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和福州人 ZT |
送交者: 44 2002年06月03日19:02: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清華園走出的榕城鄉賢們 自1911年4月 29日,清華學堂在北京西郊一處秀麗的皇家園林——清華園開學,迄今已走過90個年頭。其間,伴隨我多災多難之民族,清華大學幾經風雨而艱難前行,屢歷磨難而矢志不移,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大學者、大科學家、工程設計大師和政壇人物。 水木清華,大師薈萃;鍾靈毓秀,英傑代出。在這世紀之交,清華大學迎來了九十周年大慶。回顧世紀清華,作為群星燦爛的大師之園,共培養了本科、專科畢業生9萬餘名。清華學人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許許多多國家和地區。他們以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構築了清華輝煌的知識殿堂。清華人為民族,為國家,乃至人類科學與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無疑是中國近代以來科學和教育事業最可引以驕傲和自豪的歷史豐碑。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在中國科學院992名院士中,清華學人占了297名,而中國工程院541名院士中,清華學子則占了102名。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美譽的我們的家鄉福州,在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伴隨着國家民族的災難、拼搏和振興,湧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儘管福州地處東南一隅,和北京關山險阻,擋不住我們鄉賢們衝出本土,走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雄心壯志。從世紀初的“留美預備學校”到抗戰中的“西南聯大”到解放後“工程師的搖籃”,一茬茬家鄉父老鄉親跨入清華園,或求學,或任教,和清華結下了不解之緣。單是福州地區就從這裡走出了20位兩院院士和遍布全國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直至解放前的清華理學院院長、工學院院長、法學院院長乃至當今的書記、校長、教務長及諸多教授專家學者。 從一套紀念郵票談起 1990年,國家發行一套紀念郵票《中國當代科學家》(二)。在這一共四張一套的“國家名片”中,鄉親們欣喜地發現,其中三個都是福建人,特別是侯德榜和張鈺哲兩位竟都是我們福州老鄉。其實,他們只是中國科學家的優秀代表,也是福州人的驕傲。這裡簡單介紹20位院士的生平業績,和家鄉父老鄉親共勉。 兩院院士齊爭輝 侯德榜(1890——1974) 字致本。1890年出生在閩侯坡尾(今福州市台江區)農民家庭。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化工專家。1903年得親屬資助,就讀福州英華書院。1912年清華學校畢業。1913年以10門功課均滿分的成績公費留美。1917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被天津塘沽永利制鹼公司聘為總工程師。1950年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重工業部顧問,1958年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他還是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化學協會和中國化工協會理事長,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為打破國際制鹼托拉斯對中國制鹼工業的壟斷,與人創辦中國第一家民族制鹼企業。1932年,用英文撰寫的《純鹼製造》一書將銨鹼法制鹼技術公之於世,打破了帝國主義者在制鹼技術上的封鎖壟斷。1943年成功地進行了聯合制鹼實驗, 在實驗室連續生產了純鹼和氯化銨,被世人稱為“侯氏制鹼法”,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強烈反響。建國後領導開發碳酸氫銨的新工藝流程,促進我國化肥工業的發展。 張鈺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生。閩侯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天文學家。1919年考進清華學校,在高等科學習4年畢業。1923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學習天文,1926年畢業,1929年獲博士學位。1928年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定名為“中華”。1929年回國,歷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員、所長。1946年再度赴美研究,觀測發現了一顆新變星。1948年3月回國。解放後,天文研究所改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他歷任研究員、台長、名譽台長。他還是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30多年來,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獲得了7000多次小行星成功預測,發現了80多顆小行星,有的已用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省市的名字來命名,還有以“紫金山”命名的兩顆周期慧星和一顆拋物線軌道的慧星。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通報》宣布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2051),以表彰張鈺哲的重大貢獻。1986年7月21日去世。 鄧叔群(1902——1970)1902年12月12日生。福州竹嶼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微生物學家。1915年入清華學堂,1923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在康乃爾大學獲植物病理學博士和森林學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歷任嶺南大學,金陵大學和中央大學教授。32—37年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和中央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後任中央研究院林業實驗研究所副所長。解放後歷任東北林學院教育長、副院長,瀋陽農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等職。還是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保學會理事。1963年在廣州創建了中國科學院中南真菌研究室。長期從事真菌學研究,是我國粘菌和高等真菌分類的奠基人,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他親自採集和鑑定的真菌標本數以萬計,研究的真菌種類有3400餘種,占全國已知真菌總數的45%,其中的2400種,已載入他的100餘萬字專著《中國的真菌》一書。發現真菌新種123個,新屬5個,已為世界所公認。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 傅 鷹(1902——1979)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膠體化學家。閩侯人。1919年入燕京大學化學系,22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曾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東北大學,青島大學,重慶大學等任教。1939年後任廈門大學教務長和理學院院長。1944年任重慶大學教授。1945年再度赴美。1950年回到新中國,任教於清華大學等校。1954年起執教於北京大學,1962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他學術造詣很深,對膠體和表面化學的研究尤為突出,提出一些經實驗證明的新的創見。首創利用潤濕熱測定固體粉末比表面的熱化學方法。發現溶液中多分子層吸附現象,並將BET多層吸附公式由氣相中的吸附推廣到固相中的吸附。 傅承義(1909——1999)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地球物理學家。閩侯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留校作研究生,一年後從事教學工作,並進行熱力學和原子核物理學研究。抗戰爆發後,任教西南聯大。