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現代化的大餡餅
送交者: 老田 2002年05月18日17:42:2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現代化的大餡餅---對中國近20年來主流改革理論和實踐的簡單回顧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中國作為一種精英主義意識形態,發揮了巨大的影 響,“制度萬能”早已經成為一種迷信。主流經濟學家們從西方進口了一 個簡單明了的“大餡餅理論”以告誡國人---經濟增長最終會使餡餅做大、 每個人最終都能從中受益,當然條件是弱勢階層要忍耐不公平的社會現 實,因為不公平就是對精英階層保持足夠物質刺激的必要條件,是效率的 前提和保證,只有效率最終會帶來“餡餅做大”的結果。總而言之,只有 精英主義才能救中國,民眾的努力是毫無意義和可有可無的,中國發展的 關鍵就在於精英階層的積極性發揮上,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裕發達的 唯一希望所在。

為了這個“大餡餅”,必須放棄技術開發、發揮比較優勢搞自由貿易(張 五常,林毅夫),必須搞“新圈地運動”(厲以寧),必須“象戒除毒癮 一樣戒除政府管制”(張維迎)以便跨國公司來中國發揮壟斷效益,為了 制度建立過程順利進行必須付出必要的代價去和權力交易(張五常、張維 迎、張曙光),“必須對既得利益進行‘贖買’”腐敗是“帕累托次優” (張維迎),必須根本改變毛澤東時代的“負帕累託過程”(秦暉),私 有化就是萬應靈藥“企業再不賣掉就一錢不值了”(樊綱),今天我們已 經可以具有足夠多的事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解剖一下,近20年來主 流經濟學家的“大餡餅理論”在中國的實踐過程。

一、國際壟斷利益同盟的代言人是如何誤導中國改革方向的?

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發展的問題應該在於如何有效地整合資源(資本、土 地、人力資源),用有效的方式來發展中國經濟。如果說毛澤東時代以國 家政權力量,充當唯一經濟發展整合角色的現狀需要改變的話,那麼第一 位的改革任務應該是尋找和建立新的整合方式和力量,來更好地擔任這一 角色。無論如何,不能幹那種破壞舊的整合力量,同時又不建設甚至是妨 礙新的整合力量出現的事情,我們最近2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是在這一極其 錯誤的軌道上運行的。中國的改革就是在主流經學家的主導下,把全部視 野都局限在產權和制度改革上,局限在如何給精英階層以物質激勵和充分 自由上,局限在如何完全徹底乾淨地破除“舊體制障礙”上。

作為這種理論指導的一個政策後果,1984《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 定》中提出“增強企業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環節”,今天改革的出路根據主 流經濟學家的說法,已經是必須“砸破三鐵賣國企”了,面對這樣的政策 後果必須進行反省,必須有人為此承擔責任。那些作為國際壟斷資本代言 人的主流經濟學家,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至少要先閉上嘴睜開眼睛,來 看一看中國的經濟現實。而不是象樊綱說的那樣要下定決心繼續瞎說: “我們這些理論工作者所做的一切事情,寫文章、做報告、出書,都是為 了縮短這個過程,為了政府能夠更加理性、科學,企業家和老百姓頭腦更 加清楚、思想更加解放。”

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的民眾,但是卻攤上了全世界最糟糕的精英階層;中國 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勞節儉的一個群體,在中國如此薄弱的經濟水平之 上,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儲蓄率,今天中國居民存款已經突破7萬億元, 這是非常充裕的可用資本。中國人勤勞睿智人力資源豐富,土地和資源開 發利用也還是大有潛力的,中國本來應該具有潛在能力把經濟發展水平推 上一個新台階。但是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研究如 何使用這樣的資本存量,來整合其他資源並用於發展經濟。中國主流經濟 學家所關心的問題,都是西方壟斷利益同盟所關心的所謂“與國際接軌” 和全球化等一類“先進”問題,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學術地位被國際承認?謐躍鹺筒蛔躍醯淖刺攏淶憊事⒍獻時糾嫻拇勻私巧?

1、 一個案例:二灘和三峽水輪機楣諭庵斜昶笠檔木赫跫冉?

