、辯才很好,佛陀沒有給我加持,全是我自己的力量得到的。”這種想法不太合理。現在西方有些學生,太自我主義。其實他們的智慧來源是自己的老師,卻對老師沒有感恩之心,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太有信心了。有個別學校的學生,老師怎麼樣對他好,他都沒有感恩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種想法,跟東方的傳統文化和佛教的觀點不同。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來自方方面面的恩德。像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依靠父母的因緣、前世的因緣,還有諸佛菩薩和天龍八部的護佑。各方面的善因緣具足,我們才可以辯才無礙,健康長壽,有這顆感恩心,這樣好一點。 因為有佛的加持,將來這些菩薩會精通十二部經[3]。 修多羅,是十二部經中的契經。十二部經,我在其他經典里也講過,這裡就不細說了。[4] 祇夜是應頌。[5] 受記是授記經。[6] 伽陀是諷誦。[7] 優陀那是自說,佛陀自己說的,如《彌陀經》。[8] 尼陀那是因緣經,講各種本生因緣。[9] 阿波陀那是講了很多的譬喻。[10] 伊帝越多伽講弟子的過失,《本事經》。 闍多伽是本生,講佛功德的傳記。[11] 毗佛略是方廣,指大乘經方面。[12] 阿浮陀達摩是未曾有、稀有的經典。[13] 優波提是論義,以辯答的方式宣講。[14] 皆得到辯才無礙自在。佛陀說:“你們這些菩薩,將來對十二部經全部通達無礙。”不知道這二十位菩薩被點名了沒有?他們可能很開心。頒獎時,(師模仿)得獎的人很開心,沒有得獎的,心情不是很舒暢。六十位菩薩當中的二十位,佛陀授記他們將來精通佛經,轉世和整個過程也很快樂。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舍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二十位善巧菩薩,在和尚阿闍黎、傳承上師面前得到過無量百千契經,而且都受持過。”他們有自己的傳承上師,對百千契經都會這樣說:“我這個法從某某和尚阿闍黎那裡親自聽受,無有懷疑。”他們自己明確知道,像《大藏經》是在誰那裡得到傳承,《百業經》在誰那裡得到傳承。可見這裡也講到了傳承。 對於法,每個人都該有傳承。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於沒有傳承的法,不是很重視。以前有一堪布,剛來的時候,藏文文法方面比較弱,自學後比較精通。他問法王如意寶:“我要不要給大家講文法?”其實他講的文法很好。但法王問他:“你的傳承從哪裡得到?”他說:“我是自學的。”聽罷,法王“嗯”了一聲,沒有認可。 像有智慧的人,通過自學,無師自通。但是按理來講,從來沒有得過傳承,就給別人傳授,這不太合理。像你說:“我要不要給你們講個《金剛經》?”下面的人問:“你的《金剛經》傳承,是從哪裡得到的?”“我自己看了一下書,然後給你們講。”這樣大家很難相信。也許你是非常有智慧的天才,但這個法,如果你沒有得過傳承和上師的竅訣,一般而言,不可信。 他們以前在很多阿闍黎、祖師面前聽過不同的法門,得法後沒有懷疑,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以後也要這樣,給大家講法,最好是得過這個法的傳承。如果只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學一學,這不算真正的傳授。以訛傳訛的習慣,不太好。我們這裡要求,堪布、堪姆、法師,給別人傳法的時候,一定要得過此法的傳承。自己在某個阿闍黎那裡得過法,這樣對眾生非常有利。 有些人精神不正常,在網上胡說八道,對外宣稱:”我跟某某堪布一起管理某班級,我要攝受眾生。”觀察以後,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以前在這邊待過的一些人,當時沒有真正聞思,只是為了攝受弟子。這些人雖然在這待過一段時間,但其目的只是需要一個頭銜:“我在某個法師那裡聽過法,我接過這個傳承、那個傳承。”真正講法時,他卻不太會講。因為他另有目的,聽課的時候,他肯定沒有好好聽。這種情況是沒有傳承的,以訛傳訛,非常不好。如果有道友發現這種情況,不要讓他們損害別人。因為他確實沒有傳承,而且沒有法師資格。這樣影響大家,最後令很多人的信心都毀壞了,很不合理!這一點要注意一下。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這些菩薩將來弘法非常成功,饒益很多眾生。此時有些在家、出家菩薩,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的法,產生譏毀、輕慢、誹謗。”這些菩薩在將來的弘法過程中,也有個別沒有善巧方便的人,對他們生譏毀心。”他們當面說:“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你們所傳的法,全是自己的花言巧語所編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不是如來所宣說,我們不能產生信心,不會產生稀有的心,不會接受的。” 佛陀在《阿難七夢經》中說:“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即其他野獸沒法殺害獅子,但是獅子身上長的虱子卻可以;同樣,邪魔外道無法摧毀如來的教法,但有些不是真正如來弟子,卻以如來弟子形象示人的人,會毀壞佛教。