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到了最危機的時候!
本人多年前曾在本論壇發表過“從中國大陸模糊數學與模糊系統學會的興衰看中國大陸科技的發展”( http://www1.bbsland.com/articleReader.php?idx=20486)一文,引起過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同一時期,本人還在本論壇參加過設立長江學者位置的討論,本人持否定態度。基本的依據是,美國大學不會歡迎設立這種使大學教授收入相差近10倍的位置。當時中國普通教授的年收入1萬剛出頭,而長江學者是10萬。對長江學者的要求是每年發表2篇被SCI收錄的文章。一些中國的普通教授當時已達到這一標準。換言之,以當時標準,同樣質量的工作,中國普通教授的每篇SCI文章約值6千元,而長江學者的值5萬。而中國普通教授所承擔的其它壓力,更是長江學者無法想象的。事實上,長江學者位置是有意或無地被嵌入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的一個好壞影響不確定性極大的楔子。同樣的勞作,差別明顯的待遇,必然產生價值觀念的誤導。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一旦完全背離基本的公平原則,社會必然進入混亂狀態。目前,由於種種原因造成教育和科技界內價值觀的嚴重混亂,致使中國科技到了最危機的時候。看來長江學者位置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十年文革,曾使中國科技大受打擊。但人們的精神還在。許多人都有學好知識報效祖國的理念。一旦科學的春天來臨,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的小草就會萌生,科技大廈就能蓋起來。而在“科教興國”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迎來的卻是中國科技的危機。主要表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一、教育和科技界進入深度危機狀態
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界,一直被社會認為主要由社會的精英組成。的確,目前情況依然如此,但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實際從事教育和科技工作的人員;實際從事教育和科技工作的,成不了教育和科技界的精英。什麼是精英?就是教育和科技資源全力支持的人員。就是發表文章多,主持項目多的“專家”。
在許多人看來,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目前正是人才濟濟的時候。君不見,到處都是院士,中國教授滿世界跑,博士、碩士隨便供用人單位挑選。中國真是到了人才輩出的黃金時代!?
這一切,實際上都是假象。根本瞞不過行內人。
事實上,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發表文章多的精英,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編故事的高手,文章多多,但與真正的科學研究無關,發表文章換取好處是唯一的目的。這種人在歐美國家的教育和科技界根本沒有地位。另一類的人數眾多,就是研究所和學校的各級領導和各種學霸。這些人有權有勢,掌握大量資源,大有攀附權貴的人替他們寫文章。一般而言,一篇第一作者的SCI文章可以換取一個正教授的位置;兩篇第一作者的SCI文章可以換取一個霍英東基金名額;三篇第一作者的SCI文章可以換取一個國務院專家補貼。當然,攀附權貴的都是明眼人,如果您的位置太低,弄不來這些好處,他才不會讓您掛第一作者。為了方便,讓您掛第二或第三作者,就算承認您的領導了。如果一個攀附權貴的人能發明一個賺得百萬元的專利或發表一篇確有水準的文章,他就不會拱手讓給領導和學霸了。可見,上述精英們的文章,對提高中國的科技實力,毫無幫助,但對於他們報獎、消耗更多的社會資源,提供了法定的依據。