1939年考取英庚款留學,1940年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進修,1941年獲物理學碩士,轉赴美深造。1942年入加州理工學院,師從世界地球物理學大師古登堡教授攻讀地震、地球物理學,1944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地震波理論的先驅性論文。1947年春毅然回國,就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解放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名譽所長等職務。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名譽理事,《地球物理學報》主編。還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是我國地球物理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劉崇樂(1909——1969)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昆蟲學家。福州市人。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2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1924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清華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任教。1934年任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教授,1946年任清華大學農學院昆蟲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副院長,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發掘天敵資源,進行害蟲生物防治的創始人之一。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鄭振鐸(1898——1958)原名木官,字警民,筆名西諦。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學部委員。著名文史學家、文物考古學家、作家。原籍福州長樂。1917年夏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與瞿秋白,沈雁冰,葉聖陶,胡愈之,許廣平等先驅者共事革命文學活動。1931年秋到北平,任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中文系教授,主編《文學》,《文學季刊》等。1935年春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抗戰勝利後發起中國民主促進會。其學術上突出貢獻主要是在新文學現實主義文藝理論探討,中國文學史的建樹及中國文物考古學的開拓三個方面。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常務委員,先後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併兼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 沈 元(1916—— )1916年4月28日生。福州市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中國工程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梁守磐(1916—— )1916年4月13日生。福州郊區梁厝村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學部委員。火箭技術專家。1937年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193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任西南聯大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航空發動機製造廠技士課長,1945年任浙大教授、系主任。1949年就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飛機發動機圖紙。1952年任哈軍工教授。1956年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副院長,七機部研究院副院長,航天部總工程師。先後主持了多種戰術導彈的設計、試製、定型直至批量生產。他主張採用國產燃料,推動力更大並解決了劇毒問題,為祖國航天事業立足於世界奠定了基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還是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世真(1916—— )1916年1月7日生於日本千葉。福州市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原子核醫學家。1938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39—40年 在中央大學研究合成藥。1946年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藥理學。1947年起任美國衣阿華大學助教和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48—49年在該校分獲化學碩士、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他頂住了美方加薪、破格提拔等誘惑及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其夫人的威脅,經過努力,於1951年8月返回祖國。歷任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研究所教授,防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名譽主任委員,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他領導研究的核醫學技術和臨床核醫學科的研究相結合,率先在國內開展腫瘤放射免疫的顯像及導向治療取得豐碩成果,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水平及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我國核醫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 盧兆鈞(1917—— )1991年當選為技術科學學部委員。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專家。福州市人。他的老家在福州東街,很小就隨父北上,在京城長大。1941年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畢業。曾任交通部橋梁工程處工程師,清華大學教師。後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師從世界土力學泰斗太沙基。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科學碩士。1950年回國後歷任鐵道部科研院研究員,岩土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協會理事。他一直從事土的基本性質和特殊土地區築路技術研究,在我國最早闡明了硫酸鹽漬土的松漲特性和鐵路通過鹽湖及流沙地區的穩定性問題。五十多年來,他跑遍了鐵路各線,也曾來過福建工作。60年代鷹廈鐵路修建時遇到多處山體塌方滑坡,鐵道部派他回福建解決了這一問題。十多年前,福建蓋房子遇到軟土導致建築物下陷問題,他也應邀回來商討對策。他是我國鐵路路基土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對我國土力學學科和岩土工程專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陳茹玉(1919—— )1919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女。閩侯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有機合成化學,合成農藥化學家。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後在雲南大學礦冶系和南開大學化學系任教。1948年考取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生,後轉入印第安納大學化學系攻讀有機化學,1952年獲博士學位。53—55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任副研究員。1956年回國。