這些菩薩以佛教徒的形象,認為“我們已經懂了佛法,你所說的,都是捏造的。” 漢地歷史上,有人說某經是偽經,理由是譯者不詳、詞語跟某個世間語言相同、跟那個時代不符、“我感覺不合理”等。尤其這些人稍微有點影響力,導致後世一代又一代的很多人,都誹謗佛經。關於這一點,去年我講《楞嚴經》時,也給大家介紹過。這些法師所講、所翻譯的,是真正的經典和論典,可後來有些看起來是佛教徒,實際上非佛教徒的人,開始進行誹謗。 佛告訴彌勒菩薩:“彼時,無量眾生對這些法師產生誹謗心。”很多人都隨聲附和,沒有主見,沒有觀察能力。別人說:“這個法師是假的。”“是是是,他是假的。”別人說:“他好了不起啊,他要灌頂,他要傳法了。”“哇,那我們要去。”“他說的都不對。”“那我們就放棄他!”像這樣,很多人就像牆上的蘆葦,隨風搖擺。那些人誹謗後,有無量的眾生捨棄正見,追隨他們散播謠言。 “是等比丘,無有規範,沒有戒律,沒有真正合理的規則,大多數都是邪說者,不依契經,不依戒律。”契經與戒律,即經藏跟律藏。“他們沒有規範師,沒有親教師。”他們講了自己的傳承,個別人因為嫉妒心馬上誹謗,導致眾生也說他們既沒有經典的依據,也沒有律藏的依據。 猶如倡妓戲弄之法。這句話,藏譯本沒有,隋譯本有[15]。以前的倡妓是唱歌跳舞,還有其他各種伎藝,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帶有不清淨行為的意思。此處是指,這相當於倡妓的戲弄之法,完全是欺騙別人的手段。“你們這些人最好不要對他產生稀有心,原因是什麼呢?非正法也。” 這種情況,後果很嚴重。有智慧、有觀察能力的人,哪怕所有的人誹謗法,他自己也有定解,不會人云亦云。就像我以前引用過仁達瓦上師的偈頌:“十方所住佛菩薩,真實前來縱同聲,示說除此有餘道,我心亦不起動搖。”但是沒有境界的人,別人說什麼就馬上追隨。如《格言寶藏論》雲:མཁས་པ་རང་གིས་དཔྱོད་ཤེས་ཀྱི།།བླུན་པོ་གྲགས་པའི་རྗེས་སུ་འབྲང་།ཁྱི་རྒན་ཀུ་ཅོ་འདོན་པ་ན།།རྒྱུ་་མཚན་མེད་པར་གཞན་དག་རྒྱུག།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智者自己有觀察的能力,愚者沒有觀察的能力,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就像一隻老狗在外面狂吠,其他所有東南西北的小狗就跟着開始“嗷嗷”叫。如果一個人說:“這裡不合理。”其他像狗群一樣的人,都開始狂吠。尤其現在的網絡時代,更可怕。他們沒有時間觀察,沒有能力觀察,也不想觀察。別人說什麼,他們都隨聲附和,這是特別稀有的事情。[16] 如果別人誹謗某人某事,你最好先親自觀察。如果你沒有親自觀察,即便聽到了,也不要給別人說,這話就到你這裡為止:“哇,是這樣?對對對,你的消息來源很不錯!”並且讚嘆他:“你很強!”像有些人,對是是非非,他都能接受。好的經論,他都不接受,只要一開口就是:“過來過來,我給你說個消息,某人是……這個很嚴重的,你不知道啊?”“這麼嚴重啊?好的知道了,那你好好吃飯睡覺啊!我走了。”像這樣,話到你這就打住了。可見人有控制能力,是很好的。 藏地有句俗語,གཏམ་ཁ་སྒོར་བུད་དུས་རྒྱ་སྒོ།རྒྱ་སྒོར་བུད་དུས་རྒྱལ་ཁམས།即話從口出,就已出了國門。一旦出了國門,就遍及全世界。只要你一說,你的話出了國門,就傳遍於全世界。古人的格言很有意思,現在更是這樣,話從口出,放到網上,然後全世界都知道了。好的知道得快,不好的也知道得快。最近理塘的一個藏族孩子,網上很多人對他讚嘆,是什麼因緣?很難說。憑他的長相、擅長騎馬,千千萬萬人都有這個條件當網紅,但為什麼紅的不是別人,而是他?不知道他以後是否會長期出名呢?有些是一夜的網紅,過一段時間,誰都不認識。以前農村裡的一個孩子,長得跟馬雲一模一樣。當時大家特別喜歡他,喜歡馬雲的人都去看這小孩,因為馬雲不好見。但現在,小馬雲怎麼樣了? 世間上好的、不好的、惡言或好名聲,在當今網絡時代,消失得很快。今天的新聞,明天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銷聲匿跡。新信息不斷地翻滾,把前面的信息都淹沒了。像你把不好的想法、一句話、一張照片放到網上,可以馬上傳遍全世界。一句讚嘆的話,不見得所有人都會轉發、讚嘆。但你對某個法師、某個佛教寺廟,發表侮辱的言詞,很有可能成千上萬人跟着轉發。剛說的十多億人在看着的理塘孩子,我在想,這是為什麼?人們特別羨慕,有藏族牛童說:“我也變成丁真一樣,多好啊。”但我想,這其中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像網上、線下所有好的、壞的語言,所有世俗法,你用智慧觀察,都是泡影。這是以比較深的方式來剖析。此處說,這一群誹謗法師的人,都在傳播二十位菩薩的過失,傳得也比較成功。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這些愚人被魔加持,於法不能了解。佛陀所講的法,他們說非佛講的法,對佛法產生誹謗,毀壞佛的事業。以此因緣,這些眾生將來會墮落的。”反觀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狀況?因為嫉妒心、愚痴心,以其他因緣誹謗自己的法師、別人的法師。這種狀況,我覺得還是有,像有些女眾今天在這個班聽一些課,說這個法師如何不好。過一段時間,去別的法師那聽課,又開始說那個法師的過失。她們跟今天所講的這些人,行為是一樣的。這種情況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我們這裡,男眾稍微好一點。