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
送交者: goride 2002年06月21日16:02: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


  回首20世紀的科技發展,對於原子結構乃至更深層的基本粒子的認識,以及
由此而對於原子能的種種應用,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章,以至於有些命名愛好者
曾把20世紀稱作為"原子世紀",而F. 赫爾內克也曾把他所撰寫的一本關於從開創
原子新世紀的倫琴、普朗克到發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哈恩和邁特納等一系列著名
物理學家傳記的書,命名為《原子時代的先驅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1
年)。在這個原子世紀的大舞台上, 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
1904-1967)出演的,無疑是一個頗有份量的角色。

  的確,奧本海默的名字,似乎與原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着某種天然的不解之
緣。從二十年代物理學"黃金時代"有關量子力學和分子結構的一系列開創性工
作,到領導"曼哈頓計劃"這一空前的科技工程,從參預美國戰後原子能政策的制
定,到因反對政府率先製造氫彈而被剝奪安全特許權的"奧本海默案件",以及他
就原子能政策和量子力學的哲學蘊含所發表的大量演講(見《真知灼見--羅伯特·
奧本海默自述》,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等等,這一切似乎都昭示着奧本
海默心中的某種難以割捨的"原子情結"。

  奧本海默1904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自幼就有着優裕的
生長環境。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不僅年僅5歲就培養起收藏和研究礦物標本的
愛好,11歲被選為紐約礦物俱樂部的成員,並於一年後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
也曾廣泛涉獵文學、哲學、語言等領域,尤其愛好詩歌,對道德和藝術有着相當
高的敏感性,而所有這些在他日後思想和事業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久遠的影響和痕
跡。從少年時代起,奧本海默就顯示出才思敏捷,博聞強記的過人之處,但卻不
免時時暴露出恃才傲物,自負驕傲的情緒,尤其是對他認作粗鄙落俗之人,其語
言的刻薄幾近傷人,這就難免結下了不少"梁子",其口碑難以眾口一詞。

  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優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道德文化學校,因病延至次
年入哈佛大學化學系學習,儘管他也曾想過要當建築師、文學家、詩人甚或是畫
家。大學三年,他學習努力,修完了四年的課程,但在專業上卻搖擺不定,難定
取捨,與同學之間也缺乏情感交流,而只保持着一種純理性關係。臨近課程結束
時,他選修了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布里奇曼講授的的一門高等熱力學,這是他第一
次與這位科學哲學中"操作主義"學說的首倡者相識,也使他第一次對物理學產生
了興趣--這門科學觸動了他心中的"原子情結",也觸動了他心靈深處的哲學家氣
質,因為"這是一門研究自然規律與秩序的學科,它探索物質和諧的存在與運動的
根源",因而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布里奇曼領導的科研項目,並決定畢業後申請去英
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繼續深造。

  1925年,奧本海默提前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由布里奇曼推薦來
到劍橋三一學院。這正是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奠定原子力學基礎的
創造性研究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年輕的奧本海默來得可謂恰逢其時,正好得以躬
逢其盛,一試身手。但起初事情似乎並不順利,時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盧瑟
福沒有接受他作為助手,他改在J. J.湯姆孫手下從事電子穿透能力的實驗,但發
現自己不能勝任有關工作,在理論研究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再加上孤獨和思
鄉,他在情感上曾一度十分絕望。通過心理治療和休假旅行,他的狀態開始回
升,在R. H. 福勒和P. A. M. 狄拉克的幫助下,應用薛定諤剛剛發現的波動力學
於一系列原子現象,尤其是類氫原子的連續譜等問題,發表了兩篇頗有影響的論
文。其後,他又轉戰當時歐洲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國格廷根大學,師從
M. 玻恩從事研究,卻果然"樹挪死,人挪活",很快就如魚得水,在追蹤和應用量
子力學最新進展方面體現出才思敏捷、悟性超人的特長。他與玻恩合作,發表了"
分子的量子理論"一文,奠定下研究分子光譜的基礎,樹立起分子研究的經典,並
由玻恩指導於1927年獲得博士學位。

