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素質教育即是確認面向人,以人為本的原則。教育不僅是傳授人以生存謀生的技能,同樣是人自我完善、成長發展的途徑和過程。面向市場是指我們的教學內容、課程設計、專業設置與市場相需求相適應。我們反對絕對以市場為導向,但顯然培養出來的人才市場不需要不僅荒謬,也會遏制教育的動力源泉。此外,市場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經濟市場,事實上經濟需求、人文需求、國家長遠發展需求都是市場需求。所謂面向未來是指我們的教育應當有前瞻性,不僅滿足現實社會需求,也要考慮未來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如果是一種投資行為,那麼對它的消費就在未來。在信息化社會中人應學會什麼?信息化社會之後又可能是什麼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怎樣改變人的生活?又如何應對?教育應當有部分責任去探索和回答這些問題。
加大政府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形成教育投資的多元立體體系
教育是公共事業,所以其主要投資者應是政府。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國家有困難,這一點所有國民都應明白,都可理解,但政府應投入的份內資金,必須保證到位和嚴格使用,許多縣鄉政府隨意挪用教育經費,拖欠教師工資,造成的潛在危害很大。國家的窮富與教育投資比重當然有密切關係,但又不是絕對的,許多小國、窮國正在以儘可能多的財力投入教育,培養人才。最可怕的是,一說到辦教育的時候,我們便誇大自己的貧窮,而老百姓更多地看到的是官場的腐敗,兩相比較,何其鮮明。
教育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而且如果只有政府投資,對於教育本身適應社會需要的靈活性也是限制,所以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是必然之舉。我國已經有了許多私立小學、民辦高校,但規模不大,而且我們的政策對它們的發展有許多限制,生源、就業兩大瓶頸嚴重製約它們的生存發展,其核心是社會力量辦學與公立學校沒有公平的起點和政策環境。光靠提高學費補償教育經費的不足是竭澤而魚,吸引民間閒余資金投資於教育領域才是根本之道。
推進全民教育策略,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實行全民教育是國民素質改造的根本所在,而具體措施便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尤其在農村意義更為重大,因為農村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絕大多數只有條件接受初等教育。事實上農村學生輟學,學校流失率高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家裡繳不起學費,如果負擔得起又有幾個家長不讓孩子讀點書呢?目前我們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雖有很大進展,但還遠未普及。家長對義務教育的認識是不花錢讀書,義務教育的確不應只是要求家長有送子女讀書的義務,同樣意味着政府的一種不花錢或者少花錢就可讀書的承諾。只有真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的大多數——農村的廣大青少年才有希望。農村發展才會形成自我的動力源泉。
改革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廣招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才
流通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才的流通同樣至關重要。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就等於教育的失敗。而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必須解決幾個環節的問題:一是人才評價機制,是“一卷定終身,分數至上”,還是“綜合素質,全面考查”?二是人才使用機制,我們應當給予政策傾斜,比如現在講西部大開發,如果只是單純地號召青年學子去西部工作恐怕效果有限,我們對於參與西部開發的大學生應有怎樣的承諾呢?東部大城市人才過剩,西部人才奇缺,必須通過政策的槓桿去自然撬動,讓人才往西部自然流通;三是我們應承認優秀的一批人出了國,還有一批優秀人才在外資、合資企業工作,如何讓他們直接為我們自己服務呢?市場經濟下,也不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可以很好的解決的。
開展職業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訓
從小學到大學的這種長期正規的教育只是教育的基礎,社會在發展和不斷變化,人們需要學習的內容也在相應變化,許多實際知識和技能不需要長期的學習,所以在全民素質提高中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也是許多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不具備社會所需的技能,與其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某種負擔,為什麼不花些代價培訓他們,甚至超前培訓他們,從而變負擔為財富呢?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基礎教育之後的短期技能培訓對個人發展、社會發展都非常有益。
進步的基礎在於認識到不足,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發現問題。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到:改變中國教育的貧困,尤其是中國農村教育的貧困,意味着一種新的改革力量和一種未來力量將在中國崛起,它能夠使中國更快更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