女眾當中,這種情況確實有,在這待一段時間後,捏造各種過失。自己親自在某個堪姆、法師那裡聽課,聽完後不斷誹謗。這些人的行為很可怕,要好好懺悔。如果沒有好好懺悔,來世會在地獄裡“享受”一段時間。 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佛告彌勒菩薩:“有智慧善巧的菩薩要護持正法,應當隱藏自己的功德,對生很多分別的眾生,必須要護念他們,千萬不能讓他們生不善的心。”此處,藏譯本說是嗔怒的心[17]。作為有善巧方便的菩薩,真想弘揚佛法、維護佛教,就不要在眾人面前貶低、誹謗法師,趾高氣揚地讚嘆自己的功德:“我如何好,法師如何不好。”這樣會讓很多眾生產生分別念。因為別人不知道真相,你說法師特別差,那不認識法師的人,馬上對他產生邪見,也認為他很差,這果報非常可怕。 小乘戒律也講,佛教徒要護持眾生的心。護心,既護自己的心,也護別人的心,這兩者都很重要。應想:我不能這麼做,不然別人產生邪見。要麼對法師產生邪見,要麼對我產生邪見。我是佛教徒,這樣說會讓他們對法師產生邪見,毀壞了他們的善根。作為佛教徒,不能弘揚佛法,情有可原;但是毀壞佛教,讓別人產生邪知邪念,這種行為特別可怕。 如《優婆塞戒經》雲: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作為一個大菩薩,首要任務是護眾生的心。此教證中的“一切”,不一定是所有的意思。菩薩一定要維護所接觸的有緣眾生的心。如果不能維護,這些眾生的心沒辦法調伏。不但調伏不了,還因我們的行為,很容易讓這些眾生墮落。《別解脫經》中,佛陀制定戒律的主因,是害怕眾生緣修行人的行為而墮落。你們學過律藏的應該知道,眾生對我們的行為產生邪見、分別念,這樣我們有很大的罪過,特別可怕。上師如意寶以前說:“你在家裡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緊。但你只要在外面,就一定要護眾生的心。”各位居士、出家人,每個人說話、做事都請多多注意,要知道哪些方面容易讓人生邪見、誹謗,一定要杜絕。 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說:འཇིག་རྟེན་མ་དད་གྱུར་པ་ཀུན།།མཐོང་དང་དྲིས་ཏེ་སྤང་བར་བྱ།世間所不信,觀詢而捨棄。這個教證,上師如意寶引用過,我以前也引用過。不管去哪個地方,要先了解這些世間人不生信心、容易生邪見的,是哪方面?你通過自己的智慧去觀察,實在觀察不來,你就詢問:“你們這地方,對佛法容易產生信心的,是哪方面?對佛法容易產生邪見的,是哪方面?”例如這樣的穿着,他們會產生邪見,那你就不能這樣穿;這樣的語言,容易令他們對佛法生邪見,這些語言就不能說。但有些人,包括出家人,說話一點不注意。出家人在任何群體,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穿清淨的衣服,說話也要對自己負責。你到任何一個地方,自己如果不清楚,就觀察、詢問這些眾生的心要怎麼樣維護,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樣,你的行為、言語會毀壞很多人的善根。我在此再三告誡大家,一定要學會護眾生的心。 現在網上、城市裡經常有人說:“出家人都這樣做啊?”說明他們肯定不能接受這種行為。“佛教徒都這樣做啊?”說明這些事情,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佛陀制定戒律,其實有些地方沒有真正的罪過。但是不制定,怕別人產生邪見,毀壞其善根。為了護別人的心,所以就制定為一種戒律。如果沒有護別人的心,你的行為導致眾生產生邪見,最後墮落。學戒律的人應知,一定要護持眾生的心。有善巧方便的菩薩,會護持眾生的各種分別念,這一點很重要。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往詣泉池而欲飲之。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彼之自污更說其過。乃至嘆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又復如彼愚痴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以疑惑過污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嘆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污。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污辱。生厭離心舍之而去。 彌勒菩薩白佛言:“稀有,世尊。”此處,藏譯本把“稀有”放在後面[18],因為後面講了很多矛盾的事情,所以感到稀有。為什麼說稀有呢?(師端詳他的電腦)電量不足了,怎麼辦?應該可以吧?我看只有10%的電量,能維持多長時間?夠用吧?呵呵,今天忘了充電。 於末世五百年,有些菩薩沒有智慧,於大眾中誹謗正法,誹謗說法的法師。此處,這個譯本稍微難懂一點,藏譯本比較好懂。意思就是,在末法五百世時,有些菩薩沒有智慧,向法師求辯才、求陀羅尼的同時,又誹謗法師和誹謗法,這是很稀有的事情。如我之前所說,有些人在法師那裡聽課,求辯才、陀羅尼,卻邊聽課邊開始誹謗。這是特別可笑的事情,很稀有、很奇怪,彌勒菩薩也這樣認為。這裡表達的稍微有點模糊,但藏譯本說得很清楚。我看兩個漢譯本的譯法大致相同,意思就是,他們這樣的行為,無法信受此法,是很難求到法的。