我們再來看主持項目多的“專家”是什麼人。除了領導和學霸就是“能人”。真正做學問的人,幸運的能等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大多數只能給別人打工,任人安排,很難做出像樣的成果。領導們由於有大量的資源,一般的小錢不放在眼裡,基金的錢是為了圖個學術榮譽。他們的興趣是在分國家的“大蛋糕”上。學霸們有一大堆徒子徒孫,錢來得容易,分得也快。所謂的“能人”,確實了不得,用不上單位的資源,也沒有學霸們的勢力,完全靠“科研經紀人”的能力。上述這些主持項目多的“專家”,從來不會捫心自問他們的產出是否對得起國家的投入,他們更多是“與國際接軌”,比較歐美國家如此高級別的專家的個人收入。的確,就是與中國目前教育和科技界以外的高收入人群比,這些“專家”們還自覺吃虧呢。於是,個別院士到處掛名兼職、到處拿補貼,有的甚至拿多份工資、分多處住房,林林總總,也就成為必然。於是,通過所謂的引進人材,換取更多的投資,也就成為必然。“引進人材”的大旗,能給領導和學霸們帶來許多方便。不僅僅項目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而且更容易修整內部,不聽話的人,將被引進人材替代。目前的“引進人材”,本質上同以前的販賣黑奴沒有多大區別,購買者的要求是獲利最大。不同的是,被賣者自己賣自己,得好處的購買者不是自己掏腰包。一些研究所和學校的領導,其實就是人口販子。歐美國家也引進人材,但有關人員和單位很難獲利,大家都相當認可。
人才,是中國教育和科技界強盛之本。共和國的公民們養了那麼多的院士(相當於英國的爵位,是貴族頭銜),但他們很少知道這些院士為共和國做了什麼驚天偉業,只知道兩彈一星院士們的功勞和同時代的許多院士是大科學家。後來的院士制度,其實是為像唐敖慶這樣的人設立的,便於他和他的系統能把他的所有6個學生都變院士,而且,這些人的孫子輩已開始大量擔當973、863、985等項目的主持,現有的中國科技世襲制度,將使他們更容易成為院士。這樣世襲出來的科技貴族,其實是一批糟踏國家錢財的高手。如果說政治的壟斷多少還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話,科技資源的壟斷只能扼殺創新!個別人的壟斷還不要緊,歐美國家也常有這事,制度性的壟斷則是致命的。
再來看看我們滿世界跑的教授。其一,說明中國的教授確實太多。從來只知道如何管理行政事務的辦事員都能當教授,更不用說在教學科研崗位上為領導服務、給領導做項目寫文章的人當教授了;其二,這些滿世界跑的教授,大多花的是中國納稅人的錢。一些由國外支付的,其實是由國內的某種資源來替代。只有真正達到一定國際水平的,才由國外支付。由於我們的水平不高,國外的支付通常都很低。我們這些滿世界跑的教授,沒有人能被國外有名的大學正式雇用。中國教授滿世界跑,只能說一些人藉機用中國納稅人的錢或國內資源來國際旅行或休假,一些人是迫於無奈用國外的一點點錢和安靜的環境來做一點學問。只有國際名大學願意正式雇用中國教授的那一天,中國才是真正的人才濟濟。
目前,中國新畢業的博士、碩士集體處於供用人單位隨便挑選的境地。這根本不是人才過剩,而是中國科技到了最危機的時候在社會形態上的必然表現。國家不需要這些所謂博士、碩士們的科技。本人曾是國內某著名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畢業的學生有在清華、北大工作的,也有在歐洲和美國工作的。但這些都是早年的學生。雖然我對他們的學問均不滿意,因為他們誰也沒有自己獨立的科學理論體系,但我對他們的努力還是滿意的。以前學校的環境,還允許學生坐下來跟着老師學做人、學做事。現在就不一樣了,學生們對學問不關心,關心的是老師的項目有多大,補貼多不多,誰的學生能評上了獎,老師是不是領導,是否有什麼資源可用。博士生、碩士生集體陷入了追名逐利狀態。在不健康價值觀的引導下,許多入學時很有培養前途的學生,不是轉而去做毫無科學價值的“項目”以得高回報,就是情緒低落得過且過。就是這樣的一群學生,實際上卻在撐着中國搖搖欲墜的科技大廈,因為中國目前真正動手做“科研項目”是這群學生,在學問上多少還算合格的教授們必須拖着疲憊的身體,十分不自願地去為得到項目而奮鬥。一個教授們不能坐下來做學問的國度,一個研究水平是研究生水平的國度,科技競爭力不下降才是怪事!
