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3日09:25 北京青年報
如果不自稱“哈佛博士”,陳琳肯定得不到山東外事翻譯學院許以百萬年薪的聘請,
因“哈佛博士”而百萬年薪,因百萬年薪而成為新聞人物,因成為新聞人物而招致媒體追
根究底,先是《憑什麼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然後《“哈佛博士”五大疑點》、《“博士
風波”的20個疑問》,最後,海外媒體也發出了質疑的聲音,陳琳掉進了不能證明自己的
漩渦,或者說,他的每一次辯駁都會招致新一輪質疑。
陳琳到底是不是哈佛博士?記者對此展開求證。
陳琳
我就是哈佛博士真金不怕火煉
電話聯繫陳琳,陳琳不合作:“你們愛怎麼炒就怎麼炒”、“我沒什麼可說”、“真
金不怕火煉”。
乃至記者到了濟南,聽到的仍是上述不乏激憤之辭。最後總算說通陳琳見面,以為會
看到一個劍拔弩張的人,看到的陳琳是棒球帽、耐克圓領恤,說話語速快,卻也禮貌平和
。
6月30日是周日,記者和陳琳在一個嘈雜的公共場所交談約兩小時,其間,陳琳沒有
拿出任何證明他自己是“哈佛博士”的東西。他說,去山譯工作系山譯邀請而非他主動求
職,所以沒備證件。再說,作為一個知名學者,他的著作,他的學識就是他的身份的最好證
明,而證件和文憑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可以造假的。
假不假,起碼拿出來讓我們有個查證依據,陳琳竟說,原件不知放哪裡去了,不過你
可以去網上查呀。
記者上網查了,哈佛大學的網站上能查到Chen,Lin,在一個表格里很簡單的一行,能
證明這個Chen,Lin,在Stock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但何以證明就是記者面前的陳琳。
記者要求給陳琳拍照,以此向相關人士求證彼Lin,Chen,或彼Chen,Lin就是此陳琳,
陳琳不允,說此時的照片非彼時的模樣,他可以傳從前的照片給記者。
7月1日上午,陳琳的兩張舊照發到記者的郵箱裡,幾無背景。記者希望他提供在哈佛
的照片,他說自己“照相很少。在哈佛多年,我甚至都不曾跟那尊著名的哈佛雕像合過影
”。
廈大教授張亦春
陳琳在廈大辦過講座,內容較艱深
在沒有任何文字證明的前提下,記者以陳琳的照片和相關人士聯繫,希望他們依此確
定陳琳的相關經歷和學位。
因陳琳自稱在廈門大學講過學,記者於7月1日上午電話找到廈大經濟學院前院長張亦
春教授。提及陳琳,張教授很認真地想了想,稱沒有印象,但亦不能否定。記者表示可以
電子郵件提供照片以助回憶,張教授說,這樣好,對人負責。
十幾分鐘後,張教授給記者回話,說已藉助照片憶起陳琳,該人1995年左右確在廈大
經濟學院辦過講座,講課內容和衍生產品工具定價有關,其中涉及的數學模型比較多。因
陳琳所講內容當時在國內還屬新鮮,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欠缺,所以講的次數也不是很多。
但若陳琳現在再來講,學生就應該能聽懂了,因為我們的授課內容已經涉及那方面內容了
。
陳琳當時以何身份到廈大講學?張教授表示回憶不清,但肯定不是廈大主動邀請。張
教授還表示,不是什麼人都能在廈大給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講座,陳琳能在廈大講課,肯定
要有一定的資格背景。
中科院院士嚴加安
陳琳曾給我看過書稿
陳琳稱,他是否哈佛博士,他的學術水平足以證明,而他祭出的殺手鐧,是一本名為
《Interest Rate Dynamics,Derivatives Pricing,and Risk Management》(《利率動力
學,衍生工具定價和風險管理》)的專著,他說,該書由美國著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迄今,這個出版社出版的華人著作,除他這本之外只有華羅庚和王元的一本著作,此足
以證明該書的學術水準。
但是這本書也受到了媒體的質疑,報載據境外媒體調查,該書的作者Lin Chen系新加
坡人,來自南洋理工大學。
而記者細讀該篇質疑新聞,發現矛盾之處:該文一方面稱該書的作者畢業於新加坡南
洋理工大學,一方面又稱在南洋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甚至南洋大學的花名冊里
,都找不到Lin Chen的名字。關鍵是,沒有任何媒體提供了採訪到那個來自新加坡的作者
Lin Chen的信息。
陳琳稱,那個所謂新加坡的Lin Chen就是他,因為該書再版時他在新加坡求職,因此
在書上寫了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琳還稱,他的書稿出版前,曾送呈中國科學院應
用數學所的嚴加安。他稱已?盜搜霞影玻M欽哂胙蝦聳怠?