歷任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化學學會理事、中國植保學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農藥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陳 彪(1923—— )1923年11月30日生於北京。原籍閩侯螺洲(今福州市倉山區)。早年就讀於省福中(今福州一中)、英華中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天體物理學家。41—42年在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學習,194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成都)物理系。1947年後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從事理論天體物理、太陽物理、天體物理力學等方面研究,並參與早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和雲南天文台太陽觀測站的建設,為中國建立太陽色球和光譜實測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歷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理論天文研究室主任。1982年起兼任雲南天文台台長、名譽台長。是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還是國際天文學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太陽活動)委員。 張 鈸(1936—— )1936年3月 26日出生於福清的一個書香門第。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人工智能專家。1953年以數、理、化三門滿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1958年自動控制系畢業留校。先後在自動控制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任教授,“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提出的問題分層求解的商空間理論並進一步提出的統計啟發式搜索算法和時間規划算法是人工智能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他還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計算機學報》副主編、國家教委科技委計算機科學學科組成員、國家高技術(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員、全球華人智能自動化指導委員會成員。1994年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信息與控制論學部選為外籍院士。 黃培雲(1917—— )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福州市人。1938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194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該院工作。1946年底回國,歷任武漢大學教授、礦冶系主任,中南礦冶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南工業大學教授。還任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科協主席。他長期從事冶金物理化學、金屬材料和粉末冶金等領域科研和教學工作,在粉末冶金和材料學科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創立了粉末壓型理論和燒結理論,研究成果對我國航天、航空、原子能等軍工和民用材料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國粉末冶金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陳一堅(1930—— )1999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飛機設計專家。福州市蒼霞洲人。上中學時,日機狂轟濫炸,國民黨沒有飛機抵抗。這件事對他的刺激很大,他發誓“人家有飛機,我們也應該有”。中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考入清華大學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1952年畢業後曾在航空部第一飛機設計室及601所從事國產飛機設計工作。1964年至今在603所從事“強五”、“運七”、“飛豹”等十多個型號飛機的設計工作。曾被報刊譽為“飛豹飛機之父”。先後被評為航空部及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勞動模範,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現任中國航天總公司603研究所總設計師、研究員,並為南航、北航、西北工大兼職教授。 盧耀如(1931—— ) 1931年5月出生於福州市橫街一戶清貧的知識份子家庭。中國工程院院士。岩溶水文地質學家。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3年起一直在國家地質(礦產)部工作,對“喀斯特”——岩溶地質有精深的研究。在論證新安江地區不存在喀斯特滲漏、分析官廳水庫滲漏與塌陷機理和長江三峽南津關碳酸岩壩區的勘測研究和巫山危岩的判斷處理等方面都作出突出貢獻。現為國土資源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被推為岩溶水文地質分會主席。 郭孔輝(1935—— )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汽車工程專家。福州人。52—53年在清華大學航空學院學習,1956年畢業于吉林工大。曾任長春汽車研究所總工程師兼技術委員會主任,吉林工大教授。1993年任吉林工大副校長、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還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汽車工程師聯合會1994年學術年會技術委員會主任等八個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60至70年代曾先後主持完成我國第一批8*8等高越野汽車的研究開發工作,一汽、二汽的汽車底盤試驗室的籌建和十多套試驗設備的設計研究工作,80年代以來組織承擔完成了國家、行業和一汽集團的新型汽車開發研製工作以及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是中國汽車公司勞動模範及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林家翹(1916—— )1916年7月7日生於北京。原籍福州市。美籍華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力學與應用數學家。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留校當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次年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4年獲博士學位。1947年至今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教授。1987年被授於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及名譽教授。他在流體力學的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在應用數學研究方面,發展了解析特徵線法與WKBJ方法,是當代應用學派的領路人。他還歷任美國數學會應用數學委員會主席、工業和應用數學協會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學者。 林同炎(1911 —— )1911年11月14日生。原籍福州市。美籍華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建築土木結構專家。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25年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1931年赴美國加州大學學習,1933年獲碩士學位。其畢業論文《直接力學分配》被命名為“林氏法”而被廣泛應用。1933年回國,在成渝、滇緬等鐵路工程局任總工程師。1946年定居美國。46—76年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教授。1953年創建林同炎設計事務所。1967年當選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1972年創建林同炎國際公司,任董事長。