在企業競爭力的背後,是需要社會力量支撐的,今天的市場上已經難有成 功的孤膽英雄。從二灘和三峽水輪機組的中標企業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 地發現:沒有政府、銀行和社會輿論支持的中國企業,生存處境是多麼的 惡劣。

根據報章報道:四川二灘水電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劉俊峰,抨擊中國的分包 企業---哈爾濱電機公司信譽極差。在這件事上,劉總經理的批評是有依據 的。二灘公司通過國際招標方式向國外採購水輪發電機組6台,最後是加拿 大GE公司中標。因為國家指令要求國外中標企業向中國公司同時進行技術 轉讓,哈爾濱電機公司和四川東方電機公司被指定為分包商和技術接受 方,各承擔部分部機件配套和最後兩台機組的國內製造合同。在合同執行 的過程中,哈爾濱電機公司出現嚴重資金困難,當地銀行和政府均不予幫 助,最後只好求助於業主---要二灘公司提前支付部分貨款以解燃眉之急, 因此引發了劉總經理的強烈批評。

從劉總經理的批評里可以看到,即便是有市場前景產品和行業,最終不會 缺乏支付和還款能力的超大型國有企業,在殘酷的國內市場競爭中,也一 樣是“單打一”的純市場主體:一沒有政府的資金扶持,二缺乏銀行的信 貸支持,三沒有本國的社會輿論同情和支援。處於一種求告無門的尷尬境 地,是單槍匹馬地與西方有組織的力量---受到政府和銀行鼎力扶持的巨型 壟斷企業進行競爭。

我們再回頭看一看同一個GE公司在三峽的表現,在三峽左岸14台水輪機組 的國際招標中,加拿大GE公司牽頭的VGS聯合體中標6台。全部中標合同由 西方國家政府和銀行提供11.2億美元融資額度,其中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貸7 億美元,還款期19-21年,商業信貸4.2億美元,還款期15-17年。如果說這樣 的支持還顯得比較商業化的話,時間還可以繼續向前追溯到1980年代中期, 當時加拿大政府給中國政府3000萬加元的贈款,用於進行三峽工程的國際平 行論證,這筆費用後來用於組建“加拿大長江聯營公司”,這個聯營公司 的核心成員就是這個GE公司。西方社會不僅早已經完成了金融資本和工業 資本的融合過程,而且國家政權和工業資本的結合事業也是蒸蒸日上。

而中國企業惡劣的競爭環境是中國企業所特有的,也是那些作為國際壟斷 資本代言人的主流經濟學家所極力主張的。很顯然那些主流經濟學家還嫌 中國企業不夠孤立無援,需要進一步促進它們競爭態勢的惡化。中國那些 國際壟斷資本的代言人如張維迎、樊綱等人極力宣揚,所謂市場化就是要 減少政府干預,企業競爭力完全在於員工的積極性,員工沒有積極性的關 鍵在於產權不明缺乏硬約束,所以要堅決地“砸破三鐵賣國企”,對照一 下西方企業和政府的合作水準,再回頭看一看我們主流經濟學家的邏輯是 非常具有啟示意義的。

2、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常用競爭手法

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方略上,幾乎沒有跨國公司是使用成本價格優勢來競爭 的,甚至不是產品和技術優勢的發揮,而是剛剛好和主流經濟學家宣揚的 競爭理論相反,使用的是製造壟斷地位的手法。這種方法的採用,與中國 企業實力弱小,沒有得到適當的政策保護、金融支持乃至社會輿論同情是 分不開的。而跨國公司的優勢不受限制地發揮的---完全是資金實力和資本 運作的成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建立過程, 是受到中國主流輿論和主流經濟學家的高度讚揚的,也是受到各地政府基 於稅源理由而高度扶持的。

○1寶潔洗頭水模式---廣告轟炸培養品牌忠誠度

廣州寶潔公司通過巨額廣告投放,在社會上鼓吹出一個知名品牌效應,以 此作為主要競爭手法來獲得自己的特殊市場地位。在這個市場地位上,寶 潔公司的利潤竟然達到50%的驚人水平,而且是在大手大腳花錢的前提下實 現的。是典型的美國廣告文化的成功經典。這一切都是因為資本實力的優 勢,寶潔公司的產品在技術和檔次上,和許多國產品牌沒有任何根本性質 的區別。

