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化的高考 |
送交者: 郝洪 2002年06月20日17:07: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一年一度如同“武林會戰”般的高考越來越講究技巧了。 這兩天,“前輩英雄”———去年各省區市的高考狀元們,紛紛在媒體上公開自己的獲勝秘訣;“武林尊者”———各路專家和特級教師,也接二連三地在媒體上開設專欄,傳道授業解惑;“武林盟主”———各高校則擺開場子,接受學子及其家長們的細緻諮詢。 形形色色的參考書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要有一些特別的制勝法寶。前天,在《海峽都市報》上看到一則消息,曰:高考在即,某著名“3+X高考”研究室,組織一批名家名師,總結了一整套破解、設計、把握、應對“3+X高考”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寫成《名師寶典》,不日將在某媒體推出。 對高考技巧的追求,幾乎讓人忽視了教育本身的意義。這些高考“寶典”如同一袋袋速食方便麵,看着挺美,聞着挺香,也能當飽,可就是沒有多少營養。前不久看到一則報道,說是不少中學生寫作文,比如描寫一個人,多揀好的說;寫一件事,必定是學雷鋒做好事。大話、空話不少,真實感受不多。一些接受採訪的中學生感覺很委屈———老師喜歡這樣。而老師也有十分充分的理由———總結以往經驗,高考作文獲得中等偏上穩定分數的大都是“亮色”的,至少也要有明亮的尾巴。老師當然知道應該誠實寫作,可是,那樣比較冒風險。為了高考,大多數人寧願選擇穩妥的、技巧性的學習方式,而並非是自主的、誠實的方式。 而在尋求廣告與發行量的媒體與追求商業利潤的商家的“合謀”之下,許多所謂的高考技巧,不可避免地帶着商業投機的特性。上網瀏覽,有關高考的書籍中,最多的是“某某寶典”、“某某技巧”、“某某趨向”、“某某對策”之類。這個時候,“哈佛女孩”、“劍橋男孩”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清華狀元”、“北大驕子”等等,曾經的高考狀元將10多年學習經驗總結成高考前20多天的百米衝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總結方式,“狀元”們的話或許能給人一定的啟發,但絕不是高考的靈丹妙藥,吃上幾粒就可以平添神力。 當高考成為考試技巧的大比拼,高考可能已經失去了它的本義。儘管人們對這一制度頗多質疑,但現階段,它仍不失為一種相對公正的人才選拔機制。人們希望通過這個機制選拔出來的人,是真正懂得學習並掌握了知識的人,是有智慧、有思想的生動的人,而不是應付考試的機器。 前天,還看到一則有趣的消息,說是成都一些算命先生瞅准高考來臨,在校園內外廣貼廣告,開設“預測高考”的新業務。據《華西都市報》報道,還真有不少學生樂此不疲。 右手拿書本,左手握“寶典”,還要觀天象,求運道,越來越講究技巧化的高考真是鬧心哪!想起中學時一老師的教導———最後這20多天當然重要,重要在於吃好、睡好、玩好,別還整天捧了本書,跟真的似的。這話,許多家長都不愛聽,可是句真話。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