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能為你帶來什麼?
這些年來美國哈佛大學成為中國媒體競相追捧的熱門題材,可以說逢哈必炒--哈佛女孩,哈佛才子,哈佛博士等等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幾乎到了彈無虛發,屢試不爽的地步。這不,山東的一家翻譯學院和那位哈佛博士之間的糾葛竟鬧得媒體們不惜動用海內外記者軍團深入調查,內外呼應,總算讓我們的哈佛博士的真實身份和山譯與他的合作內情基本水落石出,這個新聞也該告以段落了。有人說這是哈佛博士或山譯在吵作,也有人說這是新聞媒體在借題發揮,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新聞畢竟熱了起來,當事人也由此出了名,這說明了什麼?那就是哈佛概念仍是熱門股,人人都想從中賺上一筆,哪怕是借殼上市,遠期利好,甚至朦朧題材都不妨礙股價高企,人氣旺盛。但是正如股市中傳聞不斷,真假利好難以辨認一樣,哈佛概念到底能否為你帶來高效益,不僅要看它是不是純正部品,更要看哈佛牌子下的到底是什麼人。
無可否認,能進哈佛的人多數都在某個方面有着一定的突出表現,這裡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政治家,和工商界名人都要比一般大學要多得多,一般人心中對它有些敬畏也是自然的。但問題在於哈佛人也是人,他們並非個個都絕頂聰明,出類拔萃,尤其是出了其專業範圍和學術環境,把他們放到實際生活中不見得能為你帶來你所希望的效益。
拿哈佛的博士們來說,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可能是全世界的頂尖高手,但是很多博士的專業範圍相當狹窄,加上競爭激烈殘酷,導致很多人長年累月就是實驗室,圖書館,學術會,還有不少人的研究是從理論到理論,衡量他們水平高低的主要是學術論文發表的多少,其成果不見得能為社會生產帶來什麼效益,而那些哈佛博士們更可能是缺乏社交本領,與人相處困難。而信息流動的不對稱使得中國的企事業單位有着盲目的哈佛崇拜,似乎只要是哈佛出來的博士就能夠點石成金,為自己帶來非凡的效益,但是你怎麼能指望一個只會用數學工具在計算機上搞模擬試驗的經濟學家去管理好一個中國的民辦高校,或者讓一個只是寫出了數十篇論文卻毫無企業運作經驗的哈佛醫學博士後去主持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呢?即使哈佛博士真在美聯儲和華爾街有過驕人戰績,那他也不一定能管好中國的一家民辦高校啊,更何況百萬年薪的後面又有過多少科學的計算,每年不斷增加的向哈佛,耶魯,早稻田等世界名校的學生輸送名額又有着什麼樣的國內生源,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作為後盾?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拿出百萬巨款去釣海龜,到頭來恐怕要買來個中看不中用的觀賞龜,而哈佛博士們也可能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筆墨官司上,落個雞飛蛋打的賠本買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倒更希望雙方都是在炒作,而不是搞不清哈佛博士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有時侯一個北大的落魄教師比一個得意的哈佛博士要管用的多,比如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什麼的。