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園深深禪意悠悠
萬景路
第一次去日本庭園,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和式庭園賦予觀者的那份難以言說的適淡,即整潔又不覺雕琢穿鑿,猶如一幅本色山水畫般的簡約數筆就描繪出的那份古雅和稚拙,處處體現出的日本人那天然去雕塑之極致境界的“細工”,確然讓人嘆為觀止。更為讓人心旌搖動的是,日本庭園的素樸潔淨、幽微靈秀,襯以遠景近水,一見之下,就還原了人的純朴心性,使人產生一種悠長曼妙、不絕於縷的冥思,從而讓心靈得到一次徹底的蕩滌後,讓人從內心的深處生出一種沉靜來……
日本庭園的歷史相當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當屬處於飛鳥時代公元620年蘇我馬子的庭園,此君也是最先把佛教傳入日本之功臣。據說,受蓬萊仙境之影響,蘇我馬子開始在院子裡挖地造島,用以請仙人來居住,這應算是日本庭園的發端吧。至公元七世紀末,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開始在他自己的庭園裡加入瀑布、海濱等元素,才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風味的日本庭園。奈良後期,人們又在庭園之中放入水鳥,並築小橋,池中還採用岩石來仿造海景景致,這樣,傳自中國的造園藝術就漸漸開始日化了。到了平安時代,因置京都為京城,自然風光如池沼、湧泉、樹木又開始被納入園中,京都庭園也就變得如一幅幅生動的寫生畫了,此時的日本庭園可謂有了長足的進步。至藤原時代,公卿貴族們建造的庭園,又被融入了建築藝術,而且彼時也開始擁有了專門的“造園專家”。
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由於受禪宗文化和北宋畫之影響,日本庭園開始抽象起來。據史料記載,日本庭園的核心要素從這時開始轉變為石頭,點綴庭園的石燈籠、石塔、石洗手缽及園中小路的間隔鋪路石紛紛出現,石頭逐漸成為日本庭園的靈魂。短暫的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日本處於群雄割據大名爭霸的動盪時期,日本庭園無甚發展,甚至有走回頭路之跡象。直到明治末期至大正年間,這時的日本庭園建造開始趨於宏大,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借景元素開始被廣泛使用於造園藝術之中,由於庭園宏大,草坪、茶室等新的元素也走進了此時的日本庭園。
時至今日,值我輩浪跡於東瀛,每每游於街頭巷尾,發現許多料理店、居家、或路邊小神社之前,雖然無甚空地,但日本人也會以一二塊石頭,一棵小樹幾盆花草或一座石燈籠一根潺潺流水的竹筒等簡單布景來營造自己心目中的小小庭園,於不經意間透出了些微禪意來,可見,日本庭園在日本人心目中之份量。
偶然發現自己在日本的居住地附近有一個日本庭園,興沖沖花500日洋購票進入,果然沒有辜負那500日元,在這里見識到了久聞大名的真正的日本枯山水庭園,沿着似乎不經雕琢的天然石塊鋪就的不規則石路前行,在石徑左側,代表山岩、島嶼的各種姿態的有意擺設成無意識布局的各樣帶有苔蘚的石頭就映入眼中,岩石四周均勻的鋪以白沙,並被用耙子精心的耙出水波紋狀,象徵着江河湖海,又似波浪湧向岩石般,令人平添幾分遐思。那些象徵着山岩、島嶼的石頭也不同於我們“甲天下”的蘇州園林用石的那種求瘦、皺、漏、透、峭等,而是力求氣勢渾厚自然天成,講求隨意組合,處處透着質朴、簡約和精心雕琢過的天然景象。石徑右側則是一個小山坡,山坡上則點綴着一些低矮的常綠灌木,與園外的遠景大樹自然借景搭配自然。石徑盡處是一座本色木板搭就的曲橋,橋下同樣是用白沙紋就的水紋,而水紋一波一波的圈出,讓人幾疑有金鯉會突然躍出……
過了小橋,一座精緻中又透着原生木味道和榻榻米清香的與園外遠山相襯的簡約、素淡的茶室就出現在眼前,與園中的枯山水相映融和。心醉自然美景,直讓人一杯香茗,就想終老枯山水中……
踱完日本庭園,這種寥寥數筆的古樸中所蘊涵着的深遠的枯山水寓意,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一砂一世界數石天下見的暫新的深曠感覺,讓人不得不想起松尾芭蕉的俳句:寺庭幽靜深,滲入岩石是蟬鳴。思及此,剎那間,竟有點“入禪”的感覺了。
日本人把平平常常的石頭砂子能擺弄到如此抽象並讓觀者痴迷,有時看來笨笨的、傻傻的日本人在包括造園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幹得有聲有色,領先世界不知多少。感覺日本人倒是暗合了老子的:“大直若曲,大智若拙,大辮若訥”。可怕,都說日本人把儒教禪學在日本發揚光大了。莫成想老子之學之精華,也有被日人竊走之嫌,腦補至此,倒是有點無法“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