上面只是現象,真正的危機是,中國教育和科技界不再從體制上為默默無聞安心做學問搞科研的人提供任何土壤,人們要的是大項目,是大把的進錢。能否做出點有質量的東西並不重要。管理者、科學家和學生們滿腦子想的是“項目”,是“錢”。唯獨沒有學問,沒有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有人戲稱,如果年青時的陳景潤生活在現代,他早就下崗了。一個讓陳景潤式的專材無法 立足的時代,是一個教育和科技界進入深度危機時代!
不能靜下心來做學問搞科研的教育和科技界,自然做不出什麼驚天偉業。為了給國人以交待,為了能生存,只能一級壓一級、希望壓出點東西來。結果,造假、浮燥之風自然而起。各種考核、檢查、評比使一線人員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科學意志不堅者逃亡去當官,剩下的苦撐着度日。學生們根本看不起苦撐着度日的教授們。如果這種危機按自然方式傳到這一代,只會放大,不會縮小。中國教育和科技界已進入自身無法修復的深度危機狀態!
二、中國企業基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並不表現在有多少項目,多少院士,多少教授,多少國家級實驗室。甚至與發表多少SCI文章都沒有直接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規模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上。可悲的是,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只有萬分之三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中國企業基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由於缺乏核心技術,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個人計算機每台平均利潤不到5%;DVD機每台售價不到30美元,交給別人的專利費接近10美元,生產企業的最終利潤只有1美元;電視機平均每台純利潤已不到10元人民幣。 當然,這種利潤跟房地產簡直沒法比,於是,更多的投資投向了房地產,甚至某些大學和科研單位也熱中於房地產。於是GDP上去了,而危機加重了。這也難怪,我的一個房地產商朋友抱怨說,他們地區的房地產利潤只有50%,不能像利潤200%的地方一樣調控。
根據本人對中國內地許多大型企業的現場考察,中國產業在技術上完全依賴國外,從飛機、汽車、製造裝備, 到冶金設備、測繪儀器、航空管理,完全依賴國外技術。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日、德的5%左右;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90%以上的光纖製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芯片製造裝備,80%的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由進口產品占領。
客觀地講,中國企業的生存,一靠消耗資源,二靠犧牲環境。對於中國的科技界是否能幫他們提高競爭力,企業的管理者們並無興趣。主要有兩個原因:1、中國的產業政策並不限制目前這種抽血賣錢吃子孫飯的企業生產模式,企業的管理者們用不着費心思搞什麼研發。如果說這方面有一些安排,最多不過是裝裝門面,碰碰運氣而已,企業發展與研發無關。2、中國企業的管理者們多少對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的實力有所了解,許多人還出自這一行當。他們知道,目前中國的科學家們無法給他們提供馬上能賺得到錢的技術,國內教育和科技界現成的東西與企業家們的需求相差太大。我們做一些轟轟烈烈的引起國際注目的大項目還可以,說明我們還有一些科技實力。一些事,非洲國家或印度想做還做不了。但說到為過日子而精打細算給企業提供支持,中國的大科學家們不肖做這種事。企業的投資還不夠自己塞牙縫,更不用說還有一大幫徒子徒孫要養活。大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們感興趣的是國家的大蛋糕,而不是企業的“施捨”。企業要的是會生娃的婆姨,而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的頭面人物,淨是一些只會做秀,沒有本事做娘的東西。就是政府拉郎配,小日子也過不長。
沒有企業支撐的中國教育和科技界,根本無與法與世界競爭。目前中國教育和科技界,尚有一些有實際能力的高手,但大多也被邊緣化,其位置早被能做大項目的人和各種引進人材所占據。中國教育和科技界正在遠離實際,大量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根本與實際無關,中國科技到了沒有營養的最危機的時候!
