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沒必要在乎別人說什麼,更沒必要在媒體上頻頻露面,清華僅靠走自己的路完全能
走在中國高校的最前列,過去是,將來也是,清華人應當有這個信心,更應當有這
樣的自負。
解 放前清華主要靠自己派出去又回來任教的學生,很短時間內就成了
全國最頂尖的大學,當時清華的實力,不僅僅是師資上的名師雲集,培養的學生
更是無與倫比,儘管清華建校的時間短於國內諸多其他名校,但是從這裡走出的
大師級人物卻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個高校,像中央研究院院士,畢業自老清華的多
達40餘人,超過第二名70%;解 放後第一屆中科院院士數理學部,畢業自清華的
占了一半;中國最早當選美國國家院士的,均是清華學子;兩彈元勛一星元勛
(由於有了兩彈元勛的稱號,故不再追加授予最高科學技術獎了),清華學子又
占了一半多;4個當過聯合國副秘書長的中國人,清華畢業的占一半;以第一獲
獎人身份獲得歷屆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清華學子最多;1952年以前畢業的清華學
生中(不含非清華畢業留美生、清華肄業生和西南聯大非清華學籍的學生)僅當
選中科院院士的就有140多人,把第二名遠遠拋在身後....,這樣的名單還可以列
出很長很長,不過令人遺憾的是52年的院系調整徹底...,這段歷史不說也罷,總
之是一步血淚史,曾有人強詞奪理說清華52年雖然喪失了文理法農,確加強了工科,
這本身,沒錯,清華的工科有所加強,但和損失相比,所得幾乎不值一提,52年調
整後的清華的實力整個下跌了2個檔次,事實上當時的清華喪失了競爭超一流大學
的資格,因為當時中國和世界水平最接近的是文理科,而中國的工科幾乎不值一提。
如果不是院系調整,以清華當時的實力和前進方向發展下去的話,其地位肯定會遠
高於今日,例如僅僅清華物理系的新生,1948年就雲集了全國四大考區的狀元(他
們是北京考區的劉廣均,上海考區的虞昊,武漢考區的鄭百堅,重慶考區的熊衍仁。
還有榜眼兩位:北京的葉式輝和重慶的蒲富恪)僅僅50-51年考入清華,由於院系
調整調整到其他大學並畢業的學生,其後當選院士的不完全統計就有25人,這一來
說明清華當時學生素質之高;二來也可清楚看出清華當年損失之慘,因為如此大密
度的出院士,除了清華自己,其他院校都沒有過,同時53-56 這 4年,清華所出的院
士數目遠不及其他時間段,直到58年以後新一批學生畢業後才有改觀...........
“
施嘉煬沉痛地道:‘剛去開了全國高校工學院長會議,清華要辦成工業大學了!’
葉企孫聞聽此言,如雷轟頂,急急地詢道:‘究竟是怎麼個說法?’
........
葉企孫知道自己獨力不能挽乾坤,就道:‘仙洲,你我相識多年,你是了解我的,
我不是單為戀着清華這一塊地方。誠然,從個人情感上而言,我不希望把文理學院轉到
北大去,但說實在的,對於這次院系調整,我是有意見的。上次嘉煬開工學院院長會議
歸來,我就跟他談過,人文社會科學,是沒有工科的效益來得直接,但就人類文明進步
而言,其功何遑稍讓?當年蔡元培先生提倡德智體美群五育並舉,人文學科與功有莫大
焉!說到理學院,理與工實不可分,工科須理科以作基礎,斷不能憑空架設。且我觀此
次院系調整,實驅使學生務專一技,而不求通識,此與清華多年通才教育思想殊悖,我
恐水木清華,從茲斯絕矣!’ ”
摘自《清華大學演義》
--
此外,西南聯大畢業生(不含肄業)中中科院院士共62人
其中清華學籍、拿清華畢業文憑的21人
北大學籍、拿北大畢業文憑的8人
南開1人
三校共有32人
53年初的清華,稱作一流大學尚且勉強,但今日之清華,卻毫無疑問是中國最頂尖
的大學之一!雖然有52年的不堪回首,但清華依然實現鳳凰涅磐!
我們改變不了歷史,不過我們確可以創造歷史;我們改變不了國家意志,卻可以因
其成事。國家要我們清華“工”,我們就文理不得,雖然蔣校長曾經為院系調整氣
得稱病一月,卻也得接受這個事實,雖然不少人對蔣南翔校長的“雙肩挑”頗多詬病,
但是蔣校長再造清華的功績絕對不能抹殺。蔣校長文科科班出身,卻復興了作為工科
大學的清華,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清華官方說,蔣校長的三大功勞:“1952-1966
年蔣南翔校長時期,校園建設辦了三件大事:一是新征土地1634畝,二是在昌平建成
核能院(現建有4座核反應堆),三是1957年使縱貫校園東側的京張鐵路東移800米。”
“許多人不知道校園中央貫通南北的幹道,原本正是京張鐵路的路基。這後一件堪稱
驚天動地之舉,如果放在今天來辦,人們定會認為你想入非非。正是這造福後人的壯
舉,為校園擴大和清華大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蔣校長對新清華可謂居功至偉、勞
苦功高。事實上蔣校長不僅僅及時為清華增設了工程物理專業,更增添了自動控制、航
天力學等當時的高新技術專業,還一度抵制了蘇聯專家試圖把清華變為純粹土木建築水
利的偏科性工科大學(沒人敢去想如果這些成為事實後清華會落得什麼悽慘下場)。
52年後清華的傳統被攔腰斬斷,通才教育的傳統想保持也力不從心、無以為繼了。新清
華的傳統又是什麼,如果要說有的話,我看蔣校長的“又 紅 又 專”、“雙肩挑”仍不失
為一種代表,這幾句口號,不僅時下外校一些憤青們拿做攻擊清華的把柄,就連清華學
生自己似乎也羞於提起,卻不知歷史地、發展地看問題。誰也不能否認建國初期舉國上下的確洋溢着一種理想主義、奉獻主義的前所未有的全新氣象,同樣蔣校長的這些舉措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不僅僅成為當時清華學子的為人坐標,對全國也是貢獻斐然,當時的清華學生,不僅僅很多成為各級領導,更多的是成為軍工廠的總師、高校的校長、科研單位的骨幹,數以萬計的新清華人為此埋首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干就是幾十年,清華能再次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超一流大學,原因正是在此。
作為新新一代清華人,我們該為清華做點什麼,哪怕不能做點什麼,提出點建議也行
畢竟這是育我們養我們的母校,從進清華的那一天起,我們這一生的命運就和母校永
遠榮辱與共了,可惜的是,我們在bbs上見到的,對清華不滿的、牢騷的比比皆是,卻
少見提出真知灼見的,難道我們的愛校僅僅停留在牢騷抱怨嗎?看看人家隔壁的北大,
遠一點的科大,為了母校發展絕對是群策群力,絞盡腦汁,清華人在做什麼?