7月1日中午,記者聯繫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嚴加安。據嚴加安院士回憶,1995年,素昧
平生的陳琳持該書的預印稿找過他,後來還給他發過兩頁紙的傳真,希望他能幫助在國內
做個宣傳。嚴加安院士說,該書正式出版後,他曾翻閱過,還曾見其他書以參考書目的形
式引用過該書內容。但是否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的每一本書水平都很高?不好說,但水平應
該可以,因為斯普林格出版社出書的要求非常嚴。
最後,嚴加安院士和記者談及對媒體質疑“哈佛博士”的看法,認為媒體在質疑的時
候要有非常準確的把握,要特別慎重,如沒有找到特別準確的證據,就不要輕易否定一個
人。
嚴院士說,他雖然不能證明陳琳是哈佛博士,但他基本相信陳琳是。現在媒體幾乎把
陳琳說成是騙子,如果陳琳哈佛博士身份屬實,是可以和媒體打官司的。
隨後,記者又把陳琳的照片發給嚴加安院士確認,嚴加安院士回信說,“因為時隔七
年,見面時間很短,印象不太深了。結合他給我打電話說的情況作判斷,我見的似乎就是
照片上的這個陳琳。”
7月1日下午,記者在國家圖書館借到著作人為Lin Chen的《Interest Rate
Dynamics,Derivatives Pricing,and Risk Management》,美國斯普林格出版社1996年出
版,正文149頁。
在該書的“鳴謝”頁上看到陳琳的中文簽名,對比其在與山東外事翻譯學院所簽協議
書上的簽名,風格大抵一致。
而嚴加安院士告訴記者,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的書不會登作者簡歷和照片的。
中科院研究員朱日祥
陳琳確係我碩士研究生同學
媒體在陳琳身上發現的諸多疑點之中,涉假的還有其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
據某媒體報道:“記者趕赴合肥,在中國科技大學的檔案館裡查找了物理系所有碩士研究
生的名單,只發現了一個‘陳琳’,系該校1982屆畢業生,1943年4月出生於福建廈門,
已近花甲之年。而‘哈佛博士陳琳’自我介紹今年40歲。”
在記者對此向陳琳求證的時候,陳琳僅用“我就讀的是北京的中科大研究生院”作辯
,又回憶讀的是師資班。
此後,陳琳忽然記起似的告訴記者,他在京讀研時有一個同學叫朱日祥,當年在生活
上對他頗為關照,令他至今感激,但畢業後一直沒聯繫,據知朱日祥現在也是獲“中國青
年科學獎”的知名學者了。
記者在北京的查號台查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未果,根據模糊線索轉查中國科學院
研究生院,該院教務處的張先生向記者介紹,中國科技大學從北京遷址合肥後,在北京設
了留守機構,也叫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後為區別於合肥的中科大研究生院,北京的研
究生院後面加了(北京),稱為“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去年,該院更名為中國
科學院研究生院。
確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科大研究生院的歷史淵源,記者希望該院能幫助查證陳琳
的相關資料,直至7月2日下午記者發稿,該院教務處並未能從該處保管檔案中查到陳琳的
信息,據教務處的人士說,當時的檔案需要手工檢索,不知道確切的師資班培養單位其更
細信息不好查詢,教務處另提供了學工處的電話供查詢,並稱暫未查到也不能因此否定陳
琳在該校就讀的學歷。
等待中科院研究生院回複查詢結果期間,記者又聯繫到時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
地球動力學研究室主任的朱日祥研究員。
聽記者問及陳琳,朱博士先有短暫的遲疑,很快就憶起他的老同學,忙問陳琳現在哪
里。朱博士說,陳琳確是他在中科大研究生院讀碩士的同班同學,但1984年畢業後就斷了
線,十幾年未通消息,不知現在可好。朱博士確認,陳琳當時研究方向是天體物理,肯定
取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後記者照章把陳琳的照片發過去要求確認,朱博士很快回電話過
來,說照片上的人就是他的老同學陳琳。朱還向記者打聽了陳琳的電話。
記者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仔細查詢,這個問題會有答案。