  1927年夏,奧本海默學成歸國,先去哈佛大學,然後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帕
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其間1928-1929年他曾又赴歐洲,先後在萊頓大學和蘇
黎士大學與艾倫菲斯特和W. 泡利一起切磋研究,其後的工作也深受泡利影響,始
終矚目於物理學發展的最前沿。他曾早在1930年就預言正電子的存在,在1931年
指出有整數和半整數不同自旋的粒子有不同的理論結構,並結合當時有關宇宙射
線和原子核物理的大量觀察實驗結果,對種種基本粒子的性質進行了描述、計算
和說明,未及而立之年,他已確立起自身在美國物理學界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奧本海默也逐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潛能和素質。除了
專業成就之外,他學識廣博,善於理解並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擅長講演,
尤擅以啟發討論式方法教學和指導學生,把他內心中對物理學的激情和對其邏輯
結構美的體驗,把他的那種"原子情結"傳達給學生,因此,他的周圍總是聚集着
一群才華橫溢、思想敏銳的優秀青年,伯克利逐步成為美國的理論物理中心,他
培養出的年輕物理學家後來也大多成為物理學界的頂尖高手,並由此形成美國物
理學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派。

  1942年,是奧本海默人生的一大轉折,他被任命為戰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主任,負責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技術領導。如此迅速地把剛剛於1939年
在實驗室里發現的原子裂變現象,應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眾多科學
家、包括以和平主義者著稱的愛因斯坦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動機,主
要是由於種種跡象表明,納粹德國也正在加緊研製這種武器,從而成為對於整個
人類文明的嚴重威脅,但也並不排除奧本海默曾提及的其它原因,如為了早日結
束戰爭,以及對於原子科學的技術應用的好奇和冒險意識等等。然而,要把原子
核裂變所提供的理論上的可能性,真正變成軍事上可靠易行的原子武器,其間所
須克服的理論、方法、材料、直到技術工藝上的種種難題,無疑是對於人類才智
的極大挑戰。

  在直接參加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中,有包括費米、貝特、弗蘭克、勞倫斯、塞
格雷和阿爾瓦雷斯等先後獲取諾貝爾物理學獎者在內的眾多精英,而奧本海默之
所以被遴選出委此重任,除了他廣博的知識外,顯然更被看重的"功夫",是在物
理學之外但而為這麼一項巨大的科技工程所必須的素質。這首先體現在他的獨具
慧眼和"挖人"藝術,事必躬親的細緻作風,以及據理力爭的膽識,從而成功地邀
請來一大批戰時十分搶手的科技英才,妥善地安排好愛好特異而需求懸殊的各個
家庭的生活起居,並破除了不合科研實際的保密條例,確保了實驗室共同體內的
科學自主和自由的交流探討,籍此充分調動起全體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其次,就
是他敏銳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卓越的協調和管理能力,以及忘我投入的工作熱
情。以後成為美國"氫彈之父"的特勒曾一再說"奧本海默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實驗
室主任,因為他頭腦十分靈活,因為他成功地了解了實驗室里幾乎第一件重要的
發明,也因為他對於別人的心理有很不尋常的洞察,這點在物理學家中是很少見
的。"時任實驗室理論處長的貝特也稱"他知道而且理解實驗室里進行的一切事
情,不管是化學的,理論物理的,或機械車間方面的。他能夠把所有這些事情統
統裝在腦子裡並進行協調,而且在洛斯阿拉莫斯,他顯然在智力上超過我們。"因
為"他聽到任何事後馬上就明白了,而且會把這件事納入總的情況,得出正確的結
論。實驗室里沒有任何人能像他。他不僅知識豐富,而且對人溫暖熱情。人人都
肯定感到,奧本海默關心每一個人的工作。他與人談話時總要使人明白,你的工
作對整個工程的成功來說是重要的。我不記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時他對誰不好,但
戰前和戰後他卻常同別人鬧彆扭。"正是憑着這種難得的才能,奧本海默在短短
三年裡,把數千人的聰明才智,凝聚在這個幾乎是白手起家、耗費巨大而又空前
複雜的科技工程中,凝聚成使重重困難迎刃而解的利劍,凝聚成三一實驗場上冉
冉升起的蘑菇雲,完成了杜魯門所盛讚的"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
科學奇蹟",從而不僅驗證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為儘早結束戰爭作出了貢獻,
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成了舉國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們譽為"原子
彈之父",《時代》雜誌的封面上刊登着他的大幅照片,杜魯門總統於1946年授予
他美國功勳獎章,以表彰他"偉大的科學經驗和能力,他的無窮無盡的精力,作為
一個組織者和實行者的稀有才能,他的首創性和機智,和他對責任的堅定不移的
獻身……"。他的"原子情結"似乎得到了最高的回報。