[19]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想到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講得很好,一定要記住。今天我和堪布、堪姆們開會,要求大家每天寫日記。今天開會的人不是很多,但我要求最好是所有的人,如果所有的人不行,那堪布、堪姆、法師、輔導員,這些人最好從2021年開始,寫一年日記。你不要覺得“我不像你,你要開會,有題材可以寫。我們沒什麼可寫的。”其實也不是這樣,比如你可以寫,今天講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我學了什麼、講了什麼,一段一段記錄下來。像每天你覺得挺有意思的,把它記下來,每天不一定很多字。如果明年我們都沒有出現無常,到2022年,我看誰有日記,到時候也許有什麼獎,不知道。(眾笑)你才寫一年,我從2017年起,都已經堅持四年了。以後如果生命能延續,就繼續寫下去。附近寺管會的領導,他們每天都抄八百個字的內容。像這樣,我們自己寫,這樣很好。你可以從公曆2022年1月1號開始寫,即使只寫很有意義的一句話,這樣也很好。你圓寂後,我們把它當作你的一年自傳。你活了一百歲,只有一年的自傳,其他人即使不知道,這樣也可以。現在很多文藝界的人,都在寫自傳。像《智海浪花》是個別人學佛、吃素的自身經歷、分享,如果沒有人看的話,自己保存也很好,我認為這很有必要。 彌勒菩薩這比喻挺有意思。有些人特別渴想喝水,去往水池。到了那裡,他把自己的不淨糞扔到水裡面。自己很愚笨,後來忘了,又去喝水。喝的時候,才發覺到水很臭。這是肯定的,糞便沒有好聞的,即便是自己的,也很臭。他聞到臭味以後,不想喝了。是他自己染污的,他卻開始說過失:“太奇怪了,這水太臭了,太臭了。”其實這是他自己的過失所導致,自己卻忘了,反而於水產生怨恨,作過失想,到處跟人說:“你們不要喝這水,這水太臭了,我喝了一口差點吐了,好噁心。”他卻沒想到是他自己弄髒的。 彌勒菩薩說:“世尊,剛才的水池,當知像持法的比丘。”這裡把說法的法師比喻成水池。因為佛的威力,法師完全有能力弘揚法藏,善能解說。但是愚痴的人,在水池裡扔了糞便,自己不知道,喝的時候,發現水特別髒。“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些無知的菩薩,也跟這愚痴人一模一樣。” 我剛才講,有些人依止法師求法,卻在求法過程中,往水池扔不淨糞--到處說法師不好,令大家都以訛傳訛,說法師過失。等自己去聽的時候,更不好了。我們應該觀察自身,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自己把法和法師染污了,讓別人也討厭法師,是自己染污的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很清淨。這樣的愚痴人在世間有沒有呢?確實是有的。於是這個人聽法時,自己把法和法師給染污了。他把這個忘了,以疑惑心染污了自己的意根。持法者被愚人戲弄,對法師繼續誹謗、譏笑,甚至說:“這個法師傳的法,已經有很多過失,有染污了。”就像剛才他說水是髒的,其實是他自己弄髒的。 佛教徒里,真有這樣的情況。我想,如果法師真的這樣,你何必去那裡求法呢?不斷地誹謗,這些人很可憐。這些無知的人,對正法、法師都不能聽受,開始尋他的短處、過失,肆意誹謗侮辱,產生厭離心,最後不得不離開。他自己離開,別人也離開。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這個比喻,我要求大家都要認真地思考,自己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希望聽了這部經的人,以後不要這樣。自己的語言把法與法師都染污了,還讓別人起邪見,自己還忘了。這是很可怕的,真的很愚痴。自己往水池扔不淨糞,自己忘了,喝裡面的水還嫌髒,哪有這樣的人?太愚痴了!哪有這麼愚痴的人?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這種人。 爾時世尊。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彌勒菩薩講完這個比喻後,佛讚嘆道:“善哉,你這比喻,講得太好了。”我也覺得這比喻講得太好了,有些人跟這個比喻一模一樣,無能伺求說其短者。此處的意思,與藏譯本大致相同,隋譯本稍微有點不好懂。這個比喻太恰當了,因為比喻和意義對應得很好,恰如其分,所以別人沒法找出過錯。 佛陀繼續說:“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此處,藏譯本說另外還有四種辯才。此譯本則跟意義連在一起,也許與意義分開,這樣更好懂。講完比喻後,現在開始講辯才。“你們應該知道,有四種辯才是一切佛所宣說,還有四種辯才,是一切佛所遮止。”藏譯本把這句話放在後面,此處沒有出現。隋譯本也是這樣,但不放這裡,會更好一些[20]。明天會講佛所遮止的四種辯才,所以這裡不出現可能好一點,但出現也沒什麼矛盾。 云何四種辯才,是一切佛所宣說的嗎? 所謂的利益相應,所有的辯才與為利益眾生、與自己修行有利益相應的,叫辯才。與自己的利益不相應,這不是辯才。對眾生沒有利益的,也不叫辯才,叫狡辯,沒有意義。 對法相應的叫辯才,與法不相應的不叫辯才。像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與法的實相相應,與萬法的規律相應,這才叫辯才。像常樂我淨,這些與法不相應的,不叫辯才。 煩惱滅盡,叫辯才。如果煩惱增長,這不叫辯才。神通神變不重要,看你的煩惱滅盡了沒有,而不是看夢中見到什麼、上師給你授記。