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Merton
陳琳確係哈佛博士
在陳琳開出的簡歷中,不僅自稱為哈佛博士,而且稱自己師從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
特·莫頓教授,從事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工具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對此,有關媒體核
實的結果是:“在哈佛大學的教授名單中,確實有一位Robert Merton教授,曾於1997年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經與他聯繫,他卻表示回想不起來曾經指導過一個叫‘Lin
Chen’的學生。”
對此,陳琳對本報記者發表兩點看法,第一,該記者可能因為語言等方面原因核實不
准,第二,他著作的鳴謝頁中曾提及Robert Merton,這足以表明Robert Merton曾經給過
他指導。
關於第二,記者在該書的鳴謝名單上確實看到Robert Merton的名字。
媒體對陳琳的全面質疑始於對他“哈佛博士”學位的質疑,因此,確認陳琳是否哈佛
博士學問成了關鍵。
7月1日晚,記者按在哈佛大學網站搜索到的信箱,分別給Robert Merton和Chen Lin
的論文指導教師Stock發函,附上了陳琳的照片,請兩位教授幫助確認他們是否指導過此
陳琳在哈佛的博士研究。7月2日凌晨,記者的郵箱收到來自Robert Merton教授的先後兩
封回函,函中確認了照片上的陳琳是他認識的陳琳,並稱自己雖然沒有時間對他的論文進
行具體指導,但確曾拿出時間與陳琳討論其進行中的課題,對陳琳所研究的利率動力學的
數學模型研究提出意見。同時,Robert Merton教授還從肯尼迪學院查到了陳琳的論文主
題是“論利率、衍生物及風險”,其時由J.Stock,S. Das和J.Campbell三位教授簽字通過
了他的論文答辯,陳琳因此論文而獲得了金融領域的博士學位。(Robert Merton教授兩封
回函全文附後。)
哈佛博士
陳琳是我的哈佛校友
實際上,最早向記者確認陳琳哈佛博士身份的,是陳琳的一個哈佛學友。在陳琳被媒
體窮追不捨之時,他所能聯繫上的第一個證明人即是這位教授,陳琳認為,該教授應該是
他哈佛生涯的最好證明人。
記者與這位教授通過幾次電話,這位不願意讓記者披露姓名的教授很激動地說,陳琳
是真正的哈佛人呀,師從過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Merton教授,媒體為什麼要向他發難呢
?
當記者向這位教授諮詢為何哈佛商學院的Robert Merton教授會指導肯尼迪學院的陳
琳,陳琳的學位證書上為何是文理學院院長的簽名時?這位教授說,就是這樣的呀,教授
就是可以跨院指導的呀,而且肯尼迪學院的博士、商學院的博士等等,拿的都是文理學院
授予的學位證書呀。
陳琳
我沒有主動應聘百萬年薪的院長
給被誤讀的陳琳找回正解之後,我們不妨回顧引發質疑的“百萬年薪”招聘事件,在
這個事件中,山東外事翻譯學院(下稱“山譯”)是和陳琳一起被一些讀者疑為有“虛假炒
作”之嫌的。6月30日上午,記者到“山譯”進行採訪。
據該院院長孫承武提供的常務院長招聘簡章,應聘者6項條件中,最硬的有兩條,其
一應是“哈佛、劍橋、耶魯等世界一流名校畢業生。”其二要具“教授職稱、博導資格”
。達到標準而受聘者應完成4項指標,最實的一條是“第一年至少輸出10名學生赴哈佛、
劍橋、耶魯、早稻田等世界一流名校留學,每年指標遞增。”完成指標者享受的三項基本
待遇:“1、提供兩居室住房一套;2、提供專車一部;3、年薪50萬人民幣。”
孫承武稱,按章前來應聘的有兩人,而陳琳其時在山東做教育考察,該院得知其哈佛
博士的背景後主動邀約,此後雙方e-mail通信感覺理想,校方便邀陳琳來校直談。陳琳五
一來校,雙方相談算是融洽。敲定了陳琳每年9個月、每月稅後8萬月薪的報酬,取消了其
住房和專車的配置。因陳琳稱不能完成向世界一流名校輸出學生的指標,又在協議中增訂
了完不成受罰、超額有獎的條款,但罰額最高限8萬元,因此,陳琳基本能確保每年64萬
元的稅後所得。
關於陳琳的學位,孫承武稱,陳琳雖然沒有帶來哈佛學位證書,但帶來了一些報刊雜
志對其的介紹,該校也十分慎重地查驗了他的護照,搜索了相關的網站資料,並與陳琳在
哈佛的論文指導老師stock通了電話,Stock教授確認指導過Lin Chen的博士論文,因此,
校方對陳琳的哈佛博士身份基本不持懷疑。