1976年退休時美國加州大學授予終身榮譽教授和最高克伯利獎。美國科學院和工程研究院頒給他“四份之一世紀貢獻成就獎”。1986年獲美國總統里根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獎。 大師學者競風流 清華在造就眾多科技專家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孕育了難以計數的人文社會科學及其他領域的燦爛星辰。在福州鄉親中就有經濟學泰斗陳岱蓀,著名教育家、物理學家薩本棟,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著名法學家王鐵崖,著名文學家、詩人林庚,建築美學家、女詩人林徽因及著名的科技戰線的“鐵人”陳篪等。還有各條戰線上的學者、名流,為榕城人文景觀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鑑於篇幅所限,亦僅列20名簡介如下。 陳岱蓀(1900——1997) 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閩侯螺洲(今福州市倉山區)人。1918年在上海應試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學習。1919年在清華學堂學習時即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以公費生考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兩年後得學士學位。繼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四年,相繼得碩士、博士學位。1926年底回國受母校聘,直至1952年任清華及西南聯大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職。院系調整後,調任中央財經學院第一副院長。1953年後到北京大學工作。1984年清華成立經濟管理學院以來,受聘為經管學院名譽教授,直至1997年逝世。陳老一生愛祖國,愛人民,嚴謹治學,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淡薄名利,忘我工作,以其學術上的深厚素養、精湛水平和對教育事業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為人師表的高風亮節,為世人所敬仰。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被稱為“中國近代經濟學泰斗”。是全國政協常委。 薩本棟(1902——1949) 物理學家、教育家。蒙古族。福州市人。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2年赴美深造。先後在斯坦福大學機械系、馬薩諸塞大學吳斯得學院機械系攻讀,獲博士學位,創“薩氏定律”。1928年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理學院院長。“七七”事變後任廈門大學校長。44—45年赴英、美講學並參加聯合國原子能研究。返國後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負責籌建數理化科學中心。1948年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工作並贗選為院士。1949年初病逝。 高士其(1905——1988) 1905年11月1日生。閩侯人。故居在福州鰲峰坊。現代科學文藝作家、詩人。1918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5年畢業後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1927年入芝加哥醫學研究院讀醫學博士課程並負責保管細菌標本。1930年畢業回國。 謝冰心(1900——1998) 原名謝婉瑩。1900年10月5日生於福州“三坊七巷”之楊橋巷。長樂人。現代女文學家。1913年隨家遷居北京,1914年入北京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後併入燕京大學)。1923年畢業後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1926年獲文學碩士。同年早期散文代表作《寄小讀者》出版。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女子理學院任教。抗戰爆發後,其夫吳文藻教授任教的清華大學遷到雲南昆明,冰心隨夫南遷。她在梅貽琦校長夫婦來家做客時為夫君所戲作的“寶塔詩”被後人傳為趣談。曾主編《婦女文化》半月刊。1946年回到北平。冬,舉家去日本。49—50年作為東京大學第一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1951年回國,寫了《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等多篇名章,明朗樂觀,富有時代氣息。她是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顧問。1998年逝世於北京。 林徽因(1904——1955) 女建築學家、文學家。原籍福州市。1919年隨父去英國,1921年回國。1923年赴美留學。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後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舞台美術。1928年回國。林徽因是清著名學者林長民之女、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夫人。既是畫家,又是建築學家、裝飾藝術家,還是散文家戲劇家。1930年後在東北大學、燕京大學任教。30年代從事詩歌創作,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和劇本,為新月派成員之一。抗戰後隨校遷往昆明,1946年舉家返回北京,住進清華園。解放後被清華大學建築系聘為一級教授。和梁思成教授一起領導清華設計小組設計的國徽圖案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稱讚並被採納通過。1952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負責紀念碑須彌座裝飾浮雕設計。1954年被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 邵循正(1909——1973)1909年11月20日生。福州市人。歷史學家。 唐 鉞(1891——1987) 字櫱黃。1891年1月 7日生。閩侯人。實驗心理學家。 吳 憲(1893——1959) 字陶民。1893年11月24日生。福州市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早年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赴美入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學化學。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錄為研究生,1919年以“血液系統分析法”論文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助教,1924年升為主任,1926年升教授,為該院三人領導小組之一。1944年在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組建營養研究所。1946年任中央實驗衛生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1947年被選為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及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 方 綱(1913——1981) 1913年9月20日生於北京。閩侯人。抗生素學家。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先後在昆明、貴陽、重慶等地任教。1942年赴印度哈天金研究所進修鼠疫研究。194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台灣回到大陸,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細菌室主任。抗美援朝時在防細菌戰中做出突出貢獻。獲第二屆全國愛國衛生運動模範獎章。1954年在短時間內找到了巴龍黴素和卡那黴素產生素,填補了中國抗生素生產的空白。 陳體強(1917——1983) 1917年2月10日生。閩侯人。國際法學家。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學系。45—4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國際法,獲哲學博士。1948年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1950年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編譯委員會副主任兼研究部副主任及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56年起先後在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和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和主持國際法研究工作。