  然而,面對着成功和榮譽,奧本海默的心情是苦澀而複雜的。科學的目的不
僅僅在於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也在於致善,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並增進人
類福祉。然而原子彈的研製,卻很難與此目標一致,且包含着危及人類自身生存
的潛在危險。尤其是當納粹德國已經戰敗且已知其並不具備核能力,當現場目擊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所展現的世界末日般情景時,科學家們體驗到的絕不僅僅
是成功的喜悅,更有着對於其未來前景的難以抑制的恐懼和擔憂,因為他們清
楚,這個孽障一旦被他們從潘多拉魔盒中親手"釋放"出來,其對於人類生命價值
的肆虐和威脅,就不再為他們所能控制掌握了。因此,"三一計劃"(即原子彈試
爆)現場指揮班布里奇當下的評論為"任何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永遠難忘,一件骯髒
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而他在試驗結束之後對奧本海默所說的"這下我們都
是xxxx養的了"這句話被奧本海默認為是"人們在實驗之後所說的最妙的話了。"
因為奧本海默本人此時也"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點驚惶失措",而在心中浮起了
"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快就有了回應。當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擲下以後,奧本海默心中
的罪惡感就愈發難以解脫了,以至於作為美國代表團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上脫口而
出:"主席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氣得杜魯門大叫"以後不要再帶這傢伙來
見我了。無論怎麼說,他不過只製造了原子彈,下令投彈的是我。"而面對記者,
奧本海默則坦言:"無論是指責、諷刺或讚揚,都不能使物理學家擺脫本能的內
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這種知識本來不應當拿出來使用。"他向格羅夫斯將軍
提出,他認為洛斯阿拉莫斯不能再像現在這樣辦下去,特別是"實驗室的主任本人
非常渴望知道何時能解除他目前的工作,因為他對此事極不勝任,而且只是由於
戰爭期間為效忠祖國而勉強接受了這一重任。"

  奧本海默雖然戰後很快就回到加州大學和理工學院,1947年又任普林斯頓高
等研究院院長,並於次年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但他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逃脫
自己肩上所承擔的義務,逃脫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應負的責任。他的"原子情結
"已具有了更多的倫理學色彩。

  戰爭剛一結束,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立即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政府和國會迫
切需要了解原子能的性質、進展並制定相關政策,奧本海默又一次得以施展其才
華,推進其理想,並在此後美國的原子能政策制定中一度有着巨大的影響。1945
年至1953年,奧本海默成為美國政府和國會制定原子能政策的主要顧問之一,包
括擔任過兩屆美國政府原子能委員會的總顧問委員會主席。這不僅是因為其作為"
原子彈之父"的巨大聲望和有關原子能的廣博知識,也得益於他清晰的思路,雄辯
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學素養,足以透徹敏銳地分析理解問題,並予以準確優雅的闡
釋和表達。這些條件加上他在科學界所受到的廣泛尊敬和與委員會中其他科學家
成員的親密關係,使得他的觀點在原子能委員會中總是占有主導地位。他懷着對
於原子彈危害的深刻認識和內疚,懷着對於美蘇之間將展開核軍備競賽的預見和
擔憂,懷着堅持人類基本價值的良知和對未來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滿腔熱情地致
力於通過聯合國來實行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
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並反對美國率先製造氫彈。然而,奧本
海默的政治理念和從政經驗顯然是過於單純幼稚了,軍方和軍工企業對於削減國
防經費的不滿,前蘇聯原子彈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二戰結束以來
兩大陣營之間冷戰的勃興,政府和少數科學家對於發展氫彈的熱情,所有這一
切,都使得他不僅不可能實現其由美國率先垂範以凍結核軍備的理想,反倒讓自
己捲入了政治漩渦的中心,在艾森豪威爾上台後,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之時,成
為政治迫害的對象。

