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沒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質主義的⼈也不相信佛教中因果和緣起[2]的概念,您對此有何看法?
沒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質主義的⼈並不是不相信因緣,只是他們對於因緣的理解有限,因⽽只相信⾃⼰看得見摸得着的因緣。他們不能接受全部的因緣,那是⼩⼩的⼼識弄不懂、想象不到,也夠不着的。換句話說,他們或許能理解經歷了家庭悲劇的⼉童為什麼長⼤後會變得抑鬱,但他們不會去想這個⼈最初為何選擇出⽣在那樣的家庭。
再⽐如,⽗母送孩⼦去上最好的中學或⼤學,希望最後孩⼦能找份好⼯作。⽗母們相信⾃⼰已經盡⼀切可能來創造有利條件——有利的因緣,但很多時候,孩⼦依然沒能找到好⼯作,或者第⼀天上班就被診斷出胰腺癌。⽗母或許會認為這很不公平,他們會痛苦,會怪罪他⼈,或許還會變得憤怒,儘管
⾃⼰都不知道為了什麼⽽憤怒。這說明他們忘掉了隱性的因和緣,那些因緣可能是在過去世中累積的。
所以,僅僅⽚⾯地⽽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緣,使得⼈們陷⼊各種各樣的希望與恐懼之中,並最終引向痛苦與悲傷。我有個澳⼤利亞朋友,她是位堅定的⼥同性戀者,也是⼥權主義者,性格強勢,思想活躍。有⼀次她來不丹看我,我在那⾥有位侍者,是個年輕羞澀的不丹男孩,他很少和別⼈交往,從來都不外向,當然不是討⼥孩⼦喜歡的男⽣。那時候我旅⾏在外,回到不丹以後卻找不到那位侍者,因為他和這位⼥同性戀者成了情侶。⼏個⽉之後,她甚⾄懷了他的孩⼦。漸漸地,她的髮型、⾹⽔、穿着打扮等都從以前簡練的男孩⼦⽓變得很⼥性化。
所以,我們⽆法知道什麼樣的因緣在等待着我們。有很多出⼈意料的事,就在⽣命的下個路⼜。對於普通⼈的⼼識來說,因緣是⽆法預測的。
4.可否請仁波切解釋⼀下緣起性空,以及佛教中空性的概念?
不論你是否相信,完全徹底地理解因、緣和果就是理解空性。因為當你完全理解了因緣,就會認識到沒有獨⽴的、萬能的、初始的因。
把三四根⽊棍⽴在⼀起,頂上放塊⽊板,這時如果再在⽊板上放只杯⼦,突然間那東西就成了桌⼦。如果你坐在上⾯,它就成了椅⼦,⽽桌⼦突然不復存在,正像它突然出現⼀般。
所以桌⼦或者椅⼦都是暫時性組合在⼀起的,然⽽,除了這樣暫時⽽轉瞬即逝的聚合物之外,沒有⼀個初始的桌⼦或椅⼦。
那些相信萬能⼒量的⼈相信⼀切都依賴其他⼈控制,⽽不在⾃⼰掌握;⽽那些只相信物質主義的⼈相信⼀切都在⾃⼰掌控之中。這兩種誤解都會導致痛苦。
然⽽因緣不是很容易搞懂,所以⼈們總是不情願去深層次地理解因緣。因為當你越來越深⼊接近因和緣的真相,就會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個明顯的事實——沒有⼀個真正存在的、究竟的因和緣。這樣的認知使我們更加接近佛教空性的概念。
我推薦⼤家看⼀部叫做《羅⽣門》的⽇本電影,是⿊澤明導演的作品,從不同⼈的視⾓講述同⼀個故事。因為有不同的因和緣,所以沒有⼀個故事是完全真實的。基本上這就是我們的情況。由此可以說明,緣起和空性是同義詞。
--宗薩欽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