○2利華冰淇淋模式---收購競爭者

聯合利華旗下的和路雪公司,是冰淇淋的生產者。在進入上海市場之後, 因為長期市場占有率無法趕上本地企業,所以索性出高價把那家工廠收 購。收購成本最後當然要有上海的消費者買單,從此上海人吃冰淇淋都必 須為和路雪的壟斷地位支付壟斷價格,和路雪不過是資金雄厚提前墊付收 購費用而已。

○3百威啤酒模式---契約排除法

美國百威啤酒公司在收購武漢的中德啤酒廠之後,向武漢的大小餐館贈送 桌布和酒杯、餐具等,條件就是接受者不得經營其他品牌的啤酒。這個大 贈送的成本最後也是消費者支付的,而且這個成本極其高昂,百威啤酒的 出廠價格和前人相比因此飆升400%,而且百威和中德啤酒廠的生產工藝?啾齲遣捎謾昂笙∈汀憊ひ眨殺臼導噬洗笪檔汀?

3、 金融體系改革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問題

金融業是集中分散的資金,形成經濟資源一支持企業和事業的發展。是社 會資源有效集中和分配的一個關鍵環節和強有力的槓桿。中國居民儲蓄存 款高達7萬億,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卻沒有能力,把這些資金引 導到合適的投資領域,另一方面主流經濟學家和主流媒體卻極力鼓吹引進 外資,要千方百計把內資推到啟動消費擴大內需。在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 長期誤導之下,中國改革的方蟣凰ㄎㄖ貧確矯媯嬲木迷誦?環節被忽視和冷落,實際上中國改革的主要對象和最後目標,都是必須通 過健全和彌補這些運行環節上的缺陷和不足才能解決。

金融系統必須能夠充分和企業實現融合,能夠提供企業需要的資金支持, 能夠建立和運行良好的日常監管制度,最後的目標是要能夠引導中國大量 閒置資金,進入適當的投資渠道。同時這也是中國改革所必須着力解決的 企業經營環境改善問題,必須有機構在國家放棄對企業的資金扶持之後承 擔起這樣的職能,銀行首先必須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職能。“無錫新興非法 集資案”和“北京長城非法集資案”背後的啟示意義在於:我國有許多資 金在尋找有利的投資渠道,但是現行金融系統卻無法提供這樣的服務。這 種投資意願和沒有有效的監管就導致了這樣的惡性案件發生。

銀行應該經營兩種東西,一個是真錢(信貸),一個是假錢(信用),因 為銀行信用提出高於企業信用,以銀行信用替代商業信用,就能夠降低社 會商品流轉和結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不僅是一種風險,而且在 經濟學上講,風險就是一種成本。提供信用就是銀行獲取商業利益的一種 無成本方式,因為銀行具有廣泛的信息網絡,通過資信情況的調查,比商 業夥伴更能夠防範、了解和降低所承擔的風險。今天中國的銀行對信用經 營完全是避之惟恐不及。

改革後的銀行更象舊式錢莊作風,2000年銀行資金周轉速度為1.02次,1978年 銀行資金周轉速度是每年2.98次,現周轉速度下降到原來的1/3。1983年中央 銀行制度改革和撥改貸,是財政由“建設財政”變為“吃飯財政”的轉折 點和真切體現。1988年銀行結算制度改革,推行所謂的“三票一卡”制度, 筆者從商10年,從來沒有見到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匯票,現在被人們稱作“銀 行匯票”的東西,實際上等同於西方的保付支票。正是在這個改革過程 中,中國企業既失去了政府的長期扶持,也失去了銀行的穩定扶持,企業 的經營條件急劇惡化。失去外在支持的企業無所歸依,權力作為資本開始 介入企業經營和市場運作過程的內外部條件具備了。

銀行貸款長期是按照逐筆審定方式,國外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主力銀行和信 用額度經營理念,相互配合的長期合作、深入了解和有效監管制度無法有 效建立起來。“一次到位、一次收回”的信貸制度,只能夠與遠距離商業 批發業務的經營流程相適應,而企業正常經營方式下的資金是一個無法中 斷的循環,無法適應這樣的信貸經營方式。同時一次到位的大筆信貸款 項,加上漏洞百出的監管,常常是誘發金融詐騙的誘因。

所謂的“產權帶來約束”是一種純理論假定,“廣信破產案”的結果表 明,沒有日常監管制度的落實,什麼樣的產權制度和制度改革都是無效 的。制度的效果必須體現在體制里的主體---人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上獲得 突破,這種突破不可能寄希望於外圍和遙遠的制度如產權、民主和法制, 首先是、最後也仍然是要落實到日常管理制度上來。