  1953年12月,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奧本海默進行安全審查並吊銷其安全特許
權。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長達四周的安全聽證會上,以他早年的左傾活動和延
誤政府發展氫彈的戰略決策為罪狀起訴,甚至懷疑他為蘇聯的代理人,這就是轟
動一時的"奧本海默案件"。其間儘管愛因斯坦數次三番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
"抗議美國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儘管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158名科
學家聯名抗議對奧本海默的審訊,儘管在聽證會上作證的大多數科學家都指出因
對核政策持不同意見而受審是對於民主的基本原則的踐踏,真正的國家安全必須
建立在對像奧本海默這樣的知識精英的信任和使用上,而審查的結果也"沒有發
現他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但原子能委員會的保安委員會和原子能委員會仍
然分別以2:1和4:1的多數,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安全特許權,從而結束了他的
從政生涯和藉助於原子能來尋求國際合作與和平的政治理想。

  退身政壇以後,奧本海默全身心地投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學和管理,
把他的教學風格和管理才能在這兒發揚光大,並組織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學術活
動,促進了其間量子場論的發展。愛因斯坦、泡利和玻爾、狄拉克等都曾安居於
此或多次造訪,眾多後起之秀(包括剛剛嶄露頭角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也都以來
此進修訪問為榮,使普林斯頓成為戰後世界物理學的研究中心之一。與此同時,
奧本海默也在各種場合發表了大量的演講,其主題依然圍繞或起始於原子科學和
原子能政策,但卻由此生發開來,推而廣之,涉及到其哲學蘊含及其與人類生活
和一般文化的關係。他的"原子情結"有了更為深邃的底蘊和更為廣闊的視野。他
闡發玻爾關於原子力學哲學詮釋的互補性觀點,揭示這種觀點在不同理論背景下
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他強調科學的性質在於它是一種活動,而不是一種活
動結果的編篡,是一種自由交流和討論、沒有教條和權威的活動,一種對懷疑開
放、促進人類心智和友誼的活動;他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對比
科學相對動態的成長變化與人文文化相對穩定的性質,強調兩種文化的交流和溝
通;他描述科學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希望它能成為各種人際交往,尤其
是國際關係中兄弟情誼的典範;他從科學的批判精神和開放思想等本質特徵出
發,反覆回溯傑佛遜、林肯等人的建國理念,矚目於一個體現了自由、平等、博
愛等人類基本價值理想的開放社會和開放的世界;等等。

  綜其一生,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須臾不曾分離。這種"原子情結"無疑
首先是一種科學情結,是對於大自然的微觀底蘊的痴迷好奇和不懈探尋,是建構
原子物理學知識大廈並進一步拓展其技術應用的矢志努力;然而,這種情結又表
現為一種人文情結,因為他致力於把原子科技的成果,與造福於人類和世界和平
的目標連繫起來,把科學共同體中的自由、批判、平等、和諧的精神,推廣到為
建立一個體現了自由、民主、團結和幸福等人類基本價值的開放社會的努力之
中,尤其是在其參與研製的原子彈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其自
身的民主權利和報國理想被那些為冷戰的敵意和仇恨燒紅了眼的惡勢力所羞辱和
踐踏之後。正因為其濃縮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理想,也正因為其體現着二者的結
合,奧本海默的"原子情結"才彌足珍貴,他的形象才更為完整,他對於今天正迎
接新世紀的我們,才更具人格魅力和啟示意義。