1981年擔任外交學院教授併兼任北大教授、外交部顧問。198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所著《關於承認的國際法》一書,在國際法學界受到好評。曾撰寫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台灣主權應屬中國、中印邊界問題、北部灣海域劃分問題等方面文章。。1984年出版所著《國際法論文集》。 嚴叔夏( —— 1962) 幼名菩賢,字以行。閩侯陽岐(今福州市倉山區)人。青年時代就讀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和清華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在福建協和大學任教,後又分別在福建學院和福建師專任教。1947年參加民盟地下活動。解放後當選為協和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1年院校合併為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2年調任福州市民盟主委,同年又調任福州市副市長。1962年病逝。 陳 篪(1927——1978) 1927年2月生。冶金學家。螺洲人。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任冶金部鋼鐵研究院金屬物理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等職,致力於斷裂力學的研究,對開拓中國高溫合金的研究和培養該領域的研究人才做出重要貢獻,把中國的斷裂力學研究推進到世界先進水平。1976年帶病完成9項研究工作。第二年忍着“甲狀腺癌”擴散的巨大痛苦,苦戰三個月,終於找到在斷裂力學領域以解析法分析裂紋擴展規律並親自寫了兩篇文章,整理出版《金屬斷裂研究文錄》,被稱為“科技戰線上的鋼鐵戰士”垂範於人世。 施嘉煬(1902—— )著名水利專家。福州市人。 林 庚(1910—— ) 字靜希。1910年2月 22日生於北京。閩侯人。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教,編文學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以後又先後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廈門大學任教十年。1947年為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至今為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詩聞名於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並稱“清華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詩楚辭研究專家。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並提出頗多精闢的創見。著有《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國文學簡史》等多部名著。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數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後學,桃李滿天下。 王鐵崖(1913—— ) 原名慶泉,筆名石蒂。國際法學家。福州市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同年入清華研究院,為國際法研究生,1936年獲碩士學位。1937年入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學習,研究國際法。1939年回國,歷任武漢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兼中國外交學院、中國政治大學教授和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美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現為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常設仲裁院仲裁員,國際法研究院院士和世界藝術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國際法理事會諮詢理事,亞洲學會國際理事會理事。 林傳鼎(1913—— ) 1913年10月 29日生。閩侯人。心理學家。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心理學系。1944年獲輔仁大學碩士。1949年獲比利時盧萬大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教育科研所名譽所長。還是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在開拓和發展中國心理測驗研究工作中卓有成果。40年代初與人合著《心理測驗增注目錄》是當時較完備的心理測驗工具書。撰有論文《我國古代心理測驗方法試探》。又通過對500例1—10天嬰兒哺乳動作反應的實驗觀察,提出情緒在其發展中是汽化過程和分化過程的對立統一的論點。著有《智力開發的心理學問題》等。 洪 晶(1917—— ) 1917年3月4日生於北京。原籍福州市。女教授。全國政協常委。1937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0年畢業於昆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46年獲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碩士。1951年回國任輔仁大學副教授,哈工大教授、副校長。她是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還是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固體的力學和熱學性質》等。 方福林(1920—— ) 1920年7月 3日生於北京。閩侯人。變壓器製造專家。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電機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留英公費實習生赴英國茂偉公司實習,分別為該公司和布賴斯電工製造公司的變壓器設計工程師。1951年回國後,歷任上海電機廠副總工程師兼總設計師,西安變壓器廠總工程師兼副廠長,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備設計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工程諮詢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兼總工等。在研製各式我國第一代變壓器工程中做出重大貢獻。 李 剛(1926—— ) 曾用名智滋。1926年3月生。福州市人。高級工程師。全國政協常委。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1949年入黨。歷任第一汽車製造廠規劃處處長、副總工程師 、副廠長、廠長。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和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是中國共產黨第12屆候補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林宗棠(1926—— ) 1926年11月7日生。福州市人。研究員、高級工程師。航天工業部部長。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同年入黨。1956年任國家經委副處長。曾任中國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副總工程師,上海重型機器廠總工程師,5萬噸模鍛水壓機總設計師。1978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後任中國科委高能物理實驗中心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北京正負粒子對撞機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機械委副局長,國家經委副主任,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主任。1988年任航天工業部部長。1992年當選黨的14大代表,1999年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環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