貪嗔痴減少,就是辯才。 將來有希望獲得佛果是辯才,如果跟涅槃沒有關係,不叫辯才,因為流轉在輪迴當中,也沒有意義。上述的叫做四個辯才。 佛告訴彌勒菩薩,是為一切佛所宣說的四種辯才。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佛又告訴彌勒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果想說法,應該安住上述的四種辯才。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於是人而生佛想,對其他人要生佛想,對教師也生佛想,於是人聽受法。”對說法者,以信心生佛想,用這種方式來聽受佛法,這很重要。 如《地藏十輪經》雲:常恭敬聽法,深信不毀謗,供養說法師,如佛世尊想。可見事師如佛的觀點,在《地藏十輪經》中也有。為什麼要事師如佛呢?法師說的是如來所說的,是佛的代言人。如來所說的,是一切諸佛的誠實之語。 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果誹謗這四種辯才,說不是佛說的,不生尊重和恭敬之心,心懷怨恨和憎恨。以此緣故,此人對一切佛所說的辯才,都有誹謗的過失,對法的誹謗、乃至對佛的事業有所毀壞。以毀壞佛法的緣故,這種人一定會墮入地獄,非常可怕。彌勒菩薩,有清淨信心的善男子想得到解脫,清淨謗正法的罪業。不要以憎恨和嫉妒人的緣故,對法生嫉妒、誹謗心。” 有些人是因為對某法師不滿,即使他講的法很好,但因為對人的嫉妒和憎恨,而對法進行誹謗。我們不應該因為人的過失,就認為法也有過失。人可能有過失,但所講的法不一定有過失。麥彭仁波切曾經說過“老狗吐金”,他把自己比喻成老狗,他所說的大圓滿法,像純金一樣珍貴。以前法王在南山講過老狗吐金的教言,(師問聽眾)你們去聽了沒有?去了,是吧?此處意思是,不要因為對人的怨恨,而對法有憎恨。我們對法、對人都應該有恭敬心,不能有怨恨之心。 好,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A.藏譯本說的六十位菩薩。དྲུག་ཅུ།六十,見下圖紅線標示處。 B.隋譯本說的五百位菩薩: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唯此六十菩薩,於未來世五百歲後有諸業障,為當更有其餘菩薩耶?”佛言:“彌勒!於五百歲後更有其餘菩薩,當為業障所纏,其中亦有能盡業障或增長者。複次,彌勒!於彼時此五百菩薩眾中,當有二十菩薩,於未來世能少有業障微細業障。後五百歲,當生村落城邑險難國土大豪姓家,聰明多智巧解方便,心意調柔多有潤澤,利益弘廣端正可喜,巧妙辯才覆藏己德,住在頭陀功德之行。已於無數億劫阿僧祇,集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2] 拓展內容【2】 1,མགོ་སྨོས་པས་གོ་བ།“以微知着”,見下圖第三行紅線標處(圖略)。 2,“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中的“加被力”: A,藏譯本此處為སངས་རྒྱས་ཀྱི་བྱིན་གྱི་རླབས།“佛的加持力”,見下圖第四行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譯為”威神力”,見下文藍線標處: “護持正法棄捨身命,在蘭若處遠離聚落,不求名利常樂精勤,入眾生行善能言論,通達世典少聞多解,於毗婆舍那悉能巧知,具得辯才善能分別,隨問能答與義相應,得無礙辯才。或復有得無盡陀羅尼者,為四部眾演說法時,佛威神力故、佛住持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迦、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能自辯說。”——《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3] 拓展內容【3】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十二分教。 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復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三、單頌,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評,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復頌與單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4] 拓展內容【4】 “經”字原文是梵語“修多羅”,現翻譯成“經”符合中國的意思,即“契合”之意。“契”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契機契理。契機意指契眾生之根機。佛是應眾生之機來說法的,對大根人說大乘法,對中、下根人說小乘法,隨着眾生不同的根器、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契理意指契合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稱性極談,所講的教義教理契合諸佛度生之心理。也就是說,現在佛所說的法和從前諸佛所說的法是一樣的。比如《法華經》裡講,無論哪一尊佛出世都要說《法華經》。