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的孩子,如何感受父母的愛? |
送交者: 周周心空間 2023年08月13日18:15:5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多年前聽過一個講座,講師是一個資深的家庭教育老師,他說千萬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因為那會毀了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安全感。
他也列舉了很多案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在場也有一個女性舉手呼應老師:老師,我就是從小就被送到寄宿學校的,我到現在和我父母都不親。我就算遇到困難,第一個想起來的都不是我父母,而是我的朋友。
在場的人一片譁然,大家紛紛說:是啊,堅決不能讓孩子寄宿。 我深以為然,我的孩子當時還在幼兒園小班,本來就有分離焦慮,所以我更加確信我要一直陪伴他,直到他進入大學為止。
可是,我食言了,我的孩子剛剛結束7年級的學習,卻他已經寄宿一年,他每周日傍晚去學校,周五的下午再回來。已經持續了兩個學期。
而且無論是他的身心狀態,還是我們的親子關係,都並沒有受到寄宿的影響,這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回想到那次的講座,其實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孩子的年齡。 1. 初中以前不要讓孩子寄宿
雖然我的孩子在學校寄宿適應良好,但是有個前提,他不是從小學開始寄宿的,是從初中開始寄宿的。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越早送去學校寄宿,就越能獨立和懂事。 這是個大的錯誤。在小學階段,孩子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個是初入一個“競爭型社會”,每天在課堂上要面臨諸如書寫,計算,成績等等的評比和競爭。
一旦結果不盡如人意,他們就會輕則不知所措,重則萎靡沮喪,失去信心。而這些過程,如果父母不在身邊,老師又無法細心體察,這些情緒就會壓抑在孩子心底,成為創傷。
第二個挑戰,是對新環境適應的挑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建立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包括作息習慣,學習習慣,飲食習慣等等。 建立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對孩子們終身有益。可是如果在建立這些習慣的過程里,只有冷冰冰的規則,和獎懲措施。
卻沒有情緒和情感上的支持,那麼孩子即使養出了這些習慣,但是他們也不會有成就感和快樂。
我有一次坐高鐵,遇到兩個特別的孩子,一個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當時已經四年級,我看着那個孩子全程不說話,特別奇怪的是他才10歲,就正襟危坐,眼睛一直看着窗外,就好像一個暮氣沉沉的老者。
他是和姑姑一起去外婆家,姑姑幾次想跟他攀談,他都很禮貌的回應,並且語言極簡,毫無溫度。 那個畫面一直印刻在我腦海中,我在想這個孩子自從幼兒園送去寄宿開始,他的情感連接就斷開了,他就直接步入了一個成年的模式,那是多麼痛苦。
另一個孩子是小一年級開始寄宿,當時三年級。她就不同,特別活潑,一直在車上個各種表演,把在場的人逗笑。我當時有個念頭:這個孩子不錯,適應得很好,適合寄宿。
她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坐車,看着爺爺奶奶笑,她就一直跳來跳去。 後來爺爺奶奶困了,說要睡一會,這個孩子就不開心了,她表達不高興的手段是不說話了。大概過了一個小時,我都仿佛感覺不到她的存在了。
直到後來我起身去廁所經過她,發現她還是一臉不開心,眼睛好像哭過。
當時我在想:這孩子為什麼不鬧呢?剛剛那麼活潑的,怎麼現在這麼安靜?