三、中國國防戰略力量極難更新換代
國防戰略力量是一個國家科技和綜合國力最集中的表現。中國的綜合國力靠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已今非昔比。有報道說,中國去年有7000億黑錢被“漂白”,這樣的國家,不能說是一個綜合國力不強的國家。根據我對中國各階層人士的廣泛調查,這個數據出入不會很大。通常,綜合國力包括科技,但在中國的綜合國力中,科技的成份並不大。如果說有,大多也是花錢引進的,一些是花錢買人由他們帶進來的。
如果中國的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同步增長,中國的國防戰略力量早就該更新換代了。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從俄羅斯購買高性能戰機,要從以色列買預警機。
根據本人對中國一些戰略武器生產企業、大型國防研究機構、重要軍隊院校的現場考察得知,中國目前的國防戰略力量仍然是20年前的水平,只有核武器這一單一的威懾力量。這還是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安身之寶。
十幾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機發動機教授跟我說,他們不敢坐自己設計的發動機裝配的飛機。最近我又見到這一行內的一些人,說法還是沒有變。一個中國這一行內的頂級大學十多年都不能解決飛機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軍工行業的其它問題,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的戰略力量,靠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發展不起來,靠花錢也買不來,只有靠自己的科技實力上去了才能解決問題。其實,中國軍方也很想象美國一樣,扶持和利用地方的科技力量來發展戰略力量。但無奈受金錢的誘惑,中國教育和科技界中二鬼子太多,總是拿中國的數據資源去同洋鬼子合作。在地學界這一問題尤為嚴重。於是,軍方只好選擇委培國防生的辦法來使用地方力量。在中國教育和科技界進入深度危機狀態的今天,國防生們能出污泥而不染,學一點東西去維護一下現有戰略力量就不錯了。在國家科技實力走下坡路的今天,要靠國防生們更新換代中國的國防戰略力量,實在是非常困難。
為了提高中國科技實力,國家已下了大本錢從國外引進人才。遺憾的是,根本引不來能提高我國硬科技實力的人才,引進的多是一些只能做軟項目、吃軟飯的人。我認識一個引進的很優秀的生態學家。可惜,中國的生態問題不是科學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生態學家全部免費為中國研究也解決不了生態問題。為了提高中國軍方的遙感水平,據說也通過大學引進過遙感專才,但回國後他對做大項目,對當院士更感興趣,至今沒有對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任何貢獻。最近在美國聽說,他也只會寫寫文章,在美國根本沒事可做才回的國。我還有一個清華從國外引進的材料科學專才,原本以為他能為我國國防材料做點貢獻,沒想到受不住誘惑,跑到青海當官去了。靠引進人才帶來技術提高我國國防科技的水平,簡直是白日做夢!中國科技不能為軍方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到了該被國家和民族拋棄的危機關頭!
四、喪失競爭力的下一代
如果說現在的碩士生、博士生,甚至在校大學生也算是教育和科技界掛了名的人。那麼,讓我們來看他們後面的人,我們不嚴格地稱他們為下一代。我們或許可以將希望放在他們身上?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中、小學近十多年來教育的徹底失敗,使我們的下一代喪失了競爭力。這一代人有兩個特點,一是只知道讀書,不知道創新;二是許多人的眼睛高度近視,體力根本經受不住強勞動,無法從事競爭性很強的工作。
其實,孩子們很苦,比我們以前還苦。孩子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多到成人都無法忍受的程度。但他們所學的,除了被美國大學認為基礎好以外,大多是沒有用的東西。孩子們要學習“回”字有四種寫法,而且人人都要爭着寫得最好。奧數就是最好的例子。創新就這樣被扼殺,眼睛就是這樣被傷害,身體就是這樣被耽誤!
更為嚴重的是,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遠遠小於當官發財出人頭地的興趣。所謂的理想,大多與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無關,只與個人的利益有關。嚴重的教育失誤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已經使孩子們有了如何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指揮別人的原始萌動。
如果說1978年科學的春天曾給當時作為下一代的我們提供了以科技效力國家的機會,現在的下一代將不會為什麼科學的春天而歡心鼓舞。有精神的一代是狂熱的一代,也是有希望的一代; 沒有精神的一代是享受的一代,也是垮掉的一代。中國科技已到了後繼無人的危機關頭!
