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15年10月生,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入研究院學習。1940年在英國愛
丁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曾在愛爾蘭都柏林研究院和愛
丁堡大學從事科研工作,1947年底回國,歷任雲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曾任原子
能研究所、二機部九所研究員和副所長、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中科院理論物
理所第一任所長。1945年與 Max Born 一起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 MacDougall-
Brisbane獎。1948年被選為愛爾蘭皇家學會會員,1955年被選為中科院數理化學部
委員。
彭桓武教授一直從事理論物理教學和研究工作,尤其在1955年國家大力發展原
子能事業以來,他在國內開始了反應堆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了原子彈氫彈
的理論研究工作,為我國原子能事業和戰略核武器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國
家培養了一大批理論物理研究方面的骨幹力量和學術帶頭人。他曾於1982年獲國家
自然科學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彭桓武教授是我國最早的博士生導師之一,為更好發揮年富力強導師的作用,
目前他主動退居二線,支持幫助年輕導師指導博士生,為培養年輕一代而辛勤地工
作着。
何祚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27年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祚庥長期以來從事粒子物理及各
種應用性問題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層子模型的研究,複合粒子量子場論的研究,
弱相互作用理論的研究等,先後發表約150 篇科學論文。曾獲全國自然科學二等獎
及多種獎勵。何祚庥還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自然辯證法專家,在哲學、政治、經
濟等方面也先後發表約100 多篇科學論文。近年來,何祚庥從事中微子質量問題及
雙β衰變理論的研究等。
戴元本(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28年 7月生。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78年起任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他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約100篇、專著1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場論中的非微擾現象、TeV和重味物理等。
周光召(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男,湖南長沙人,1929年 5月生,1951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54年北京大學研
究生畢業,1954年至195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講師。歷任核工業部九所副所長和
所長、九局總工程師、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科協主
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周光召於1957年至1961年在蘇聯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任中級研究員期
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自旋的螺旋態,另外在贗矢流部分守恆方面的工作也受
到國際高度評價。60年代,參與並領導了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和科研工作,
作出了重大貢獻,與其他八位合作者共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80年代,從事
規範場方面的研究,1987年以其“量子場論大範圍性質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
進步一等獎,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不僅在粒子、場、凝聚態、統計物理
和核物理方面,而且在爆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輻射流體力學、計算力學等方面
也有系統的開創性工作和很深的造詣。因此,他先後被第三世界科學院、美國國家
科學院、前蘇聯國家科學院選舉為外藉院士。曾被美國、西歐等研究機構和大學聘
為客座研究員和教授。當前,他在現代量子場論和非平衡統計物理方面仍進行一些
研究工作。
郝柏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男,1934年 6月26日生,1959年 6月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學畢業,1961-1963年在蘇
聯莫斯科大學作研究生。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0-1994年任理論
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任所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郝柏林曾在固體物理、量子多體問題、相變和重整化群、天線理論、非平衡統
計物理、非線性系統的混沌現象、符號動力學等多個領域開展過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興趣集中在受到生物學啟發的理論問題上,在計算物理、相變理論和混沌理論
等方面在國內外出版專著 9種。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承認和重視,曾
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中國
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9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
二等獎。
蘇肇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37年 6月生,1958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先後從事粒子物理、幅射流體力
學、凝聚態理論及統計物理領域的研究。1994-1998年任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現
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當前,他在強關聯多電子系統,介觀系統,低維凝聚態系統
和非平衡量子統計方面開展工作。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歐陽鍾燦(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
男,1946年 1月生,1968年清華大學自控系畢業,1981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
專業獲碩士學位,1984年獲光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1985年在理論物理所做博士後,
1986年獲西德洪堡獎學金到柏林自由大學從事合作研究,1989年任理論物理所副研
究員,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現為理論物理研究所所
長。
近年研究興趣為液晶、生物膜理論與 DNA等生物大分子彈性性質,此一研究方
向是物理、化學、生物的交叉領域。1993年獲海外華人物理學亞州華裔物理傑出成
就獎,1995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9年獲周培源獎。
於 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男,1937年 8月22日生,1961年在蘇聯哈爾科夫大學畢業回國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
研究所工作,於1979年來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
於淥在超導理論、相變和重正化群、非平衡統計物理方法、一維有機導體理論
等多個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有機導體理論方面在國際上有專著出版。
於淥在1980年獲中國科學院成果三等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6年起,他受聘於聯合國(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現任凝聚態理論部主任,
同時一直與理論物理所保持密切關係,開展研究工作和人才培養。主要從事高溫超
導、強關聯電子系統、低維量子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朱重遠(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2年 6月生。1967年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理論物理室研究生畢業。1986年起為
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任理論物理所副所長。
主要從事場論及粒子物理研究,先後曾在強子結構模型、粒子物理現象學、弦
理論及場論方法等方向工作。近年來主要研究非微擾場論、Chern-Simons 場論、