清華上一年發展不是不如人意,而是相對於我們的期望還是進步太慢,沒辦法,愛之深,
責之切。但是我們可以因此責怪某些校領導,卻不可因此不愛母校!
前面說了清華的種種貢獻,但不如人意之處也非常明顯。清華52年以前畢業生當選院士
的數目,幾乎是極大優勢,52年以後喪失了,儘管還是數一數二。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如科學院院士上千人,工程院院士才600來人,而工科無論是學科廣度、規模還是從事人
數,均遠大於理科。
其他不足
1。清華忽視了國防科研,當然這和國家的傾向也有關。國防雖然目前不熱門,但是
屬於對國家貢獻最大、影響最悠關的方面,這一頭,清華絕無理由忽視。我們引以自豪
的是清華人對中國的原子彈、氫彈、中子彈、運載火箭、軍用戰鬥機、民用飛機和人造
衛星作出了無匹的貢獻,但是這多是52年前老清華人的功勞,新清華人除了在核武器研
制方面,其他完全喪失了優勢。國防方面的院校有北航、哈工大、北理工和西北工大,
這些大學近年來在神舟號、人造衛星、常規武器和海軍艦艇研製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已
不是52年後的新清華人所能比的(52年清華航空學院分出去真是巨大損失啊),清華要
想在國防這一大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儘早行動,尤其是航空航天、人造衛星等工程力
學系已有一定基礎的方面,同時車輛工程系儘量能做和裝甲車、坦克方面的課題,同時
向其他方面滲透,清華今年開始招“飛行器設計工程”方面的本科生這一措施很好,有
些學科,即便是冷門、生源不好也得咬牙培養,哈工大的生源在一流名校里幾乎是最末,
但它這20年卻培養了數不清的精英學子!清華在這一點上無論如何不能短視,為工程物
理研究院招的核武器定向生更應該繼續下去!以清華強大的工科、最好的本科生源,理
應為國家多輸送軍工人才,而且也能做好。
2。清華在微電、微處理器、軟件設計等方面做的還不夠,儘管清華在人工智能、高性能
計算、計算機網絡方面很強,但是在微處理器方面等決不能偏科,否則清華信息學科只
能是瘸腿,國家也最需要在微處理器方面有所突破,清華提供的人才卻不夠,中國若不能
設計自己的芯片,必將成為人們詬病清華的一大原因。在最新興的通信技術方面,清華
也不能有半點怠慢,像數字電視就做的比較好,可惜吵作得太過分,不是清華應有風格。
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方面,清華似乎又落在北郵、華科等校後面了,電子系這麼大的
系應當有能力做得很好。
3。清華工科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應該繼續集中力量攻克幾個像高溫氣冷堆那樣的大工程、
大項目,感覺目前清華工科攤子鋪得過大,應當像國家863那樣,有選擇地集中精力攻關
對國計民生影響最大、最新興的技術和工程,有所謂並有所不為,夕陽學科要敢於先放
一放。
4。清華的理科。理科主要是應當真正培養理科學術人才。清華雖然在80年代中期以後先
後恢復理科,可惜最大的敗筆是居然把其當作工科的附庸,連名字也是什麼“應用物理”、
“應用數學”之類的,還要學眾多工科課程。要培養傑出的理科人才,一時要好的師資;
二是真正的理科氣氛;三是優秀的生源,很可惜,清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具備前兩者。
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在於理科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探索未知;工科則所要做的大多已
知,已有既定計劃。理科注重創新,工科偏重實用。兩者的學習氣氛也截然不同,理科的
氣氛是具有某種獻身精神、理想主義的,以探索科學為終極目標,可惜很長一段時間內
清華園內過於強大的工科導致了這種氣氛無從建立,清華物理系出過諸多計算機高手並
不是好事,而給理科生過多的工科課程負擔也不利於形成良好的氣氛。幸虧98年基礎科
學班的建立才徹底有了改觀。在基科班已經形成了相當好的純正理科氣氛,有相當一部
分學生願意獻身理科。我們可以借鑑80年代的中科大,那時的科大的確培養了大批優
秀理科人才。
5。關於文科,我了解不多。但估計也像理科那樣,需要真正的文科學術氣氛,而不是目
前這樣,停滯不前。
總之,清華完全不用羨慕別人有了多好的資源,憑清華自身的實力,無數優秀的校友,
只要措施得當,清華即便不能能再現昔日老清華獨孤求敗之盛日,液可立於不敗之地。
希望其他校友多提建議,為了清華的未來,期望此文能起部分拋磚引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