胡新和

  回首20世紀的科技發展,對於原子結構乃至更深層的基本粒子的認識,以及
由此而對於原子能的種種應用,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章,以至於有些命名愛好者
曾把20世紀稱作為"原子世紀",而F. 赫爾內克也曾把他所撰寫的一本關於從開創
原子新世紀的倫琴、普朗克到發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哈恩和邁特納等一系列著名
物理學家傳記的書,命名為《原子時代的先驅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1
年)。在這個原子世紀的大舞台上, 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
1904-1967)出演的,無疑是一個頗有份量的角色。

  的確,奧本海默的名字,似乎與原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着某種天然的不解之
緣。從二十年代物理學"黃金時代"有關量子力學和分子結構的一系列開創性工
作,到領導"曼哈頓計劃"這一空前的科技工程,從參預美國戰後原子能政策的制
定,到因反對政府率先製造氫彈而被剝奪安全特許權的"奧本海默案件",以及他
就原子能政策和量子力學的哲學蘊含所發表的大量演講(見《真知灼見--羅伯特·
奧本海默自述》,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等等,這一切似乎都昭示着奧本
海默心中的某種難以割捨的"原子情結"。

  奧本海默1904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自幼就有着優裕的
生長環境。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不僅年僅5歲就培養起收藏和研究礦物標本的
愛好,11歲被選為紐約礦物俱樂部的成員,並於一年後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
也曾廣泛涉獵文學、哲學、語言等領域,尤其愛好詩歌,對道德和藝術有着相當
高的敏感性,而所有這些在他日後思想和事業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久遠的影響和痕
跡。從少年時代起,奧本海默就顯示出才思敏捷,博聞強記的過人之處,但卻不
免時時暴露出恃才傲物,自負驕傲的情緒,尤其是對他認作粗鄙落俗之人,其語
言的刻薄幾近傷人,這就難免結下了不少"梁子",其口碑難以眾口一詞。

  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優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道德文化學校,因病延至次
年入哈佛大學化學系學習,儘管他也曾想過要當建築師、文學家、詩人甚或是畫
家。大學三年,他學習努力,修完了四年的課程,但在專業上卻搖擺不定,難定
取捨,與同學之間也缺乏情感交流,而只保持着一種純理性關係。臨近課程結束
時,他選修了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布里奇曼講授的的一門高等熱力學,這是他第一
次與這位科學哲學中"操作主義"學說的首倡者相識,也使他第一次對物理學產生
了興趣--這門科學觸動了他心中的"原子情結",也觸動了他心靈深處的哲學家氣
質,因為"這是一門研究自然規律與秩序的學科,它探索物質和諧的存在與運動的
根源",因而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布里奇曼領導的科研項目,並決定畢業後申請去英
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繼續深造。

  1925年,奧本海默提前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由布里奇曼推薦來
到劍橋三一學院。這正是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奠定原子力學基礎的
創造性研究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年輕的奧本海默來得可謂恰逢其時,正好得以躬
逢其盛,一試身手。但起初事情似乎並不順利,時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盧瑟
福沒有接受他作為助手,他改在J. J.湯姆孫手下從事電子穿透能力的實驗,但發
現自己不能勝任有關工作,在理論研究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再加上孤獨和思
鄉,他在情感上曾一度十分絕望。通過心理治療和休假旅行,他的狀態開始回
升,在R. H. 福勒和P. A. M. 狄拉克的幫助下,應用薛定諤剛剛發現的波動力學
於一系列原子現象,尤其是類氫原子的連續譜等問題,發表了兩篇頗有影響的論
文。其後,他又轉戰當時歐洲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國格廷根大學,師從
M. 玻恩從事研究,卻果然"樹挪死,人挪活",很快就如魚得水,在追蹤和應用量
子力學最新進展方面體現出才思敏捷、悟性超人的特長。他與玻恩合作,發表了"
分子的量子理論"一文,奠定下研究分子光譜的基礎,樹立起分子研究的經典,並
由玻恩指導於1927年獲得博士學位。