弦理論、幾何量子化及其應用以及與低維凝聚態物理有關的場論問題,已發表論文
90餘篇,曾獲1980年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郭漢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39年 4月生,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
物理所任副研究員,並轉至理論物理研究所。1985年為博士生導師,1986年被聘為
研究員。
郭漢英先後從事核理論、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場論以及計算物
理的研究。發表論文過百篇,會議報告數十篇。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狀,中
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1989年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目前主要專業研究方向是量子場論及其大範圍性質、離散群上的規範場、弦理
論與兩維共形場論、量子群以及有關數學物理和計算物理問題。
張肇西(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0年 7月生,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理論專業,同年考入中
國科學院原子能所做研究生,1967年畢業。自198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
究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
多年來一直在粒子物理前沿問題(微擾 QCD,電弱統一理論,超對稱模型,重
味物理,對稱性破壞機制,天體宇宙學相關問題等)上開展研究,力求加深對現有
准模型擴展等。1997年
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李小源(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1年11月生,自1965年 7月從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後相繼在中國科學院
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研究。
其間,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物理系任研究助
理,1982年 6月至1982年10月,1984年 6月至1985年12月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會友
在漢堡德國同步加速器實驗室理論部及慕尼黑馬普物理及天體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
工作。還曾在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夏威夷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
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河濱分校等地作訪問
學者,並曾經是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一般成員及特殊成員。
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費米子代的非普適性和第三代費米子性質研究、有
效場論及電弱對稱性破缺、超對稱破缺、電弱精確測量、弱衰變和輕味強子性質研
究等。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 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6年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84年在理論物理所獲博士學位,92
年任研究員,93年為博士生導師。
從事過非線性方程的延拓結構理論、Kaluza- Klein 理論、量子場論的大範圍
性質、弦理論、共形場論、二維誘導引力等方面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量子群
的幾何理論、離散群上的規範理論和與量子場論有關的物理及數學問題以及經典可
積系統的幾何理論和計算方法在理論物理中應用,先後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喻明(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56年 9月生,1982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委託四川大學
代培出國預備研究生。1988年 8月在丹麥玻爾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同年去意大
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做博士後。1990年12月被聘為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96
年被聘為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二維共形場論、超對稱共形代數、超弦理論、二維誘導引力、WZNW模
型、拓撲量子場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國外雜誌上發表論文近二十篇。
張元仲(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0年12月出生。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65-78年在中科院
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從事受控熱核反應的研究和國防任務的工作,先後任實習研究
員和助理研究員;1978年至今,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任職,1986年任理論物理
研究所副研究員,1992年2月被聘為研究員。
曾從事粒子物理、場論、相對論與引力理論、天體物理、宇宙論等方面的研究
工作,出版過兩本相對論專著(中、英文各一本),發表約70餘篇論文,並獲中國
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是引力理論和宇宙論中的幾個重要課題。例如,標量-
張量引力論、引力規範理論、量子宇宙學、暗物質自引力體系的引力效應等等。此
外,目前正領導並開展檢驗等效原理的實驗工作和相關的理論研究工作。
吳岳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62年 2月生,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87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
所獲理學博士。1987-1996年先後在德國和美國從事粒子物理理論研究,爾後回中
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並獲1996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至今共發表論文六十
余篇,被引用四百多次。現為第一研究室主任。
主要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中的基本問題以及相關的唯象物
理:基本對稱性和對稱破缺機制的探索,電荷共軛和時空反演對稱性破壞的起源,
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起源,基本粒子質量和混合角的起源,中微子物理;規範場
的大範圍拓撲性質,微擾和非微擾 QCD及強子結構,標準模型中物理觀察量的精確
計算;標準模型外可能的新物理,超對稱大統一模型及低能物理唯象,電,弱,強
和引力的統一描述。
馬建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62年 2月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10月赴德國海德堡大學
物理和天文系學習,於1987年 7月在該校獲理學博士學位並作博士後,1989年11月
在德國海德堡DESY理論組任助理研究員,1990年11月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理論物理研
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92年 4月至1998年 6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物理系任研究
員。1998年入選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國,同年 8月被聘為理論理論物理所研究
員。
主要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前沿的研究,並作出了重要成果。其研究領域涉及CP破
壞,強相互作用及量子色動力學和應用,格點量子色動力學。已在國際主要刊物上
發表30餘篇論文。
虞 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58年4月生,1987年11月在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1992年7月被聘為理論物理
所副研究員,爾後去英、美等國工作三年多,1996年 9月回國。1998年 1月被聘為
理論物理所研究員。現為理論物理所副所長。曾在規範場理論、弦理論、幾何量子
化和拓撲量子場論方面發表了近30篇論文。獲1998年中國博士後“國氏獎”。
最近幾年的研究興趣主要在凝聚態物理理論上,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包括量
子霍爾金屬和邊緣態理論),量子摻雜問題和分數排斥量子統計。在這些方面共發
表了二十餘篇論文。同時,也從事與上述問題緊密相關的一些量子場論問題的研究。
鄭偉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6年 2月生,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