4、 企業改革要在企業日常監督管理和紀律約束上下工夫

困難在日常管理之中,但是經濟學家卻要通過產權和制度改革來解決它。 日常管理問題是不可能通過什麼法律和民主的外在制度來解決的,私有化 也絕對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取消企業日常管理中所面臨的問題。所謂的股份 制企業一樣問題叢生,毛病依舊,關鍵在於日常管理的薄弱局面並未改 變。解決企業激勵和約束問題,本來就是出在日常管理和監督上,必須頭 髒了洗頭,而不是頭髒了洗腳。企業內部問題必須在企業內部解決,是無 法外化和轉移的。

“中國的改革改的不僅僅是1949年之後的30年裡形成的東西,那是 前蘇聯、東歐國家同樣存在的轉軌問題和體制問題。中國的改革還有一個 重要的對象,那就是成百年甚至上千年裡形成的東西———民主法治傳統 稀缺、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難題。轉軌 問題和發展問題交織在一起,使中國的改革異常艱難”(樊綱)。這種 “莊生活鮒,水必決於西江”的漫無邊際的思維,主導了這些主流經濟學 家的全部頭腦,把微觀管理問題宏觀化,進行不知所云的推論和言說,是 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也深刻地體現了主流經濟學家“立場在先、問題 在後”的研究模式,他們所關心的全部問題和出發點,都在於在中國建立 精英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是典型的精英主義制度宣傳家和意識形態工作 者。

5、 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思想被邊緣化和意識形態化

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繼承五四以來的西化學風,繼續走向精英主義化,脫離 中國的實際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現實,只反映少數人的特殊願望,是文化 殖民地化的繼續。這樣的主流學術“持論疏闊、不着邊際”。

在主流經濟學家被殖民化和邊緣化之後,不僅喪失獨立的研究與思考問題 的能力,也喪失了獨立的價值判斷和立場。這集中體現在對知識經濟和高 附加值---實質是壟斷利潤---的諛頌上,也體現在對所謂民主和減少市場管 制的着力鼓吹上。中國實際上就是西方跨國公司壟斷價格的最大受害者, 也是最迫切需要限制壟斷公司不法競爭行為的國家。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 的成功,都不是什麼競爭與市場帶來的效率,恰恰相反主要是因弒噶?排除市場競爭者的資本實力。

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舉步維堅,是因為中國產業技術在國際分工中 處於邊緣化地位所帶來的,中國的企業的生存狀態就是與此地位相適應的 一種邊緣化生存狀態。由於中國企業規模小,而且得不到銀行的有力支持 (改革後的銀行比改革前更加象舊式錢莊),如果沒有政府的適當支持, 則其生存狀態必定是由市場上的強勢競爭者安排。實際上對於發展中國家 而言,在西方跨國公司的強大實力和技術壟斷優勢之下,其企業是沒有市 場生存機會的,唯一足以對跨國公司構成限制的力量是國家政治權力,在 這樣的背景之下來鼓吹“要象戒除毒癮一樣戒除政府管制”(張維迎), 就具有額外的現實意義了。

在中國所面臨的一切重要問題上,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都不能解釋過去, 也不能分析現在,更不能指明未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在中國的現實中,確 實是一門顯學,唯一的社會功能性作用就是為精英主義制度化提供一個合 理性的說法,由於其明顯的精英主義意識形態尾巴日益暴露在人們眼裡, 因此呈現一種明顯的日薄西山的氣象。因為意識形態要在社會上發揮作 用,必須是以“公正”“科學”的面貌出現,並給大多數人以樂觀發展前 景,才能具有說服力,否則意識形態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出來。今天的主流 經濟學只能告訴人們,你的生活狀況不行是因為你的競爭力不行,這等於 以前民間宗教要農民相信“生來命不好”“前生有過錯”“為來世幸福受 苦”一樣。

二、中國最近二十年的發展成就和發展方向述評

關於中國近20年來的發展成就,正面的表述非常多,但是在總結教訓方面明 顯不足。筆者認為最近20年的進步是非常可觀的,但是主要體現在高收入階 層生存狀況改善和高檔消費品進步方面。在如何引導中國繼續前進的道路 上,有一些非常不利的後果,有些甚至已經構成對國家戰略安全和民族長 遠發展目標的根本障礙。在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方面,都有一些根本 問題,值得每一個真誠關心中國未來者的深思。