  1927年夏,奧本海默學成歸國,先去哈佛大學,然後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帕
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其間1928-1929年他曾又赴歐洲,先後在萊頓大學和蘇
黎士大學與艾倫菲斯特和W. 泡利一起切磋研究,其後的工作也深受泡利影響,始
終矚目於物理學發展的最前沿。他曾早在1930年就預言正電子的存在,在1931年
指出有整數和半整數不同自旋的粒子有不同的理論結構,並結合當時有關宇宙射
線和原子核物理的大量觀察實驗結果,對種種基本粒子的性質進行了描述、計算
和說明,未及而立之年,他已確立起自身在美國物理學界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奧本海默也逐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潛能和素質。除了
專業成就之外,他學識廣博,善於理解並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擅長講演,
尤擅以啟發討論式方法教學和指導學生,把他內心中對物理學的激情和對其邏輯
結構美的體驗,把他的那種"原子情結"傳達給學生,因此,他的周圍總是聚集着
一群才華橫溢、思想敏銳的優秀青年,伯克利逐步成為美國的理論物理中心,他
培養出的年輕物理學家後來也大多成為物理學界的頂尖高手,並由此形成美國物
理學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派。

  1942年,是奧本海默人生的一大轉折,他被任命為戰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主任,負責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技術領導。如此迅速地把剛剛於1939年
在實驗室里發現的原子裂變現象,應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眾多科學
家、包括以和平主義者著稱的愛因斯坦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動機,主
要是由於種種跡象表明,納粹德國也正在加緊研製這種武器,從而成為對於整個
人類文明的嚴重威脅,但也並不排除奧本海默曾提及的其它原因,如為了早日結
束戰爭,以及對於原子科學的技術應用的好奇和冒險意識等等。然而,要把原子
核裂變所提供的理論上的可能性,真正變成軍事上可靠易行的原子武器,其間所
須克服的理論、方法、材料、直到技術工藝上的種種難題,無疑是對於人類才智
的極大挑戰。

  在直接參加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中,有包括費米、貝特、弗蘭克、勞倫斯、塞
格雷和阿爾瓦雷斯等先後獲取諾貝爾物理學獎者在內的眾多精英,而奧本海默之
所以被遴選出委此重任,除了他廣博的知識外,顯然更被看重的"功夫",是在物
理學之外但而為這麼一項巨大的科技工程所必須的素質。這首先體現在他的獨具
慧眼和"挖人"藝術,事必躬親的細緻作風,以及據理力爭的膽識,從而成功地邀
請來一大批戰時十分搶手的科技英才,妥善地安排好愛好特異而需求懸殊的各個
家庭的生活起居,並破除了不合科研實際的保密條例,確保了實驗室共同體內的
科學自主和自由的交流探討,籍此充分調動起全體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其次,就
是他敏銳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卓越的協調和管理能力,以及忘我投入的工作熱
情。以後成為美國"氫彈之父"的特勒曾一再說"奧本海默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實驗
室主任,因為他頭腦十分靈活,因為他成功地了解了實驗室里幾乎第一件重要的
發明,也因為他對於別人的心理有很不尋常的洞察,這點在物理學家中是很少見
的。"時任實驗室理論處長的貝特也稱"他知道而且理解實驗室里進行的一切事
情,不管是化學的,理論物理的,或機械車間方面的。他能夠把所有這些事情統
統裝在腦子裡並進行協調,而且在洛斯阿拉莫斯,他顯然在智力上超過我們。"因
為"他聽到任何事後馬上就明白了,而且會把這件事納入總的情況,得出正確的結
論。實驗室里沒有任何人能像他。他不僅知識豐富,而且對人溫暖熱情。人人都
肯定感到,奧本海默關心每一個人的工作。他與人談話時總要使人明白,你的工
作對整個工程的成功來說是重要的。我不記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時他對誰不好,但
戰前和戰後他卻常同別人鬧彆扭。"正是憑着這種難得的才能,奧本海默在短短
三年裡,把數千人的聰明才智,凝聚在這個幾乎是白手起家、耗費巨大而又空前
複雜的科技工程中,凝聚成使重重困難迎刃而解的利劍,凝聚成三一實驗場上冉
冉升起的蘑菇雲,完成了杜魯門所盛讚的"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
科學奇蹟",從而不僅驗證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為儘早結束戰爭作出了貢獻,
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成了舉國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們譽為"原子
彈之父",《時代》雜誌的封面上刊登着他的大幅照片,杜魯門總統於1946年授予
他美國功勳獎章,以表彰他"偉大的科學經驗和能力,他的無窮無盡的精力,作為
一個組織者和實行者的稀有才能,他的首創性和機智,和他對責任的堅定不移的
獻身……"。他的"原子情結"似乎得到了最高的回報。