*********************************************************************
如何在現有法律櫃架下使中國教育和科技界脫離目前的險惡境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提出五大方略,僅供參考。
方略一、徹底理順中國教育和科技界的內外關係。
A.對內,嚴格區分行政、教學科研和後勤崗位。教學科研是老大、行政是老二、後勤是老三。老大多拿錢、老二少一些、老三少拿錢。教授去當官就不再有教授待遇。除了校長、副校長,官們的所有收入不得超過普通教授的收入。官本位的教育和科研究體系有利於穩定,但永遠沒有競爭力。官本位必然導致要先當奴才,而後才能當人才的可悲現象。奴才的創新必然是不入流的創新,國家別指望奴才出生的人才有什麼真正的科技競爭能力。如果說有,也就是在國內同行有殺傷力。
B.徹底取消現有的職稱評定體制,改為認定製。硬幫幫的教授條件列出來,誰達到條件誰自動上,根本不用評、不用比、不用走關係。
C.徹底改變現有的人材標準。改向錢看、向項目看為向學術看、向貢獻看。讓真正有學術功底的人能坐下來做學問。不要逼着教授們去跑江湖,去為項目而行騙。
D.徹底改變現有的評獎方式。改個人申請為良性推薦。不要再讓大家花那麼大的功夫去編評委們想聽的故事,也不要變成推薦院士那樣的方式。最好是由不相關的民間中介機構去調查和收集推薦材料。
E.徹底改變目前職稱崗位混亂的局面。不做全職教授工作的原教授,保留一年後自動失去教授資格。多年後重新上崗要重新認定。一直做全職教授工作,只要不觸犯國家法律,只要能堅持工作,終身享有教授資格。
F.對外,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界必須定位為非創收單位。所有國立大學和研究單位由國家全額撥款支持。學校收的學費算國家收入,由國家管理。研究單位有收入也算國家收入,由國家管理。國家必須保證正教授正常教學和科研工作所需的日常開銷。如果要做大的項目,再由教授們去申請。
G.廢除旨在彰顯行政權威和世襲影響,實際卻把教授人為分成三流九等的各種不合理崗位,例如長江學者、國務院津貼、院士等。院士可以保留,但不再是一種崗位,不再有法定的任何待遇。只有一個空空的學術榮譽。教授可以分級,是一種自然學術地位的分級,而不是彰顯行政權威的人為分級。
方略二、將教育和科技的主戰場調整到為中國企業提供自主知識產權上來
A.徹底改變目前教育和科技界主要以項目和文章論英雄的做法。無論是工科或理科,主要的評價標準是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有利於為中國企業提供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驗收由產業部門和民間中介機構進行。純數學等研究,主要以發表文章的級別和影響為指標,由民間中介機構進行評議。
B.為教授們提供法定的經費和時間到企業和有科技需求的單位進行調研和服務。
C.研究生不以做項目和寫文章為主,而以為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為主。大部分碩士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需企業認可對提供或改進自主知識產權有幫助方有答辯的資格。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大量的資源培養閉門造車的所謂碩士博士。
D.建立教育科技界和企業的法定聯繫體系,使企業的需求順暢地反映到教育科技界,教育科技界的教學和科研成果能高效地為企業服務。
方略三、為中國國防戰略力量更新換代提供支持
A.建立軍方信息過慮系統,過慮後的信息能達到解密程度。過慮後的信息能明確表達軍方的需求。地方科學家按軍方需求完成的研究所獲得的成果,能通過相關的信息過慮系統復原後直接為軍方使用。軍方不必擔心泄密,地方科學家也不必擔心以後行動不便。
B.軍方的需求,主要通過相關企業與教育和科技界的法定聯繫體系來表達。教育和科技界必須為國家指定的這些相關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C.中國必須有大批一流的科學家為這些相關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中國的國防戰略力量才有可能更新換代。項目和文章的壓力消除後,在干真事、干實事的新的評價系統中,中國必然會出一流的科學家,中國的軍會得到源源不斷的一流科研成果的支持。
方略四、培養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
如果措施得當,仰仗先人們留下的家底,維持中國科技在10-15年內不會徹底垮掉還是有較大可能,這樣我們就有了渡過危機的機會。中國科技徹底翻身,只能寄希望於培養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