所以“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經”又是道路之義,是凡夫成佛的一條道路,一條修道必經的途徑、捷徑。我們了達、明白佛所說的義理之後,能按照這個義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 “經”還解釋成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前面所說和後面所說,乃至於五時說法,從華嚴時到法華涅槃時都有一貫性。貫還有貫徹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說的教義教理來貫徹的。 “經”又解釋為線、繩。線就是延綿不絕,繩就是繩繩相系,連續不斷。這裡有兩種含義:其一,佛經是佛陀為眾生開示、隨機說法的篇落章句,後來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冊的,猶如用線繩把摩尼寶珠貫穿起來;其二,佛圓寂了兩千多年,佛法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就是通過佛經傳承延續下來的。 “經”還有典、法之義。有典可依,有法可據,所以一般稱為經典。意指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的準則、法則、規範等等。中國一般稱聖人之書為經。如:《道德經》、《易經》等。佛為聖人之最,故佛說的所有法都不離此“經”字為名,此乃佛經的通名。所謂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涅槃經》等,都有這個“經”字,為佛經的通名。那麼“經”字前面的名稱即是區別各個不同經文的別名,如:金剛、華嚴、妙法蓮華、涅槃等。一切佛經均有通名和別名。 綜上所述,佛說《心經》就是要我們眾生了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觀照般若妙智,本具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我們大家不要再痴迷不悟、心外求法了,要迷途知返,老老實實地按照《心經》的義理去做心地觀照功夫,才是學佛成道唯一正確的途徑。 ——摘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 [5] 拓展內容【5】祇夜 Geya,佛典十二分教之一。義譯為應頌或重頌,是與「修多羅」長行相對的韻文,將前文經文要旨簡頌一遍,或將前數經的名目連成偈語,成為錄偈,方便記憶諷誦。 [6] 拓展內容【6】受記。 又雲受莂,出處《法華經譬喻品》,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7] 拓展內容【7】伽陀 佛陀在說佛法義理時,為免未來佛弟子時久遺漏忘失,遂以伽陀輔助弘法。伽陀譯為諷誦偈頌,以諷誦之法記於心中,遇說法時隨誦隨說。伽陀略為短句、長頌、重頌。短句多為以偈提示主旨,以短句之主旨敷演即成長頌,長頌亦是經文之一種方式;長頌或經文演畢,恐聞者忘失或未真解,遂復以偈重新頌之,名為重頌;重頌乃重複經文之義。一般也常用於發誓文、回向文、讚頌文、懺悔文、總持咒等。 《父子合集經》卷11:「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佗曰:馬勝善問放光事,我為利樂諸天人,汝所得福叵思量,比喻說之尚無盡,善哉尊者應其機,一切大眾心忻悅,此等遍淨諸天人,於我法中得解脫,往昔曾供於諸佛,其數千億那由他,達諸法性無有疑,各於彼佛問斯義,彼由往昔因緣故,以妙伽佗贊於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頌?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8] 拓展內容【8】優陀那 梵語uda^na。又作烏托南、嗢托那、鄔陀南、優檀那、憂陀那、郁陀那。 (一)十二部經(佛經之十二種體裁或形式)之一。舊譯為無問自說經。乃指佛因自己感悟,不待人問而自然宣說之經典。覺音三藏於巴利文長部經注序中謂優陀那有八十二經,即現今巴利三藏雜部所收之ud=a^na。俱舍論光記卷一釋此為(大四一·一一上):‘若言鄔陀南,此雲集散,集散說故;或言集施,集所說義,施有情故。’上引所說‘集散’義,或將uda^na與梵語utta^na(散布)混同之故;或謂系將‘集’與梵語udda^na(攝頌)之‘攝’義混同而成。又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七上):‘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參閱‘鄔陀南’5685) (二)指氣息。大智度論卷六(大二五·一○三上):‘如人慾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頸、齶、齒、唇、舌、咽、胸)退,是名語言。’然宗密之圓覺經大疏鈔卷十一下,以臍下一寸稱為優陀那,指丹田而言。 (三)印、總略、總攝、標相之義。大乘義章卷二(大四四·五○七中):‘優檀那者,是中國語,此名為印。故大智論明法無常、無我、涅槃,名三法印,成實亦爾。法相揩定,不易之義名印也。’ 來源:佛學大詞 [9] 拓展內容【9】尼陀那目得迦 梵文Nidānamātrikā的音譯,指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之戒律。