  然而,面對着成功和榮譽,奧本海默的心情是苦澀而複雜的。科學的目的不
僅僅在於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也在於致善,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並增進人
類福祉。然而原子彈的研製,卻很難與此目標一致,且包含着危及人類自身生存
的潛在危險。尤其是當納粹德國已經戰敗且已知其並不具備核能力,當現場目擊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所展現的世界末日般情景時,科學家們體驗到的絕不僅僅
是成功的喜悅,更有着對於其未來前景的難以抑制的恐懼和擔憂,因為他們清
楚,這個孽障一旦被他們從潘多拉魔盒中親手"釋放"出來,其對於人類生命價值
的肆虐和威脅,就不再為他們所能控制掌握了。因此,"三一計劃"(即原子彈試
爆)現場指揮班布里奇當下的評論為"任何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永遠難忘,一件骯髒
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而他在試驗結束之後對奧本海默所說的"這下我們都
是xxxx養的了"這句話被奧本海默認為是"人們在實驗之後所說的最妙的話了。"
因為奧本海默本人此時也"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點驚惶失措",而在心中浮起了
"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快就有了回應。當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擲下以後,奧本海默心中
的罪惡感就愈發難以解脫了,以至於作為美國代表團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上脫口而
出:"主席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氣得杜魯門大叫"以後不要再帶這傢伙來
見我了。無論怎麼說,他不過只製造了原子彈,下令投彈的是我。"而面對記者,
奧本海默則坦言:"無論是指責、諷刺或讚揚,都不能使物理學家擺脫本能的內
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這種知識本來不應當拿出來使用。"他向格羅夫斯將軍
提出,他認為洛斯阿拉莫斯不能再像現在這樣辦下去,特別是"實驗室的主任本人
非常渴望知道何時能解除他目前的工作,因為他對此事極不勝任,而且只是由於
戰爭期間為效忠祖國而勉強接受了這一重任。"

  奧本海默雖然戰後很快就回到加州大學和理工學院,1947年又任普林斯頓高
等研究院院長,並於次年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但他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逃脫
自己肩上所承擔的義務,逃脫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應負的責任。他的"原子情結
"已具有了更多的倫理學色彩。

  戰爭剛一結束,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立即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政府和國會迫
切需要了解原子能的性質、進展並制定相關政策,奧本海默又一次得以施展其才
華,推進其理想,並在此後美國的原子能政策制定中一度有着巨大的影響。1945
年至1953年,奧本海默成為美國政府和國會制定原子能政策的主要顧問之一,包
括擔任過兩屆美國政府原子能委員會的總顧問委員會主席。這不僅是因為其作為"
原子彈之父"的巨大聲望和有關原子能的廣博知識,也得益於他清晰的思路,雄辯
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學素養,足以透徹敏銳地分析理解問題,並予以準確優雅的闡
釋和表達。這些條件加上他在科學界所受到的廣泛尊敬和與委員會中其他科學家
成員的親密關係,使得他的觀點在原子能委員會中總是占有主導地位。他懷着對
於原子彈危害的深刻認識和內疚,懷着對於美蘇之間將展開核軍備競賽的預見和
擔憂,懷着堅持人類基本價值的良知和對未來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滿腔熱情地致
力於通過聯合國來實行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
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並反對美國率先製造氫彈。然而,奧本
海默的政治理念和從政經驗顯然是過於單純幼稚了,軍方和軍工企業對於削減國
防經費的不滿,前蘇聯原子彈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二戰結束以來
兩大陣營之間冷戰的勃興,政府和少數科學家對於發展氫彈的熱情,所有這一
切,都使得他不僅不可能實現其由美國率先垂範以凍結核軍備的理想,反倒讓自
己捲入了政治漩渦的中心,在艾森豪威爾上台後,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之時,成
為政治迫害的對象。