大學獲博士學位,1981年至1987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統計物理中心從事研
究。92年任研究員,93年聘為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從事表面物理、隨機過程和非線
性動力學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二維映射的符號動力學、統計物理,現為第
二研究室主任。
他是1992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9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項目
“實用符號動力學及其在耗散系統混沌研究中的應用”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趙恩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40年 7月生。196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物理系,1967年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
究生畢業。先後在原子能所、高能所工作,從1978年起在理論物理所工作。曾從事
原子核多體變分方法、π-核相互作用、統計譜理論、原子核結團模型、原子核集
體運動、超變形核態及原子核內的夸克效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發表論文80餘篇。
所從事的超變形核態的研究與介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研究,曾分別於1993、1997
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曾先後出訪過加拿大、英國、日本和意大利的一些
大學和研究所。
現在的研究方向是介子-原子核相互作用,核內夸克效應和極端條件下的核結
構。
杜孟利(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62年 7月出生,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1983年通過CUSPEA
去美國William and Mary大學學習,1986年隨導師在Colorado大學從事研究一年,
1987年底在 William and Mary 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是J. B. Delos 教授。1988
年初去哈佛大學做博士後。1990年 9月被聘為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96年聘
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目前研究工作興趣主要包括原子在強電磁場中的行為、原子和激光的作用、高
激發態、多通道問題等。
孫昌璞(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62年 7月生,198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1992年在南開數學研究所獲博士
學位。1992年至1993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從事研究。1990年和1992年先
後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任中科院理論物
理所研究員。先後從事群表示論在物理學中應用、量子理論的整體性質、量子群與
可積系統,量子測量和量子耗散理論和量子信息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
表論文百餘篇,其中有的被大量引用。目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特殊條件下光與原子
系統相互作用及其相關的量子理論基本問題,如腔量子電動力學,原子的玻色-愛
因斯坦凝聚和量子計算。先後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
次),二等獎和三等獎。
向 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男,1963年 3月生,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86年在該校獲碩士學位,19
90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獲博士學位,1991年 2月赴英國牛津大學理論物理系任助
理研究員,同年轉至英國瓦而維克大學為客座研究員,1992年12月任英國劍橋大學
卡文迪許實驗室超導聯合中心副研究員。1998年入選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國,
同年11月被聘為理論物理所研究員。
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中強關聯問題的研究,其研究領域涉及高溫超導電性論和
強關聯繫統數值重整化群的理論方法,並在以上領域取得一系列開創性結果。已在
國際主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
陳裕啟(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男,1963年 5月出生,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1992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
博士學位,1992—1994年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作博士後研究,1994年被聘為中
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同年去美國西北大學物理系從事有關粒子唯象理論
的合作研究。曾獲1996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1999年吳有訓物理學獎。1999
年聘為理論物理所研究員。
目前主要在重味物理、QCD理論等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朱傳界(副研究員,博士生副導師)
男,1964年12月生。1989年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國際高等研究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
1989年至1994年先後在美國和意大利作博士後,1994年到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工作,
1996年轉至理論物理所。
主要從事場論和超弦理論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二維共形場論和數學物理諸多
方面,已發表論文二十餘篇。最近主要與所內其他研究人員就超弦理論中的膜、超
弦理論與規範場的對偶關係和非微擾規範場論等方面開展研究。
高怡泓(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男,1961年 4月出生於上海,198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並於19
94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1995年到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後,從事拓撲量
子場論和超對稱規範場論方面的研究。1997年被聘為副研究員。目前從事的研究工
作涉及超弦的對偶性和M理論。
徐 谷(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女,1955年 8月出生於重慶市。1995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獲博士學位。1995
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1997年 8月被聘為副研究員、業務處處
長。主要從事耗散介質中量子干涉效應誘導的光學新現象以及小量子體系與電磁場
相互作用的研究。
覃紹京(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男,1968年10月出生於北京市,1995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後,
赴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作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10月到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
所從事科研工作,現任副研究員。覃紹京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學科中凝聚態物理領域
的研究工作。目前正致力於強關聯模型的數值計算與分析,以突破高溫超導碳 C60
超導理論中解析分析的困難。前幾年曾對一維強關聯繫統做過一系列工作,發展並
利用數值重整化群研究強關聯繫統計算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固液轉變,研究過C60
的一些特性。
劉伍明(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男,1960年 6月生,1994年 9月在中科院金屬所獲博士學位,並獲中科院院長獎學
金特別獎,之後兩年在中科院物理所做博士後,1996年 2月任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副
研究員。目前研究興趣包括 Riemann-Hilbert問題方法及應用、經典和量子可積系
統、低維凝聚態物理模型、凝聚態物理中的非線性問題等。已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
文4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