5月8日,陳琳正式到任,5月15日,該校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對陳琳學位提
出質疑。6月26日,某報刊發《憑什麼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當日,“山譯”就向該媒體
發出公開信,信中通報了對陳琳的解聘決定。
山譯院長孫承武
媒體報道是解聘陳琳的導火索
記者看了校方在網站搜索到的相關資料和與哈佛的通話記錄,不明白校方核實的“是
”為何輕易被媒體核實的“否”所擊敗,媒體一質疑,校方便解聘,是否有借媒體之手之
嫌。
孫承武院長不否認媒體報道成為完成解聘決議的導火索,他說,實際上,媒體未報之
前他就對陳琳感覺不好,但下不了解聘決心。媒體報道一出,院務會馬上全票通過了對陳
琳的解聘決定。
至於如何感覺不好,孫承武不願細說,反覆的一句話就是“感覺很難溝通。”孫承武
說陳琳到任,也提了一些有價值的合理化建議,但較難操作。總之,“就是很難溝通”。
陳琳到任不足兩月便被解聘,在任期間又沒有投入教學,故學校里接觸他的學生甚少
。2001級中文班的一名學生因受陳琳之命改建學校網站而和陳琳有過三四次接觸,感覺陳
琳的風度做派與想像中哈佛博士的溫文儒雅有差別,他對記者說,學校用這麼高的薪水請
來的人才,似乎沒有表現出與價值相當的水平。一位女教師也很委婉地說,陳琳給人的感
覺是說話比較直,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別吧,陳琳好像不太懂中國的人情世故。總之,媒
體的報道一出來,很多師生都偏於相信陳琳是假哈佛博士了。
記者坦言,一個學術人才不一定是管理人才,學校招院長,非哈佛耶魯等名流不取,
是否過於偏重形式,是否有炒作之嫌?孫校長說學校要走山譯—哈佛之路,自然要靠名校
博士引進名校辦學理念,我們絕非故意炒作,其一我們有支付百萬年薪的實力,陳琳5月
份的8萬元?彩前雌諡Ц兜模潿頤薔曰掛幸桓隼醋悅5某N裨撼ぃ丫托碌?
人選開始接觸。我們絕對不會因100萬而丟掉誠信。
陳琳
我要出版自傳《哈佛博士陳琳》
在此事件的後期進展中,很多媒體記者都見識了陳琳的不客氣、不配合,陳琳拒絕媒
體,卻又希望媒體幫他解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一方面表現出無所謂之態,稱反
正真金不怕火煉,媒體越炒他越有名,一方面又希望記者儘快發表有關人士對他身份的認
定。陳琳稱自己物理學碩士、社會學碩士、金融管理博士都拿到了,還在哈佛辦過個人畫
展,文、理、藝術、管理兼通,是個天分很高的人,又透露曾寫過一本20萬字的自傳,書
名初定《斯坦福·哈佛·華爾街》,1999年想出,被《哈佛女孩劉亦婷》沖了,現在他被
炒得很熱,出這書正是時候,題目不如改為《哈佛博士陳琳》吧,應該賣得好。陳還說要
選幾節在媒體連載,問記者什麼媒體有影響,記者說,《北京青年報》吧。轉天,陳就要
記者答覆是不是馬上能發,記者說,當然不能,你的哈佛博士身份還沒確定呢。記者再問
金融學博士怎麼會放棄經濟改辦教育,陳琳說,他對中美教育的差別有深刻理解,故有此
意願。
7月1日,記者看到該書稿的“總統搖籃”、“莫頓教授”、“環球策劃”、“閉門造
車”等章節已經出現在某網站上。
在記者離開濟南後與陳琳的數封e-mail交流中,陳琳表現出合作態度,基本有問必答
,但對自己在山譯的工作以及被山譯解聘的緣由,陳琳一概迴避不談。記者問陳琳“很固
執地以為無需靠一紙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不了解中國國情使然,還是和自己的
倨傲有關?”陳琳堅持“記者缺乏常識也是使事情進入僵局的一個原因”。而且“記者的
口氣像公安是不妥的,會讓人反感”。至於解聘後的打算,陳琳稱,“我離開山東後,還希
望能夠繼續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前幾天我的一個同學知道我已回國,希望也能以百萬年薪
聘我為教授,但我更希望能做教育管理,而不是教學科研。因為中國的教育管理急需新的
理念和新鮮血液。”
-文/本報記者鄭直
-採訪手記-
人為什麼要證明自己,人怎樣證明自己,人到底能否證明自己,整個採訪中,我繞在
這些問題里不能解脫。
我以為我的採訪已經證明了陳琳是哈佛博士,可是,證明了嗎?文字形式的證書是一
種證明,但文字可以作假,即使文字不假,文字證書所證明的人也可能有假,你怎麼證明
證書上的Lin Chen就是你面前的陳琳。同學的證言是一種證明,但是你證明陳琳和你一起
讀書一起取得學位,你是不是先得證明你也是某大學碩士某大學博士,你證明不了自己,
你怎麼證明陳琳?你是陳琳的導師,你證明你指導陳琳取得了博士學位,可是隔天隔海的
我怎麼確認給我回信的就是你?