1、中國農民和農業的根本出路喪失

在分田到戶之後,中國農民和農業走回傳統,失去未來。中國農民已經永 遠喪失了以拖拉機代替手工勞動的可能性,中斷甚至是逆轉了已經在1970年 代開始起步的農業機械化進程。在幾千年來,農民和農業的兩大問題一直 都是:勞動繁重、收穫不多,對應的派生問題是農業沒有抵禦饑荒的能 力。所以毛澤東時代的努力方向是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水利是農業的 命脈”“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一條路在30年的實踐中都曾經取 得決定性的進展,農業的水利事業取得長足的進步,抗旱排澇能力有重大 進展,而且農業機械化在許多方面也都有進步,分田以後,基本農業經濟 單位急劇減小,機械化和水利化都有大退步。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分田符合農民不願意接受外在管理的願望,但是卻完 全葬送了農業品種改良、耕作和灌溉技術進步,包括採用機械替代繁重勞 動的前景也沒有了。毛澤東主席本身也是職業農民出身,他曾經在1958年的 南寧會議上說過:農業要發展就無法照顧農民的當前意願(大意,不是原 話)。

近些年在主流經濟學理論的主導之下,輿論宣傳完全是從理念出發的,實 際上在理念上都是不成立的。如宣傳口徑定位在:分田調動農民積極性--- 所以農業有效勞動投入增加---產出增加。實際上在1977年大陸農村人口就突 破8億,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勞動力過剩的經濟學意義就是勞動邊際產出 為零,所以幹活偷懶是具有道理的,但是雙搶季節農民幹活還是很賣力 的。所以在這個層面再回頭看社員“平工”是勞動效率低下,就具有其合 理性不構成一個實際問題,因為沒有什麼好干的。當時的棉花是要鋤7次 的,秧田除草也完全是人工進行,稻田冬季普遍種植綠肥,實際情況是生 產隊時期每單位面積投入的勞動遠遠多於分田之後,今天的農民已經開始 使用號稱“生物界殺手”的除草劑了。

由於農業利益具有維持基本生存、而且農業收穫無法精確重現,實際上在 農村進行利益協調和輸送是極其困難的,如土地平整和改良就經常要涉及 相鄰的田地,這不僅耗費工時極多,而且成效卻難以迅速實現,因此單個 家庭不僅沒有可能與鄰居進行協調、在經濟上沒有投資能力,也因此不可 能有這樣的積極性,分田以後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就完全停止。還有水利事 業的興辦和管理,都需要很好地協調不同的利益單位,否則就難以發揮很 好的效益,今天的水利事業退化失修,不是沒有深層次原因的。

“三級所有”最大的功能不是因為公有制調動了社員積極性,而是因為提 供了一個低成本、好協調的管理機制,在這樣的機構里,可以大大推進 “自給自足”的層次和範圍,如:生產隊殺牛社員每家都能分到幾斤牛 肉,果樹種植能夠讓農民吃上免費的水果,但是在改革後幾乎所有的山林 都被剃了光頭,這也很正確:畢竟家庭難以具備足夠力量看護山林保住果 實,而司法救濟的成本太高。實際上農村教育也是自給自足方式辦起來 的,今天失去了這個依託,農村失學兒童急劇增加。

在單產沒有提高,技術沒有進步的情況下,能夠擴大基本經濟單位的規 模,突破“低成本運營方式”---拒絕一切風險與創新,因為這是與農業比 較收益低下,無法擔負任何風險的現實所決定的,是筆者認定為中華文化 的三大思想淵源之一,在中國社會已經起作用數千年之久。而生產隊突破 了這個障礙,這個原因是毛澤東時代耕作方式進步,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卓 有成效的基本保證。

2、 為什麼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與西方如此不同

現代化作為19世紀末第一次西式樂觀主義的思想遺產,它提供給人們這樣的 一個啟示:傳統農業是無法帶來富裕和發達生活的,只有近代工業化才能 帶來現代化。在工業化的機器作用方面,無疑能夠使得人們能夠擺脫傳統 的繁重體力勞動,擺脫對自然條件的過分依賴,獲得更好更輕鬆更穩定的 生活。