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之略稱。又作《根本有部尼陀那》、《根本有部目得迦》、《有部尼陀那》、《有部目得迦》。唐代義淨譯。共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其中《尼陀那》五卷,《目得迦》五卷,合而稱之為《尼陀那目得迦》十卷。尼陀那,正確發音應為尼達那,梵語Nidāna,喻制戒之因緣;目得迦,正確發音應為瑪特利迦,梵語mātrikā,為行母、廣解之義。本書乃收集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及諸事、雜事之因緣與廣解而成。若與《十誦律》相對照,則本書相當於《十誦律》之《因緣品》與《毗尼行法》。[參見《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三] [10] 拓展內容【10】阿波陀那(avadāna) 《涅槃經》說:喻有八種:一順喻,二逆喻,三現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後喻,七先後喻,八遍喻。順喻者,天降大雨,溝瀆皆滿,溝瀆滿故,小坑滿等。如來法雨亦復如是。眾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謂解脫等。現喻者,眾生心性,猶如獼猴。非喻者,如來曾對波斯匿王說:有四山從四方來,欲害於人。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即答云:唯當專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來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貪着妙華,欲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然,貪着五欲,為生老病死之所漂沒。後喻者,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先後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深入有五由旬,枝葉四布,葉熟則黃。諸天見已,心生歡喜。其葉既落,復生歡喜。枝變色已,又生歡喜等。我諸弟子亦如是。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鬚髮等。經中具說,以此樹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又第五卷明分喻云:面貌端正,如盛滿月。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可即同於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喻真解脫。為眾生故,故作是喻(雪山比象,安責尾牙;滿月況面,豈有眉目)。 在佛教中,‘阿波陀那’為通俗而流行極廣的部類。對於北方佛教的開展,有着深遠廣大的影響。源遠流長,所以情形極為複雜。譯為‘譬喻’的原語,有三︰(1)Apada^na,Avada^na,音譯為阿波陀那、阿婆陀那等;義譯為譬喻、證喻、本起等。巴梨《小部》的〈譬喻〉(Apada^na)與此相合。(2)Aupamya,《法華經》九分教中的‘譬喻’,是使用此語的。Aupamya,是一般的譬喻,為《阿含經》以來所常用。如蘆束喻、火宅喻、化城喻,都是這類的譬喻。(3)Dr!s!t!a^nta,也譯為譬喻,是因明中譬喻支的喻;譬喻師(Dars!t!ntika)由此語得名。然分教中的‘譬喻’──‘阿波陀那’,一向是以Apada^na,Avada^na為主的。‘譬喻’是什麼?‘譬喻’的本義是什麼,近代學者,或研究字義,或從現存的‘譬喻’部類而分別其性質,而提出種種有意義的解說。我以為︰‘譬喻’的廣大流行,性質複雜,是三類‘譬喻’的結合,應用於通俗教化的結果。(中略)‘阿波陀那’──經師的本義,應為偉大的,光輝的事跡。律師所傳的‘阿波陀那’,從事跡而說忝惡的業緣;善惡業緣,為(過去)事跡的一部分,總名‘阿波陀那’。從‘律藏’所傳,《小部》所傳,《大智度論》所引述,‘阿波陀那’只是現事與宿因。在佛教的通俗弘化時,引‘阿波陀那’為事證,於是與比況(Aupmaya)相近,相合。 [11] 拓展內容【11】闍多伽 (術語)梵音Ja%taka,譯曰本生。十二部經之一。闍多伽、闍陀,又稱佛說本生經、生經、本生譚、本生故事,是記錄佛陀還未成佛(菩薩)的前生故事。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 《佛地經論》:“先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 《成實論》卷一說:“闍陀伽者,因現在事說過去事。”。有些故事散見於各類巴利文經典中。敦煌石窟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如: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九色鹿拯救溺人、月光王施頭。 [12] 拓展內容【12】毗佛略 (梵vaipulya,巴vedalla,藏s/in-turgyas-pa)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之中,‘毗佛略’是指九部經之一或十二部經之一。但在大乘佛教之中,一般皆用以指大乘經典。