後來我還把這個見聞和我的一個諮詢師分享。 她的理解是:第一個孩子已經被父母拔苗助長成功了,從幼兒園開始獨立,直接進入“成人”狀態了。而第二個孩子正走在這條路上,她唱唱跳跳的討好大人,以獲得關注和肯定。 而當大家不願意再聽,她不會繼續爭取,要知道她在學校寄宿,當她想要被關注的時候,父母是不在的,當她不被關注,而有傷心難過委屈的時候,父母更加不在。
所以,有句話叫做: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過早進入寄宿制的孩子,就是在無數次想要尋求回應的過程里,體驗失望,從而關閉了對情感連接的需求。
所以,我有個觀點,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盡最大可能陪在孩子身邊,給足她情感和情緒的回應和支持。
2. 孩子寄宿,家長要做到的三點
即使到了初中,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寄宿。我的標準就是看孩子本身,如果親子關係良好,他主動提出要寄宿,我們就認同他具備這個能力,或者他願意接受這個挑戰。
如果孩子強烈反對,代表他和父母的分化還不足夠,或者他暫時對適應集體生活很困難,那麼父母就不要強求。
另一個不建議孩子寄宿的,是如果家裡第二個孩子出生,切記不要在這種時候把老大送去寄宿,這會讓他感覺自己在被拋棄。
好,如果孩子有意願寄宿,父母也接受寄宿。那麼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寄宿就是推動一個青春期孩子加速“社會化”的過程。 第一:和老師保持密切聯繫
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更願意關注哪一類孩子?除了學習成績這個衡量標準,那就是這個孩子的家長對老師的工作是否支持和信任了。
孩子的學習,是他各種關係相互影響的結果。尤其是寄宿制的孩子,他與老師的關係直接影響他在學校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如果父母對老師多一些配合和支持,那麼自然的,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和支持也會更多。
所以,當孩子進入寄宿,家校的合作就更重要,家長不僅在日常里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同時還可以參加家委會工作。 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和班級建設活動,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和老師的關係良好,又身體力行為學校做貢獻,孩子在學校就會更加有歸屬感,會安心許多。 第二:假期是補給心理營養的好時機
當孩子在學校里已經住了5天了,周末回來,父母切忌只關心他的學習,而是從生活上,情感上給足他支持。
比如給孩子準備他喜歡吃的飯菜,幫他把房間整理舒服乾淨。這些是生活上的支持。
更重要的支持,來自於心理層面的。 孩子在學校寄宿的日子,無論他適應能力多強,都無可避免的會有壓力和束縛,偶爾還會經歷不愉快,這些壓力和不愉快的經歷,在學校沒有處理的通道,所以只能壓抑在心底。
所以,孩子回到家後,通常就有很多情緒,有些孩子回家就把門反鎖,不跟父母交流,有些孩子對父母沒有好臉色,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愛答不理,有些孩子一進家門就哭了,說以後再也不要去學校住了……
這些情況我都經歷過,在我孩子寄宿的最初階段。
我對他很理解,知道那是他在傾倒一周的情緒垃圾。我給足他空間,允許他在房間裡自由的待一會,往往二十分鐘或半小時過去,他就自己出來了。
除此之外,他有任何情緒,我們都要做那個容器,告訴自己:孩子要把收藏了一周的情緒垃圾倒出來了,這是好事,我要把這些都接住,不評價,不反駁,不迴避,就允許和接納。
當孩子的情緒真正被接住了,允許了,他們的內心就輕盈了,你就會看到他又恢復了笑臉,回到了活潑開朗的狀態,到點該返校了,他們就能自然的上車去學校了。 第三:安排溫馨的親子時光
當孩子寄宿以後,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光減少,可是孩子依舊需要家庭的功能,比如無條件的支持和滋養。所以,父母要利用假期,共建和孩子的特別時光。
最好是選擇一個特定的時間,比如每周五晚上或者每周日上午,父母一起參與,一家三口找個溫馨的地方,坐着聊一聊,主要是聽孩子傾訴,積極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這個過程里,主要是專注的傾聽,和非語言的回應,比如擁抱他,摸摸他的頭等。而要減少評價和給建議。除非孩子主動求助,否則父母以聆聽為主,把解決問題的空間交給孩子。
同時,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這一周的工作和生活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父母也和他一樣,在努力且用心的工作和生活。
這個過程,也許就半小時或一小時。但是氛圍是溫馨而熱烈的,是專注又互助的。 當孩子在學校里遇到困難,或者沮喪難過的時候,這種氛圍就會浮現出來,鼓勵他堅持下去,成為一種克服困難的動力。
所以,寄宿制學習的孩子,雖然不能每天和家長在一起,但是只要家長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工作,孩子就會體會到自己的心和父母始終在一起,那麼他們就不僅不會覺得自己被拋棄,還會真正走向自主和獨立。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2: | 佩議長訪台“升級了台海局勢”是人類文 | |
2022: |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50】 | |
2021: | 孔子名言解(10) | |
2020: | 我對解義慧劍的理解 4 | |
2019: | 中國怎樣餓死3千萬人的 | |
2019: | Your Fear is better than You | |
2018: | 手持一張1863年林肯總統的解放奴隸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