A.徹底改變目前的大學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高考與招生不再同步進行,一年最少可以安排四次高考,以分數高的一次為準,不滿意可以來年再考。高考難度大為降低,高考分數只是大學招生的參考之一。學生以往的學習成績和面試反應將成為大學招生的重要參考。
B.中、小學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徹底的變革。壓縮書本知識的講授,增加大量的與自然和生產有關的實際知識。中小學生就要有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大量訓練,通過解決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
C.加強對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感的薰陶,提高學生對人類事務的關心程度,宣揚以勞動收入為榮的價值觀,培養出有精神、有責任心、有正確價值觀的新一代接班人。
D.加強中國的師範教育,為中小學培養新一代的大量合格教師。
方略五、國家從根本上調整教育和科技政策
A.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界的定位,不能是國家的點綴,更不是大型名利場,是勞作之地,是為國人謀福利之地。
B.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界的政策,以科教能否興國為導向。必須從制度上杜絕教育和科技官本位化。大學和科研單位其實就是一座座煤礦,教授們是礦工,培養出來的學生和科研成果就是煤,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官本位的煤礦,下井的教授們沒安全保障,收入又不高,沒有人願意下井採煤,除非為生計所迫。挖煤的人少了,做官的人多了,國家發展的動力肯定不足。多給下井的教授們一些保障、一些實惠,多採煤、安全採煤,礦主(國家)才合算。井上的官養多了,只會坐吃山空。
C.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科技撥款制度。從單一的項目費、五花八門的各種工程費改為人頭費和項目費。國立教育和科技單位的每位合格一線人員,國家均撥給人頭費,支持其從事最基本的工作,不至於讓其花自己的工資來進行保障。礦工下井總得有套工作服,不至於讓礦工自己買機器幹活,機器壞了總不至於讓礦工花自己的工資去修。當然,也有這樣的煤礦,不過煤礦的主人均是黑礦主,被世人所唾棄。撥給的人頭費,要到個人的科研賬上,不要被井上的官們給用了。
D.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對職稱的定義。職稱是一個勞動許可,不是榮譽,不是領飯票的憑據。據說現在有的地方亂發老師證,沒有聽說什麼地方過亂發運動員證。你不去運動場拚搏,要個運動員證有何用,又領不來飯票。所以對不下井的教授們,不要給他這個證。待遇只跟是否還在井下挖煤掛勾,而不同有沒有什麼職稱掛勾。國家政策在這一環節上失控,整個教育和科技界必然進入低效狀態。
E.改變目前的人員合作項目制,採用研究領域單位制,相當於以前的研究室。項目合作制中的項目領導和成員地位不平等使得中國的內部學術交流十分困難。一切都是頭說了算,還有什麼可爭論的。這樣的單位不設官位,只有聯絡人。主要功能是就組織討論科學問題,發展相關學科。對或錯與錢和權都沒有關係,聯絡人不管這事。有關部門給研究室配一些資源,並提一些工作要求。這樣的研究室,就像礦工小組一樣,多少讓教授們有個合法的討論場合,不要聚在一起就是聽領導訓話。大家麻木了,沒有熱情,再高明的領導,再有效的管制方法,只能催生礦難,不可能會有什麼好的效果。
F.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教育和科技界幹部管理制度。國家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使用的官員,完全納入國家公務員系列,不參與單位內部利益分配。就像工商局官員法定不參加管轄區域內公司的利益分配一樣。單位內部的利益分配,由教授委員會在國家法律範圍內討論決定。一批高質量職業化的國家公務員管理學校行政事務,公務員法定不能擁有教授職稱,整個教育和科技界就清淨了許多,能營造較好的環境。只有從制度上創新,才能使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界起死回生。
*******************************************************************
建議大家都唱一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體會一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機的時候的感覺,然後讓我們像當年抗日的義勇軍一樣,為解救危機中的中國科技做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