當一切都如此可疑一切都需要證明的時候,感覺就是維繫人們信用穩定的架構已岌岌
可危,當我們永遠需要用打假的眼光去證偽而不是求真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反思我們走
入的誤區?
具體到這個事件,一種普遍的解釋就是陳琳已是公眾人物,假如他不能面對公眾說明
他的身份,他就可能損害公眾的利益,但是,當媒體在以所謂對公眾負責的姿態對一個個
體發出質疑之聲的時候,是不是考慮更應該首先對這個個體負責,對一個具體的人的聲譽
負責。
沒想清楚。仍在想。
-背景資料-
2002年3月26日山東外事翻譯學院向社會宣布,將以50萬年薪聘請世界一流名校畢業
的教授、博導出任該院常務院長。
2002年4月底,山東外事翻譯學院得知哈佛博士陳琳在魯考察教育,主動接洽陳琳,
希望陳出任該院常務院長??
陳琳自己開出的簡歷:陳琳,男,原籍中國福建。199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肯尼迪管理
學院,為該院獲得博士學位的惟一華人,專業方向為經濟金融管理。此外,陳還擁有斯坦
福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和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碩士學位。
2002年5月8日陳琳與山譯簽訂協議書。陳琳每學年工作9個月,每月稅後底薪8萬元。
另有獎懲條件。
2002年5月14日,山譯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百萬年薪聘請常務院長的新聞,因陳不能
提供證明自己身份的文件,有媒體記者當場對其提出質疑。
2002年6月26日北京某中央級報紙發表記者署名文章《憑什麼相信他是哈佛博士》,
以自己的調查提出了對陳琳身份的公開質疑。
當日,山東外事翻譯學院決定解聘陳琳的常務院長職務,但稱陳琳若能提供真實身份
證明,該院仍願按協議支付其三個月薪水。
此後,對陳琳身份和經歷的質疑聲鵲起,甚至海外媒體都介入調查。
調查懷疑:陳琳不僅不是哈佛博士,也不是中科大碩士。一本被陳琳聲稱自己所著的
學術著作也被媒體認為是新加坡人所寫。
此後,陳琳出示了哈佛學位證書的傳真件,再一次引起質疑:自稱畢業於哈佛肯尼迪
學院的陳琳,其學位證書為何是哈佛文理學院頒發的?
同時,還有人質疑既然陳琳就讀於哈佛肯尼迪學院,為何又自稱曾師從哈佛商學院的
教授。
Dear Ms. Zheng Zhi:
I suggest to you that you contact the J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to verify that Dr. Lin Chen did indeed receive the Ph.D. degree from
there.It should also be possible to get a copy of the thesis he wrote to earn
that degree.
That said,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Dr. Lin Chen did receive the
Ph.D.degree in 1994 for work in the area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is thesis
advisor (and the Chairman of his Committee) was, I believe, Professor James
Stock, who is on the faculty of the Kennedy School. It is not uncommon to have
the other members of a thesis committee come from other schools within Harvard
University.In this case, the other three members of his thesis committee were:
Professor John Campbell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
Professor Sanjiv Das (Finance are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myself
(Finance are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As a member of Dr. Lin Chen's
committee, I met with him from time to time to give him my comments on the
work he was doing on mathematical models of interest-rate dynamics. The
picture that you sent is the Lin Chen I knew.I have no information on other
degrees that Dr. Lin Chen claims to have and I have no information on his
activities since he left Harvard in 1994.
I hope that this settles the matter as far as I might be of assistance.
Sincerely,
RC Merton
Dear Ms.Zheng Zhi:
I should have waited for more information before responding to your
email.Having now checked with the Kennedy School, I have found out two facts:
The title of Lin Chen's thesis is "Essays on Interest Rates, Derivatives and
Risk."It was signed by J. Stock, S. Das & J. Campbell. I therefore was NOT in
fact a formal member of his thesis committee.I now seem to recall that I told
him when he asked me that I did not have the time to serve as a member of his
Committee, although I would give him some time to discuss his research ideas
with me, which I di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ne's memory may be imperfect of events of 8 or
more years ago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heck the facts with the written
record. I hope that this finally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Sincerely,
RC Merton
-哈佛大學Robert Merton教授於7月2日凌晨發給本報記者的兩封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