  1953年12月,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奧本海默進行安全審查並吊銷其安全特許
權。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長達四周的安全聽證會上,以他早年的左傾活動和延
誤政府發展氫彈的戰略決策為罪狀起訴,甚至懷疑他為蘇聯的代理人,這就是轟
動一時的"奧本海默案件"。其間儘管愛因斯坦數次三番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
"抗議美國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儘管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158名科
學家聯名抗議對奧本海默的審訊,儘管在聽證會上作證的大多數科學家都指出因
對核政策持不同意見而受審是對於民主的基本原則的踐踏,真正的國家安全必須
建立在對像奧本海默這樣的知識精英的信任和使用上,而審查的結果也"沒有發
現他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但原子能委員會的保安委員會和原子能委員會仍
然分別以2:1和4:1的多數,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安全特許權,從而結束了他的
從政生涯和藉助於原子能來尋求國際合作與和平的政治理想。

  退身政壇以後,奧本海默全身心地投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學和管理,
把他的教學風格和管理才能在這兒發揚光大,並組織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學術活
動,促進了其間量子場論的發展。愛因斯坦、泡利和玻爾、狄拉克等都曾安居於
此或多次造訪,眾多後起之秀(包括剛剛嶄露頭角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也都以來
此進修訪問為榮,使普林斯頓成為戰後世界物理學的研究中心之一。與此同時,
奧本海默也在各種場合發表了大量的演講,其主題依然圍繞或起始於原子科學和
原子能政策,但卻由此生發開來,推而廣之,涉及到其哲學蘊含及其與人類生活
和一般文化的關係。他的"原子情結"有了更為深邃的底蘊和更為廣闊的視野。他
闡發玻爾關於原子力學哲學詮釋的互補性觀點,揭示這種觀點在不同理論背景下
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他強調科學的性質在於它是一種活動,而不是一種活
動結果的編篡,是一種自由交流和討論、沒有教條和權威的活動,一種對懷疑開
放、促進人類心智和友誼的活動;他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對比
科學相對動態的成長變化與人文文化相對穩定的性質,強調兩種文化的交流和溝
通;他描述科學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希望它能成為各種人際交往,尤其
是國際關係中兄弟情誼的典範;他從科學的批判精神和開放思想等本質特徵出
發,反覆回溯傑佛遜、林肯等人的建國理念,矚目於一個體現了自由、平等、博
愛等人類基本價值理想的開放社會和開放的世界;等等。

  綜其一生,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須臾不曾分離。這種"原子情結"無疑
首先是一種科學情結,是對於大自然的微觀底蘊的痴迷好奇和不懈探尋,是建構
原子物理學知識大廈並進一步拓展其技術應用的矢志努力;然而,這種情結又表
現為一種人文情結,因為他致力於把原子科技的成果,與造福於人類和世界和平
的目標連繫起來,把科學共同體中的自由、批判、平等、和諧的精神,推廣到為
建立一個體現了自由、民主、團結和幸福等人類基本價值的開放社會的努力之
中,尤其是在其參與研製的原子彈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其自
身的民主權利和報國理想被那些為冷戰的敵意和仇恨燒紅了眼的惡勢力所羞辱和
踐踏之後。正因為其濃縮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理想,也正因為其體現着二者的結
合,奧本海默的"原子情結"才彌足珍貴,他的形象才更為完整,他對於今天正迎
接新世紀的我們,才更具人格魅力和啟示意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