音譯又作鞞佛略、毗富羅、斐佛略、斐肥儸、為頭離。意譯為方廣、方等、廣破、廣大、廣博、廣解、廣平、無比。又稱大方廣(maha^-vaipulya)或大方等。[1] [13] 拓展內容【13】阿浮達摩 此雲未曾有。妙玄云: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 [14] 拓展內容【14】優婆提 梵語upades/a之音譯。十二部經(佛經之十二種體裁或形式)之一。即隨(梵upa)、示(梵dis/)之義。又作優婆提舍、優婆題舍、優波替舍、烏波第鑠、鄔波第鑠。意譯作指示、教訓、顯示、宣說、論義、論義經、註解章句經。即對佛陀所說之教法,加以註解或衍義,使其意義更加顯明,亦即經中問答論議之一類。然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謂,佛自己就四聖諦、六波羅蜜等一一順次解說其義者,或摩訶迦旃延解說修多羅者,及像法時代之論師如法所說者(指阿毗達磨等論書),悉皆名為優波提舍。又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四、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等,以摩呾理迦(梵ma^tr!ka^)、阿毗達磨皆為優波提舍之異名,其義已廣為敷衍。稱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者,即系本經隨文義釋之義。[北本涅槃經卷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顯揚聖教論卷六](參閱‘阿毗達磨’3641、‘摩呾理迦’6071)(二)梵名Upatis!ya。印度小乘論之比丘,着解脫道論。(參閱‘優波底沙’6403) [15] 拓展內容【15】 隋譯本,見下文藍線標處(圖略):“彌勒!於彼時中多有眾生,誹謗此法、破壞此法、不受此法,猶如伎兒調戲之法,與彼同行:‘是諸比丘不依修多羅,不依毗尼演說法句。汝等莫生敬信希有之心,此非正法也。’——《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6] 拓展內容【16】 對於甚深中觀道,毫無雜染地獲得堅定,得到不退轉的定解後,而對於雪域西藏,開示了中觀道軌。關於此點,至尊仁達瓦大師有頌說: “印及尼藏等地中,善說經師雖眾多,僅由分別造釋義,所謂善巧義盡此。佛教能如佛密意,無倒善說為龍樹,彼之論著白蓮苑,如理開顯為月稱。諸師密意如是說,智驕雖多誰能匹, 諸般彩色鮮明中,盲中焉有能辨者。如盲開掘大寶藏,清淨聖眼雖不具,由佛菩薩加持力,緣起深道我獲得。三世中住諸佛及,菩薩所喜是此道,除此說余解脫道,我解彼等為下劣。十方所住佛菩薩,真實前來縱同聲,示說除此有餘道,我心亦不起動搖。” ——《至尊仁達瓦大師傳》 [17] 拓展內容【17】嗔怒的心,ཁྲོ་བའི་སེམས།(見藏譯本紅線標處。圖略) ཁྲོ་བ།❶怒,忿,瞋恨,發怒❷名詞。忿怒,瞋恨。心生忿怒,圖謀捶打傷害之心。佛書所說二十隨煩惱之一。 སེམས།〔名〕⒈心;意。⒉心靈;靈魂;精神;胸懷。——《藏漢大辭典》 [18] 拓展內容【18】 A.藏譯本把“稀有”放在經文裡講的許多矛盾事情的後面。མཚར།稀有。(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མཚར།(原注缺)希有。【增】值得注意。——格西曲扎藏文辭典 [19] 拓展內容【19】 B.隋譯本,見橫線標處(圖略)。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婆伽婆!於彼時中菩薩乘人,無有智慧不求辯才,而於人法不能生信,乃於誰邊求生善根?當求陀羅尼以自護。若不如是,於彼持法諸法師邊,起於誹謗生於穢污。——《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20] 拓展內容【20】 A.藏譯本此處如下圖(圖略): B.隋譯本,見橫線標處: 爾時世尊讚嘆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善說此言。若能不求他過失短者,當知己不離一切過惡。彌勒!有四因緣,一切辯才諸佛所說,應如是知。彌勒,復有四因緣,當知四辯即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毀呰,一切諸佛而不許可。彌勒!何者四辯因緣?當知諸佛所說。彌勒!其辯者,義具足非不義具足,法具足非不法具足,當盡煩惱不增煩惱,說涅槃功德示生死過惡。彌勒!是為四辯,當知諸佛所說。——《發覺淨心經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2: | 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業ӥ | |
2022: |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7】 | |
2021: | 中國超導物理學泰斗痛斥”妄議中央”謬 | |
2020: | 對冠狀病毒的戰略和策略 | |
2020: | 太陽系量子力學結構周期表(之十一) 2 | |
2019: | 為何美國教育稱霸全球 | |
2019: | 唐詩天天讀(61) | |
2018: | 群眾應當怎樣投票才能夠在選舉中取得最 | |
2018: | 僅在東亞中國人已經慘落後為老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