這個過程的背後隱含了一個決定性的條件,即在西方工業化時期,除了機 器大工業能夠增加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之外,工業品對農礦產 品的交換是能夠提供剪刀差的,所以工業在對社會富裕方面的貢獻要遠遠 大於農業。任何事情都有其反面,機器加工能力的進步和膨脹,使得人們 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有限的地球資源已經不能夠按照技術 所能達到的水平,來滿足全部人口的富裕願望,技術已經日益成為一種資 源和財富分配的槓桿。相應地排斥人口中大多數在技術進步中受益,成為 一個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刻意安排,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政治中的核心 問題。

精英主義和社會分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實現整體技術進步的主要制度障礙, 沒有誰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更需要技術和機械力量的幫助了,但 是他們已經永遠地喪失了用拖拉機耕地的希望。沒有誰比中國精英階層更 不需要技術進步了,但是中國正在發展私人轎車工業來促使他們更上層 樓。市場排斥了我們能夠做好的事情,但是市場又要求中國做那些做不好 的事情,這樣的工業化過程怎麼能夠不碰壁?中國的工業化就在這個“會 做的不肯做,肯做的不會做”的怪圈中徘徊,剩下的就是人家不願意做的 我們揀來做。

在最近20年的外向性出口導向型政策的作用之下,中國的外貿出口數量急劇 上升,外貿依存度急劇提高,外向型企業群體的總規模非常可觀,但是這 樣的工業化結果連城市化都無法帶動,更不用奢談其他的社會發展目標乃 至現代化了。因為在邊緣化的工業化企業中,是難以在產品的市場實現上 獲得剪刀差的,因此這樣的企業不僅不能給工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機會,沿 海人數眾多的打工一族,就是在“外面的世界沒有家”的一族,而且是永 遠失去了家園的一族,因為也不再願意回老家種田了;而且這樣的企業本 身也無法實現自身的積累和健康發展;國家為了扶持出口對它們實行稅收 優惠,連增殖稅都免了。這樣的企業除了能夠給跨國公司提供壟斷利潤之 外,給發達國家提供廉價的消費品之外,無法達成中國的任何發展目標, 國家、投資者和工人三個方面,都無法在這樣的企業經營中獲得應該實現 的基本利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大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就是因為這樣的 邊緣化企業群體極其龐大的緣故。

3、 中國國防工業裝備能力的下降

反對發展戰略產業,反對發展高精尖技術,主張中國集中力量發展那種邊 緣化的出口導向型工業,也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一個理論特色。張五常 和林毅夫就極力主張什麼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和毛澤東時代相比,中國的國防裝備能力急劇下降。這也是要求戰略產業 必須市場化,自求生存之路的改革政策的結果,國有的兵器工業不得不轉 行生產大量的民用產品來求的生路。最為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運10飛機已經實 現正常首飛,卻由於利益部門的作梗而夭折。

4、 中國科技力量的流失和科研“個體戶化”

在改革之後,象“兩彈一星”那樣的大規模聯合科技攻關工程再也沒有 了,科技創新工作缺乏產學研的聯合攻關,研究成果“紙面化”。中國?萍劑α砍魷盅現氐娜亓魘窒蟆?

○1人才向外流失,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是中國技術邊緣化地位被確立,技 術研究發展的投資和壟斷利潤一起集中到發達國家,中國培養的高精尖技 術人才就跟隨這股潮流,和高收入一起順序流動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

○2人才向內流失,下海當外國公司的買辦人員,邊緣化的技術能力正是合 適的二傳手---做產品技術推廣和市場技術服務。

○3人才向虛流失,由於缺乏協作和應用結合,也由於缺乏足夠的經費完成 研究的適用化過程,研究成果“紙面化”,無法進入實際經濟過程。最後 科研成為一種無須實際檢驗的紙上談兵式的學說,成為一種從文獻到文獻 的研究和摘錄,最後當然應該服從言論自由原則“在瞎說面前人人平 等”,“假冒偽劣抄”與真工夫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實際差別,主要就是 服務於評職稱。在無須經過現實檢驗的論文面前人人平等,是“假冒偽劣 抄”科技成果泛濫的心理前提。研究缺乏務實精神,缺乏轉化為實際生產 力的聯合實驗過程,使科研走入泡沫化軌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個人網頁:http://tlw.3322.net 二○○一年十月九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